在近些年出土的唐代墓志中,有一方墓志顯得極為特殊,
志主既不是公主、后妃,也不是功勛卓著的高官妻室,
她的墓志雕刻精美,長、寬各93厘米,全文長達(dá)2000余字,就規(guī)格而言,
遠(yuǎn)超唐朝三品以上高官(一般邊長可達(dá)80厘米),僅次于特殊埋葬待遇的王子、公主,
按理說,這樣的人物,在史書中總該有她的生平記載吧,
然而翻遍整個唐代正史史料,竟“查無此人”.......
那么,志主為什么死后會享受這么高規(guī)格的待遇 為何沒有記錄在史書里
其實,不僅僅是這方墓志規(guī)格特殊,志主身份在深宮中也很特殊,
她不是別人,正是唐高宗李治的保傅——姬揔持。
姬揔持的墓志,是她來過這個世界最后的證明,不僅詳細(xì)記載了她一生的經(jīng)歷,
同時,也為我們展露出大唐深宮中,竟然活躍著她這樣一個重要角色!
如果有人認(rèn)為保傅僅僅是保姆、奶媽、乳母,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就先從姬揔持的身份開始,逐步撥開這段歷史迷霧。
以“罪婦”身份入宮姬揔持,“姬”姓,在唐史上幾乎沒有這一家族的記載,也不能確定姬揔持的家族與姬周有血緣關(guān)系,
但是,對姬揔持本人而言,她的祖父姬威在隋朝卻做過一件大事:
姬威原本是太子楊勇的親信,晉王楊廣(后來的隋煬帝)為了奪取太子之位,先是派人賄賂姬威,讓他暗中監(jiān)視楊勇的言行,后又威脅姬威讓他在隋文帝面前告發(fā)楊勇的過失。
就這樣,一場“好戲”開演,隋文帝原本對大臣楊素的話就半信半疑,隨后他喊來姬威,讓他講出太子楊勇的罪惡,姬威作為太子親信,顯然他講出的“罪狀”更加坐實了楊勇的罪名,
后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楊勇被下獄,而楊廣得償所愿。
姬威也憑著這樣不太“光彩”的功勞,步步高升,姬家也因此顯貴,得以活躍在隋朝。
姬摠持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無疑要遵循一個貴族少女慣常的人生道路,
嫁給一個門當(dāng)戶對的丈夫,
于是,年僅14歲的姬摠持便坐上花轎,嫁給了關(guān)隴貴族李孝常的兒子李義余。
李孝常,李淵的族弟,為李唐奪取天下立了不小的功績,深受李淵寵幸,
所以姬摠持的婚禮“逮乎三星已見,百兩云迎”(百兩,即百輛車),場面要多盛大就有多盛大,
對于一個古代女子來說,這樣的婚禮可謂是風(fēng)光無限,
照這樣下去,姬小姐的后半生應(yīng)該過得貴盛無比才是,但是人生無?!?/p>
貞觀年始,姬小姐的公公李孝?;锿瑒⒌略C苤\發(fā)動政變,
姬摠持 一下子從人生的云端墜入了谷底。
值得注意的是,貞觀年初,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繼位那一年,我們知道李世民是借玄武門之變登上帝位的,
與李淵關(guān)系親近的李孝常叛亂也是不難理解的,更何況李孝常的兩個兒子李義立與李義余,
分別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交往密切,這一家子與李世民關(guān)系很疏遠(yuǎn)。
李世民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鎮(zhèn)壓了這場叛亂,李孝常家族幾乎遭受了滅頂之災(zāi),
而姬摠持也因此以“罪婦”身份被沒入宮掖,人生命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zhuǎn)折。
不過,姬摠持遭受了這樣一個不幸,不久卻迎來一個轉(zhuǎn)機——貞觀二年,李世民的嫡子李治出生!
姬摠持被選為李治的保傅!
罪婦之身,為什么會被選為保傅 春秋時期,魯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未嘗知憂,未嘗知懼”,沒經(jīng)過艱苦磨礪,
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婦人之手”意味著什么,
其實早在西周前,后宮便設(shè)有保傅之官,更準(zhǔn)確的說法,應(yīng)該是設(shè)有專門輔導(dǎo)和教諭君主及太子的官員——師、傅、保。
并且分工明確:
保——負(fù)責(zé)太子身體健康;
傅——負(fù)責(zé)太子思想道德;
師——負(fù)責(zé)太子知識教育。
可以說保傅之官,肩負(fù)培養(yǎng)君主的重任,他們自身的品行也極為重要,
不僅要博聞強識,人品還要端正,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歷朝歷代對于保傅的選拔都是極為嚴(yán)苛的。
而與出入宮廷的師、傅、保相對應(yīng),后宮中也要選拔出這三方面的女性,負(fù)責(zé)保育和教導(dǎo)太子。
據(jù)《禮記》載,西周時期,王子出生后,就要挑選三名女性擔(dān)任太子的“子師”、“慈母”、“保姆”,
“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姆,皆居子室,他人無事不往。”
同樣,分工也很明確:子師——負(fù)責(zé)品行;慈母——負(fù)責(zé)生活物資;保姆——負(fù)責(zé)起居。
另外,除了這三名女性,還要選入一名女性來擔(dān)任“乳母”,一般哺育王子至三歲后就可以出宮,有的還會獲得某君、某夫人之類的封號,
而“子師”、“慈母”、“保姆”,卻要教育王子至9歲。
隨著朝代的更替,
這一制度并沒有就此荒廢,像南北朝時期,有“子貴母死”這一慣例,
太子生母不在了,后宮中負(fù)責(zé)養(yǎng)育太子的女性就充當(dāng)了重要的角色。
而姬摠持,就是這樣迎來了一個機遇。
按理說,她是罪婦之身,為什么會被選為保傅
從上面來看,保傅可不是奶媽,也不是乳母,而是要教導(dǎo)皇子李治的思想品行,為什么不從嬪妃和
其實在唐朝,后宮中擔(dān)任這樣職責(zé)的女性,多是從因罪入宮掖的女子中挑選,
她們大多出身于貴族世家,自小就受到過良好的教育,
很多都是才藝雙全,比起普通宮女,她們優(yōu)秀了許多,這樣還可以防止嬪妃干政,
所以,姬摠持幸運地成為了李治的保傅。
深厚的感情李治年僅九歲的時候,其母長孫皇后去世,此后有十幾年的時間,
大唐后宮中并沒有女主人,
母愛的缺失,讓李治從情感上更加依賴身邊的四位女性:姬摠持、薛氏、齊國夫人、乳母盧氏。
雖說人不少,但李治對姬摠持的感情要深厚得多。
不僅僅通過墓志規(guī)格有所差別,還有給她們的封號,一字之差,
但在唐高宗李治心中的地位卻一目了然。
姬摠持在唐太宗時期便被封為正三品的滎陽郡夫人,但是唐高宗李治繼位后,
他覺得這個封號太低,將姬揔持改封為了正一品的周國夫人。
當(dāng)然,薛氏被封為三品河?xùn)|郡夫人、盧叢璧被封為燕國夫人、另一位姓氏無考的女子被封為齊國夫人,
順便說一下,這個齊國夫人,源自劉默的墓志中提及自己祖母是高宗的保傅,姓氏無考,劉默的祖父便是與李孝常一起策劃謀反的劉德裕。
雖然有三位“國夫人”,但是仔細(xì)想想,“周”可是一個國家,而“燕”和“齊”都是諸侯,
再結(jié)合姬揔持的墓志規(guī)格,
可見唐高宗李治對自己這個保傅有著怎樣深厚的感情,
當(dāng)年李治尚且年幼,生母離世,兩個哥哥又忙著爭奪太子之位,整個皇宮都籠罩在一種悲涼的氣氛中,
陪李治度過這樣晦暗時期的,就是他的保傅姬揔持,這一點在姬揔持的墓志中有所記載,
“夙著阿保之勤,早申推導(dǎo)之惠”、
“播勤勞於椒掖,揚保傅於蘭闈,朕爰自眇年,夙資匡導(dǎo)”。
不僅如此,唐太宗御駕親征去討伐高麗,身為太子的李治被留下監(jiān)國,
這期間,操持李世民后宮大小事務(wù)的便是保傅姬揔持,
姬揔持甚至率領(lǐng)李世民后宮的眾嬪妃,前往遼東前線覲見,
“往者文帝親揔元戎,自臨王險,使領(lǐng)貴人,度遼遠(yuǎn)覲”
這些蛛絲馬跡,無疑表明姬揔持在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心中,占據(jù)著怎樣重要的一個地位!
但李治卻不知道,“周國夫人”這一封號,差點成了姬揔持的致命傷!
尷尬的“周國夫人”李治一心想給保傅姬揔持最好的,沒想到幾年后發(fā)生了一件極其尷尬的事:
老丈人武士彟被追封為“周國公”!
按理說,武士彟的妻子,也就是武則天的生母楊氏應(yīng)該被封為“周國夫人”才是,
哪有讓另一個女子在名銜上與自己丈夫組成CP的道理,
但是唐高宗就像是不記得有這么一回事,繼續(xù)讓姬揔持頂著“周國夫人”的頭銜,
并沒有換到楊氏名頭上的打算!
若說他真的忘了,到還好說,可問題來了,姬揔持自己覺得很別扭,
主動請求高宗把自己的封號改掉,
令人意外的是,唐高宗李治根本就不、同、意換封號。
反正他不覺得這件事有多尷尬,不難看出,丈母娘與姬揔持的分量差得有多遠(yuǎn)。
一次不行,就再試一次,姬揔持又不愚鈍,她眼見著武則天在后宮中的影響力越來越恐怖,
她怎么好一直占著人家老娘的封號,日后不是給自己找麻煩么,
于是她又抓住一次機會,向唐高宗李治提出換封號的事,
這次是趁著賀蘭敏繼承武士彟的周國公爵位的時機,
畢竟人家有了香火延續(xù),再怎么說也不能占著“周國”這兩個字了,
沒想到,唐高宗李治又駁回了這一請求.......
堅持讓姬揔持,頂著這一封號,對于自己的丈母娘楊氏,僅僅封了個榮國夫人了事。
所以,武則天的生母,終其一生都沒能得到“周國夫人”這一封號。
武則天對此也無可奈何,
在武則天的映襯之下,后世對李治的看法大多是覺得他比較懦弱,
可是從“周國夫人”封號這件事來看,
一代女皇武則天,在唐高宗的后宮中,也活得謹(jǐn)小慎微,
連為母親爭取封號都做不到,
再反觀姬揔持,她當(dāng)時的影響力可比武則天大多了,哪怕武則天已經(jīng)貴為皇后,都無法動搖姬揔持在李治心中的地位!
不僅如此,姬揔持死后,
李治送來了“御所制詩及手敕一卷,焚于靈前”,還專門頒布旨意為她大辦葬禮,使其極盡哀榮。
除此之外,皇太子(中宗)、沛王(睿宗)、榮國夫人(武則天母楊氏)、城陽公主、紀(jì)國太妃一眾人等,都要來拜祭。
不過,奇怪的是,這樣有影響力的后宮女性,卻在史書上無載,
這是什么緣故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燕德妃(609年-671年7月27日),涿郡昌平縣人,中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越王李貞、江王李囂之生母。初唐后宮制度,一品夫人有:貴、淑、德、賢,同為正一品。所以簡稱燕妃。
燕氏為隋朝幽州總管燕榮的孫女,父燕寶壽與隋觀王楊雄第三女楊氏的女兒。
燕氏年甫十三香名過振,武德四年李世民聘請燕氏,命召入后庭,首封貴人。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于貞觀元年(627年)立燕氏為賢妃。同年,燕氏生下第八子李貞。其后又生下第十一子李囂,在貞觀六年(632年)李囂夭折。 貞觀末后十八年(644年),再次冊封德妃。燕氏與唐太宗的另三位妃嬪武則天、楊婕妤、巢王妃楊氏俱為表親〔武則天外祖父楊達(dá)為楊雄之弟〕。
永徽元年唐高宗即位(650年),立燕氏為越國太妃〔高宗朝,尊冊先皇后官的遺孀們,為藩國太夫人共有三位:一.紀(jì)國太妃(韋貴妃)、二.越國太妃(燕德妃)、三.趙國太妃(楊妃)?!?。遵照遺命,依其兒子越王貞出外遷居藩國封地。
乾封元年,高宗皇帝和武皇后登泰山封禪,燕太妃一起擔(dān)任終獻。
咸亨二年(671年),不久燕太妃逝世于鄭州(位于河南省)外鄉(xiāng),同年12月27日葬于唐昭陵墓,享年六十三歲。
另有資料:
其曾祖父燕侃,仕魏為車騎大將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左衛(wèi)大將軍、楚州刺史、上柱國、陽平郡開國公。
其祖父燕榮,仕周為開府儀同三司、晉州刺史、隋蒲州刺史、揚州總管、邢瀛恒定營幽平檀滄易媯貝一十二州大總管、左武候大將軍、上柱國、洛業(yè)郡公;然燕榮為人嚴(yán)苛殘酷,多行欺壓凌虐之事,被隋文帝賜死。
其父燕寶壽,年輕時有神童之美譽,但未有官職的記錄,似受燕榮之累,未從官途。其母隋太尉、觀王楊雄的第三女,德高孟母,學(xué)冠曹妻。
墓志這樣描述她的品性:“寵豐慈膝而弱不好弄(深受雙親寵愛而幼年不好玩耍),訓(xùn)關(guān)師氏而幼有成德(受到良好教育而年少成就品德)。沉靜以幽閑縱體(體態(tài)沉靜、舉止幽閑),峻節(jié)與簡毅通方(節(jié)操高尚、處事變通)。纂組繢其妍心(擅長女紅),詩書文起婉袖(詩文俱加)?!?br>幼時,其兄燕敬嗣讓其讀《上林賦》,燕氏匆匆瀏覽,隨即便背誦出來。其母親常言:「性理明惠、藝文該博,向使為男,當(dāng)成國器。」。十三歲時因“香名逾振”,武德四年,禮聘入秦王后庭,封號“貴人”。
貞觀元年,燕氏正式拜冊賢妃,貞觀十八年遷封德妃。(聯(lián)系由于齊王李佑于貞觀十七年謀反,而燕賢妃恰巧在一年之后冊德妃,推測陰德妃因受子株連左遷為嬪,使得四妃有一空缺,因此燕妃才可以再次冊立德妃。 )
永徽元年,依朝例冊拜燕德妃為越國太妃。燕太妃從子赴藩,治家得法且不肅而成,堪稱典范。
墓志曰:【自臨藩閫,無遺嚴(yán)誨。不肅而成,自家形國。每以忠孝為其區(qū)域,廢興存其名理。】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武后之母榮國夫人去世,太妃趕赴洛陽致哀,病逝于鄭州傳舍,享年63歲,十二月陪葬昭陵。武后對她的病逝極為哀痛,”緬懷平昔,姻好特?。唤窆藕鍪?,追愴何極”。高宗令工部尚書楊昉負(fù)責(zé)葬儀、許敬宗為其神道碑撰文;武后令寺觀為她度二十七良人,更為她造佛陀繡像二尊,親筆制銘繡于座下,給予了這位表姐極其隆重的飾終之典。
值得一提的是,燕氏的母親與武后的母親(楊達(dá)之女)乃是堂姐妹,故而燕氏、巢王妃楊氏(即李元吉之妻,楊師道從侄女)、武后俱為表親,可能在武則天貞觀十一年進入李世民后宮成為五品才人這件事上,頗有淵源,關(guān)系親近。燕太妃平常行為處世謙和溫恭,因此在高宗朝武后關(guān)系良好。高宗與武后對她非常尊敬,在京時常請她入宮聚會,平時其子越王李貞所受恩禮也在諸王之上;麟德三年,高宗泰山封禪,太妃次于武后而主持終獻,同武后一起以女性的身份參與了國家最高級別的祭祀大典,可謂榮寵已極。不僅如此,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李貞起兵反武,失敗自殺,武則天并未因此而牽連燕妃墓葬。
具體史料出處:
※《舊唐書卷七十六. 》 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高宗大帝、恒山王承干、濮王泰,楊妃生吳王恪、蜀王愔,陰妃生庶人佑,燕妃生越王貞、江王囂,韋妃生紀(jì)王慎,楊妃生趙王福,楊氏生曹王明,王氏生蔣王惲,后宮生楚王寬、代王簡。
※《新唐書卷八十. 》
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承干,又生第四子泰、高宗皇帝,后宮生寬,楊妃生恪,又生第六子愔,陰妃生佑,王氏生惲,燕妃生貞,又生第十一子囂,韋妃生慎,后宮生簡,楊妃生福,楊氏生明。※《唐會要卷二十》
永徽六年正月一日。親謁昭陵。文武百官。宗室子孫并陪位。上降輦易服。行哭就位。再拜擗踴。禮畢。又改服。奉謁寢宮。其崇圣宮妃嬪。大長公主以下。及越趙紀(jì)三國太妃等。先于神座左右侍列。如平生。上入寢。哭踴。絕于地。進至東階。西面再拜。號慟久之。乃進太牢之饌。加珍羞具品。引太尉無忌。司空績。越王貞。趙王福。曹王明。及左屯衛(wèi)大將軍程知節(jié)。并入執(zhí)爵進俎。上至神座前。拜哭奠饌。閱先帝先后衣服。拜辭訖。行哭出寢北門。乃御小輦還宮。
※《資治通鑒卷二十一. 》
麟德二年,冬,十月,癸丑,皇后表稱『封禪舊儀,祭皇地示氏,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禮有未發(fā),至日,妾請帥內(nèi)外命婦奠獻。』
詔:『禪社首以皇后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蝗尚纾t:『封禪壇所設(shè)上帝、后土位,先用蒿秸、陶匏等,并宜改用茵褥、罍爵,其諸郊祀亦宜準(zhǔn)此?!挥衷t:『自今郊廟享宴,文舞用《功成慶善之樂》,武舞用《神功破陳之樂》。』
※《舊唐書本紀(jì)第五. 》
麟德三年春正月戊辰朔,車駕至泰山頓。是日親祀昊天上帝于封祀壇,以高祖、太宗配饗。己巳,帝升山行封禪之禮。庚午,禪于社首,祭皇地祇,以太穆太皇太后、文德皇太后配饗;皇后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辛未,御降禪壇。
※《舊唐書 志第三 禮儀三. 》
三年正月,帝親享昊天上帝於山下,封禮之壇,如圓丘之儀。祭訖,親封玉策,置石□感,聚五色土封之。圓徑一丈二尺,高九尺。其日,帝率侍臣已下升泰山。翌日,就山上登封之壇封玉策訖,復(fù)還山下之齋宮。其明日,親祀皇地祇於社首山上,降禪之壇,如方丘之儀?;梳釣閬啱I,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翌日,上御朝覲壇以朝群臣,如元日之儀。禮畢,宴文武百僚,大赦改元。初,上親享於降禪之壇,行初獻之禮畢,執(zhí)
事者皆趨而下。宦者執(zhí)帷,皇後率六宮以升,行禮。帷帟皆以錦繡為之。百僚在位瞻望,或竊議焉。於是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之碑,各於壇所。又詔名封祀壇為舞鶴臺,介丘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云臺,以紀(jì)當(dāng)時所見之瑞焉。
※《新唐書志第四.禮樂四. 》
是歲正月,天子祀昊天上帝于山下之封祀壇,以高祖、太宗配,如圓丘之禮。親封玉冊,置石?感,聚五色土封之,逕一丈二尺,高尺。已事,升山。明日,又封玉冊于登封壇。又明日,祀皇地祇于社首山之降禪壇,如方丘之禮,以太穆皇后、文德皇后配,而以皇后武氏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率六宮以登,其帷帟皆錦繡。群臣瞻望,多竊笑之。又明日,御朝覲壇以朝群臣,如元日之禮。乃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之碑,名封祀壇曰舞鶴臺,登封壇曰萬歲臺,降禪壇曰景云臺,以紀(jì)瑞焉。其后將封嵩岳,以吐蕃、突厥寇邊而止。
※《大唐越國故太妃燕氏墓志》
《封貴人燕氏為賢妃制 》(貞觀初年 ,太宗封)
軒曜垂象,閨廷列位,助宣陰教,取則上玄,爰從古昔,寔惟通典。貴人燕氏識悟開朗,性履清暢,譽流笄翟,義彰蘋藻。擅美公宮,移芳椒掖,情深惟舊,宜正恒序??少t妃。
《封賢妃燕氏為德妃制》(貞觀十八年,太宗封)
二南垂范,王風(fēng)之所基;六宮分職,陰教之所系。故能清眺 側(cè)于九霄,弘禮樂于八表。賢妃燕氏器懷明淑,志識詔令,地惟軒冕之華,德備言容之美。夙陪巾櫛,早侍宮闈。幽閑之譽,播蘭芳于彤管;婉嫕之風(fēng),流玉潤于紫殿。授以徽命,寔允茂典??傻洛?br>《封德妃燕氏為越國太妃制》 (永徽元年,高宗封)
德妃燕氏操履貞正,婉順騰芳,德范椒宮,聲華桂殿。宜加徽命,以申朝獎。可越國太妃。
磐龍纏爐 復(fù)制整理,歡迎追問
? ? ? ? ? ? ? 文? 和運超
? ? ? 在開元時期各方面走向繁榮的時候,唐玄宗李隆基不斷提拔和任用一批批朝臣團隊達(dá)成治理效果,可以此同時,皇帝為防范官員出現(xiàn)的種種威脅,又不真正長久的信任他們,只在某一個時期需要一種怎樣的方式,根據(jù)皇帝內(nèi)心目的來選擇某一類人予以任用,從開元盛世之下這一真正龍頭大哥的心態(tài)來說,本身頗為隨機。幸運的是,當(dāng)時皇帝身邊的確還有著各種各樣的人才。
? ? ? 正是這種不大確定的傾向性和功利性的方式,影響從開元到天寶的轉(zhuǎn)型,所以唐玄宗的搖擺問題其實一直都存在,只不過開元前期他自身有一種雄心壯志,比較有勵精圖治的意思,隨著盛世效果的出現(xiàn),這種心態(tài)就慢慢發(fā)生變化,后來問題的嚴(yán)重性就逐漸暴露。
? ? 可要分析為何李隆基對大臣會有不大信任的原因(到后來不但大臣不大信任,就連兒子都不怎么信任),卻不大好把握。以比較權(quán)威的許道勛、趙克堯所寫《唐玄宗傳》重點分析過影響到李隆基不心態(tài)變化的一個因素是王毛仲。
? ? ?王毛仲是高句麗人,是李隆基潛邸的心腹,重要性比高力士不遑多讓。李隆基對各部族出身的人確實沒多少歧視(附帶可以看到當(dāng)時高仙芝、安祿山大批蕃將的敢于提拔),王毛仲為李隆基沖鋒在前,高力士在身邊侍奉,都可以說是李隆基最親信的人。
? ? ? 在李隆基做王子時期,王毛仲代表李隆基與陳玄禮、葛福順一起籠絡(luò)萬騎營,相當(dāng)于是代言人,沒有萬騎營,李隆基不可能順利幫助李旦復(fù)位。在李隆基為太子期間,王毛仲掌握東宮一切護衛(wèi)鷹馬等內(nèi)外事務(wù)。對付太平公主時,王毛仲又沖鋒在前,替太子控制羽林軍,消滅依附太平公主的竇懷貞、蕭至忠、岑羲等宰相。李隆基登位,任王毛仲為左武衛(wèi)大將軍(府兵制十二衛(wèi)之一,尤其左右武衛(wèi)與左右衛(wèi)是最重要的護衛(wèi)皇帝和宮廷的禁軍統(tǒng)帥),進封霍國公,又加開府儀同三司。
? ? 開元時期貌似大臣僅有四人享此頭銜,論功績和名望只有姚崇、宋璟,論親緣關(guān)系唯有王皇后父王仁皎,另一個就是王毛仲,而他似乎把親近和功勞二者都有兼顧。但王毛仲的出身卻只是李隆基府上家奴,一個專業(yè)養(yǎng)馬的家伙,做到禁軍大將軍,堪稱奇跡。
? ?王毛仲與典掌萬騎的葛福順結(jié)為兒女親家,據(jù)說時常做一些出格之事。史書記載有“萬騎將軍馬崇正晝殺人”,王毛仲意圖包庇,刑部員外郎裴寬舉報。另有吏部侍郎齊澣也向玄宗進諫:“福順典禁兵,不宜與毛仲為婚。毛仲小人,寵過則生奸,不早為之所,恐成后患?!毙趧偙響B(tài)要想想,不久齊澣把進諫的一番話泄漏給大理丞麻察,玄宗認(rèn)為:“澣、察交構(gòu)將相,離間君臣”,貶齊澣為高州良德丞,顯然對王毛仲還沒有失去信任。
? ? ? 開元十八年(730),王毛仲向玄宗索兵部尚書沒有得到同意,史書形容“怏怏形于辭色”。這時,高力士代表皇帝給王毛仲出生的一個兒子送禮物。雖然兩人都是奴仆出身,但王毛仲功績顯著,對高力士看不慣,偏偏高力士對皇帝更有影響,以帶有侮辱性的話反映王毛仲對小孩封官不滿,李隆基很生氣“昔誅韋氏,此賊心持兩端,朕不欲言之;今日乃敢以赤子怨我!”高力士抓住時機進言:“北門奴官皆毛仲所與,不除之,必起大患?!毙谙仁稚嫌斜母鸶m?、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廣濟、王毛仲和四個兒子貶至外地,然后派人追至永州將其縊死。
? ? 關(guān)于王毛仲的死,其實是開元盛世之下一件頗有些神秘的事。貌似最大的禍?zhǔn)率峭趺俑蚁蚧实鬯饕俾?,還是地位很重要的兵部尚書!顯然犯了大忌。但王毛仲當(dāng)真如此囂張嗎?或者腦子被他養(yǎng)的馬給踢壞了,難道不知道這種事的利害關(guān)系?
? ? ? 這個問題不少研究者認(rèn)為是事出有因,都知道王毛仲不同于高力士,他雖然是皇帝家仆,但一直替皇帝沖鋒在前,執(zhí)行很多外朝事務(wù),光有一個將軍職務(wù),在京師守衛(wèi)宮禁可以,一旦代表皇帝參與地方事務(wù)就很尷尬,甚至這才真的不合朝廷規(guī)矩。
? ? ? 好比張說在幽州時,王毛仲就代表皇帝前往一起討論處理邊務(wù),后來張說出任中書令,開元后期一大邊防制度改變就是取消府兵制,全面啟動募兵制。王毛仲當(dāng)時什么身份?禁軍十二衛(wèi)將領(lǐng)之一而享有開府儀同三司,實際上這種待遇足夠獨擋一方(如當(dāng)年漢魏晉等“開府”待遇是匹配各種大將軍頭銜,完全就是坐鎮(zhèn)朝野的頭面人物),王毛仲是代表皇帝參加這種公事,卻沒有一個具體實際職銜,怎么能防止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如前面所述,這一方式才真的不合制度,自古以來官、宦、吏三條渠道各不相干,秦朝皇帝以出現(xiàn)以后分別代表朝廷、宮廷、官府三種層面,但軍隊則不同于其中任何一個,是另外臨時任命,王毛仲雖然是軍中將領(lǐng),但出使幽州地方,代表朝廷商討處理地方事務(wù)(雖然涉及軍事),即使王毛仲沒有要官,抨擊反對的聲音恐怕也不會少。
? ? 玄宗認(rèn)為他結(jié)交一批將軍似乎意圖不軌,做了很多不法勾當(dāng),實際史書并沒有指王毛仲究竟犯了什么罪過,意圖不軌貌似僅是皇帝一句話,他索要尚書或者認(rèn)為封賞太低,難道就成為言之鑿鑿的罪證?難道以王毛仲和李隆基的親密關(guān)系,不能算王毛仲一時興奮喝多之后的糊涂酒話?一夜之間就足以把王毛仲當(dāng)成為罪該處死的要犯?連帶一大批對李隆基登位有過重要貢獻的將領(lǐng),就因為和王毛仲成為兒女親家統(tǒng)統(tǒng)被殺或被貶,這一起大案應(yīng)該還有不少不被外人道的秘密。
? ? ?事實上過了幾年,作為這一事情中同樣十分重要的葛福順,又被召回京師出任左驍衛(wèi)大將軍(對比過去還升官),繼續(xù)負(fù)責(zé)禁軍,貌似也說明皇帝當(dāng)初處置王毛仲若不是太過隨意沖動,那就是另有內(nèi)情。
? ? ?但筆者比較傾向?qū)儆诶盥』男愿袢毕荩钊墒且粋€詩人藝術(shù)家氣質(zhì)很重的人,容易沖動隨意而處置人事,這在他一生中的事情太多了。尤其在私人生活上更加明顯,從對王毛仲的事情可以看到他對手下大臣的心思,同樣,反映的性格也可以看到他對親近之人的忌諱。隨后,在婚姻問題和家人親情層面,更加可以看出李隆基此人的沖動隨意,他既有多情的一面,又有涼薄一面。既有親情的一面,更有絕情的一面,是一個典型多面矛盾的綜合體。
? ? ? 開元后期正式爆發(fā)的第一次大危機就是李隆基對兒子的悲劇,事關(guān)繼承人問題。之前已提及,武惠妃因多年來得到玄宗寵愛,她希望自己的兒子李瑁能取代原來太子李瑛。千百年來,玄宗李隆基的風(fēng)流故事早和武惠妃、楊貴妃兩位美人綁在一起,絕大多數(shù)人都可能都不知道玄宗的皇后是誰?甚至憑空杜撰的梅妃江采萍名氣都輕易超過皇后,這個毫無存在感的王皇后和玄宗李隆基遇到一起可算是悲劇之極了。
? ? 想當(dāng)年,王皇后是在李旦、李隆基父子十分悲催的時候定下名分,她是太原王氏后人,和高宗李治同樣悲劇的皇后王氏并沒有直接關(guān)系,但也不是毫無家底。
? ? ? 貞觀名臣王珪可算玄宗王皇后祖上的名人之一,再往上還可以追溯到北朝名將王僧辯、王僧修兄弟。不僅李隆基娶了王氏娘子,就連李旦自己也聯(lián)姻過這一家王氏女人,所以,李隆基和這一家人的關(guān)系非比尋常,這才能解釋王皇后的父親王仁皎能得到開府儀同三司的待遇不是光憑聯(lián)姻,而是這一家人和李隆基的確有著深厚的背景淵源。
? ? ? 王氏娘子嫁給李隆基時,王仁皎還只是一個八品晉州司兵,其實光靠嫁一個女兒并不能換來多么高的地位。須知當(dāng)時武后控制朝野,李旦的兒子空有王子身份,女主稱制稱帝的聲勢早已經(jīng)流傳開了,李氏子孫還有沒有出路都未可知。所以,李隆基的前途若沒有這些背后的人肝膽相照,真的很難想象可以咸魚翻身。
? ?像王仁皎和兒子王守一(當(dāng)時還有一個同名同姓同鄉(xiāng)的王守一,在皇帝大哥寧王李成器府上做小吏,其女兒嫁給了后來平定安史有大功的郭子儀,封霍國夫人),就是王皇后的哥哥都真真切切為李隆基付出過。他們是武將出身,和王毛仲一樣參與過兩次關(guān)鍵行動,尤其王守一、王毛仲是打拼李隆基前途關(guān)鍵中的關(guān)鍵,他們真是抱著為李隆基拼死一搏的義氣,不是簡單表示擁戴或支持李隆基那么膚淺。
? ? 作為一個閑置在一邊的掛名王子,事后人們可以如何吹噓大唐天子多么英明神武,光環(huán)傍身。放在當(dāng)初,怎么證明軟禁在“十王宅高檔小區(qū)”里,大門不出二門不入的李三郎會是相王府上最有才,最牛叉的兒子?真的可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沒有人為他把頭顱拴在褲腰帶上賣命,沒有姑姑給他們一家營造一些輿論,提供聯(lián)絡(luò)萬騎營的機會,憑李三郎可以把老爸重新推上皇帝寶座?
? ? ? 作為妃子的王氏,與李隆基年紀(jì)仿佛,在最困難的時候陪著他捱過來。史書記載由于李旦被幽禁,王仁皎作為岳丈照顧李隆基,甚至隔三差五換衣物好吃的給女兒女婿托人送去。
? ? ?神龍之后,雖然生活稍微好轉(zhuǎn),但韋后一家對李旦一家格外防范,李隆基也不過是一個郡王身份,談不上前途。機緣湊巧,太平公主要挺哥哥李旦出來主事,這才讓李隆基有了搏一把的機會。所以,當(dāng)二十八歲的李隆基登上大位以后,一個親上加親的表示就把妹妹清陽公主(母親不詳,后封薛國公主)嫁給妻兄王守一。
? ? ? 盡管榮譽地位節(jié)節(jié)高升,但李隆基對王家的態(tài)度卻慢慢轉(zhuǎn)變。王仁皎、王守一在開元前期表現(xiàn)如何?史書形容沒多少好話,實際也找不到多少證據(jù),就像封國公爵位,王仁皎的回答非常高深和微妙:“明明天子,擇賢共理,瑣瑣姻婭,則無膴仕。不識不知,樂我而已?!焙喼焙驮娊?jīng)語言有一比,總的來說其實知道避嫌,好在王仁皎確實沒有遇到危險,開元七年就身故。同時王皇后的叔父王仁忠升千牛衛(wèi)將軍,王仁皎的神道碑是張說撰寫,再由李隆基親自書寫,墓志銘則是蘇颋寫文,由宰相宋璟書寫,可見榮寵。
? ?王皇后親眼見過武后、韋后甚至太平公主下場的,所以深為謹(jǐn)言慎行,二十多年來,她在一切事情上都支持李三郎,可她畢竟管不了風(fēng)流天子和別的女人有關(guān)系,她會作為一個正宮皇后表示建議愛惜身體云云,也是作為一個普通女人表達(dá)某種情緒。
? ? ? 開元十年是李隆基家庭問題的一道分水嶺,王皇后的叔父王仁忠病故,同時武惠妃的母親鄭國夫人也病故,兩個親屬得到待遇基本一樣。作為皇帝,貌似這種處理方式是公平的,可作為李隆基,王家對他的恩情非同一般,尤其妻子王氏的情義更是山高海深,這時候武惠妃的母親地位居然可王家地位等同,王皇后心里很難接受,忍不住又對李隆基表達(dá)情緒,李三郎也情緒化應(yīng)對,很快就萌生廢掉王皇后的想法。
? ? ? 李隆基找秘書監(jiān)姜皎商議,認(rèn)為皇后多年沒有子嗣,沒多久這個消息被傳出去,不少大臣表示不理解。王氏雖然沒有子嗣(很難確定是皇后真的不能生,還是因為皇帝幾乎從不去皇后身邊,故意不讓她有機會生),但以禮制,排行第二的太子李瑛,包括排行第三后來的肅宗李亨等幾個較大兒子都被王氏收養(yǎng),視若己出。尤其史書描述李亨小時候,雖然遺憾李亨幼年不能與生母楊氏一起,但多少還是提及太子妃王氏對其疼愛照顧,稱“慈甚所生”(見《舊唐書》),足見王氏盡到了母親的本職。李隆基一時放下念頭,對王皇后更加不滿,因為走漏風(fēng)聲的倒不是姜皎,而是王皇后的妹夫李嶠。
? ? 王皇后地位搖搖欲墜,哥哥王守一坐不住了,找了僧人明悟大作法事為妹妹求子。偏偏這個擔(dān)心妹妹地位的王守一好心做了壞事,李隆基正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開元十二年(724),以巫蠱厭勝的說法廢掉同甘共苦三十年的皇后王氏,貶為庶人。門下省所擬廢后詔書上說:“皇后王氏,天命不佑,華而不實。造起獄訟,朋扇朝廷,見無將之心,有可諱之惡。焉得敬承宗廟,母儀天下?可廢為庶人,別院安置。刑于家室,有愧昔王,為國大計,蓋非獲已?!?br>
? ? ? 貶書說辭幾乎都是欲加之罪,王守一是一時糊涂,病急亂投醫(yī)為妹妹擔(dān)憂,祈求神靈幫助,這在古人來說實屬尋常不過。但他沒有想到這會成為終結(jié)妹妹的一道催命符,王守一恰恰等同把刀子親手遞到了李隆基手上,可以說是悲劇和喜劇相交的結(jié)局了。短短三個月后,王皇后就死在皇帝安置的別院,不知道是可憐的王氏厭棄了這個世界,還是另有宮闈中的秘密,但不少宮人為皇后的死感到悲傷,多才多情著稱的李隆基知道以后僅僅發(fā)出一聲嘆息,連帶王守一被迫和清陽公主也離婚。
? ? ? 當(dāng)李隆基把結(jié)發(fā)妻子以十分荒唐的理由拋棄時,開元時期并不算出名的詩人王諲為此事憤憤不平,作《翠羽帳賦》和幾首宮怨體詩歌《后庭怨》《長信怨》來諷刺皇帝(王諲是開元二十五年進士,天寶初為右補闕,沒什么具體事跡,流傳詩歌不到十首)。
? ? ? 之后,李隆基以愛情的名義先后對武惠妃、楊貴妃的禮儀待遇都堪比皇后,但她們沒有再被冊封皇后,并不是李隆基對王皇后還有什么情感愧疚,王氏已經(jīng)被廢除,這皇后之位是空的。實際上李隆基是不希望再有一個皇后對他的風(fēng)流加以約束干涉,這同樣是出于宮廷禮法考慮,李隆基就是這樣一個頂著多情名義濫情的種子。
上官婉兒夫道之妙者,乾坤得之而為形質(zhì);氣之精者,造化取之而為識用。挻埴(shān zhí揉和黏土)陶鑄,合散信息,不可備之于人,備之于人矣,則光前絕后,千載其一。
婕妤姓上官,隴西上邽人也。其先高陽氏之后。子為楚上官大夫,因生得姓之相繼;女為漢昭帝皇后,富貴勛庸之不絕。曾祖弘,隨〔隋〕藤〔滕〕王府記室參軍、襄州總管府屬、華州長史、會稽郡贊持、尚書比部郎中,與觳(hú)城公吐萬緒平江南,授通議大夫。學(xué)備五車,文窮三變。曳裾入侍,載清長坂之衣冠;杖劍出征,一掃平江之氛祲(jìn不祥之氣)。祖儀,皇朝晉府參軍、東閣祭酒、弘文館學(xué)士、給事中、太子洗馬、中書舍人、秘書少監(jiān)、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贈中書令、秦州都督、上柱國、楚國公、食邑三千戶,波濤海運,崖岸山高,為木則揉作良弓,為鐵則礪成利劍。采摭(zhí搜集采用)殫于糟粕,一令典籍困窮;錯綜極于煙霞;載使文章全盛。至于跨躡簪笏(kuànièzānhù做官),謀猷(yóu謀略)廟堂,以石投水而高視,以梅和羹而獨步,官寮府佐,問望相趨,麟閣龍樓,輝光遞襲,富不期侈,貴不易交。生有令名,天書滿于華屋;沒有遺愛,璽誥及于窮泉。父庭芝,左千牛、周王府屬,人物本源,士流冠冕。宸極以侍奉為重,道在腹心;王庭以吐納為先,事資喉舌。落落萬尋之樹,方振國風(fēng);昂昂千里之駒,始光人望。屬楚國公數(shù)奇運否,解印褰裳(qiāncháng采自鄭國的詩歌),近辭金闕之前,遠(yuǎn)竄石門之外,并從流迸,同以憂卒。贈黃門侍郎、天水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訪以荒陬(zōu角落),無復(fù)藤城之櫬(chèn棺材);藏之秘府,空馀竹簡之書。
婕妤懿淑天資,賢明神助。詩書為苑囿,捃拾得其菁華;翰墨為機杼,組織成其錦繡。年十三為才人,該通備于龍蛇,應(yīng)卒逾于星火。先皇撥亂返正,除舊布新,救人疾苦,紹天明命。神龍元年,冊為昭容。以韋氏侮弄國權(quán),搖動皇極。賊臣遞構(gòu),欲立愛女為儲,愛女潛謀,欲以賊臣為黨。昭容泣血極諫,扣心竭誠,乞降綸言(lúnyán帝王詔令的代稱),將除蔓草。先帝自存寬厚,為掩瑕疵,昭容覺事不行,計無所出。上之,請擿伏(tī fú指揭露隱秘的壞事)而理,言且莫從;中之,請辭位而退,制未之許;次之,請落發(fā)而出,卒刀挫釁;下之,請飲鴆而死,幾至顛墜。先帝惜其才用,慜(mǐn“愍”,哀憐)以堅貞,廣求入腠之醫(yī),才救懸絲之命,屢移朏魄(fěipò新月的月光),始就痊平。表請彰為婕妤,再三方許。暨宮車晏駕,土宇銜哀。政出后宮,思屠害黎庶;事連外戚,欲傾覆宗社?;侍記_規(guī)參圣,上智伐謀,既先天不違,亦后天斯應(yīng),拯皇基于傾覆,安帝道于艱虞。昭容居危以安,處險而泰。且陪清禁,委運于乾坤之間;遽冒鈷鋒,亡身于倉卒之際。時春秋四十七?;疏b昭臨,圣慈軫悼(zhěn dào痛切哀悼),爰適制命,禮葬贈官。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吊祭,詞旨綢繆。以大唐景云元年八月二十四日,窆(biǎn下葬)于雍州咸陽縣茂道鄉(xiāng)洪瀆原,禮也。龜龍八卦,與紅顏而并銷;金石五聲,隨白骨而俱葬。
其詞曰:巨閥鴻勛,長源遠(yuǎn)系,冠冕交襲,公侯相繼。爰誕賢明,是光鋒銳,宮闈以得,若合符契。其一。
瀟湘水?dāng)?,宛委山傾,珠沉圓折,玉碎連城。甫瞻松槚(jiǎ茶樹),靜聽墳塋,千年萬歲,椒花頌聲。其二。
夫道之妙者,乾坤得之而為形質(zhì);氣之精者,造化取之而為識用。挻埴陶鑄,合散信息,不可備之于人,備之于人矣,則光前絕后,千載其一。
婕妤姓上官,隴西上邽人也。其先高陽氏之后。子為楚上官大夫,因生得姓之相繼;女為漢昭帝皇后,富貴勛庸之不絕。曾祖弘,隨〔隋〕藤〔滕〕王府記室參軍、襄州總管府屬、華州長史、會稽郡贊持、尚書比部郎中,與觳城公吐萬緒平江南,授通議大夫。學(xué)備五車,文窮三變。曳裾入侍,載清長坂之衣冠;杖劍出征,一掃平江之氛祲。祖儀,皇朝晉府參軍、東閣祭酒、弘文館學(xué)士、給事中、太子洗馬、中書舍人、秘書少監(jiān)、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贈中書令、秦州都督、上柱國、楚國公、食邑三千戶,波濤海運,崖岸山高,為木則揉作良弓,為鐵則礪成利劍。采摭殫于糟粕,一令典籍困窮;錯綜極于煙霞;載使文章全盛。至于跨躡簪笏,謀猷廟堂,以石投水而高視,以梅和羹而獨步,官寮府佐,問望相趨,麟閣龍樓,輝光遞襲,富不期侈,貴不易交。生有令名,天書滿于華屋;沒有遺愛,璽誥及于窮泉。父庭芝,左千牛、周王府屬,人物本源,士流冠冕。宸極以侍奉為重,道在腹心;王庭以吐納為先,事資喉舌。落落萬尋之樹,方振國風(fēng);昂昂千里之駒,始光人望。屬楚國公數(shù)奇運否,解印褰裳。近辭金闕之前,遠(yuǎn)竄石門之外,并從流迸,同以憂卒。贈黃門侍郎、天水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訪以荒陬,無復(fù)藤城之櫬;藏之秘府,空馀竹簡之書。
婕妤懿淑天資,賢明神助。詩書為苑囿,捃拾得其菁華;翰墨為機杼,組織成其錦繡。年十三為才人,該通備于龍蛇,應(yīng)卒逾于星火。先皇撥亂返正,除舊布新,救人疾苦,紹天明命。神龍元年,冊為昭容。以韋氏侮弄國權(quán),搖動皇極。賊臣遞構(gòu),欲立愛女為儲,愛女潛謀,欲以賊臣為黨。昭容泣血極諫,扣心竭誠,乞降綸言,將除蔓草。先帝自存寬厚,為掩瑕疵,昭容覺事不行,計無所出。上之,請擿伏而理,言且莫從;中之,請辭位而退,制未之許;次之,請落發(fā)而出,卒刀挫釁;下之,請飲鴆而死,幾至顛墜。先帝惜其才用,慜以堅貞,廣求入腠之醫(yī),才救懸絲之命,屢移朏魄,始就痊平。表請彰為婕妤,再三方許。暨宮車晏駕,土宇銜哀。政出后宮,思屠害黎庶;事連外戚,欲傾覆宗社。皇太子沖規(guī)參圣,上智伐謀,既 先天不違,亦后天斯應(yīng),拯皇基于傾覆,安帝道于艱虞。昭容居危以安,處險而泰。且陪清禁,委運于乾坤之間;遽冒鈷鋒,亡身于倉卒之際。時春秋四十七?;疏b昭臨,圣慈軫悼,爰適制命,禮葬贈官。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吊祭,詞旨綢繆。以大唐景云元年八月二十四日,窆于雍州咸陽縣茂道鄉(xiāng)洪瀆原,禮也。龜龍八卦,與紅顏而并銷;金石五聲,隨白骨而俱葬。
其詞曰:巨閥鴻勛,長源遠(yuǎn)系,冠冕交襲,公侯相繼。爰誕賢明,是光鋒銳,宮闈以得,若合符契。其一。
瀟湘水?dāng)?,宛委山傾,珠沉圓折,玉碎連城。甫瞻松槚(jiǎ茶樹),靜聽墳塋,千年萬歲,椒花頌聲。其二。
翻譯
道之玄妙,在于觀摩天地變化將其抽象為具體;氣之惟精,在于利用天地造化將其規(guī)律識辨運用。如同把泥土團揉燒鑄成為精美的器物,準(zhǔn)確把握各種配料、用量、制作過程及所有條件,才能做到極致。道和氣不能完全在人身上具備,具備于人,那么這個人就是光耀前世,絕于后世的人,這種人千年才能出一個。
(墓主)婕妤姓上官,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人也。她的先祖為五帝之一顓頊高陽氏的后代,該祖所生的后代中,有知名的楚國上官大夫,因以官為姓,一直傳承,便有了復(fù)姓上官氏。該祖所生的女性中,著名人物有漢代昭帝皇后。上官氏世代有顯赫人物,相繼之不絕。(婉兒)曾祖父上官弘,在隋朝滕王府中擔(dān)任記室參軍、襄州總管府屬、華州長史、會稽郡贊持(贊治,因諱李治)、尚書比部郎中,還與觳(hú)城公吐萬緒平息江南,授通議大夫。學(xué)富五車、文采熠熠。穿上華服入朝,便是堂堂大夫,佩著寶劍出征,蕩平江南敵寇。掃除國之不祥。(婉兒)祖父上官儀,歷任唐朝晉王府參軍、東閣祭酒、弘文館學(xué)士、給事中、太子洗馬、中書舍人、秘書少監(jiān)、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追贈中書令、秦州都督、上柱國、楚國公、食邑三千戶。大海波濤洶涌,山陵巍峨高峻,當(dāng)作木料用時,可做良弓,當(dāng)作金屬用時,可為兵刃。廣泛采頡文海,即使不好的也會搜盡,一時文庫典籍顯得不夠他用。文章表述如同煙霞繚繞,講史論經(jīng)趨于頂峰極盛。在朝堂上踴躍參政議政,獻計獻策,同僚們都仰慕其品德。在官場上和同道中,問候和看望者絡(luò)繹不絕,在繁華的庭堂中高風(fēng)亮節(jié)照耀他人。富裕而不揮霍,身貴更重交情。深受皇帝的寵幸,詔書制敕堆滿了華麗的書屋,他沒有別的什么留給子孫后代,惟有收藏的印刻與奏章批文堆的到處都是。(婉兒)父親上官庭芝,供職左千牛、周王府屬,做人與集物有祖?zhèn)鞯膼酆茫惺孔逡涣魅宋锏墓诿?。在皇帝前處理要?wù)惟命,盡侍奉之責(zé),不輕易談個人的觀點。在朝臣議事之庭,坦誠表達(dá)自己的想法。巍巍然如同高大的樹木,顯大國風(fēng)度;昂昂然若難以駕馭的千里之駒,耀家族厚望。然而,可能是運數(shù)已至,罷官解袍獲罪,近臣頓離殿堂,遠(yuǎn)囚即陷詔獄,以謀反從犯之罪被處死刑。雖然追封黃門侍郎、天水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但葬于荒郊野外,連棺材都沒有,事后秘藏不宣,只待青史評說。
上官婉兒天資淑慧,賢明如有神助。她在詩海文苑中徜徉,汲取精華營養(yǎng),享受人生樂趣。她以翰墨作為勞動的機杼,織出令人嘆服的錦繡文章。婉兒十三歲入宮被封為才人,有杰的聰慧天賦,應(yīng)急之智快于星火。當(dāng)初先帝消除混亂局面,恢復(fù)正常秩序后,革故鼎新,救民于水深火熱,行天之道通政暢令。神龍元年,婉兒被冊封為昭容。當(dāng)時因韋后亂政,欲動搖皇權(quán)帝基,與奸臣相互勾結(jié),欲立安樂公主為儲君。安樂公主私下聯(lián)結(jié),想與奸臣為朋黨共謀。婉兒知情向皇上泣血死諫,掏心置腹,請求皇帝下旨,鏟除亂黨。先帝一味寬容忍讓,不使家丑外揚。婉兒進諫不成,無計可施,便想出上中下三種對策。上策,揭露檢舉韋后等的陰謀和壞事,以動其心,但皇帝未能納言。中策,請求辭去后宮職務(wù),隱身而退,但仍沒有得到準(zhǔn)許。其次,又請削發(fā)為尼,帝命奪刀不許。下策,當(dāng)?shù)铒孁c求死,幾乎倒斃在金鸞殿上。先帝愛憐其才,且同情其堅貞,急令御醫(yī)診治,這才挽回一線懸命。期間幾次生命垂危,魂游體外,如此反復(fù),后得調(diào)養(yǎng)痊愈。眾臣請封婕妤,再三勸告,婉兒方受。后來先帝被韋后下毒崩命。大唐失主,天悲地哀。韋后陰謀得逞,朝堂全面攝政,屠殺無辜生靈百姓;隨后勾結(jié)外戚,意欲篡位奪權(quán)。就在這時,李隆基立決兵諫,用武力智取亂局,既不違背天命,也順應(yīng)朝野上下的意愿,拯救唐朝基業(yè)于傾覆之際,維護國家秩序回歸至穩(wěn)固之間。昭容身處險境但鎮(zhèn)定自若,遇危機而心泰然。在異常復(fù)雜的局面中,應(yīng)對處置各種變故,運行在宮廷斗爭的風(fēng)口浪尖,徒遭不幸而殞命,時年方四十七歲。后來皇帝明鑒,予以平反昭雪,圣上痛切衷悼,按朝規(guī)制誥,厚禮安葬并予追封。太平公主哀念傷情,捐贈百絹五百匹,派人祭吊,悼詞哀婉凄切。婉兒于大唐景云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安葬在雍州咸陽縣茂道鄉(xiāng)洪瀆原,盡其殯禮。龍龜八卦相陪,與紅顏常埋于地下;金印器樂隨身,與白骨同入于墓穴。
悼詞曰:名門望族,傳承久遠(yuǎn),世代官宦,公侯相連。一生賢明,盡顯光輝,宮闈有幸,身名并俱。這是一。
婕妤離去,若瀟湘斷流,高山傾頹,又如璧折寶損,傾城玉毀,空望塋前茶樹,靜聽芳冢風(fēng)聲,千秋萬代,贊美淑名。
?X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46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