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害是從古至今一直威脅著人類生命的自然災害
自古以來
目前,我國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水文監(jiān)測遺址當屬長江流域重慶的白鶴梁
,其被稱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由于白鶴梁的梁脊僅比長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3米,幾乎常年沒于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較低時才部分露出水面,故古人常根據(jù)白鶴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來確定長江的枯水水位。從唐代起,古人便在白鶴梁上以“刻石記事”的方式記錄長江的枯水水位。白鶴梁“刻石記事”
古代把觀測水位的標記稱作水則,又名水志
、水尺無刻畫
,如石人水則。李冰當時修建都江堰時,用3個立于水中的石人觀測水位,以水淹至石人身體某部位作為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的標記。有記載“竭不至足,盛不沒肩”,當水位在石人的足與肩之間,引水量才正好滿足灌溉與防洪安全的要求。南宋在今寧波設立的平字水則,上刻一大“平”字,當時,寧波城外各個楔閘視“平”字于水中出沒情況而啟閉:如果水浸沒了“平”字,則應當泄水;如果“平”字出于水面,則應當蓄水。因水閘啟閉適宜,當?shù)匕傩諢o旱澇之憂。1900年寧波平橋水則碑
只有洪枯水位刻畫
,如:《水經(jīng)·伊水注》記載三國魏黃初四年 (223)伊闕石壁上的刻畫及題詞;白鶴梁石魚記下了自公元764年后斷續(xù)72個年份的枯水記錄。白鶴梁石魚
等距刻畫的水則碑,如陜西的宋代豐利渠取水口遺址的左岸石壁上就有保存完好的水則
,刻度每格在30—32厘米之間,寬30厘米,分成兩段,上半部在閘槽前宋代豐利渠取水口水則遺跡
古代的防洪法規(guī)
我國古代不僅在應對洪澇災害方面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同時也形成了內容豐富的防汛抗洪法律法規(guī)
到了唐代,唐高宗永徽年間頒布的《唐律疏議》中
,對水利防汛有專門的條款規(guī)定:“近河及大水有堤防之處,刺史、縣令以時檢校金代泰和二年(1202年)
金代以后各朝代的防洪法規(guī)
古代的預警機制
據(jù)史料記載我國在先秦時
“羊報”
黃河羊皮筏
“馬報”
元代
古代的防洪技術
我國古代的防洪技術
,大體經(jīng)歷了“障—疏—堤”的發(fā)展過程。史籍中記載的最早防洪活動是“共工埋水”,較早記載應對洪澇做法的是《禮記·月令》:“季春之月……命司空曰,時雨將降,下水上騰。循行國邑,周視原野古代的防洪主要是城防和河防
陶水管道
明代西安由龍首渠供水
,但滿足東城使用。成化元年(1465年)興建廣濟渠,引交(xiao)河、皂河入西城,工成后立有《新開通濟渠記》碑,現(xiàn)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館。碑陰刻有水規(guī)十一條,其中規(guī)定:皂河上源至西城壕的七十里間,每里設夫二名,負責修理河道堤防和植樹......城內渠旁不許開飲食店或堆放糧食,以防老鼠和害蟲打洞,確保汛期堤壩安全。部分《新開通濟渠記》碑陰
對于河防
,北宋對汴河管理有“每歲自春及冬,常于河口均調水勢,止深六尺,以通行重載為準”的規(guī)定;明代還興建了大型的水閘,以控制水位,保證汛期調節(jié)水位和航運安全。浙江紹興三江口(錢塘、曹娥、錢清三江匯合地)的三江閘建于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是個大型排水閘。建閘以后,潮水盛漲時下閘擋潮和蓄積內河淡水,潮退時則開閘排澇。民國時期三江閘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49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