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隋煬帝因?qū)嵤┍┱瑢?dǎo)致全國各地揭竿而起,李世民見英雄豪杰紛紛起義,隋朝大勢已去,便與父親李淵發(fā)動“晉陽起兵”,四處征討。
作為鎮(zhèn)壓起義將軍,王世充一直保衛(wèi)隋朝,他手下有一飛將單雄信,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甚至險些成功刺殺李世民,改變歷史進(jìn)程。不過李氏父子驍勇善戰(zhàn),短短一年內(nèi),就結(jié)束了群雄割據(jù)的局面。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被封秦王,幾年后攻破王世充占據(jù)的洛陽,流放王世充,卻下令把他的部下單雄信處死。
李世民的手下徐茂公見狀為單雄信求情,被遭到拒絕,單雄信死后,徐茂公偷偷撫養(yǎng)他的妻兒,卻沒想到給唐朝留下禍根。
群雄并起,變局叢生隋朝末年,隋煬帝橫征暴斂,激起全國各地起義軍的反抗。李淵父子本是隋朝官員,李世民還曾在雁門關(guān)外救下過隋煬帝,眼看全國群雄四起,隋朝將要滅亡,李世民審時度勢,鼓動父親起義。
父親李淵是隋朝忠臣,但眼見隋朝被起義軍分裂,將有新的勢力崛起,便同意兒子的建議,攜帶屬下在晉陽起兵。
因為李世民平日廣交各路豪杰,他常常慷慨大方地散財給這些地方豪強(qiáng),使得李氏父子起兵時便有一支非常效忠的部隊。
短短一年里,父子二人戰(zhàn)功赫赫,俘虜各地起義軍頭領(lǐng),使許多認(rèn)清局勢的人歸附于李氏。在這段時期,全國各地涌現(xiàn)出大量軍事能人,單雄信就是其中一位。
單雄信生于曹州,自幼習(xí)武,練得一身好武功,他還擅長騎馬,廣結(jié)好友,具備末世雄才的素質(zhì)。
徐茂公與單雄信是老鄉(xiāng),出生于巨富之家,他是有名的慈善家,常常接濟(jì)窮人,在當(dāng)?shù)赜泻茼懙拿暋?/p>
兩人于瓦崗寨為李密做事,性格都十分豪爽,很快成為手足兄弟,并與秦瓊、程咬金等人于賈家樓義結(jié)金蘭,單雄信、秦瓊等人被人們稱為隋朝 “五虎上將”,單雄信是“五虎上將”之首。
李密有這些手下,自然無往不利,他向四處征戰(zhàn),僅僅一年的時間里,瓦崗軍就成為中原地區(qū)最強(qiáng)大的武裝力量,坐擁隋朝最大的糧倉,至盛時手下有幾十萬人。
但李密雖有一顆做皇帝的野心,并且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卻一次次把手中的好牌打得稀碎。
亂世忠奸難辨瓦崗寨的寨主本是翟讓,李密是他的手下,翟讓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他手中的瓦崗寨最開始只是一個小組織,翟讓也只想做一個小寨寨主,守住自己的一小片天地。
李密的野心卻很大,他覺得隋朝將亡,如果敢于拼搏,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朝代也未嘗不可。他認(rèn)為滎陽是軍事重地,便帶兵攻打,劫掠滎陽眾多縣城,這些戰(zhàn)役顯露出李密的野心和軍事智慧。
翟讓非但沒有忌憚李密功高蓋主,反而給予他更大的權(quán)利,之后瓦崗軍不斷變強(qiáng),他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沒有能力繼續(xù)當(dāng)寨主,便退位讓于李密,李密趁勢上位,登基成為魏公。
李密登基后卻開始猜疑起翟讓,他害怕翟讓反悔,便處處打壓翟讓及其親信,使翟讓空有職位,沒有實權(quán)。
之后,李密對翟讓更加懷疑,便設(shè)宴邀請翟讓和其親信,在宴會中,四面八方突然沖出佩戴刀劍的刺客,將翟讓及親信盡數(shù)殺死,單雄信見勢不妙,立馬向李密下跪,表示歸順于他,這才免于一死。
這次事件使李密在軍中聲望大打折扣,他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受人詬病,為日后衰敗埋下伏筆。
之后,李密派兵猛攻洛陽,隋煬帝毫無抵抗之力,便派王世充鎮(zhèn)壓瓦崗軍,李密最終贏得勝利,隋煬帝手下的兵力近乎于無。
宇文化及又趁隋煬帝洛陽兵力空虛發(fā)起兵變,并于皇宮中斬殺隋煬帝,王世充等將軍只得另立隋煬帝之孫為帝,而李密也將洛陽城重重包圍。
在三方勢力相持不下時,李密竟不把王世充看在眼里,率先攻打宇文化及,王世充樂得見二人兩敗俱傷,李密雖擊退宇文化及,但損失慘重,王世充規(guī)整軍隊后反擊李密,準(zhǔn)備漁翁得利。
這一仗,元氣大傷的李密沒能打贏,他深陷重重包圍,最終才逃出去,一心稱帝的他只能歸降李氏父子。
因果皆有依據(jù)單雄信與徐茂公的命運就此改變,徐茂公帶領(lǐng)秦瓊等人跟著李密投靠李氏父子,而單雄信則歸順王世充,鎮(zhèn)守洛陽。隋恭帝主動讓位李淵,李淵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秦王,王世充則占據(jù)洛陽,拼命死守。
最終,秦王攻陷洛陽,王世充和單雄信被活捉,秦王命令將王世充流放蜀地,卻將王世充的手下全部處死,其中就包括單雄信。
這些將士個個英勇善戰(zhàn),并對王世充忠心耿耿,李世民怕后起禍亂,于是快刀斬亂麻,將王世充部下盡數(shù)殺害。
眼看單雄信就要被殺,當(dāng)時的瓦崗眾將沒有一個前來求情,唯獨徐茂公來到秦王面前下跪,求秦王免單雄信一死。
李世民自然沒有同意,將單雄信斬殺,若瓦崗其他人沒有為單雄信求情是因為他們害怕李世民懷疑他們的忠心,徐茂公求情則沒有這樣的考慮,他最先跟隨李密,后來歸降李世民,均是迫于形勢,他的忠心使李世民十分放心。
徐茂公后來的表現(xiàn)印證了這一點,他先后輔佐三代皇帝,無不鞠躬盡瘁,并以忠臣形象留名青史。
徐茂公沒能救下單雄信,他心中感到十分愧疚,得知單雄信還有妻兒后,便偷偷照顧他們,卻沒想到這一時的善心,卻會為唐朝引來禍患。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爆發(fā),單雄信的第11代世孫興、旺、茂、盛四兄弟參加黃巢的隊伍,在軍中,四兄弟驍勇善戰(zhàn),被稱為“黃軍四杰”。
兄弟四人隨黃巢軍隊殺入長安,唐朝雖最終平定黃巢起義,但國力大衰,從此日漸式微,名存實亡。
徐茂公后半生為唐朝嘔心瀝血,貢獻(xiàn)頗多,照顧單雄信妻兒的目的絕不是為了他的后代報復(fù)李氏家族。
黃巢起義距單雄信被殺已過去200多年,他縱有再多的聰明才智,也絕不會知道后世如何演變,自己一時善念大發(fā),反倒成為后人詬病的對象,徐茂公實在有些冤。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世人口中的好皇上,更是歷代皇上所稱頌的。因為他們羨慕李世民處理君臣關(guān)系有自己的一套辦法,既不會過于強(qiáng)勢,從而容易濫殺功臣。也不會顯得太弱勢,從而被臣子以為軟弱可欺。就是這樣一位機(jī)智的君王,為什么在臨終前囑咐李治一定要殺掉徐茂公呢?
第一,徐茂公若不聽從安排,則務(wù)必除掉他。
李世民的一生何其機(jī)智,所以他對每個臣子都了如指掌。在他臨終的時候,他囑咐太子李治,如果功臣徐茂公不聽他的話,便要殺了他,原話是“李世勣才干超群,不一定服從你的管教。我已貶謫他為疊州都督,你留心查看,如他欣然赴任,日后你可召回委以重任,他必感激你的恩德。如果他遷延觀望,你務(wù)必殺了他?!?/p>
第二,徐茂公智勇雙全。
徐茂公在李世民在世的時候就表示現(xiàn)出了異于常人的才能,深得李世民的重用。這個人智勇雙全,而且精通兵法,為大唐已經(jīng)屢次立下了大功,被李世民譽為唐朝的三大名將之一。他不僅是難得的將帥之才,而且對李世民也有救命之恩。但是李世民擔(dān)心他會不服李治的管教。
第三,徐茂公是一個八面玲瓏的人。
盡管徐茂公為大唐立下了很多的功勞,而且還曾經(jīng)救過李世民的姓名,但是李世民一生閱人無數(shù),用他獨到的眼光早就看透了徐茂公的為人。徐茂公其實為人是比較狡詐的,用首鼠兩端來形容他再合適不過了,簡直就是一個八面玲瓏的油滑之人。
為唐朝開疆?dāng)U土的擴(kuò)土的三朝重臣,徐茂公,最后受得以壽終正寢。在后世所傳的唐朝將領(lǐng)中,徐茂公是堪比諸葛亮的存在,他足智多謀,用計如神,而在歷史上徐茂公的原型是李勣。李勣原名徐世勣,后被李淵賜姓為李,成為李世勣,后來李世民登基,為避天子名諱,改叫李勣。而作為著名將領(lǐng)的他,究竟有著怎樣的一生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回避政治斗爭
?歷史上的李勣并不像電視劇中那樣,一開始就追隨李世民,甚至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找到李靖和李勣,爭取他們的支持,然而二人都只是推辭,并不做承諾。雖然就私交而言,兩人都應(yīng)該站在李世民這邊,但他們立場堅定,作為將領(lǐng)只能一心對外,絕不參與內(nèi)部權(quán)力斗爭,也正是因為這樣,在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更加敬重李靖和李勣二人了。
二、教導(dǎo)后人不參與權(quán)力斗爭
公元669年,李勣生命走到盡頭,在臨終前他囑咐后人,要吸取房玄齡、杜如晦等人辛苦一輩子,光耀門楣,卻被后代的癡家兒搞得家破人亡的教訓(xùn),要求自己的后代不要參與權(quán)力斗爭。但盡管李勣如此囑咐,他的孫子李敬業(yè)還是違背了他的囑托,在武則天廢李顯改立李旦為皇帝后,李敬業(yè)、駱賓王等人起兵謀反,雖然李敬業(yè)最終參與了政治斗爭,但李唐統(tǒng)治面臨危機(jī)時起兵,相信李勣在世時也會這要做的。
李敬業(yè)兵敗后,李勣被武則天剝奪了姓氏,后來中宗復(fù)位,依舊恢復(fù)了他的官制并重新安葬,而他也配向太廟受后人香火。李勣外人重情重義,進(jìn)退有度,又有自己的堅持和追求,這樣的人值得后世敬仰。
首先是因為徐茂公當(dāng)時并沒有真正的臣服于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就想殺他,雖然他非常有才能,但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他是一個非常有才干的人,李世民所以就非常想要拉攏他,把他變成自己的臣子,一直為自己所用,但是當(dāng)時徐茂公卻一直沒有同意李世民的這個要求,他當(dāng)時一直保持中立的狀態(tài)不為任何人所用。
其次是因為李世民是皇帝,他不能違抗他的命令,否則就會被誅九族。在古代皇帝的命令是強(qiáng)制性的,無論是誰都要聽他們的話,因為他們是天子,是天選之人,如果誰不聽他們的話就要受到懲罰。而在當(dāng)時皇帝們的規(guī)定是,如果誰違抗皇命的話就要被誅九族,他的整個大家庭都全部需要被殺死。徐茂公當(dāng)時正是考慮了這一點,為了自己家族未來的發(fā)展,所以說他不能違抗皇帝的命令。
就算一個人再有才干,怎么能斗得過高高在上的皇帝呢?皇帝在古代可以說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因此所有的人都要聽命于他,無論他說的是對的還是錯的,他們都需要去聽命于他們。這也正是當(dāng)時所有的人都想當(dāng)皇帝的原因。徐茂公雖說是一代名將,但是他的對立面站的是皇帝,和皇帝作對就等同于和天下所有人作對,徐茂公肯定是不能和天下所有人作對了,因此就算一個人有再大的本領(lǐng),對面如果站的是皇上的話,他還是要去臣服于他的。
總之,死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是非??膳碌?,但是就算一個人有再大的本領(lǐng),皇帝讓你去死,你也是不能違抗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要說起來,徐茂公是有功于大唐的,武則天最后能坐上中國第一女皇的位置,也有他的功勞。
1
李勣,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訪間傳聞多稱其為徐茂公。徐茂公這個人,從小家境就好,“家多僮仆,積粟數(shù)千鐘”,和他爹一樣,比較大方,常接濟(jì)窮人,隋末,天下大亂,徐茂公在家待著沒什么大事,就投奔自己老鄉(xiāng)翟讓,成了瓦崗軍的一員。后來,因為野心家李密的加入,瓦崗軍開始內(nèi)訌,最終被王世充打財。李密、徐茂公先后歸降大唐。
歸降大唐后,徐茂公得賜李姓,叫李世勣了,他隨秦王李世民大敗宋金剛、占領(lǐng)虎牢關(guān)、擊擒竇建德、降伏王世充、擒獲徐圓朗、斬殺輔公祏,平定四方的武裝割據(jù)勢力,為大唐的政權(quán)穩(wěn)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2
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后,徐茂公為避李世民之諱,又去除姓名中“世”字,正式改名為李勣。武德八年到貞觀年間,徐茂公主要的事跡是平定突厥、薛延陀,為大唐邊防做出了重要貢獻(xiàn)。也因為如此,徐茂公沒有趕上在大唐歷史上有著極重要地位的玄武門之變,但這并不妨礙李世民對他的寵信,貞觀十七年,徐茂公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二十三。
李世民駕崩前,還給徐茂公挖了個坑。具體事情是這樣的,李世民擔(dān)心自己死后,徐茂公會不服李治的領(lǐng)導(dǎo),就先下旨貶了徐茂公的官,并外派了徐茂公,讓李治在自己死后再把李勣召回長安提拔成宰相。徐茂公是個聰明人,哪能看不出來這是帝王馭下之術(shù),所以非常配合著把戲給演了。后來回長安后,徐茂公也確實在表面上做到了為李治肝腦涂地的樣子,特別是在李治想立武則天為后時,徐茂公裝病躲過了與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上門逼宮的邀請,私下卻和李治說了句“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問外人!”,給武則天能當(dāng)上女皇奠定了基礎(chǔ)。武則天成為皇后后,對李勣也是特別信任。
3
總章二年(669年),徐茂公病逝,享年七十六歲。李治允其陪葬于昭陵,并率百官親自為他送葬。但是好景不長,十幾年后,武則天稱帝,徐茂公孫子李敬業(yè)不服,起兵造武則天的反,被武則天鎮(zhèn)壓。要說武則天做了女皇,政績還是不錯的,大唐的貞觀之治在她手里得以延續(xù),但女人必竟是女人,終是克服不掉虛榮、氣量狹隘、睚呲必報、遷怒于人等這些通病,即使當(dāng)了女皇?;蛟S是恨徐茂公家教不嚴(yán),亦或許僅是單純的發(fā)脾氣,武則天下令,削了他的官爵,挖了他的墳,砸了他的碑,還把徐茂公從墳里拉出來挫骨揚灰,直到后來唐中宗李顯復(fù)位后,才幫徐茂公恢復(fù)的官爵,并重修了他的墓,不過,徐茂公的尸骨已經(jīng)不在了,只得在墓里存放了一套他的衣服,是為衣冠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50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