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2年,剛登基的元子攸納先帝的妃子爾朱氏為自己的皇后。做事穩(wěn)重的他這樣做不是耽于女色,更多是政治考量。因為爾朱妃是現(xiàn)在掌握軍權(quán)的爾朱榮的女兒,立他女兒為后,可以穩(wěn)住軍隊,為自己效力。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經(jīng)過政變,胡太后重新掌權(quán),任用自己的男寵主持朝政,導致軍政紊亂、人心浮動。小皇帝元詡也日益長大,為了改變受制于人的局面,元詡密詔傳旨讓岳父入洛陽起事。
可惜,事情辦得不夠機密,讓胡太后偵悉,視權(quán)力如生命的胡太后心狠手辣地鴆殺了孝明帝。之后,胡太后在皇族中挑選三歲小兒元釗做皇帝,繼續(xù)把控朝局。
爾朱榮通過各方面渠道得知上述消息,勃然大怒,上表反對新立的皇帝,要求推到重立。他的表章,無疑是一道討伐胡太后的檄文,各方勢力集團聞風而動。
首先是元魏皇族子弟看到了上位的機會;其次是洛陽的鮮卑武人集團,被漢化壓抑了三十多年,終于有人站出來了。此時,最緊張的無疑是胡太后,這時,她出了個昏招,派禁衛(wèi)軍官爾朱世隆去安撫爾朱榮。
胡太后本想用爾朱世隆去試探下爾朱榮的態(tài)度,誰知爾朱世隆成為爾朱榮和洛陽反對派之間的橋梁。爾朱世隆到達晉陽后,爾朱榮對洛陽的動態(tài)摸得一清二楚。
當時的局面是這樣:禁衛(wèi)軍歡迎爾朱榮入京城;諸王希望爾朱榮擁立自己。爾朱榮陷入幸福的煩惱,現(xiàn)在決定性的因素是,選誰做新皇帝
爾朱世隆推薦彭城王元勰之子長樂王元子攸。理由是:
第一,元子攸相貌出眾、風神秀慧,且長期擔任禁衛(wèi)軍官,禁衛(wèi)集團不會反對;
第二,元子攸黨羽眾多,漢人官員多依附于他。所以,選擇他,洛陽不攻自破。
為慎重起見,爾朱榮又和自己的心腹謀士合議達成一致;最后,他按照草原民族的習俗,鑄金像卜問天意,元子攸鑄成。天意指示,爾朱榮不再猶豫,兵發(fā)洛陽。半路上遇到從城中出逃的長樂王元子攸,現(xiàn)在他們更加名正言順了,有了“皇帝”的旗幟。
洛陽門戶洞開,勝負已分。爾朱榮沒有進入城內(nèi),通知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新皇帝,并派出一隊騎兵抓捕胡太后和小皇帝。大部分官員前來拜見新皇帝,元子攸正式稱帝,是為北魏孝莊皇帝。
沒有遇到一絲反抗,胡太后和小皇帝被抓到河陰(今河南孟津縣東)的黃河岸邊,洛陽的禁衛(wèi)軍按兵不動。面對軍閥爾朱榮,胡太后想用自己的威儀震懾她,滔滔不絕地數(shù)落其罪狀。
可惜,這是徒勞的,亂世是用拳頭說話的。越聽越上火的爾朱榮下令將胡太后和小皇帝拋入滾滾黃河中!史稱“河陰之變”。
北魏帝國的分崩離析已經(jīng)不可避免。老鮮卑人用“六鎮(zhèn)大起義”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以鮮卑武人為主的禁衛(wèi)軍團袖手旁觀,廣陽王元深被殺后,拓跋宗族再也沒有豪杰人物,皇族徹底淪為權(quán)臣的俎上魚肉。
河陰之變”后,爾朱榮接受小人的意見,將兩千多名王公權(quán)貴、大小官員全部斬殺殆盡,北魏的文官集團徹底被鏟除,接下來的中原,完全是靠武力來決定地位了。
北方完全失去秩序,高歡、宇文泰和侯景等英雄豪杰、梟雄人物借勢而起,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偉業(yè),抒寫了個人的篇章。這些都只是前奏,民族融合、人心思定還沒有成為主流;紛繁復雜的亂世雜聲還在為后世的“隋唐盛世”最強音蓄力!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最近《大秦賦》熱播,先不管后面會不會爛尾,單說已經(jīng)播出的這幾集,確實把秦人尚武、以及秦國各代君主銳意進取,力圖東出統(tǒng)一天下的進去精神,表現(xiàn)的頗具震撼。其實,在大秦之后,同樣有一個原本毫不起眼的部落,不斷奮進,最終幾乎把大秦奮斗的 歷史 ,演繹了一出翻版。
和大秦發(fā)跡于西部,遠離中原一樣,我們要說的這個魏國,緣起于東北的嘎仙洞,從最初一個弱小的游牧部落,最終歷經(jīng)數(shù)代人的不懈努力,塑造了一個強大的北魏帝國。
北魏是鮮卑人的一支,皇族姓氏是拓跋。這也是近幾年各種網(wǎng)絡(luò)小說中一個比較火爆的姓氏。鮮卑族本是北方眾多少數(shù)民族中較為弱小的一個部落,所以,鮮卑族在劉家的漢朝以及曹家的魏國時期,并沒有太多顯著事跡,與中原王朝之間也沒有發(fā)生過太大的糾紛。相反,漢魏以來對匈奴的持續(xù)打擊,迫使匈奴人西遷,反而為鮮卑人的發(fā)展挪出了巨大的空間。
鮮卑人真正開始登上 歷史 舞臺,要從西晉末年的天下大亂開始。如同周王室的衰落引起各諸侯國之間的相關(guān)攻伐吞并一樣,西晉八王之亂引起的自相殘殺,也同樣迅速把整個國家推入了墜落的深淵。
八王之亂后,殘余的皇族及士大夫階層,退入南方的,迅速建立了東晉政權(quán),南方得以持續(xù)保持較為穩(wěn)定的發(fā)展局面,而北方,在被拋棄后,則淪為了各個游牧民族爭奪廝殺的戰(zhàn)場。
經(jīng)歷了匈奴人建立的漢、趙,冉閔的冉魏以及鮮卑人的前燕之后,氐人所建立的前秦迅速壯大,最終苻堅統(tǒng)一北方,此時的拓跋氏,也被苻堅擊敗收降,這個時候的拓跋珪,只有六歲。
早年的拓跋珪,就這樣以一個亡國者的身份,在不同的部落間流浪,如同當年秦獻公流亡魏國一樣,只是, 歷史 終究充滿了未知的變數(shù),隨著苻堅在淝水之戰(zhàn)的失敗,原本北方被滅亡的各個小國紛紛復國,這其中,就包括拓跋氏所建立的魏國前身:代國。
復國之后的代國,仍然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部落,當時的北方,群雄并立,從慕容垂、到姚萇,再到苻堅的子孫們,不同的割據(jù)勢力相互攻伐,而此時拓跋氏所光復的代國,為了生存,選擇依附于慕容垂,在這個大哥的保護之下,默默發(fā)展。
拓跋珪確實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在那個動蕩紛亂的年代,跟對人很重要,慕容垂,顯然就是一個靠譜的老大,這位被稱作戰(zhàn)神的一代英雄,雖然在王猛的金刀計下痛失長子,但是,個人的軍事能力卻異常強悍,很快在北方把燕國的版圖擴展到最大。
只是,當小弟的勢力壯大之后,與大哥之間便難免存在著沖突。拓跋珪,和慕容垂,也不例外。自覺翅膀硬了的拓跋珪,看著已經(jīng)逐漸老邁的慕容垂,最終選擇了與這位曾經(jīng)的帶頭大哥決裂,而慕容垂自然難以忍受跟班小弟的背叛,于是,一場震鑠古今的大戰(zhàn)上演了。
慕容垂掙扎了很近,奈何年邁的身體實在支撐不住,自己終究沒能跨上戰(zhàn)馬,燕國的精銳鐵騎,近十萬人的大軍,被委托給了太子慕容寶,奈何,曾經(jīng)人才濟濟的慕容家族,此刻卻盡是不中用的公子,最終拓跋珪在參合陂擊敗燕國軍隊,除被殺者外,投降者四五萬人,僥幸逃走的僅幾千人。
此戰(zhàn)之后,拓跋珪錯誤的聽取了手下的建立,將燕國俘虜全部殺死并且用燕國士兵的尸體筑起了一座碩大的京觀。
七十歲的慕容垂,面對著討回來的太子,聽聞著燕軍戰(zhàn)敗的慘狀,不由怒從心起,征戰(zhàn)一生,還從未有此敗績,再一次的整軍備戰(zhàn),準備一舉消滅拓跋珪。
此時的拓跋珪,也在緊張的觀望著局勢發(fā)展,他自己并沒有足夠的信心可以打敗慕容垂,畢竟,在那個時代,慕容垂,是如同戰(zhàn)勝一般的存在。所以,當慕容垂強撐著病體,親自統(tǒng)率的燕軍出發(fā)之后,拓跋珪便迅速的帶著自己的步眾一躲再躲,根本不敢與慕容垂正面交鋒。
如果劇情照此發(fā)展,北魏,將被碾碎在萌芽之中。當生命已經(jīng)幾乎要走到盡頭的慕容垂,率領(lǐng)大軍再次來到參合陂的時候,去年燕軍的尸體仍在,現(xiàn)場的慘狀,仍然可以看到,而此時的軍中,很多人是去年這些陣亡將士的父子兄弟,難以抑制的悲憤迅速在全軍中蔓延,慕容垂也不例外,最終伴隨著口中噴涌而出的鮮血,一命嗚呼,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一個時代,結(jié)束了;另一個時代,也緩緩開啟了。
慕容垂死后,整個北方,便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擋拓跋珪的崛起了。在拓跋珪的帶領(lǐng)下,代國不斷攻城略地,迅速擴大著自己的版圖,并且在柴壁之戰(zhàn)中擊敗姚興,北方,已經(jīng)沒有人能夠阻擋拓跋氏的崛起了。
當一個人沒有對手之后,往往容易自大,脾氣也會變得暴躁、專橫。拓跋珪也是如此,晚年的拓跋珪,喜歡服用古代毒藥:五石散,進而導致神經(jīng)愈發(fā)錯亂,不少朝臣們喪命在拓跋珪的專橫之下。
此時的代國,已經(jīng)正式改稱魏國。望著面前正在不斷壯大的帝國版圖,拓跋珪再一次飄飄然起來,并且隨口就放話要處死不小心觸怒了自己的賀夫人。賀夫人自然不愿坐以待斃,便偷偷的派人送信給自己的兒子,皇次子拓跋紹,拓跋紹當晚便買通侍者和宦官,帶人闖入宮中,殺死了拓跋珪,拓跋珪死時,僅三十九死。
一代雄主,卻因為自己的暴虐,慘死在自己兒子手中,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十分荒唐的宮廷慘劇。
拓跋珪死后,太子拓跋嗣迅速帶兵清剿了拓跋紹的叛亂,而后登上皇位,成為了魏國的第二任君主,而拓跋嗣,也與秦國繼秦獻公之后繼位的秦孝公,有著眾多相似方面。秦國,經(jīng)秦孝公變法之后,逐漸強大,而魏國,也是在拓跋嗣改革官制、選用賢能治理之下,國力迅速壯大。
拓跋嗣另一個與秦孝公相似的方面,便是在軍事上,拓跋嗣的一生,南征北戰(zhàn),可以說是相當能打,向北,征伐柔然,并且以北魏六鎮(zhèn),取代長城,作為帝國的北部邊防機動部隊。向南,與劉宋大戰(zhàn),這也是南北朝期間,第一次南北方的大戰(zhàn),并且最終戰(zhàn)勝南方劉宋,拓展領(lǐng)土三百里。
最終,拓跋嗣積勞成疾,在三十二歲的壯年駕崩。拓跋嗣雖然在位只有十四年,但是,卻是一位承上啟下的帝王,就如同秦孝公為秦惠王所打下的基礎(chǔ)一下,拓跋嗣,為自己的兒子拓跋燾,也打一下一統(tǒng)北方的堅實基礎(chǔ)。
拿魏國和秦國做對比,拓跋燾可以說是做了秦惠王與秦昭襄王兩位秦王所做的事。
拓跋燾,小字佛貍,辛棄疾的那句詞: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所說的便是拓跋燾。拓跋燾的一生,同樣是征戰(zhàn)的一生,向北,繼續(xù)打擊柔然,向西,攻滅胡夏、北涼、北燕,北方,正式得到統(tǒng)一,從此,紛亂已久的北方,終于逐漸歸于寧靜。
只是,拓跋燾同樣改不掉骨子里的殘暴,借口“暴揚國惡”,誅殺了于國有功,一直深受自己信任的崔浩全族,又再次親自統(tǒng)兵十萬向南,與劉義隆展開了 歷史 上的第二次南北大戰(zhàn),關(guān)于此戰(zhàn),辛棄疾的“元嘉草草”四個詞,總結(jié)的十分到位。幻想著一統(tǒng)天下的劉義隆,被拓跋燾吊打,第二次南北大戰(zhàn),再次以魏國勝利告終。
拓跋燾的晚年,脾氣異常暴躁,經(jīng)常殺人,并且經(jīng)常殺人之后后悔。內(nèi)侍宗愛,因為與太子有矛盾,設(shè)計坑害了太子,回頭又擔心被拓跋燾發(fā)現(xiàn),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先下手為強殺死了拓跋燾,縱橫整個北方的拓跋燾,像自己的爺爺一樣,稀里糊涂的在一場宮廷政變中結(jié)束了自己的一生。
拓跋燾死后,魏國朝堂一度陷入動亂,宗愛把持著朝政,擅殺宗室,最終,在拓跋濬的忍辱負重之下,誅殺宗愛,成功挽回政權(quán),拓跋濬也成為繼拓跋燾之后,真正意義上的魏國君主。
拓跋濬雖然僅在位十三年,但是,卻如同《大秦賦》中秦始皇的爺爺一樣,在位時間雖短,但是,在國家治理上比較注重輕徭薄賦,與民生息,也為子孫的宏圖大業(yè)留下了堅實的底子。
拓跋濬之后繼位的拓跋弘,是一位有著鮮明個性的皇帝。拓跋弘九歲登基為帝,但是因為年紀尚小,一直由馮太后攝政,等到十七歲的時候,眼見著太后還在攝政,絲毫沒有放權(quán)給自己的打算,干脆一甩手不干了,先是要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叔父拓跋子推,眾大臣拼死勸阻后,便干脆把皇位甩給了自己的兒子拓跋宏,而此時的拓跋宏,僅僅五歲。
或許,當時誰都想不到,這個五歲的孩子,將會成為中華文明,最應當感謝的人物。
拓跋弘在馮太后的壓制之下,一直郁郁不得志,便一心向佛,禮佛的間隙,再治理下國家,順便帶兵抗擊柔然的侵擾。只是,不得志的人生,終歸難長久,拓跋弘在年僅二十三歲時,突然暴斃(一說是被馮太后毒死)。
國家,傳到了拓跋宏的手上,雖然在名字上,這個孩子的發(fā)音和自己的父親相同,但是,他的功業(yè),將遠超自己的父親,甚至毫不夸張的說,他,是一位足可以與秦始皇媲美的帝王。
拓跋宏在位早期,由于年幼,國家大事,仍然由自己的祖母馮太后臨朝攝政。面對著先王的壯年暴斃,馮太后也一心把對國家的深切期望寄托在了年幼的孫兒輩拓跋宏身上,因此,從小,便挑選名士,悉心教導拓跋宏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典,也因此,北魏的皇家文化,從拓跋宏這里,逐漸開始從草原文化向傳統(tǒng)漢文化轉(zhuǎn)型。
太和十四年,攝政馮太后病逝,北魏的國家政權(quán)終于交接到了拓跋宏手上,也是從這一刻起,拓跋宏開始奮力全面推動北魏漢化。
強迫鮮卑族人改漢姓,并且從皇族開始帶頭,拓跋姓氏,改為元,同時,強迫北魏高層與漢族名家大族間的通婚,禁止再穿傳統(tǒng)的鮮卑族服裝,全面改穿漢服。
為了徹底斷絕朝中頑固派的守舊念頭,拓跋宏(此時已經(jīng)改稱元宏)開始發(fā)動了聲勢浩大的遷都工程。在此之前,北魏的都城一直是平城(今山西大同),所以,平城也充滿了鮮卑族的原始文化以及生活氣息,在這樣的地方,漢化自然是面臨著巨大阻力的,直接表明要遷都,又會激起更大的反對意見,為此,元宏刷了個心眼。
這一天,元宏突然宣布,要效仿祖輩的尚武功業(yè),決定調(diào)集全國大軍南下,討伐南方。眾多的文臣武將對此自然不會有太大意見,只是,這次的討伐,卻略微有些奇怪,隨同出征的,不僅包括重要文武官員,甚至是平城的官員,不論大小,幾乎都在隨同出征名單之內(nèi)。
南下的一路,走走停停,年輕的皇帝似乎絲毫都不著急,原本在都城享受慣了榮華富貴的官員們哪里吃過這種苦頭,自然漸漸的開始不愿再向南走,軍心開始浮動。又過了一段時間,眼看著大軍要到達洛陽了,行進速度卻更慢了,碰巧天空又下起了大雨,一路泥濘,更加艱難萬分。
官員們終于忍受不住了,有的人擔心真的南征,以這樣一支疲憊之師,很有可能會步苻堅的后塵,更多的人,則是實在受不了一路泥濘的痛苦,不愿再繼續(xù)走下去了。
年輕的皇帝,眼看著面前黑壓壓跪的一眾大臣,故作為難的說道“百萬大軍,浪費錢糧無數(shù),說不南征就不南征了?那我們這一趟,耗費了這么多人力物力,豈不是一無所獲?”眾臣們相互間觀望著,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位年輕的皇帝。
眼看著面前的大臣們已經(jīng)自覺理虧,元宏便直接拋出了自己的真實目的:“既然大家都不愿繼續(xù)南下,我們此行又不能一無所獲,那就遷都吧,把國都遷都附近的洛陽來,這樣,也算此行不虛”。
眾位大臣,雖然對遷都并不情愿,但是,回頭看了看南方泥濘的路面,只能咬咬牙,贊同了遷都事項,畢竟,換個地方舒服的活著,遠比在他鄉(xiāng)痛苦的死去要劃算得多。
于是,北魏順利遷都,洛陽,這座著名的古都,也因此得以開始再次煥發(fā)萬丈光芒。
為了徹底杜絕達官顯貴對鮮卑傳統(tǒng)的留戀,元宏進一步規(guī)定,所有遷到洛陽的人,死后不得葬回平城,必須就近葬在洛陽,元宏試圖通過政策的堅決與徹底,斷絕頑固派的掙扎念頭。
只是,改變,自然會面臨著守舊勢力的反抗,即使這種反抗來自自己的兒子,元宏也毫不手軟。
元宏的太子元恂是個充滿叛逆精神的胖子。由于自身體型肥胖,元恂很不喜歡洛陽的濕熱天氣,相反,更加想念平城的陰涼,并且,元恂對于父親穿漢服的命令也一直陽奉陰違。趁著元宏外出巡視,自己監(jiān)國的機會,元恂干脆偷了三千匹御馬,要帶著自己的手下跑回平城,這可把元宏氣壞了,元宏立即折回洛陽,杖澤元恂,并且廢掉了元恂的太子位。失去太子位的元恂仍然計劃與不愿漢化的朝臣們謀反,并因此被元宏賜死。
元宏,可以說是在中華文明最為危急的關(guān)頭,力挽狂瀾般的拯救了這片古老的大陸。要知道,隋唐,皆源自北魏,如果沒有元宏的大力漢化,最終,實際上統(tǒng)一這片大陸的,很有可能將會是鮮卑文化,或者是,鮮卑化的漢人,元宏,以一己之力,解除了漢文化斷代的危機。
只是,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卻在三十三歲時突然病逝。而繼任者元恪,廢除了殘暴的“子貴母死”制度,又一位執(zhí)掌權(quán)力的太后得以上位,但是,這位胡太后,在才能及責任感上,均比馮太后要相差甚遠,最終,輝煌的北魏,在她的手中,猝然崩塌,融合了董卓的殘暴與曹操卓越軍事才能的新一代權(quán)臣——爾朱榮崛起,并最終成為了北魏的掘墓人。
爾朱榮在“河陰之變”中,屠殺當朝王公貴族近三千人,北魏朝堂,為之一空。即使面對這樣強橫的權(quán)臣,傀儡皇帝元子攸仍然不愿坐以待斃,發(fā)出了那句“寧為高貴鄉(xiāng)公死,不為常道鄉(xiāng)公生”的感嘆后,設(shè)計當庭殺死了爾朱榮。
只是,國家此時的紛亂,已經(jīng)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元子攸殺死爾朱榮后,迅速被爾朱榮部下報復勒死。北方再次進入紛亂之中。高歡與宇文泰趁此崛起,北魏也就此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高歡死后,兒子高洋繼位,逼迫孝靜帝禪位;西魏在宇文泰死后,宇文泰之子宇文覺也很快效仿,逼迫西魏恭帝禪讓,至此,北魏,徹底終結(jié),華夏大地,進入了東魏、西魏和南梁三國鼎立的局面。
如同三國最終歸于司馬一樣,東西魏與南梁三國鼎立的局面,最終,三國竟然同樣全是輸家。出身西魏的楊堅,很快執(zhí)掌了宇文家的政權(quán),并且最終完成了天下一統(tǒng),隋朝就此建立。
先說洛陽的歷史大事件,下面說洛陽名人!夏太康遷都斟尋:夏朝前期,太康遷都斟尋其地在今洛陽市偃師境內(nèi)伊、洛二水匯流處上游的二里頭村一帶。是為洛陽建城之始。?
商湯定都西亳:公元前16世紀,商湯率諸侯討伐荒淫暴虐的夏代國王桀,桀敗走,死于南巢。湯即天子位,定都西亳。西亳位于今洛陽市偃師城西洛河北岸的尸鄉(xiāng)溝一帶。商湯之后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諸王均以此為都,前后200余年。
伊尹放迎太甲:商朝第四代國王太甲繼位之初,暴虐昏庸,輔國大臣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宮。太甲在桐宮三年,悔過向善,伊尹才把他迎回都城西亳,重新主持國政。太甲修德,方國部落紛紛歸服,天下安定。伊尹作《太甲訓》三篇,褒揚太甲。?
八百諸侯會孟津:公元前11世紀,商紂王昏庸無道,諸侯叛離而歸順西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太公望、周公旦等人輔佐。武王二年,姬發(fā)率兵東至孟津(今洛陽市孟津縣東北,時為黃河重要渡口),八百諸侯來會,都說可以伐紂,武王則認為滅商時機還不成熟,于是退兵。?
周公營建洛邑:周武王滅商后,遷九鼎于洛邑(洛陽)。成王即位,周公輔政,對洛邑進行了大規(guī)模營建,使之成為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新的都城,稱為“成周”或“新邑”。新都建成后,成王"遷宅于成周",洛邑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周公制禮作樂:周公營建洛邑后,依據(jù)周原有制度,參酌殷禮,建立各項典章制度,是為禮樂制度。其內(nèi)容是五禮,即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行禮儀要用樂配,不同的禮儀演奏不同的樂章。禮用以辨異,分別貴賤;樂用以求同,緩和上下。?
平王東遷:西周末年,周幽王無道,申侯聯(lián)合犬戎攻破宗周鎬京,殺幽王于驪山下。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平王。平王元年(前770),平王由鄭武公、晉文侯、衛(wèi)武公、秦襄公護擁,東徙洛邑。平王東遷,標志著東周的開始。?
孔子入周問禮:周敬王時期,孔子得到魯君的支持,與南宮敬叔來到周朝國都洛邑,問禮于老子,問樂于萇弘??鬃尤胫軉柖Y后,學業(yè)大進,廣招弟子,傳播儒學。
諸侯筑成周:周敬王十年(前510),成周毀于王子朝之亂,而王子朝之余黨猶存,周請諸侯為周筑城。于是晉魏舒、韓不信、齊高張、宋仲幾、魯仲孫何忌、鄭國參等大夫會于京師。晉士彌牟制定工程方案,令諸侯服役。次年夏,諸侯之大夫率其役徒筑成周城,三旬而成。?
光武中興:建武元年(25),光武帝劉秀削平各地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全國,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在位期間,社會經(jīng)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漢朝成中興之勢。
東漢建太學:東漢光武帝建武五年(29),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創(chuàng)建太學。漢順帝時擴建。太學生人數(shù)最多時達到3萬余人。?
倭國來朝:東漢建武中元二年(57)正月,倭奴國(在今日本九州北部)派遣使節(jié)來洛陽朝貢,劉秀封其國王為漢倭奴國王,賜“漢委奴國王”金印一枚(原印1784年在日本福崗縣出土,現(xiàn)藏于福崗市美術(shù)館,印高2?2厘米,重108克)。
永平求法:東漢明帝永平八年(65),遣郎中蔡?、博士弟子秦景等18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蔡?等到大月氏,邀請?zhí)祗脟抽T攝摩騰、竺法蘭,攜帶《貝葉經(jīng)四十二章》及佛像,于永平十年(67)用白馬馱回洛陽。次年,官府于洛陽城西二里御道北建白馬寺,是為中國佛教祖庭。?
班超出使西域:漢明帝永平十六年(73),班超出使西域,鎮(zhèn)撫西域各國,西域與漢王朝斷絕65年的關(guān)系至此恢復,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重新開通。永元十四年(102),班超才返回洛陽。班超在西域30年,為鞏固我國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促進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白虎觀會議:東漢時,由于“五經(jīng)”有今文、古文之爭,建初四年(79),章帝親自在白虎觀大會諸儒,審議"五經(jīng)"異同,并命班固將討論結(jié)果編成《白虎通議》一書,作為官方典籍公布?!栋谆⑼ㄗh》為今文經(jīng)學。由于朝廷支持,今文經(jīng)學在東漢前期廣泛流傳,該書也成為官學的通用教材。?
班固修《漢書》:東漢建初七年(82),蘭臺令史班固在洛陽著《漢書》,用20余年時間修成。《漢書》從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寫到王莽失敗,計120卷,分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班固死后,部分“表”、“志”由其妹班昭和馬續(xù)續(xù)成?!稘h書》是我國第一部體例完備、內(nèi)容豐富的斷代史。?
許慎作《說文解字》:東漢時,許慎在洛陽寫成《說文解字》一書,收小篆9353個,古文、籀文1163個為重文。每字標明字形,注出音讀,推究字義。此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字典。?
蔡倫改進造紙術(shù):東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宦官蔡倫改進了民間造紙方法,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wǎng)作紙,人稱“蔡侯紙”。造紙術(shù)的改進,對世界文化發(fā)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衡發(fā)明地動儀:東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太史令張衡在洛陽發(fā)明地動儀,并成功測知永和三年(138)隴西地震。這是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張衡還發(fā)明渾天儀,并有天文學專著《靈憲》。?
大秦遣使入洛:東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國王(古羅馬帝國皇帝)安敦遣使來到洛陽。這是中國與歐洲國家直接往來的開始。?
黨錮之禍:東漢延熹九年(166)、建寧二年(169),宦官把持朝政,以"部黨"罪名,兩次在全國逮捕黨人,史稱黨錮之禍。兩次“黨錮”,是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與宦官集團之間斗爭的具體表現(xiàn),反映出東漢后期的黑暗政治。?
熹平石經(jīng):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為正定"六經(jīng)"文字,經(jīng)朝廷批準,蔡邕書《尚書》、《周易》、《禮記》、《論語》于石,使工鐫刻成碑,互相參檢,凡46碑(塊),立于太學門外,史稱熹平石經(jīng)。?
董卓之亂:東漢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帝,自為相國,獨攬朝政。次年,關(guān)東諸侯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董卓失敗后,挾獻帝西走長安,并驅(qū)使洛陽數(shù)百萬人隨之西遷,沿途死亡無數(shù)。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燒掠,洛陽周圍二百里內(nèi)室屋蕩盡,無復雞犬。?
曹魏建都洛陽: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建都洛陽。魏繼承兩漢制度,于洛陽設(shè)立太學,置五經(jīng)博士;以“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吏。興修水利,使洛陽成為全國水利事業(yè)發(fā)達地區(qū)之一。?
馬鈞制“龍骨水車”:曹魏嘉平六年(254),馬鈞在洛陽發(fā)明農(nóng)業(yè)灌溉工具“龍骨水車”,結(jié)構(gòu)新穎,簡便,省力,效率高,對當時農(nóng)業(yè)發(fā)展起了極大促進作用。此外,馬鈞還改進了織縷機,制成了指南車、轉(zhuǎn)輪式發(fā)石車、水轉(zhuǎn)百戲等,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西晉建都洛陽:晉武帝泰始元年(265),晉王司馬炎廢曹奐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都洛陽。晉咸寧五年(279),晉滅吳,統(tǒng)一中國。?
陳壽撰《三國志》:西晉時,史學家陳壽綜合魏、蜀、吳三國史事,修成《三國志》。書中以魏為正統(tǒng),對魏君稱帝,蜀、吳之君稱主。取材謹嚴,文筆簡潔,記事真實,是繼《史記》、《漢書》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學著作。明末羅貫中以此書為史實框架創(chuàng)作了小說《三國演義》。?
左思作《三都賦》:西晉時,秘書郎左思廣泛搜集歷史資料,游歷三國舊都,歷經(jīng)10個寒暑,在洛陽創(chuàng)作出雄渾精深的《三都賦》(《魏都賦》、《蜀都賦》、《吳都賦》),舉國轟動,豪貴人家爭相傳抄,一時紙張供不應求,紙價為之飛漲,留下“洛陽紙貴”的千古佳話。?
劉徽注《九章算術(shù)》西晉時,劉徽注《九章算術(shù)》,首創(chuàng)割圓求周的科學計算方法?!毒耪滤阈g(shù)》約成書于東漢前期,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算學著作。?
裴秀創(chuàng)“制圖六體”:西晉時,司空裴秀改進了東漢圖經(jīng)繪制方法,創(chuàng)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比例尺、方位、距離等)“制圖六體”,在世界地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八王之亂:晉惠帝元康元年(291),皇后賈南風為了專政,先后殺汝南王亮、楚王瑋,奪得大權(quán)。此后趙王倫捕殺賈后,廢惠帝而自立。齊王*#在許昌,成都王穎在鄴,河間王?在關(guān)中,相繼起兵討伐,戰(zhàn)火從洛陽迅速燃遍大河南北和關(guān)中地區(qū)。戰(zhàn)爭中,趙王倫、齊王、長沙王、河間王?、成都王穎先后被殺。光熙元年(306),東海王越毒死惠帝,另立皇太弟熾為帝,是為懷帝。"八王之亂"歷時16年而結(jié)束。這場戰(zhàn)亂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chǎn),也從根本上動搖了司馬氏統(tǒng)治的基礎(chǔ)。? 永嘉之亂:西晉永嘉五年(311),匈奴貴族漢主劉聰派劉曜等攻破洛陽,殺晉官民3萬余人,擄晉懷帝,焚燒洛陽城,洛陽化為灰燼,西晉滅亡。?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了一系列漢化措施。主要有:易鮮卑服裝為漢服;規(guī)定在朝廷上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稱漢語為"正音";遷洛陽的鮮卑人,均為洛陽籍人,死后不得歸葬平城;改鮮卑貴族為漢姓,定門第等級;令鮮卑人與漢人通婚;改用漢制度量衡等。漢化改革使鮮卑族接受漢文化,推動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河陰之亂:北魏武泰元年(528),六州大都督爾朱榮武裝叛亂,起兵太原,入洛陽殺胡太后和幼主釗,在河陰(今洛陽市孟津老城西)殺王公以下2000余人,史稱"河陰之亂"。爾朱榮立莊帝,受封太原王,進位太師等,獨攬北魏朝政。? 隋煬帝營建洛陽:隋煬帝繼皇帝位后,決定遷都洛陽。大業(yè)元年(605),煬帝令宇文愷營建東京(洛陽),每月用工200萬人。次年,東京修建完工。洛陽城南對伊闕,北倚邙山,東逾氵廛河,洛水橫貫其間,分外郭城、宮城、皇城、東城、含嘉倉城、圓壁城和曜儀城,規(guī)模宏大,布局有序。?
開鑿大運河:大業(yè)元年(605),隋煬帝命皇甫儀征河南、淮北各州縣男女百余萬人開通濟渠,引黃河水達于淮河;同年,又開通山陽瀆(邗溝)。608年,開通永濟渠,北到涿郡(今北京)。610年,開江南河,連通長江和錢塘江。至此,一條以洛陽為中心,南通余杭,北達涿郡,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運河全部竣工。大運河全長2500多公里,是中國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對中國古代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巨大作用。?
武周遷都洛陽:唐顯慶五年(660),高宗病重,政權(quán)全歸武則天。武則天以洛陽為神都。天壽元年(690),武則天廢唐為周,立號為圣神皇帝。武周都洛期間,建造明堂,創(chuàng)立殿試,又建洛陽外城,鑄天樞、九鼎,開鑿龍門石窟。神龍元年(705),中宗復位,武則天去周帝號。?
創(chuàng)立麗正書院:唐開元十二年(724),玄宗李隆基頒詔,于東都洛陽明福門外建立麗正書院。該院負責收集、整理全國各種圖書典籍,撰寫國史時政,奏獻籌策建議,舉薦治世良才,融藏書、研究、舉賢為一體。?
安史叛軍據(jù)洛陽:唐天寶十四年(755)冬,安祿山、史思明在范陽起兵叛亂,攻陷東都洛陽,縱兵劫掠。次年,安祿山在洛陽僭稱大燕皇帝。至德二年(757),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殺安祿山于洛陽宮內(nèi),繼皇帝位。同年,郭子儀收復洛陽。乾元二年(759),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并于次年攻破洛陽。上元二年(761),唐王朝借回紇兵收復洛陽。洛陽隋唐城在戰(zhàn)亂中焚毀殆盡。?
后梁遷都洛陽:天四年(907),唐哀帝禪位于朱溫,改元為開平。朱溫以梁為國號,都開封,以洛陽為西都。開平三年(909)正月,朱溫遷都洛陽,以開封為東都。
后唐遷都洛陽:后梁龍德三年(923),后唐滅后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北)稱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遷都洛陽,以洛陽為洛京。李存勖以繼唐而有天下,故國號唐,史稱"后唐"。?
后晉都洛:后唐末年,晉王石敬瑭起兵晉陽,天福元年(936)閏十一月攻入洛陽,滅后唐。遼太宗耶律德光冊其為大晉皇帝,國號晉,建都洛陽。?
司馬光修《資治通鑒》: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司馬光受命編撰歷代群臣事跡。他與劉恕、范祖禹一起,居洛陽19年,于神宗元豐七年(1084)編成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因此定書名為《資治通鑒》。該書上起戰(zhàn)國(前403),下迄五代(959),記事凡1362年,為文共294卷。?
翟氏抗金:南宋建炎元年(1127),金人分兵南下,攻破洛陽。翟興、翟進兄弟召集族人、鄉(xiāng)兵與金人抗戰(zhàn)。歷時數(shù)年,多次爭戰(zhàn),翟氏兄弟及翟進之子翟亮戰(zhàn)死。
金中京保衛(wèi)戰(zhàn):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中京洛陽被蒙古軍包圍,中京留守強申率2500人堅守,蒙古軍圍攻3個月不能破城。?
李自成克洛陽:明崇禎十四年(1641)正月,闖王李自成率兵攻破洛陽,殺福王朱常洵,發(fā)福王府金銀及富室窖藏賑濟貧民。
汴洛、洛潼鐵路修建:清光緒三十年(1904)九月,汴洛鐵路勘測工程全面鋪開,宣統(tǒng)元年(1909)十一月二十一日竣工通車,全長1838公里。宣統(tǒng)二年(1910)七月七日洛潼鐵路破土動工,民國20年(1931)完工,全長2372公里。?
吳佩孚駐兵洛陽:民國9年(1920)9月2日,吳佩孚戰(zhàn)敗皖系軍閥段祺瑞,進駐洛陽,同時被任命為直魯豫巡閱副使。10月10日,吳佩孚在西工兵營掛出"直魯豫三省巡閱使公署"、"陸軍第二師司令部"的牌子,擴建西工兵營。洛陽成為直系軍閥的大本營。?
國民政府遷都洛陽:民國21年(1932)上海一·二八事變后,國民政府遷都洛陽,定洛陽為行都。同年12月1日國民政府遷回南京。?
洛陽紅槍會活動:民國15年(1926)1月,河南民眾為驅(qū)逐省長岳維峻,聯(lián)合成立了民間組織"紅槍會"。紅槍會既抗拒軍閥、土匪,也與軍閥勾結(jié)殺害共產(chǎn)黨人和普通百姓。洛陽紅槍會西起新安,東到偃師,北起邙嶺,南到龍門,幾乎村村都有。馮玉祥占領(lǐng)洛陽后,嚴禁民間私藏武器,對紅槍會進行收編、改編,紅槍會逐漸被瓦解。?
洛陽抗日保衛(wèi)戰(zhàn):民國33年(1944)春,陷于困境的日本侵略軍發(fā)動了以奪取洛陽為主要軍事目標的河南戰(zhàn)役。5月5日,日軍攻占龍門,由洛陽地方民團組成的國軍第15軍和94師守衛(wèi)的洛陽成為一座孤城。面對數(shù)倍的日軍,洛陽民眾和愛國官兵誓與洛陽共存亡。日軍窮兇極惡,每日發(fā)射炮彈近萬發(fā),把洛陽炸成一片火海。洛陽民眾、愛國官兵寸土必爭,把每個街巷、民居、溝岔變成戰(zhàn)場,人人當先,個個英勇,白刃格斗,血染古城。在堅守洛陽的21天中,中國軍隊自師參謀長到士兵,陣亡1?3萬人,僅剩1000余人。日軍雖被殲2萬,但不斷增援。而擁有重兵的劉峙、蔣鼎文違抗中國軍事最高統(tǒng)帥部命令,坐視洛陽淪陷而不救。5月25日,洛陽淪陷,未退到城外的愛國官兵全部戰(zhàn)死。洛陽抗日保衛(wèi)戰(zhàn)是中國廣大愛國軍民用血肉之軀譜寫的一首民族正氣之歌。?
建立洛陽市人民政府:1948年3月3日,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楊少橋任市長。次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洛陽城,楊少橋入城,發(fā)布施政綱領(lǐng)。1949年12月28日,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
毛澤東致電洛陽前線指揮部:1948年4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再次攻克洛陽。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并發(fā)出了《再克洛陽后給洛陽前線指揮部的電報》,就謹慎清理國民黨統(tǒng)治機構(gòu)、明確官僚資本界限、禁止農(nóng)民團體進城捉拿和斗爭地主、人民自己負責管理城市等作了9條指示。這個電報同時發(fā)給了其他前線和地區(qū)的軍政領(lǐng)導,對當時的城市工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中央確定洛陽為重點建設(shè)城市: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確定在洛陽建立拖拉機廠、礦山機器廠、滾珠軸承廠、熱電廠、銅加工廠等,共占地307?5萬平方米,國家投資78657萬元。同時確定洛陽市為重點工業(yè)建設(shè)城市。?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截流:1997年10月28日,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按計劃順利截流。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經(jīng)國務院批準,集防洪、防凌、減淤、灌溉、供水和發(fā)電等綜合效益的特大型控制性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總投資預計340億元。1991年9月1日前期工程開工,1994年9月2日主體工程開工。計劃2001年12月31日完工。全部工程竣工后,可使黃河中下游防洪能力從5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洛陽名人
● 玄 奘
玄奘(602—644年),姓陳,法名玄奘。洛陽偃師人,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唐三藏、唐高僧、佛教學者、翻譯家、旅行家、與鳩摩羅仁真帝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他從小就出家于洛陽凈土寺為和尚,后又在國內(nèi)遍訪名師,他感到所說紛歧,難得定率,便決心到天竺學習,在那爛陀寺從戎賢受學,后又游學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學者展開辯論、名震天竺,經(jīng)歷了17年,貞觀十九年回到了長安。譯出經(jīng)、論35部,凡1335卷,1300多萬言。多用直譯,筆法嚴謹。所譯經(jīng)籍,對豐富祖國文化有一定貢獻,并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貴的典籍,世稱“新譯”。曾編譯《成唯識論》。撰有《大唐西域記》一書,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和從事考古的重要資料。他到天竺取經(jīng)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后人為紀念他,在其故鄉(xiāng)村南建唐僧寺一座。寺內(nèi)大殿為清代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修,現(xiàn)在尚為完好。他的父親陳惠在隋代曾任江陵縣令,二哥陳素出家于洛陽凈土寺,法名長捷。
● 元 稹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小說家。其詩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 元稹出身寒門,又早年喪父,依靠親戚度日。他自幼天資聰穎,刻苦學習,發(fā)奮為文,15 歲明經(jīng)及第,21歲初仁河中府。25歲登書判拔萃科,授為秘書省校書郎。28歲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對策第一,授左拾遺。青年時代,具有正義感,力主改革時弊,因遭忌,被貶為河南縣尉。后又任監(jiān)察御史,奉使東蜀,不畏權(quán)貴,懲處貪官污吏,名動三川。但因得罪了宦官,而被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后又貶謫通州司馬。轉(zhuǎn)而依附宦官權(quán)勢。穆宗繼位,召升膳部員外郎,后又升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工部侍郎。穆宗長宗二年升任宰相數(shù)月,同年罷相,出任同州刺史、后改越州刺史、又轉(zhuǎn)浙東觀察使。在任職屬地仍改革時弊,大和三年回長安任尚書左丞。次年任武昌軍節(jié)度使至死。終年53歲。 他的詩作,以樂府詩為最有名。如《國家詞》、《織婦詞》、《采珠行》、《連昌宮詞》。他的小詩《行宮》,寫得含蓄有味。雖只有四句,而讀者不覺其短。他寫的《鶯鶯傳》,為后來《西廂記》故事所取材。元稹,可稱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優(yōu)秀作家。
● 伊 尹
伊尹名摯,夏末商初人。是古代著名的賢相。伊尹出生于伊洛流域的古代有莘國的空桑澗,即今日洛陽嵩縣莘樂溝。他出身于奴隸家庭,其父為奴隸主的家用奴隸廚師,母為采桑養(yǎng)蠶
的奴隸。
伊尹自幼聰慧,勤學上進,耕于有莘國之野,但由于父傳,他的烹調(diào)技術(shù)很高。他還努力鉆研治國之道。所以,他既是奴隸,又是奴隸主子弟的“師仆”。商部族的首領(lǐng)湯求賢若渴,幾次去求伊摯,他沒有從??丈疚髂掀降厣嫌袀€小山丘,相傳就是商湯請伊摯的三聘臺。之后,商湯娶有辛氏之女為妻,伊摯以陪嫁奴隸身份來到了商湯身邊。并很快得到商 (未完待續(xù))
--作者:往事如風 (2005-07-18 20:59) 回復留言
1. (續(xù)上) 湯的信任,為其滅夏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商朝建立后,伊摯受封為尹,即宰相,助湯治理國家。商湯死后,伊尹曾輔佐外丙、仲壬、太甲等。伊尹在政治上主張“居上克明,為下克忠。 ”他強調(diào)“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彼S孟耐醭瘻缤龅脑蚴窍蔫睢案タ擞沟隆眮斫逃龂K赋觯骸懊鞯聞t天下存,失德則天下亡?!彼麑ι坛膭?chuàng)立及鞏固起了重大作用。 伊尹活了100多歲,到沃丁執(zhí)政時死去。死后葬于西亳,離湯冢有7里地。在今偃師縣城西 10公里處。明代在嵩縣城南沙溝龍頭村重修的“元圣祠”是作為伊尹的出生地而建的。祠門的對聯(lián)把伊尹與孔子并舉,稱伊尹為元圣,稱孔子為至圣。后來人們稱他為中國第一位賢相,尊他為元圣。
● 周公旦
周公旦,姬姓、名旦,周文王之了,武王之弟。周公為周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卓絕的功勛。他協(xié)助武王姬發(fā)完成興周滅商的大業(yè),建立了周朝。武王卒后,成王姬育繼位。而當時成王還是年幼,根本不懂治國之事。在周朝草創(chuàng)、百廢待興之時,周公旦代成王執(zhí)政,處理國家大事。周公攝政不久,卻引起了周統(tǒng)漢集團的猜忌,以分封商地管叔和蔡叔尤甚,到處造謠,說周公欺成王年幼,企圖篡奪王位,被封為商地的紂王兒子武庚認為有機可乘,便與管督、蔡叔等人互相勾結(jié),扯旗反叛。在這緊急關(guān)頭,周公決定親自率軍東征,經(jīng)過三年戰(zhàn)斗,平定了叛亂,武庚、管叔被誅殺,蔡叔被流放到邊遠地區(qū)。 周公東征之后,開始實行大分封,同時覺得鎬京偏西,不利于統(tǒng)治全國,有必要在東方伊洛一帶建個新都,于是就在成王五年,開始大規(guī)模地營建新都洛陽,僅用了一年時間,在洛陽創(chuàng)建兩座城:西為王城,東為成周城??偡Q洛邑。洛邑建成后,西周有兩個都城。從此,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兩京制、周公居洛期間,制禮作樂,確立了周朝的統(tǒng)治體制,這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的影響。成王成人后,周公將政權(quán)歸還給成王?!渡袝o逸》篇,就是周公歸政時,對成王的一番諄諄告誡,為成王執(zhí)政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chǔ)。 周公營建洛邑并長久居洛,與洛邑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幾千年來,洛陽的人們都尊敬周公,把周公作為幸吉祥、勝利的象征。
● 尹 洙
尹洙(1001—1047年),字師魯,河南洛陽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新古文運動的先驅(qū)者。
尹洙自幼聰敏好學,早就與兄源知名于時。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進士及第,調(diào)繹州正平縣主簿,歷任河南府曹參軍,安國軍節(jié)度判官、知光澤縣。又舉書判拔萃,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掌書記,知伊陽縣。后召試殿中,任館閣??保w太子中允。不久被貶郢州酒稅,徙唐州。后復任太子中允,知河南縣。又任經(jīng)略判官,繼遷集賢校理、通判州事、加直集賢院、太常丞、知涇州。又徙知慶州、晉州,遷起居舍人,直龍圖閣、知路州等。慶歷七年91047年) 四月十日病卒,終年47歲。 尹洙一生的主要成就在文學,他與歐陽修、梅堯臣等高舉韓柳復古文的 (未完待續(xù))
2. (續(xù)上) 大旗,一改宋初文壇的浮靡之氣,開一代文學新風。其作品有《尹洙集》28卷。今傳本《河南先生文集》27卷,附一卷。此外,他還著有《五代春秋》。
● 朱敦儒
朱敦儒(1086—1175年),字希真,河南洛陽人。她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家庭,具有超然不群、不受鳳凰管、不歸麒麟轄的性格,他常以梅花自喻,不與群芳爭艷。早年隱居不仕。兩次舉薦為官而不出。紹興二年(1132年),宣諭伎明又向朝廷推薦朱敦儒,言敦儒深達治體,有經(jīng)世才,很多翰廷在臣也稱頌他的學問與人品,所以高宗皇帝下詔命他為右迪功郎,并命肇慶府督促他赴臨安任職,敦儒仍不肯受詔,在眾朋的勸勉下,他方應詔到了臨安。賜進士出身,授以秘書正字,爾后兼兵部郎官,遷兩浙東路典獄。后來因主張抗戰(zhàn),發(fā)表主戰(zhàn)言論,并于主戰(zhàn)派李光等人交通,受到右諫議大夫汪勃的彈劾,于1149年被罷官。 朱敦儒是宋代一位著名的詞人。其負早期秀婉工麗,注意詞的格律和四聲,多寫隱居生活。南渡后,家國之難,流離之苦,尤其是壯志難酬的無限悲慨使他的詞風大有改變,使他唱出了具有這個時代特征的憤激慷慨的主旋律。后來秦檜當政,選用一些文人來裝點門面。加之秦檜之子秦(火+喜)喜歡工詞與樂府,朱敦儒再次出仕,被任命為鴻臚少卿,秦檜死,郭儒又被罷官。他的后來出仕,眾說不一。宋高宗說:“此人朕且囊薦以隱逸命官,置之館閣,豈用始怡退而晚奔竟耶?!笨磥恚髞沓鍪耸怯须y言苦衷的。
朱敦儒有《樵歌》,也稱《太平樵歌》,有人把他的詞風分為三段:即早年詞風濃艷、麗巧;中年詞風激越慷慨;閑居后詞風婉明清暢。這三段又唱出了不同時代、不同格調(diào)的三部曲。
伊尹 :生卒年待考。商初名臣。名摯,洛陽伊川人(亦說欒川人或嵩縣人)。因官封為尹,故稱伊尹,又稱阿衡或保衡。原為有莘氏女陪嫁于湯的媵臣,因精通治國之道,湯授以國政,在助湯滅夏中所建功勛卓著。湯死后,輔佐外丙、仲壬。仲壬死后,立太甲。太甲無道,伊尹將其放逐桐宮(今虞城南)。3年后,太甲悔過,復得其位。享年百歲,卒后商王沃丁葬以天子之禮,與湯并祀。傳有《伊訓》、《咸有一德》等,已佚。
白圭:生卒年待考。戰(zhàn)國著名商業(yè)活動家,魏惠王時大臣。洛陽人。主張用"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辦法貿(mào)易致富。遇到豐年,收買谷物,賣出絲漆;遇到荒年,賣出糧食,購進帛絮。被歷代商賈尊為鼻祖。?
蘇秦:東周洛陽人,戰(zhàn)國時期倡導合縱說的重要活動家。字季子。洛陽人。傳有頭懸梁錐刺股發(fā)憤讀書之故事。致力于縱橫之術(shù),先后游說六國,勸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縱之勢。蘇秦為縱約長,佩六國相印。歸趙封為安君。后奉燕昭王命入齊,從事民間活動,被齊人車裂而死。
賈誼(公元前200~前168),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洛陽(今屬河南?。┤?。18歲時,就以博學能文而聞名于郡中,得到郡守吳公的賞識,收為弟子。文帝即位后,因吳公的推薦,任為博士,掌文獻典籍。其時,賈誼不過20多歲,在博士中最為年輕,但以見識和議論,贏得博士中年長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視,不到一年,被擢升為太中大夫。朝廷上許多法令、規(guī)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進行。賈誼的才華和文帝對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滿。他們以“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流言,動搖了文帝對賈誼的信任,結(jié)果文帝讓賈誼離開長安,去做長沙王的太傅。
賀若弼(544~607)隋大將。?/ca>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50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