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國家分裂,諸侯互相征戰(zhàn),大國兼并小國促進再次統(tǒng)一。春秋時先后出現(xiàn)五位勢力較強的國君,被稱為春秋五霸。史料對這五霸記載不一,但一般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人才對于一個國家的興亡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齊桓公任用能相管仲,勵精圖治、尊王攘夷成春秋首霸。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在韓信、彭越等良將的輔佐下戰(zhàn)勝剛愎自用的項羽。
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非常愛惜人才,他求賢若渴,慧眼識珠,以5張羊皮換取百里奚。他肯聽良臣之言,使國家發(fā)展強大,對百姓也非常重視,懂得民眾疾苦,不隨意妄殺百姓。
秦穆公英明一世,使秦國中興成為西方大國,但他臨死前卻讓“秦國三良”陪葬,最終導致秦國以后不能東征。
慧眼識百里奚秦穆公名嬴仁好,公元660年即位。他廣納賢才,不分國別選賢選能。
有位叫百里奚的虞國名士,他家庭貧困,少年時便四處游學,見多識廣又博覽群書十分有才干,為了能多學知識,他不惜放棄尊嚴在齊國乞要飯食。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百里奚不被齊國君主賞識,他空有滿腹經(jīng)綸只能再回到虞國當大夫。虞國國小,處在各強國間生存很艱難。虞國國君雖然任用百里奚但是也并不重視他。
百里奚為虞國謀劃的生存道路和苦心提出的治國良策都得不到采納。公元前655年,虞被晉滅,百里奚淪為俘虜。
秦穆公素聞百里奚才華橫溢,不嫌他是亡國之臣,有心納為己用。恰巧那時他想與晉國政治聯(lián)姻,求娶晉獻公的女兒,于是借機討百里奚做陪嫁。晉獻公答應秦穆公的這兩個請求。
百里奚身為俘虜,節(jié)操未改,他覺得作陪嫁如同被當成物品有辱文人尊嚴,伺機逃跑,途經(jīng)楚國的時候被抓住,不得已留下做牧牛人。
秦穆公聽說此事,再次想辦法討要百里奚。按照慣例逃奴值五張羊皮,秦穆公便以百里奚是他的逃奴的名義與楚國交涉,終于以五張羊皮換得百里奚。
經(jīng)過兩次周折,百里奚深感秦穆公的恩德,在秦國做大夫時恪盡職守,竭盡所能出謀劃策,履立功勞,后被升為宰相。他還向秦穆公推薦蹇叔,兩人成為促進秦國強盛的關鍵人物。
關愛小民春秋時以馬拉戰(zhàn)車為主要作戰(zhàn)方式,從成語兵強馬壯可以看出馬在古代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秦穆公喜愛馬匹,留名后世的相馬人伯樂是他的臣子。穆公為搜集和訓練好馬,特意設置王室養(yǎng)馬場。
一次,養(yǎng)馬場的馬匹無故丟失,馬官唯恐承擔罪責急得四處尋找,最后在附近村莊邊發(fā)現(xiàn)馬的尸骨。馬官猜想一定是當?shù)卮迕裢党粤笋R肉,他惱怒地喚來官兵捉拿村民三百多人,企圖處死他們以便向秦穆公交差。
穆公接到奏疏后,親自到場審問。他見村民都是普通人,沒有為非作歹的前科,不禁生出憐憫心,讓馬官放了他們。村民們原以為必死無疑,受穆公開恩皆感恩戴德,三拜九叩表示感激。
數(shù)年后,秦晉交戰(zhàn)。秦軍向來處于優(yōu)勢地位,穆公掉以輕心深入敵方陣內遭四面圍攻,情況萬分危急,他將被俘獲時,從一側殺來一隊異常勇猛的人馬,把敵軍攻得七零八落。
秦穆公得以脫險,他不知這些壯士是何方神圣,便親自詢問。原來,這些人是當年被赦免死刑的那三百村民,為報恩才拼死營救穆公。
在穆公眼里,村民種植莊稼、辛勤勞作,無大能卻有大用和大貢獻,如同文臣武將都是國家的人才,愛惜他們是國君的份內事,正因他重視小民才換來福報。
“秦國三良”陪葬晉國的王子們遭后宮妃嬪迫害,紛紛逃向外國。事情平息后,晉國人商議擁立新主。秦穆公出于私心輔助才能不如重耳的夷吾繼位,夷吾卻企圖帶兵攻打秦國。
穆公大怒,認為夷吾忘恩負義,因此率軍攻下晉都并俘獲夷吾。出于全局戰(zhàn)略考慮,秦穆公放夷吾回晉還把女兒嫁給他。兩國互相停戰(zhàn)。成語秦晉之好就起源于秦國和晉國長期的通婚傳統(tǒng)。
晉襄公打破多年來的和平友好局面進攻秦國,并且連擒三員秦國大將。即將處死他們的時候,嫁給夷吾的穆公女兒出面勸說晉襄公,三位將領得以留下性命。
秦穆公痛定思痛,認為戰(zhàn)敗的原因是自己未能有效準備和指揮,他不但沒有處罰三名被俘將領,還降低身份向他們認錯。可見秦穆公非常尊重和愛惜人才。
秦國發(fā)展受到阻礙,子車仲行、子車奄息、子車鉗虎建議秦穆公把爭霸戰(zhàn)場轉移到西方,攻占那里的弱國。穆公覺得有理,采納了他們的建議,經(jīng)過幾年征戰(zhàn),獲得“西方諸侯之伯”的稱號。
仲行、奄息、鉗虎是兄弟,姓子車,他們德行高潔,武藝精湛被稱為“秦國三良”,深受百姓愛戴。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逝世,177人被殘忍地殉葬。穆公珍愛人才,臨死前卻要求“三良”也陪葬。
他這么做并非特意殺害良臣,而是想讓兒子繼位后赦免“三良”,使他們感激新主的恩德,盡力效忠。沒想到,穆公的兒子沒有按照他的意思做,“三良”真的被殺。
秦穆公的這一步棋著實走錯,司馬遷佐證,國家能臣遇害導致秦在以后的260年內無力東征,勢力范圍局限于西部。
秦國百姓對“三良”的死悲傷不已,他們作詩句: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意思是愿用自己的性命換良人的性命。
今天看來殉葬是陋習,殘忍且無意義,但古時一度盛行。秦穆公非常愛惜人才,在他們的幫助下稱霸,死時卻沒能擺脫傳統(tǒng)糟粕習俗,國家利益也受到損害。
不能說秦穆公不英明,歷史面前、時代面前再偉大的人物都是渺小的,很難突破各種固有束縛。
現(xiàn)在人們認為正確的事,也許以后會被唾棄。有些人與眾不同,他們不一定錯,沒準還是未來發(fā)展的趨勢,包容是真正的美德。百花齊放當然美不勝收,野草野花樹木藤蔓也有其獨特的美。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53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