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男人們大抵最害怕自己戴上那"綠帽子",說來有一段讓人饒有興趣的史話。關于綠帽子,民間說法即已有家室的女子出軌,多存在譏諷意味。那么,"綠帽子"的說法早先是因何而來呢
若論由來,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綠帽子"起源于元明兩朝,是由從事妓院歌坊等賤業(yè)的標志色演變而來。第二種說法。"綠帽子"的由來是從元朝開始的。從原來在妓院里做工的男人戴綠頭巾演變成中國男人最怕的一頂帽子,那就是"綠帽子"還有一種說法,與第一種說法大同小異,只是把戴著綠帽子的偷情信號,從妻子的頭上發(fā)出變成了由丈夫的頭上發(fā)出了。也就是說,只要是看到丈夫戴著綠帽子外出,這便是可以幽會偷情的信號。
但是在春秋時期卻不是如此,春秋時期,生存對于一般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問題,老實種地的農(nóng)民遇到戰(zhàn)火說不定就顆粒無收,可是這種現(xiàn)象在當時太普遍了,不少人在失去土地后并沒有正經(jīng)營生可做來養(yǎng)活自己。沒有財產(chǎn)又沒有收入,這該如何是好呢 一些男子就動了自己妻女的邪念——讓她們出去賣淫。無論拿正經(jīng)事養(yǎng)活自己,還是拿邪門歪道養(yǎng)活自己,都得打個廣告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賣個米面還能吆喝吆喝,賣自己妻女大庭廣眾下吆喝那太丟人了,怎么讓別人知道自己是賣老婆姑娘的呢 那就帶個綠頭巾吧。當時以妻女賣淫為生的男子并不在少數(shù),大家皆不不約而同的戴起了綠頭巾,綠這個顏色就從這兒有了引申含義。《七修類稿》中記載道:"及見春秋時有貨妻女求食者,謂之'娼夫',以綠巾裹頭,以別貴賤。"
據(jù)傳,在明代初期,當朝皇帝朱元璋下令,凡是家中存有娼妓者,男性皆需頭戴綠色頭巾,腰系紅褡膊,自此,"綠帽子"就此傳開。娼妓在古時為青樓女子,作為已有家室的女性,依舊選擇賣淫為業(yè),在當時難免少不了"偷漢子"的指責,而娼妓的丈夫們頭戴綠巾,由此,"綠帽子"取代了"偷漢子",成為男性最覺恥辱的稱謂。據(jù)傳古時候,有一對夫妻。妻子是一位主婦,生得嬌艷可人、風韻猶存,平時在家里做點針線活,因生得貌美,早就已招徠一些狂蜂浪蝶追求;丈夫是一個生意人,要經(jīng)常到外地去做生意。兩口子的日子過得也富裕,在丈夫外出的日子里,妻子就不免枕冷襟寒、寂寞難耐。
終于有一天,妻子忍不住跟街市一個賣布的好上了,在丈夫外出做生意的時候,他們就巫山云雨地在一起廝混。有一次,丈夫回家后三個月都沒有外出,直急得那個賣布的天天在他們家附近打轉。一天,丈夫騎著馬到城外打獵去了,經(jīng)過街市,那賣布的見了非常高興,以為他又要外出做生意,當晚就迫不及待地竄進了妻子的臥室,準備和相好幽會。
當晚丈夫回來了,幾乎將他逮了個正著,妻子也嚇了個半死,那賣布的只好哆嗦在人家的床底一整晚。這件事后,妻子就向那賣布的要了一塊綠色的布料,做了一頂帽子給丈夫,還和那賣布的約定,當你看見我丈夫戴上綠帽子外出的時候,你就可以來了。過了幾天,丈夫又要外出做生意了,妻子趕緊拿出那頂綠帽子對丈夫說:"外面的風沙大,戴上就不會弄臟頭發(fā)。而且這顏色讓你看起來很俊,以后你每次外出我都為你做一頂,就像我跟在你身邊一樣,你就不用牽掛我了。"丈夫聽了很開心,以為自己真的很俊,于是高高興興戴上那頂綠帽子,騎著馬得意洋洋穿過街市,到外地做生意去了。
當晚,他妻子就和那賣布的睡在他的床上。以后,那個賣布的凡見了那丈夫戴著綠帽子外出時,心里都不禁心花怒放:"哈!你的
綠帽子真是很俊,不過今晚該到我俊了。"于是,綠帽子的說法就這樣傳下來了。
在民間廣泛傳播下,"綠帽子"流傳至今,顯然已經(jīng)成為男性尊嚴的踐踏品,為不可觸碰的底線。在中國百姓心中,被戴綠帽是極為丟臉、恥辱的事情,如果,不幸經(jīng)歷此類事件,多數(shù)男性寧愿息事寧人亦不愿丑聞傳出。盡管男性都害怕背上"綠帽"之名,但是,在古代有關"綠帽"的事例多不勝數(shù)。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嗎,古代文獻中已有"綠帽子"的記載。
不過此"綠帽"非彼"綠帽",為正常的綠色帽子,并無特殊含義。明代時期,朱元璋賦予了"綠帽子"的特殊含義,進而流傳開來。秦漢時期,綠色是低賤身份的代表顏色。當時統(tǒng)治者便有規(guī)定,犯人著裝皆為特制的衣服,名為"赭衣",顏色赤褐。此衣在秦朝時期發(fā)源,至漢朝時,赭衣已經(jīng)成為犯法之人的代稱。
唐宋時期,綠色所代表的含義逐步擴大,由單一的"犯法之人"擴大到"低賤人群",即凡是身穿碧青綠衣服的百姓,皆可視為低賤下民。部分唐代地方府衙,在懲罰犯法之人時,不加以杖責,而是以綠色頭巾戴在犯人頭上,以示羞辱。這里的羞辱指得是犯人戴上頭巾,就意味著身份低賤,并非配偶出軌。
有一個叫李緣銘的文人,他酷愛辭賦,經(jīng)常邀朋喚友來家中做客,只為吟詩作對、徹夜不眠。此人有一妻貌若天仙,只因嫁了李緣銘,常常獨守空房。時間一長,女子便耐不住寂寞。住
他們家隔壁有一戶人家,男子因喪妻一直單身。這位男子經(jīng)常爬在院墻上偷看"天仙"。
一天,李緣銘去朋友家做客,妻子便閑來無事,倚在門口發(fā)愣。這時隔壁的單身漢也正坐在門口發(fā)呆,妻子便叫來單身漢陪她聊天。從那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每當寂寞的時候妻子便找來單身漢聊天。時間一長,兩人之間竟然產(chǎn)生了些許的情素。終于有一天倆人做了出軌的事。
后來為了防止被李緣銘突然回家發(fā)現(xiàn)奸情,妻子便當丈夫不在家時,就戴著他的綠帽子在外面走動,單身男子看到后就會心領神會。世上哪有不透風的墻,沒多久,妻子與單身漢的事突然回家的李緣銘撞了個正著,一氣之下的丈夫休掉了妻子。后來大家把那些不守婦道偷漢子的事情叫做戴"綠帽子"。從此"綠帽子"就成了男人的忌諱。
"綠帽子"之所以為"綠色"
顯然,現(xiàn)在說的"綠帽子"是由元時的"綠頭巾"直接傳承而來的,而其真正的淵源,則在更早的時候。
元朝時期,對碧綠青諸色進行了限制,僅有"娼妓"、"樂人"可穿?!对湔隆啡绱擞涊d:娼妓需要穿皂衫,戴角巾兒,而娼妓的家屬及丈夫需要頭戴青巾。這一規(guī)定沿襲到明朝,朱元璋為此下詔,凡是娼妓家中的男子,必須以綠色頭巾出門,且腰間系上紅褡膊,腳上穿著有毛的豬皮鞋。走路時,禁止走在道路中間,只能在兩旁偏路行走。
可見,當時娼妓與其家屬地位之低,不受民間待見。在統(tǒng)治者詔令下,娼妓丈夫縱然有萬般不愿,也只能選擇妥協(xié),遵從朝廷。每當有頭戴綠巾者出現(xiàn)在街頭小巷時,總會引得百姓駐足指點,議論紛紛。標志性的"綠帽子"在外,百姓立刻就能知曉哪家為"青樓一族"、哪家女人偷漢子,遭受指點的男子時常哀聲怨道
一定程度上,這些娼妓家庭為迫不得已,男性在能力有限下,需要靠妻女賣淫維持生計,由此,頭戴綠帽的男性,亦成為沒有出息的代名詞。
前文說到,綠色在古代為低賤的意思,無論是秦漢,還是唐宋,這一含義從未變更過。至于古人為何將綠色當做低賤者用色,民間眾說紛紜。最為流傳的說法與龜有關,民間曾有綠龜之說,綠色即為龜?shù)念伾?,此為背景。古人錯誤的認為雌龜需要和蛇交配方能繁殖,因此讓雌龜與蛇交配繁殖后代。
這種說法看似天方夜譚,但卻在多部古書中留有記載,包括《列子》、《說文解字》等古籍。由此,當一些男性的妻子與別人偷情后,他們便被稱為"龜",綠色便這樣傳開。但關于"綠龜"之說,稍顯牽強,綠色代表通奸的含義是在元代方才出現(xiàn),至明代定性。漢朝時期,綠色僅表示身份低賤。
《封氏見聞錄》記載:延陵令李封在懲罰犯人時,不以棍杖責罰,而是以綠色頭巾懲戒,這里的綠色即為下賤之意,作為羞辱。其實,在綠色真正代表通奸之意的時期應為元朝,據(jù)《元典章》記載:規(guī)定與娼妓有關的男性家眷,皆要以青色頭巾裹頭,而青色與綠色相似,故而,綠色得以流傳下來。元朝覆滅后,有關"綠色"的規(guī)定并未隨之消散,而是沿襲至明代。
并且,在此基礎上,朱元璋進行加強,不僅要求娼妓家中男性需頭裹綠巾,還需腰間系著紅褡膊,腳穿豬皮鞋。且針對范圍更加細化,僅對樂妓、女伶兩類群體生效?;谝陨现撟C,已可看出綠頭巾長期以來,即:一直是賤民隸卒或仆庶者流所使用的裝束。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紅男綠女。
今天的玫紅色就是古代的紫色。
父系社會,女不穿紫與紅。
男不穿綠與藍。
玫紅色是正三品以上的官服。
紅色是正四品。
粉紅色是正五品。
綠色是正六品。
粉綠色是正七品。
藍色是正八品。
粉藍色是正九品。
如果一個女人穿紅或紫的衣服,那么他就是男性化,男性化就懂字,會念書,而且多偶,一個女人如果多偶,還會識字,就是男性化,就是一個姬女。
如果一個男人穿綠或藍的衣服,那么他就是女性化,女性化就不懂字,更不會讀書,而且無偶,甚至守活寡,甚至要像女人一樣忍受自己的“女丈夫”去和別的“男妻子”。正所謂大度。無度不丈夫。
綠帽子的由來
綠帽子,從事賤業(yè)的標志色,后演變?yōu)閷iT用來指妻子有不貞行為的男人。
古時候,有一對夫妻。妻子是一位主婦,生得嬌艷可人、風韻猶存,平時在家里做點針線活,因生得貌美,早就已招徠一些狂蜂浪蝶追求;丈夫是一個生意人,要經(jīng)常到外地去做生意。兩口子的日子過得也富裕,在丈夫外出的日子里,妻子就不免枕冷襟寒、寂寞難耐。終于有一天,妻子忍不住跟街市一個賣布的好上了,在丈夫外出做生意的時候,他們就巫山云雨地在一起廝混。有一次,丈夫回家后三個月都沒有外出,直急得那個賣布的天天在他們家附近打轉。一天,丈夫騎著馬到城外打獵去了,經(jīng)過街市,那賣布的見了非常高興,以為他又要外出做生意,當晚就迫不及待地竄進了妻子的臥室,準備和相好幽會。當晚丈夫回來了,幾乎將他逮了個正著,妻子也嚇了個半死,那賣布的只好哆嗦在人家的床底一整晚。這件事后,妻子就向那賣布的要了一塊綠色的布料,做了一頂帽子給丈夫,還和那賣布的約定,當你看見我丈夫戴上綠帽子外出的時候,你就可以來了。過了幾天,丈夫又要外出做生意了,妻子趕緊拿出那頂綠帽子對丈夫說:“外面的風沙大,戴上就不會弄臟頭發(fā)。而且這顏色讓你看起來很俊,以后你每次外出我都為你做一頂,就像我跟在你身邊一樣,你就不用牽掛我了。”丈夫聽了很開心,以為自己真的很俊,于是高高興興戴上那頂綠帽子,騎著馬得意洋洋穿過街市,到外地做生意去了。當晚,他妻子就和那賣布的睡在他的床上。以后,那個賣布的凡見了那丈夫戴著綠帽子外出時,心里都不禁心花怒放:“哈!你的綠帽子真是很俊,不過今晚該到我俊了”。于是,綠帽子的說法就這樣傳下來了。
當然上面的說法是笑談啦。那對奸夫淫婦又不是什么明星大腕,古時候也沒有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他們的事不會流傳那么廣的。那么綠帽子這個詞究竟怎么來的?據(jù)我研究,這還得從中國人對色彩的傳統(tǒng)觀念說起。
古代漢民族是重色彩的民族。《禮記》里講:“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焙髞砬販缰?,又尚黑;漢滅秦,武帝“易服色”,改為尚黃。到了魏晉,情況比較復雜,天子和群臣要按春、夏、季夏、秋、冬五個時節(jié)穿戴五種朝服,其色依次是青、朱、黃、白、黑,真夠煩的。隋唐建立后,正式把服飾的顏色作為區(qū)別貴賤尊卑的一種手段。太宗貞觀年間規(guī)定:皇帝就穿黃色的龍袍,百官中,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深紅),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以后各朝代均大體沿襲此法。
漢武帝之后,隨著儒家禮樂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尚色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服飾的顏色成為區(qū)別貴賤、尊卑的一種手段。唐代官制規(guī)定,六品、七品官著綠服,八品、九品官穿青服。白居易被貶為江州郡司馬,官列九品,所以,《琵琶行》詩中用“青衫”代稱。他的《憶微之》詩云:“折腰俱老綠衫中”形容仕途坎坷,人老白首仍屈身于低微的綠衫行列中。
元明兩代,樂人、妓女必須著綠服、青服、綠頭巾以標志所從事的賤業(yè)。 《元典章》規(guī)定:娼妓之家長和親屬男子裹著青頭巾。由此,“青頭巾”就與娼妓之男性親屬有了聯(lián)系。由于青、綠二色比較接近,又同屬賤色,人們習慣于說“綠頭巾”。由于綠色與娼妓有關,后來,“綠頭巾”專用來指妻子有不貞行為的男人,并演變成了“綠帽子”。
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卷三46漢公主不諱私夫條:武帝姊館陶公主寡居,寵董偃十余年。主欲使偃見帝,乃獻長門園地,帝喜,過主家。主親引偃出,偃奏:“館陶公主庖人偃,昧死拜謁?!钡鄞髿g樂,呼為主人翁。 董偃十三歲入府受訓練,大概就叫“童養(yǎng)男”吧。不過董偃有一項特大優(yōu)點,“溫柔愛人”,這種先天性格加上后天培養(yǎng)出來的面首特點,頗得當時一些趨炎附勢之輩喜愛,甚至有人為他獻計獻策。其實武帝早就知道館陶公主有寵,這時候才說我想看看這里的“主人翁”,公主順勢帶出董偃,董偃也知趣,帶頂綠帽子,這也是今天“綠帽子”詞的由來。 既然被賜予主人翁之號,于是他便在皇上面前以此自稱。儼然一家之主般,逗的武帝大樂,寵幸有加。 于是董君貴寵,天下莫不聞。 后來東方朔向武帝柬舉,比董偃為淫首,武帝遂減少與董偃的交往,董偃寵日衰,至年三十而終。
綠帽子的由來大約是從元朝開始的。當時的蒙古是沒有娼妓的,化外之人,想要就要,大草原上的男女只要愿意,馬上就會天當被子地當床。等到揮軍南下進了中原,就很是看不慣號稱禮儀之邦的中原人開設的妓院了。于是元朝統(tǒng)治者規(guī)定妓女著紫衫,在妓院里做工的男人戴綠頭巾,以示與正常人的區(qū)別。延續(xù)至今,就誕生了中國男人最怕的一頂帽子:綠帽子。
中國男人怕這頂帽子怕到了發(fā)瘋的地步,所謂中國男人最不可忍的兩件大事就是殺父之仇、奪妻之恨。這種懼怕延伸到女人身上,就是生死是小,失節(jié)是大,別以為只有中國的女人被貞節(jié)牌坊給束縛住了,事實上同時被束縛著的還有中國男人。妻子沒了名節(jié),就意味著丈夫有了綠帽子,于是一幕幕刀光劍影就圍繞著這頂綠帽子展開了。上至官庭,下至平民百姓,多少人為了這頂綠帽子大打出手,血流成河?!?
文學中的綠帽子記載
“綠帽子”起源于古代教坊的管理人員,他們的規(guī)定服飾就必須是綠色的頭巾。好像朱元璋對這有明確規(guī)定。
在郎英所著《七類修稿》中有這樣的記述:“……人稱人妻有淫者為‘綠頭巾’,今樂人,朝制以碧綠之巾裹頭……”比郎英稍晚的何孟春在《馀冬序錄》中也寫道:“教訪司伶人制,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
南方朔《笑話反映恐懼》更全面:
「綠頭巾」、「綠帽子」、「戴綠帽」,自明清以來,都用以指那個妻子出軌的丈夫。這種稱呼不僅散見于小說里,更是庶民用語之一。除此之外,有關「戴綠帽子」的笑話也頗不少。
當代學者鮑威爾(Chris Powell)及林斯泰德(Steve Linstead)在《社會里的幽默-抗拒和控制》論文集里指出過,許多笑話它真實的意義乃是在于反映恐懼,藉以加強和重塑道德的邊界,達到社會控制之目的。根據(jù)他們的理論,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中國人社會有關「戴綠帽子」的笑話極多,所反映的即是對妻子紅杏出墻的恐懼癥。因此,這類笑話遂具有社會警戒與社會控制的作用。
因此,「綠頭巾」的稱呼應起于明代,明代的樂戶乃是一種半妓半伶的低賤職業(yè),規(guī)定她們只能戴綠色的頭巾,因而「綠頭巾」遂成了低賤的娼妓式記號。老婆養(yǎng)漢,當然也就相當于這種戴了「綠頭巾」的行業(yè)。
不過,將「綠頭巾」認為起源于明代,其實并不十分正確。因為,早在元朝的至元五年,就已規(guī)定「娼妓穿著紫皂衫子,戴角冠兒。娼妓之家長并親屬男子裹青頭巾」,明代的所為顯然繼承了元制。
不過,若對中國古代的服裝、顏色,以及身份階級的區(qū)隔稍加研究,則可發(fā)現(xiàn)到元朝的「綠頭巾」并非向壁虛構而來。在更早的時代,「巾」和「綠」就一直是低賤者的專利。
以「巾」而論,它雖起源甚早,但直到東漢,它都是平民或賤民們的專屬冠飾,由「巾」并發(fā)展出類似的冠飾,如漢代的「幘」、唐代的「?頭」等。清代翟灝在《通俗編》卷十二里指出,遠在春秋時代,「有貨妻女求食者,綠巾裹頭,以別貴賤」。足見「綠頭巾」之早。漢代有了由「巾」變過來的「幘」。唐代顏師古在注解《漢書》(東方朔傳)里所提到的「綠幘」時,亦曰:「綠幘,賤人之服也。」
因此,東漢以前,士大夫階級所戴的乃是「冠」,而「巾」只能用于平民或賤民,當時的「綠頭巾」就已是娼妓之家的專屬。意大利近代符號學家艾柯(Umberto Eco)曾經(jīng)對西方的色彩系統(tǒng)做過研究,認為每個時代雖然用同樣的顏色字詞,但這些字詞所指的顏色卻不可能一樣;意思就是說,古代的綠和近代的綠不可能相同。
這種情況在中國亦然,以前所謂的「綠」指的大概是帛布的自然綠,它可能是一種青青寡寡,被水漂白過,有點營養(yǎng)不足的綠色,難怪它會成為賤民階級專用的顏色。漢代的奴仆階級被稱為「蒼頭」,原因即在于他們所戴的「巾」也是這種綠色。這種情況在歐洲亦然。
中古時的藍色和今天不同,那是一種苔蘚式的顏色、修道院的石質墻壁即這種顏色,因而近代遂稱為「修道士藍」。
因此,「綠」在中國古代的顏色評等上,乃是最低級的顏色。在唐代,官吏有袍,品級最低者也是「綠」色。唐代白居易的(懷微之)有詩句曰:「分手各拋滄海畔,折腰俱老綠衫中?!箍梢詾樽C。
也正因為「綠頭巾」為低賤之裝束,唐代李封在當延陵令時,遂「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令裹碧綠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定日數(shù)」。
基于以上之論證,已可看出「綠頭巾」長期以來,即一直是賤民隸卒或仆庶者流所使用的裝束。正因如此,它到了元朝開始,遂日益成為娼妓之家男子們之裝束。將妻有淫行者稱為「綠頭巾」、「綠帽子」或「戴綠帽子」,乃是這種服色傳統(tǒng)一脈相承之后的終極結果。「綠頭巾」和「綠帽子」,也因此而從一種服裝旳記號語言,升格成日常用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54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