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浪費糧食的人里
,肯定沒有我爸媽
,也沒有我公婆
。

他們都出生在上世紀40年代
。
我媽在我以前不想刷碗
、做家務的時候
,曾嘆著氣道:“我小時候就想啊
,要是能吃頓飽飯,天天讓我刷碗我都愿意……”
我爸曾說過
,他之所以去當兵,是因為據(jù)說在部隊能吃飽飯
。
他的高中時代
,每周回家拿一次地瓜干煎餅。冬天還好說
,拿開水泡泡就著咸菜就能吃
,夏天煎餅就容易長毛。不舍得浪費糧食
,把煎餅上的毛擦掉
,照吃不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偛荒莛I肚子吧
。學校是有食堂的
,吃不起,偶爾跟同學合買一份菜
,算是改善生活
。
后來又經(jīng)歷了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我們只是“聽說”
,他們是親歷者
,知道連樹皮都被吃光、吃了上頓沒下頓是怎樣一種感覺
。
每天都要為找到吃的東西發(fā)愁過的一代人
,怎么舍得浪費糧食
前天,早餐面葉兒煮多了
,剩在碗里
。中午我妹妹說給扔了吧。
我媽道:加加熱我吃
,倒了不可惜了嗎
后來
,終究還是重新加加熱,吃掉了
。
“吃了不疼瞎了疼
。”他們那一代
,很多人都會這么說
。
即便在物質(zhì)、在糧食已經(jīng)極大豐富的今天
,他們?nèi)匀槐3种?jié)約糧食
、節(jié)約一切能節(jié)約的東西的習慣。
我說習慣
,不敢說是“美德”
。
沒有挨過餓的人,沒有“終日奔忙為了饑”經(jīng)歷的人
,大概很難理解他們對糧食的節(jié)儉以及珍惜
。是經(jīng)歷塑造了他們。
我說塑造
,不敢說是“教育”
。
他們很多人也許并沒有學習、背誦過《憫農(nóng)》
,不知道唐朝有個叫李紳的人寫過“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
但他們比背誦過這首詩的很多人
,更懂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
。
2
浪費糧食的人里,肯定也沒有我們樓下的鄰居大嬸
。
她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
。也挨過餓。
前段時間
,隔壁某校辦了個什么學習班
,天天開桌吃飯。浪費的不止大魚大肉
,還有糧食無數(shù)
,被直接倒進了垃圾桶。
大嬸把能撿的都撿回來晾曬在樓下
,有饅頭有花卷有米飯有烤牌……白花花的
。她說:真是傷天理啊
!
大嬸說的是傷天理
,比暴殄天物更嚴重。
我奇怪她收拾自已不曾參與用餐的別人吃過的饃干嘛
,難道想用來做醬 我有個朋友是日照的
,她曾說過,他們那里老一輩的人做一種面醬
,就是用長了毛的饅頭煎餅發(fā)酵
。
大嬸老家去城三四十里,聽我媽說
,她覺得浪費了可惜
,曬曬干拿回老家給養(yǎng)豬還是養(yǎng)雞的兄弟做飼料。
我婆婆也會這樣
。偶爾有生了蟲的剩米
、白面,我們說扔了吧
,她就會道:別扔
,回頭送南鄉(xiāng),給你大姨好喂雞
。
被人類浪費了的糧食,投喂給畜禽類
,也算是物盡其用
、物有所值了。
3
我自知也不是浪費糧食的那一個
。
雖然我不曾經(jīng)歷過苦難
,從來沒挨過一天餓
。但從小受到的家教是“吃不了,割頭裝”
。
小時候經(jīng)常被我媽這樣指教
。盛到碗里的飯要吃掉,吃多少盛多少
,吃不了
,把腦袋割下來也要裝進去。
明知是嚇唬小孩的玩笑話
,卻記憶深刻
。至今,我連喝水都不浪費
,喝多少水杯子里盛多少
。我有前同事就發(fā)現(xiàn)了我的這個習慣,她覺得我很奇葩
,喝水時才拿杯子去飲水機接水喝
,一口氣喝完,回到座位時杯子是空的
。
60后70前們
,如今奔五奔六的一代,大都還知道糧票布票油票為何物
,接受過“節(jié)約光榮
,浪費可恥”的教育,不當家也知柴米貴
。
上個周日
,前同事聚餐,在吉祥春餅
,春曉請客
。她怕春餅不夠,又給每人點了一碗米飯
。請客的人最怕菜不夠吃
,飯不夠飽。我跟小吳分吃了一碗米飯
,最后剩下了三碗
,打包由春曉帶回,也算是響應了“光盤行動”
。
幾個人中
,我最年長,蔣姐是70后
,其他幾個都是80后
,都是很會過日子的人
,鮮有人會浪費糧食。同事多年
,知根知底
。
4
當年起草公司《食堂用餐規(guī)范》,我清楚地把“吃不了一個饅頭可以掰成兩半
,另一半放回饅頭筐”這種細節(jié)寫進了制度條文里
。
我知道,真的有人只吃半個饅頭就飽
,也有人飽肚只差半個饅頭
。如果把剩下的半個或把整個饅頭扔進泔水桶,豈不就是糧食的浪費
任何一家單位和機構(gòu)
、學校和企業(yè)
,真要制止糧食的浪費,必須做到這樣細節(jié)的管理
。
當然
,每個企事業(yè)單位、黨政機關學校食堂餐廳
,每個人群聚集用餐的地方
,都值得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當作文化信條進行宣傳和傳播
。
值得思考是
,只要受過小學教育的人,都會背這首《憫農(nóng)》
,為何整個社會
,還會有巨大的糧食的浪費 會有人倒掉白花花的大米白面饅頭,有大胃王做“吃播”
,甚至以假吃
、催吐、宣揚量大多吃以博別人的眼球
小學四五年級時
,我在一個叫耿昆的女同學那里借到一本連環(huán)畫書
,叫《七把叉》。這是發(fā)生在巴西的故事
,“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黑暗”
。一個苦孩子,沒得吃又很會吃
,名震四方
,得了個“七把叉”的綽號。
“七把叉”因為能吃被富人們拉去做活廣告,終于可以每天吃香的喝辣的
,吃到飽,甚至吃到吐
。終于
,在有錢人舉辦的一次吃飯比賽上,七把叉又吃了最多
,但起身的時候死掉了
。
每每想到七把叉,我都會覺得他很可憐
,覺得他是個犧牲品
。覺得咱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一定要去解放全世界受苦受難的人
,低頭看看紅領巾
,似乎也更鮮艷了。
雖然我很喜歡美食
,也很喜歡做飯
,但從來沒看過任何人的“吃播”。
看別人嘚吧嘚吧吃東西
,有什么趣味可言嗎 惡不惡心 惡不惡俗 圍觀吃播者
,跟那些把七把叉害死的墮落的腐朽的人有什么區(qū)別
5
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全球每年約1/3糧食被損耗和浪費,總量約每年13億噸
。世界76.33億人口中至少還有8.2億面臨饑餓
,相當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餓。
有沒有可能
,“誰都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但辛苦的不是自已 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餓
,但挨餓的不是我
有沒有可能
,比起糧食的浪費,土地的浪費
,水泥的浪費
,公款的浪費,納稅人錢財?shù)睦速M……多了去了
。
有沒有可能
,浪費糧食是因為報銷制度,因為有公款吃喝
什么時候從上到下
,從中央到地方
,大大小小的會議都不設國宴、不設招待,自助餐都由個人自掏腰包
,沒有“公家”給報銷
,大概也許很可能立刻馬上杜絕掉糧食的浪費吧
至于動員餐飲企業(yè)監(jiān)督、動員家庭主婦帶頭節(jié)約糧食
、勤儉持家的
,屬于念歪了經(jīng)。
家庭主婦們
,大多還是深諳“吃了不疼瞎了疼”之道的吧 畢竟都知柴米貴
。
6
浪費糧食的都有誰 誰在浪費糧食
我常常會想起第一次去西安,在回坊孫家羊肉泡饃館看到的一幕
。那是一個冬日的黃昏
,店里食客如云。我們一家三口跟兩個老外拼桌
,一男一女
,三四十歲的樣子,都戴著眼鏡
,也許是游客
,也許是某個大學的外教。他們快吃完了
。
等羊肉端上來
,動手掰饃的光景,只見那兩個老外
,把剩下的半個泡饃
、三瓣糖蒜打了包,那個金發(fā)碧眼的女郎
,很自自然然地把打包的袋子裝進了隨身的皮包里
。
我跟老公都看到了,會心一笑
。
說實話還是有點慚愧的
。換作是我,剩下半個饃
、三瓣糖蒜
,大概也就丟棄浪費了,或由店家服務員收拾進泔水桶作了它用
。
我們遇到的每個人
,都可能是來給我們上課的。那兩個外國人
,其實是給我上了一課
;那個場景,后來也幾多次在我們家被提起。
他們也許并未熟讀過“一粥一飯
,當思來之不易”的家訓
,也不曾背誦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詩
。
但是
,對食物的珍惜之情,不亞于任何人
。
推薦閱讀:
沒有誰喜歡別人對自已的生活方式指指點點
會過
“得語文者得天下”,給爸爸媽媽們推薦這套《曹文軒大語文系列》
,名師揭秘語文高分方法
,直擊新教改!決勝中高考
!可點擊次條查看詳情
,點擊“閱讀原文”直接購買,可貨到付款
!
謝謝你在看
糧食浪費數(shù)據(jù)
我們都知道
,我國以不足全球10%的耕地養(yǎng)活了世界1/5的人口。從這里來看
,國家的糧食也是非常寶貴的
。不過,我國糧食浪費數(shù)量驚人
。中國每年浪費多少糧食
?據(jù)一位全國政協(xié)委員表示:“我國糧食浪費現(xiàn)象嚴重,估算全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500億千克
,相當于全國糧食總產(chǎn)量的十分之一
。”外國媒體也曾經(jīng)報道過
,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夠養(yǎng)活2億人
,這個數(shù)量確實極為驚人。還有一個數(shù)據(jù)
,可以證實我們浪費糧食的嚴重性:據(jù)一項針對北京部分大學餐后剩菜剩飯情況的調(diào)查表明
,倒掉的飯菜總量約為學生購買飯菜總量的三分之一。按全國大專以上在校生總數(shù)量2860萬人(2009年底數(shù)據(jù))計
,大學生每年倒掉了可養(yǎng)活大約1000萬人一年的食物
。
事實上,這還不是最新的數(shù)據(jù)
,據(jù)最新的數(shù)據(jù)顯示
,中國每年都要浪費1000億公斤的糧食,這個數(shù)字也是非常驚人的。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重慶調(diào)查總隊課題組《中國糧食供求及“十三五”時期趨勢預測》指出
,據(jù)估算
,在消費環(huán)節(jié),全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1000億斤
,可供養(yǎng)約3.5億人一年的需要
。
當然,不僅是中國
,浪費糧食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根據(jù)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nóng)業(yè)組織數(shù)據(jù)顯示,每年全球浪費糧食達到16億噸
,其中有13億噸是可食用的
。如果按照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470公斤計算,16億噸可以養(yǎng)活27.7億人口
,差不多等于2個中國的人口數(shù)
。相當于2年的糧食量了。每年生產(chǎn)這些浪費了的糧食
,一共需要排放33億噸二氧化碳
,相比之下,2018年全球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只有35億噸
。每年浪費了的糧食
,一共用到了14億公頃的土地種植,要知道
,我國在2019年的耕地面積也 不過20.23億畝
,也就是說,相當于10個中國的耕地總面積
。每年這些浪費的糧食
,總價值達7500億美元,與2019年沙特的GDP總量7793億美元相當
。
根據(jù)中國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的調(diào)查
,今年我國的糧食會豐收,全年糧食產(chǎn)量有望高位增產(chǎn)
,中國糧食產(chǎn)量將連續(xù)6年穩(wěn)定在13000億斤以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
,雖然我國糧食豐收
,但是仍然需要居安思危,樹立危機意識
。從全世界的情況來看
,從去年底至今
,世界多地接連暴發(fā)了蝗災,禍延東非
、中東和印度等地
。除此之外,一些嚴重自然災害增加了全球農(nóng)產(chǎn)品供給的不確定性
,引致糧食市場波動
。有專家表示,疫情對全球糧食生產(chǎn)和需求造成全面沖擊
,加之部分國家蝗災影響糧食生產(chǎn)
,有可能會惡化全球糧食市場預期,形成各國搶購
、限賣及物流不暢的恐慌疊加效應
。因此,從這里來看
,節(jié)約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
關于唐代李紳浪費糧食的詩句
1. 關于浪費的詩句唐代詩人
2. 關于浪費糧食的詩句李紳
3. 關于浪費糧食的唐代詩句
關于浪費的詩句唐代詩人 1.浪費糧食教我們不要浪費糧食的詩句 唐代詩人
《憫農(nóng)》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紳
。其全文古詩如下:
第一首: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
【前言】
唐代詩人李紳所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稇戅r(nóng)二首》
,題一作《古風二首》,是中唐詩人李紳年輕時所作的五言古詩
。 是寫勞動的艱辛
,勞動果實來之不易,流傳甚廣
。
【注釋】
1.憫:憐憫
。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3.誰知盤中餐:在臺灣
,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ūn)
, 國內(nèi)采用簡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
,后才改為餐了
。餐飧:晝飯為餐,晚飯為飧
。
【翻譯】
農(nóng)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里除草
,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
【賞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
,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
、二句“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nóng)民仍然在田里勞動
,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
,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
,就使得第三
、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于空洞抽象的說教
,而成為有血有肉
、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
、事落筆
,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nóng)民的生活和命運
。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jié)和人們熟知的事實
,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jié)約食物
,不浪費
第二首: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nóng)夫猶餓死
。
【注釋】
1憫:憐憫、同情
。
2粟:(sù)谷子
,脫殼以后北方叫小米。
3猶:仍然
。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5閑田:無用
,不耕種的田。
【翻譯】
春天
,農(nóng)民把一粒粒谷子種下
,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nóng)民耕種
,但農(nóng)民還是因為糧食全被佞官奪去而餓死
。
【賞析】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
,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nóng)民的勞動
。第三句再推而廣之
,展現(xiàn)出四海之內(nèi),荒地變良田
,這和前兩句聯(lián)起來
,便構(gòu)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敢凉M」是為了更有力的「發(fā)」,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
,表現(xiàn)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
,這就使下文的反結(jié)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副M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羅隱《雪》)是的
,豐收了又怎樣呢
?
「農(nóng)夫猶餓死」
,它不僅使前后的內(nèi)容連貫起來了
,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
。勤勞的農(nóng)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
,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
,慘遭餓死
。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
?答案是很清楚的
。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
,去思索
。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chǎn)了驚人作品(奇跡)
,然而
,勞動替勞動者生產(chǎn)了赤貧。勞動生產(chǎn)了宮殿
,但是替勞動者生產(chǎn)了洞窟
。勞動生產(chǎn)了美
,但是給勞動者生產(chǎn)了畸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2.當浪費食物時會用唐朝詩人什么詩句
《憫農(nóng)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
。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nóng)民的生存狀態(tài)。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
,突出了農(nóng)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
、慘遭餓死的現(xiàn)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nóng)民田里勞作的景象
,概括地表現(xiàn)了農(nóng)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最后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
,表達了詩人對農(nóng)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jié)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
。全詩風格簡樸厚重
,語言通俗質(zhì)樸,音節(jié)和諧明快
,并運用了虛實結(jié)合與對比手法
,增強了詩的表現(xiàn)力。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
,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
,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憫農(nóng)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
其二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
3.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常常用唐代詩人——的詩句
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常常用唐代詩人李紳 的詩句
當我們在外地過節(jié)時
,常引用——朝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眮肀硎緦胰说乃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有時候,有些人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
、正在做的事
,反而不急旁人清楚
,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宋代詩人——的《題西林壁》中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當我們回憶起母愛
,要報答母親的深思時
,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詠起唐朝詩人孟郊飛、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弊詈笥昧艘粋€雙關句
,寫出了兒子對母親的申請。
許多大人常常用《漢樂府·長歌行》中的“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這一詩句告誡我們
,要趁年紀還輕,好好努力
,不要到老一事無成
,只留下悲傷。
李紳的古詩:《憫農(nóng)》
、《南梁行》
、《悲善才》、《壽陽罷郡日
,有詩十首
,與追懷不殊
,今編于》
、《過梅里七首家于無錫四十載,今敝廬數(shù)堵猶存》
、《姑蘇臺雜句》等
。
關于浪費糧食的詩句李紳 1.關于浪費糧食的詩句
1.《憫農(nóng)其一》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
四海無閑田
,農(nóng)夫猶餓死。
2.《憫農(nóng)其二》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3.《憫農(nóng)》南宋·楊萬里
稻云不雨不多黃
,蕎麥空花早著霜
。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
4.《憫農(nóng)》宋· 李流謙
秋苗掃地盡
,春苗破土出。
尚當積陳陳
,那得有菜色
。
不知終年耕,未了一日食
。
守令民父母
,賤士但挽嘿。
5.興家猶如針挑土
,敗家好似浪淘沙
。
2.李紳的詩句 關于愛惜糧食的
李紳的詩句中關于愛惜糧食的是:
《憫農(nóng)》
作者簡介:
李紳(772—846)漢族,唐朝亳州譙縣(今亳州人)
,字公垂
。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
。與元稹
、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
,他是在文學史上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
。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
。著有《憫農(nóng)》詩兩首:“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膾灸人口
,婦孺皆知
,千古傳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度圃姟反嫫湓娝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作品賞析:
首先,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nèi)容是人們經(jīng)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
,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
,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
,或道明實質(zhì)
,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
,很清楚
,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
,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
,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于像詩人那樣去聯(lián)系社會
、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
。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的大豐收景象里看到“農(nóng)夫猶餓死”的殘酷現(xiàn)實
。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
,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盤中餐”
,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
,頓頓必食的,然而并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nóng)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lián)系在一起
。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
,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
,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
,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
,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nèi)容時
,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
,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
,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采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nóng)民在廣大田野里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
。這些辛苦并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卻凌空一轉(zhuǎn)
,來了個“農(nóng)夫猶餓死”的事實
。這樣,前后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
,引發(fā)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
,得出結(jié)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
,作者在前兩句并沒有說農(nóng)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
,只是把農(nóng)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jié)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
,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
。所以詩人最后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
,真是體微察細
,形象而貼切。
3.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經(jīng)常用唐代李紳的哪些詩句來教育我們
唐代李紳的《憫農(nóng)》
。
憫農(nóng)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nóng)夫猶餓死
。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白話譯文: 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nóng)夫餓死
。 其二 農(nóng)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
,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
,每顆每粒都是農(nóng)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擴展資料 這首詩經(jīng)常被人們用來教育兒童珍惜糧食,拒絕浪費
。 第一首詩一開頭
,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贊美了農(nóng)民的勞動。
第三句再推而廣之
,展現(xiàn)出四海之內(nèi)
,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lián)起來
,便構(gòu)成了到處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