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說: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
,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
,應該略有所知
。(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
,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國學大師南懷瑾說:中國歷史有一句話:“觀今宜鑒古
,無古不成今”
。要觀察現(xiàn)代,要觀察未來的社會政治的發(fā)展
,必須要懂歷史……多讀歷史你就會發(fā)現(xiàn)
,自己的國家、家庭
、孩子
,前面要走一條什么道路。歷史
,是人類過往經(jīng)驗的總和
。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
,就是這個國家
、民族所走過的路,里面有著極深的智慧和經(jīng)驗
。中國人特別注重歷史
,強調“經(jīng)史合參”。因此
,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歷史素養(yǎng),對孩子的三觀養(yǎng)成和品格素養(yǎng)尤其重要
。要了解中國的歷史
,必須要讀中國的通史。但是
,各種通史份量龐大
,不適合孩子閱讀。為此
,今天我們特別給大家推薦這套由民國著名歷史學者韋休撰寫的《給孩子的中國通史》
,是孩子學習中國通史的不二選擇。01開少年通史讀物之先河魯迅珍藏
、顧頡剛精心批校的經(jīng)典讀物《給孩子的中國通史》
,原名《中國史話》,又名《中國的故事》
。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一套面向青少年的中國通史讀物
。可以說
,在眾多的面向青少年的歷史讀物中
,這部書開創(chuàng)了給孩子講述中國通史的先河
。和當時許多大歷史學家,如呂思勉等人所撰寫的《中國通史》不同
,這套書面向高小和初中程度的學生
,用講述的方式,將五千年中華史娓娓道來
,篇幅不大
,文字精煉,通俗易懂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少F的是,作者有自己獨特的新史觀
,不是單純的給孩子講歷史故事
,而是引導孩子帶著問題和思考去讀歷史,讓孩子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部書的作者韋休
,今天留下來的資料非常少。但是
,從這部書的行文來看
,可見作者是一個對文史非常精通的大家。而文學大家魯迅和歷史學家顧頡剛和這部書的關系
,更是凸顯了這部書絕非泛泛之作
。魯迅先生在其《日記》中有閱讀這部《中國史話》的記錄。魯迅先生不僅是大作家
,也是大學者
,他對歷史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其對《史記》的評價
,影響尤其廣泛
。能讓他看上并細讀的歷史讀物,自然也不是平庸之作
。(顧頡剛批閱本書的書影)除魯迅外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也是這部書的忠實讀者,顧頡剛先生曾經(jīng)仔細批校了這部書
,當時的顧先生已是燕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又在北大上課,竟然對這部書從頭到尾仔細批校
,可見此書的歷史寫作水平之高
。否則,顧先生這樣的大學者是不可能耗費大量精力去批校一部不值一讀的作品的
。從魯迅
、顧頡剛二人閱讀本書的記錄
,足以證明韋休的這部《給孩子的中國通史》的是一部高水平的給孩子的通俗歷史讀物。02讓孩子學會“活”讀歷史
,具備“大歷史觀”的中國歷史入門書百歲老人周有光先生曾感慨地說:“通俗歷史故事
,不但青年讀來容易懂,老年讀來也津津有味
,是理想的歷史入門書
。這樣的書,在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里
,實在太少了
。”通俗的歷史故事
,的確是非常適合大眾尤其是孩子作為學習歷史的啟蒙讀物
。但是,如果只是零星的歷史故事
,孩子看了就難以形成完整的歷史觀和以全局的眼光來看待歷代
。因此,以通俗歷史故事的方式給孩子講述中國通史
,同時具備“大歷史觀”眼界的歷史讀物
,才是最適合作為孩子的歷史入門讀物。所謂的“大歷史觀”
,就是要秉持一種整體化的文明思維與歷史意識
,在回顧往昔、直面現(xiàn)在
、開創(chuàng)未來的維度上
,在立足中國、環(huán)顧世界
、縱貫古今的視野中,考察我們自身的歷史演進
,從中領會歷史的得與失
。這部《給孩子的中國通史》,可以說正是結合了通俗歷史故事的優(yōu)點
,又有鳥瞰歷史全局的高度和視角
,是一部具備“大歷史觀”的中國通俗讀物。如作者在講述王莽篡漢和劉秀建立東漢的這段歷史時
,就有一段和傳統(tǒng)史學家不同的評論:舊時讀歷史的人
,最終認為王莽是大逆不道十惡不赦的小人,劉秀是一朝中興的圣明皇帝
。其實這不免有些偏見
,姓劉的做得皇帝
,姓王的便做不得皇帝的嗎 不過我們從兩人做事的結果看來,儒家的學說
,在復古的一方面
,用得不謹慎,流弊很大
;而關于正名分
、明人倫的主張,卻是很足以被做皇帝的用做很穩(wěn)當?shù)墓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那是從此得到一個有力的證明了
,至于王莽作偽,劉秀謹厚的話
,也不免帶些成敗論人的意味吧
。書中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類似評論,還有不少
。都是作者用自己獨特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這對培養(yǎng)孩子在讀史時學會思考,懂得從歷史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是非常有益的
。03將五千年中國史娓娓道來分四大板塊
,讓孩子輕松學懂中國史《給孩子的中國通史》一共分為四冊,將中國的歷史自上古史到近代是分為四個板塊
,讓孩子通過閱讀該書
,就是輕松地了解整個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進程。第一冊講述的是從上古時期到漢朝的歷史
。作者從《太古的中國》寫起
,講述中國人的起源,“中國”是怎么來的
,從“
盤古”的傳說講到有巢氏
、
伏羲氏、
神農(nóng)氏三皇和
黃帝 、顓頊
、帝嚳、堯
、舜五帝的歷史
;從三代之治講到西周的衰落;從春秋到戰(zhàn)國的演變
;秦朝的大一統(tǒng)和漢朝的建立
,西漢東漢的演變等等。在講述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同時,也注意到文化的發(fā)展
,這一歷史進程中
,中國的儒釋道文化已經(jīng)基本形成。作者一共用了二十章
,描繪了這一歷史時期的輪廓
,可謂要言不繁。第二冊講述的是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一直到唐朝滅亡后的五代十國時期
。東漢之后的三國時期
,是大動蕩的時代,之后的兩晉南北朝
,中國基本處于南北對峙的局面
,一直到隋朝時期,中國才又重新統(tǒng)一
,之后有了興盛的唐朝
。唐朝由盛而衰后,中國又進入到混亂的五代十國
。描寫這一歷史時期
,作者不僅講述歷史發(fā)展的故事,更是對各個歷史時期的國際制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進而從中尋求朝代興衰成敗的原因
。第三冊從宋朝的開國一直講到清朝的全盛。宋朝在文化和學術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
,但是
,在民族方面,漢族則受異族的壓迫非常嚴重
。宋朝的衰敗和滅亡都和外交失策有很大關系
,約金攻遼,失去半壁江山
,約蒙攻金則直接導致了滅亡
。蒙古建立元朝后,雖然疆域廣闊
,但是不善于統(tǒng)治
,存在時間并不長。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使得漢人再次統(tǒng)治中國
。明朝建立不久以后,明太祖廢除了宰相制度
,皇帝更加專制
。之后的清朝,基本效法明朝的制度,中國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達到頂峰
。清朝建立以后
,康熙、雍正
、乾隆統(tǒng)治時期
,國家雖然表面號稱興盛,但是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諸多落后世界的因素
,注定了中國落后于世界的局面
。第四冊講述的是充滿屈辱的中國近代史。作者從清朝的衰落開始
,講述了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
。在這四冊書中,關于近代史的描述
,作者采用的文字篇幅最大
,其用意尤其深遠。旨在讓讀者記住這段屈辱的歷史
,并對中國落后的原因和世界各國列強的真實面目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以激發(fā)讀者為民族和國家的自強而努力。04有深度
、有廣度
、極具特色中國通史讀物給孩子拓寬歷史視野,提高學習成績今年江蘇高考文科狀元
,就因歷史相對較弱只考了B+
,錯失北大清華等名校。想讓孩子學好歷史
,在考試中不吃虧
,離不開多讀、多想
。幫孩子切實提高歷史成績
,這套《給孩子的中國通史》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這部書在每一章后面都設了若干問題
,可以引導孩子進行思考
。學歷史,不單是背一些歷史事件
、人物和事件表
。最重要的是學會思考,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正確的歷史觀
。因為
,歷史不僅是一門功課,更是一門指導我們現(xiàn)實人生的學問,學好歷史
,可以讓人受用一生
。《給孩子的中國通史》的內容足夠用心
、足夠實用
。補充了歷史教材中對歷史細節(jié)和人物特寫的不足。對歷史上比較典型的事件:盤古開天
、大禹治水
、孔子周游、荊軻刺秦王
、漢武帝開拓邊疆
、王安石變法、明太祖崛起
、鴉片戰(zhàn)爭
、五卅運動等,都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講述
。人教版中學教材對歷史重大事件的記錄只有斷代年表
,《給孩子的中國通史》每一冊則詳盡記錄重大歷史事件的“本冊大事記”。方便孩子系統(tǒng)回顧歷史細節(jié)和大事件之間的脈絡
,不僅有立體史觀感
,還有助于記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督o孩子的中國通史》文辭典雅
,通俗耐讀。這次出版
,我們在充分尊重原著及作者的前提下
,對涉及地名、人名做了必要的注釋
,對于生僻字做了注音
,對語言習慣發(fā)生變化的詞句做了修改潤色,讓這部大學者寫給孩子的中國通史讀物
,煥發(fā)出新的生命
。讀史使人明智。引導孩子正確地讀中國通史
,就從這部《給孩子的中國通史》開始吧
!從小讀歷史的孩子,未來定會勝人一籌
。▼《給孩子的中國通史》全四冊小編推薦:98元/套包郵
,貨到付款
,敬請放心購買。青海
、海南、內蒙運費較貴
,每套需補收20元運費差(新疆/西藏暫不能發(fā))
。點擊 下單,貨到付款
!
魯迅的歷史?
魯迅
魯迅(1881-1936)
,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汝南縣
。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魯迅原名周樟壽
,后改名周樹人,字樟壽
,號豫才
;“魯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后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
,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
魯迅
,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紹興都昌坊口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
,7歲啟蒙,12歲就讀于三味書屋
,勤學好問
,博聞強記
,課余喜讀野史筆記及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產(chǎn)生濃厚興趣
,自此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他不囿于四書五經(jīng),多方尋求課外讀物
,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
。
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越中先賢的道德文章
,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響
。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下獄
,父親病故
,家道從此中落
。魯迅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
。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變故
,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tài)炎涼
,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
,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魯迅母親魯瑞
,農(nóng)民的女兒
,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
。
1898年春
,魯迅離開故鄉(xiāng),滿懷人生新的希望
,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
,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
,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
。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
,看《天演論》
,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初步形成“將來必勝于過去
,青年必勝于老人”的社會發(fā)展觀
。
1902年,魯迅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
,被官派赴日留學
。他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后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習醫(yī)
。因深受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
,積極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余“赴會館
,跑書店
,往集會,聽講演”
,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
,有感于國內同胞的愚弱
,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
,便毅然棄醫(yī)從文,邁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選擇了文學藝術
,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zhàn)斗武器。他參與籌辦文藝雜志《新生》
,撰寫了《人之歷史》
、《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
、《摩羅詩力說》等早期重要論文。魯迅認為
,中國的嚴重問題在于人
,不在于物;在于精神
,不在于物質
;在于個性,不在于“眾人”
;要“立國”
,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
,在于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
。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回到祖國
,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執(zhí)教
,擔任化學、生理學教員
,后又回到故鄉(xiāng)紹興
,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jiān)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jiān)督(校長)
。他一方面教書育人
,培養(yǎng)青年, 一方面積極投身于辛亥革命
。 他領導故鄉(xiāng)文學團體“越社”
, 支持創(chuàng)辦《越鐸日報》。 1912年初
, 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
,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
,隨教育部遷至北京
,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同時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
、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等一些高等院校
,擔任校外兼職講師。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
,魯迅深受鼓舞
,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
,寫文章
,辦雜志,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
。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
,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
、新道德
,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
、舊道德
。1918年,他發(fā)表了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小說通過象征的藝術手法
,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
。此后
,魯迅“一發(fā)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xié)的姿態(tài)
,創(chuàng)作了《孔乙己》
、《藥》、《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
、隨筆
、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
。
1926年夏
,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南下廈門
,擔任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同時兼任國學院教授。1927年初
,魯迅又轉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
,擔任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
,同時兼任教務主任,一邊從事教育和文學創(chuàng)作
,一邊投入新的戰(zhàn)斗
。同年4月,反革命政變發(fā)生
,魯迅經(jīng)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
,因營救學生無果,憤而辭職
。在血的教訓面前
,魯迅早年形成的社會發(fā)展觀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
,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
,從此,他的思想發(fā)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起點
。20年代中期,參與創(chuàng)辦《莽原》周刊
、《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
。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
。
1927年10月
,魯迅到了上海,從此定居下來
,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
。1928年與郁達夫創(chuàng)辦《奔流》雜志。193O年
,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成立
,他是發(fā)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
,曾先后主編《萌芽》
、《前哨》、《十宇街頭》
、《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
。他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
。他主編《前哨》
、《奔流》、《萌芽月刊》等許多刊物
,團結和領導廣大革命的
、進步的文藝工作者
,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
。他堅持韌性戰(zhàn)斗
,撰寫了數(shù)百篇雜文。這些雜文
,如匕首
,似投槍,在反文化“圍剿”中
,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他與共產(chǎn)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
。他以“竊火者”自喻
,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
。他關心青年
,培養(yǎng)青年,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
1936年10月19日
,魯迅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與世長辭,終年55歲
。
魯迅寫過一首《自嘲》詩
,其中有兩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這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
,他的《吶喊》
、《彷徨》、《野草》
、《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
,被翻譯成英、俄
、德
、法、日
、世界語等多種文字
,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
魯迅年譜
一八八一年 一歲
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
,生于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名樹人
,字豫才
,小名樟壽,
一八八六年 六歲
是年入塾
,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
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
。譽其小而靈活也
。
一八八八年 八歲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
,當其病篤時
,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
,答曰:“為妹妹啦
。”
是歲一日
,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
,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
,從伯慰農(nóng)先生因詢之曰:“汝愿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愿大家均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一八九二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
。
在塾中
,喜乘閑描畫,并搜集圖畫
,而對于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
、“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
,聚族而居
,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xiāng)村與大自然相接觸
,影響甚大
。《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
,時正十一二歲也
。外家后遷皇甫莊、小皋步等處
。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
,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
,自北京歸
。
秋,介孚公因事下獄
,父伯宜公又抱重病
,家產(chǎn)中落,出入于質鋪及藥店者累年
。
一八九六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
,年三十七。父卒后
,家境益艱
。
一八九八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
一八九九年 十九歲
正月
,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于功課并不溫習
,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
。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
,時或外出騎馬
。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歲
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yè)
。
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歲
二月
,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
。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
,尤注意于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歲
是年為《浙江潮》雜志撰文
。秋
,譯《月界旅行》畢。
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歲
六月初一日
,祖父介孚公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