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出版社新近推出了吳仕民繼長篇小說《鐵網銅鉤》之后的姐妹篇《舊林故淵》,這是一部以全新視角描述鄉(xiāng)村生活的優(yōu)秀作品?!杜f林故淵》借鑒了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來取書名。陶淵明的這首詩寫辭職歸田后的愉快心情和鄉(xiāng)居的樂趣,詩中以極大的熱情贊美了平和靜美的田園風光。而長篇小說《舊林故淵》則是通過再現(xiàn)上世紀70年代因圍湖造田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的巨大破壞而突出抒寫謳歌了建設生態(tài)新農村、鄱陽湖生態(tài)經濟區(qū)的豐功偉績及重大意義。作品以“首篇”“頸篇”等各種篇章鋪開故事,讓人倍感親切,便于熟記。如首篇的“湖與村”、頸篇的“土與水”、肩篇的“浪與魚”、胸篇的“水與沙”,腹篇的“鳥與林”、腿篇的“樹與人”、足篇的“人與湖”等章節(jié),大小標題,十分形象,通俗凝練,從而更加吸人眼球,給人一氣讀完才解渴的感覺。
《舊林故淵》講述的是1974年圍湖造田以來長達20多年的故事,再現(xiàn)了鄱陽湖人民走過的一段悲壯艱難的歷史,展示了水鄉(xiāng)發(fā)生的滄桑巨變,刻畫了當?shù)馗刹咳罕姷纳?、事業(yè)、愛情和精神風貌,印證了盲目蠻干的危害。形象地說明發(fā)展地域經濟必須樹立科學發(fā)展觀,不僅要有火一般地熱情,更要有冷靜的科學頭腦。如果只憑干勁,即使流過汗灑過血,到頭來也會勞而無功,甚至會遭到大自然的無情懲罰。小說中的天姑湖就因圍湖造田帶來了大堤決口、漁業(yè)減產、環(huán)境惡化等系列后果??梢姡挥兄v科學,做到人與土地、人與鳥、人與樹的和諧共處,才能確保家園的美好。在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 ,我們要做到相信科學,依靠科學,正確處理好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的關系,“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p>
《舊林故淵》展示的故事充滿了濃郁的鄱湖地域風情和水鄉(xiāng)特色,展示了作者濃郁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思和鄉(xiāng)情。我與作者是同鄉(xiāng),打開《舊林故淵》一書,我就被小說中的人與事以及故事發(fā)生地的風土人情等深深吸引。如小說中的“鑼鼓鎮(zhèn)”,則來源于曾是當年朱元璋大戰(zhàn)陳友諒“擊鼓傳旗”的古戰(zhàn)場余干縣康山墾殖場一個叫“鑼鼓山”的地方。小說中的“紅波墾殖場”與 “康山墾殖場”一個“模樣”,“鎖坡圩堤”描寫的景色,也與康山大堤情景如同一轍。小說中“鯉魚湖上擒土匪”則來源于解放初期余干縣瑞洪鎮(zhèn)民兵“鄱陽湖畔共殲4名美蔣空降武裝特務”的真實故事。小說中的“蘆葦叢”,則是余干縣28公里長的蘆葦蕩壯觀情景再現(xiàn)。
小說中特殊歲月的“農業(yè)學大寨運動”“憶苦思甜活動”等,作為那個時代的過來人,對此真是感慨很深。這部長篇小說通過一系列歷史與現(xiàn)實故事的架構,不僅展示了作者家鄉(xiāng)美麗的風光,更展示了他強烈的家國情懷。我不僅為作者謳歌的水鄉(xiāng)美麗風光拍手稱贊,更為作者塑造的虞長溪、夏月荷、虞長秋、虞海田、大櫓、秀葦、劉敬陽、方紀龍等各種人物惟妙惟肖的鮮活形象拍案叫絕。可以說,小說中人物的一言一行,無不打著鄱湖水鄉(xiāng)的烙印。如小說中的福茂,之所以他推算的風水八卦令人可信,是因為他在預報天氣時能借助掛在墻上的一塊腌制的大鯉魚,根據(jù)魚塊干濕和顏色來判斷近日天氣如何,幾乎次次算準。從鄱陽湖邊走出來的作家,正是有著很深的生活閱歷,才能寫出這樣令人折服的生活細節(jié)。后來,當我看到小說中的主人公虞長溪從國外歸來,對故鄉(xiāng)土地的滄海桑田進行反思,決心采取恢復明清魚塘,重建祠堂,弘揚鄉(xiāng)土文化新的舉措,我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我的心陶醉在作者描寫的故鄉(xiāng)美好明天的憧憬中 。
《舊林故淵》融歷史學和民俗學于一體,有著一定的藝術水準和生活韻味。這部小說以散文化的語言展示了湖區(qū)色彩斑斕的生活畫卷。如從小說中的“可憐了江豚”,到“鄉(xiāng)場戲臺看戲”,再到“放飛八哥”等等,無不體現(xiàn)了作者對湖區(qū)民俗文化的充分把捏,而小說中土得掉渣的語言更是讓人驚嘆。如海田回應劉敬陽一段對話很有意思,“要瓦屋上拿,要磚屋里取,我眼都不帶眨”,這些對話語氣很有當?shù)靥厣?。湖區(qū)的漁民、農民說出的話就像小說中人物的對話一樣干脆有趣、擲地有聲。
長篇小說《舊林故淵》講述的天姑湖幾十年的變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動人故事,讓人反思,教人奮進,啟示我們:凡事要講科學,尊重自然規(guī)律??梢哉f,小說真實再現(xiàn)了天姑湖畔的錦鯉村,一個古村落的盛衰圖,一群現(xiàn)代人的心靈史。小說中體現(xiàn)的自然倫理和人文情懷,對當下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和現(xiàn)實意義。
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五首
陶淵明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一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詩人簡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卒后親友私謚靖節(jié)。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寫作背景】
晉義熙二年,亦即淵明辭去彭澤令后的次年,詩人寫下了《歸園田居》五首著名詩篇.這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詞,迎新我的頌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變化,它所表現(xiàn)的精湛圓熟的藝術技巧,不僅為歷來研究陶淵明的學者所重視,也使廣大陶詩愛好者為之傾倒.
【賞鑒】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于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fā)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蕩,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有的論者很樂于稱道淵明胸中的"無一點黏著",其實,"黏著"還是有的.即以淵明辭官之際寫下的《歸去來兮辭》而論,不也還有"奚惆悵而獨悲"之句嗎 就是說,他心中總還難免有一絲惆悵之感的.真正純凈的靈魂不會是與生俱來的(盡管詩人一再宣稱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而是在不斷地濾除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正如一個人不愿觸及心中的隱痛那樣,詩人在《歸園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剛剛從其中拔脫的污穢官場."誤落塵網中",就很有點引咎自責的遺憾意味.而"一去十三年",是指自己從29歲"投耒去學仕",到41歲"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幾折腰"而辭去彭澤縣令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畢竟如愿以償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釋然了.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其中洋溢著一種故園依舊,"吾愛吾廬"的一往深情."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檐后榆柳樹影婆娑,濃陰匝地,習習清風平息了詩人心中的焦慮.眼前桃李花榮實繁,弄姿堂前,喚起詩人心中多少歡欣.詩人在同無知的草木交流著感情.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眼前堆案盈幾的文牘案卷不見了,代之以心愛的"清琴""異書".嵇康把"人間多事,堆案盈幾","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與山巨源絕交書》)視為不堪為官的理由.詩人在這里,也似在有意無意之間地用了"塵雜"這個字眼.他告訴我們,從前苦于應對"塵網"的一切,都沒有,也不會再有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確有點兒"虛室"之感;但虛中有實,他重新開始了完全由自己來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久"與"十三年"相映,"樊籠"與"塵網"相映,"自然"與"性"相映,而以一"返"字點明了"魂兮歸來"的樂趣.是的,官場消蝕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節(jié)",而今天,苦盡甘來,詩人終于得到了欣慰的補償.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我看這兩句都應該倒過來理解:"為了罕見人事,我才來到野外,為著免于酬酢,我才住進了僻巷".須知,這不是客觀的敘述,而是主觀的選擇啊.詩人從官場退居到"野外",從"野外"退處到"窮巷","白日掩荊扉",又冥坐室中,"對酒絕塵想".層層防范,躲避塵世唯恐不遠,屏絕交游唯恐不及,屏棄俗慮唯恐不盡.詩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 不,詩人仿佛要有意消除人們這種錯覺,而為我們展開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他雖無"三徑"之設,卻自有同道頻繁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他們共有一個心愛的話題.
鄉(xiāng)間的生活是簡樸甚至貧困的,清靜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這樣的環(huán)境,使人們獲得了共同的語言,培育起一種樸質真摯的感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shù)晨夕."(《移居》)詩人不惜一身清苦,兒輩"幼而饑寒"(《與子儼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這種天地間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從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恥辱開始.也許是官身束縛,體質有所下降的緣故,也許是久別田園,農藝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這里流露出來的是一種自慚,自勉之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僅從時間上看,也可見詩人決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穢",也是清除心中的雜念.除去了雜草,心中也就寬慰了一些,見出我還是那個"性本愛丘山"的我,還是那個樂于為農,也能夠為農的我.荷鋤夜歸,心情傲然,舉頭仰望,皓月當空,詩人很像一個凱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這辛苦的勞作使他獲得了心靈的極大滿足.
詩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實際是一首詩的前后兩個部分.詩人懷著意滿志得,甚至是帶點炫耀的心情造訪故友.子侄與俱,笑語不斷,披榛尋徑,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憶時歲月,向他們傾訴心曲,同他們暢飲幾杯……然而,展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的殘破景象,聽到的是故友"死沒無復余"的噩耗.一向通達的詩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的深沉哀傷之中.
所以,第五首寫歸來,"悵恨獨策還",雖仍有子侄跟隨,詩人卻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獨"行;"崎嶇歷榛曲",一任小徑上的灌木叢牽掣他的衣衫.詩人"悵恨"什么呢 惆悵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惱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離官場,多同故友相聚些時日,不就實際上最大限度地推遲了這一悲劇的降臨
那么,詩人又是如何從這種悵恨的心情中解脫出來的呢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也許是因為訪友不得的余哀,也許是因為旅途的困頓勞乏,詩人在溪澗邊坐下來小憩片刻.這溪水清澈見底,直視無礙;濯足水中,頓時,一股涼意流遍全身,也使他從紛繁的思緒中清醒過來.他仿佛又從悲哀的幻夢中回到了現(xiàn)實中來.我不是到底歸來了么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歸去來兮辭》)人生固然短暫,我不是還有所余無多的寶貴時日 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還有許多"披草共來往"的友人
從"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來看,詩人顯然已經抹去了籠罩心頭的不快的陰云.酒以陳為美,而"新熟酒"一詞,一是說明家無余財,二也在點明詩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這不禁使我想起詩人所著《晉故征西大將軍孟府君傳》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對答:
"(桓)溫嘗問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
如果我們此刻問淵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想來他也定會回答我們"但不得酒中趣爾".是啊,這"酒中趣"太豐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詩人一天的疲勞;它排解了訪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詩人重又樂觀起來,達觀起來;它也加深了詩人同鄰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歡,頻頻舉觴;暮色降臨,詩人胡亂燃起荊柴,學一個"秉燭夜游".滿屋煙火之氣不僅不使人感到窮酸,反而平添了熱烈親切的氣氛.什么人生如寄之悲,什么故舊凋零之嘆,一霎時都悄悄地消融在這人生真諦的通達領悟之中了.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新的一天開始了,而剛剛開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這旭日一般燦爛 這兩句是全詩傳神的點睛,是樂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強音.
通觀五首,官場污穢,而終獲補償?shù)男牢?生活貧困,卻有親朋的摯情;農事辛苦,而得心靈的滿足;人生短暫,乃有人生真諦的徹悟.真?zhèn)€是"何陋之有" 這樣,詩人就把整個隱居生活,不,整個人生的樂趣,包容到他渾涵汪洋的詩情中去了.這是一種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種深刻的揭示.正是在這種同污穢現(xiàn)實截然對立的意義上,《歸園田居》達到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意境,開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詩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風順,他的心中也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靜穆世界.詩人的可貴之處在于,在與世族社會相對立的理想田園世界中,他終于發(fā)現(xiàn)了自己人格的尊嚴,朋友的摯情,無地位尊卑,無貧富懸殊差別的人際關系,無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人生理想.這是陶詩思想意義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詩平實,質樸,清新,自然風格的源泉.
他描繪的是常景.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雞鳴,這些在高貴的世族文人看來,也許是難登大雅的,詩人卻發(fā)現(xiàn)了蘊含其中的樸質,和諧,充滿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他抒發(fā)的是真情.他不是以鑒賞者那種搜奇獵異,見異思遷,短暫浮泛的感情去玩賞,而是以一種鄉(xiāng)土之思去體察,去頌贊.所以,他的感情執(zhí)著,渾厚,廣闊,專注.周圍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中無言的伴侶,啟動他心靈深處的共鳴.
他闡釋的是至理.他理解到的,就是他付諸實施的.他耿直,不孤介;他隨和,不趨俗.他從不炫耀,也無須掩飾.辭官場不慕清高,本"性"難易也;樂躬耕為的使心"愿無違";避交游只圖棄"絕塵想";悲人生,因為他留戀這短暫,充實的生活."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五柳先生傳》)我寫我心,僅此足矣.
他揀選的是"易"字.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枯燥的數(shù)字一經他化入詩中,就被賦予無限活潑的生命力.一般地說,計數(shù)不確是鄉(xiāng)里人的一種習慣;特殊地說,它不也正表現(xiàn)出詩人辭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適澹泊
"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遠村隱約迷茫,而詩人久久地佇立凝望,不正見出那心理上的切近 炊煙裊裊,天宇蒼茫,這同詩人大解脫之后那種寬敞的心境是多么和諧.王維也很企慕這種意境,《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詩云:"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惜乎刻意的觀察終不及淵明無意中的感受,斟酌的字眼兒也有遜于淵明用字的渾樸天然.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詞因景設,意隨詞轉,暗暗傳出心境的微妙變化,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足當"行云流水"之譽.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這一"招"多么傳神!足不出戶,隔墻一呼,而知鄰曲必不見怪,招之即來.相形之下,反覺"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之為繁縟了.
他如: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之喻,何等靈動貼切.
至若"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炙敝?零落同草莽";"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諸句,風韻天然,如謠似諺,幾與口語無異.
劉勰《文心雕龍·練字》云:"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并習易,人誰取難."但真正練易字而臻于化境者,其唯淵明乎!
常景,真情,至理,易字,這就是淵明的藝術情趣,這就是淵明一生的藝術寫照.
[其一譯文]
從小沒有投合世俗的氣質,性格本來愛好山野。
少無適欲韻,性本愛丘山。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yǎng)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在深巷里叫,雞在桑樹頂鳴。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長久地困在籠子里面,現(xiàn)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其一》
作者: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注釋:
1、少:指少年時代
2、適俗:適應世俗。韻:情調、風度。
3、塵網:指塵世,官府生活污濁而又拘束,猶如網羅。這里指仕途。
4、羈鳥:籠中之鳥。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5、南野:一本作南畝。際:間。
6、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閑居賦序》有巧官拙官二詞,巧官即善于鉆營,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義即守正不阿。
7、方:讀作旁。這句是說住宅周圍有土地十余畝。
8、蔭:蔭蔽。
9、羅:羅列。
10、曖曖:暗淡的樣子。
11、依:輕柔的樣子。墟里:村落。
12、這兩句全是化用漢樂府《雞鳴》篇的雞鳴高樹顛,犬吠深宮中之意。
13、戶庭:門庭。塵雜:塵俗雜事。
14、虛室:閑靜的屋子。余閑:閑暇。
15、樊:柵欄。樊籠:蓄鳥工具,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歸耕園田。這兩句是說自己像籠中的鳥一樣,重返大自然,獲得自由。
翻譯:
從小沒有投合世俗的氣質,
性格本來愛好山野。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
一去就是三十年。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
養(yǎng)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
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
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
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
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
狗在深巷里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
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里面,
現(xiàn)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賞析: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fā)歸隱后愉悅的心情。這是第一首。
陶詩通常呈現(xiàn)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見組織雕鏤之工。然而蘇東坡說: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又說: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冷齋詩話》引)東坡偏愛陶公之為人,尤推崇其詩,以為自古無人能及,反復吟詠,爛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體驗實較常人為深。這一首主要體現(xiàn)其質樸中的深味,散緩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說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沖突。韻、性,都是指為人品格與精神氣質。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鉆營取巧的那種情態(tài)、那種本領吧,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xiāng)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于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yǎng)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于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臟無聊的世俗之網。一去三十年,當是十三年之誤。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嘆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內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兩種生活之間的過渡。雖是誤入塵網,卻是情性未移。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緒;再從這里轉接下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就顯得自然妥貼,絲毫不著痕跡了。守拙回應少無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鉆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于俗世;歸園田回應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沖突,在這里得到了解決。
從沖突中擺脫出來,心中歡喜,情緒開張,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筆,詠唱居所一帶的風光。這里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這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其實,幻想的桃源也好,現(xiàn)實的鄉(xiāng)村也好,都是表現(xiàn)著陶淵明的一種理想:合理的社會,應當是沒有競爭、沒有虛偽、沒有外加的禮儀束縛,人人自耕自食的社會。這種社會當然不可能實現(xiàn);陶淵明筆下的鄉(xiāng)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艱難和殘酷的一面。但作為詩的構造,卻給人以美的安慰。文學常常起著這樣的作用。
這一段初讀起來,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構思安排,頗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但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競艷于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前四句構成一個近景。但陶淵明要描寫出和平安寧的意境,單這近景還不足顯示。所以接著把筆移向遠處的景象: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致,給人以平靜安詳?shù)母杏X,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從四句近景轉到兩句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畫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讀到這里,人們或許會覺得還缺少點什么。是的,這景象太過清靜,似乎少一點生氣。但詩人并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就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huán)境的特征,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tǒng)一。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說。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它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會讓你感到喧囂和煩躁。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太吃力。
從寫景轉下來,是這樣兩句: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塵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許多無聊應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擺脫了,在虛靜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閑。不過,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閑,而在于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詩便以這樣兩句收結: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huán)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自來評陶詩者,多強調其自然簡淡的風格,至有陶淵明直是傾倒所有,借書于手,初不自知為語言文字,淵明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之類的說法。其實,詩總是詩,自然的藝術仍然是藝術,甚至是一種不易求得的藝術。真正隨意傾吐、毫不修磨,也許稱得上自然,但絕非自然的藝術。從這詩來看,在謀篇布局、逐層推進,乃至每個細節(jié)的刻畫方面,都非草率從事,實是精心構思、斟字酌句、反覆錘煉的結晶。只是有一種真實的情感始終貫穿在詩歌中,并呈現(xiàn)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xiàn)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詩便顯得自然??傊?,這是經過藝術追求、藝術努力而達到的自然。
陶淵明 歸園田居·其三
《歸園田居其三》
作者: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注釋:
1、南山:指廬山。
2、?。合∩佟?br> 3、興:起床。
4、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5、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6、晨興理荒穢: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狹:狹窄。
8、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 沾:(露水)打濕。
9、足:值得。
10、但:只。
11、愿: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2、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違:違背。
翻譯:
南山下有我種的豆地,
雜草叢生而豆苗卻稀少。
早晨起來到地里清除雜草,
傍晚頂著月色扛著鋤頭回家。
道路狹窄草木叢生,
傍晚的露水沾濕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濕了并沒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賞析: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的結尾二句,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所謂自然,不僅指鄉(xiāng)村的自然環(huán)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淵明看來,為口腹所役,以社會的價值標準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追逐富貴,追逐虛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為。而自耕自食,滿足于儉樸的生活,舍棄人與人之間的競逐與斗爭,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這種認識在社會學中應作如何評價,終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種思想。當然,陶淵明作為一個貴族的后代,一個很少經歷真正的苦難生活的磨礪的士大夫,要完全憑借自己的體力養(yǎng)活一家人,實際是難以做到的;而且事實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帶有人身依附性質的門生為他種田。但他確實也在努力實踐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特殊認識,經常參加一些農業(yè)勞動,并在詩歌中歌頌這種勞動的愉悅和美感。讀者應當注意到:不能把陶淵明的躬耕與普通農民的種地等量齊觀,因為這并不是他維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經濟手段;也不能把陶淵明對勞動的感受與普通農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為這種感受中包含了相當深沉的對于人生與社會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現(xiàn)在一小部分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類的表述,讀者可以在托爾斯泰的著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說中的列文,在某種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親身參加農業(yè)勞動,而從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來批判貴族社會的虛偽、空洞、無聊。
所以,這首詩看起來極為平易淺顯,好像只是一個日常生活的片斷,其實卻有不少需要深入體會的內涵。
首先,這詩中不易察覺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漢代楊惲(司馬遷外孫)的一首歌辭:
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此詩原是楊惲得罪免官后發(fā)泄牢騷之作。據(jù)《漢書》顏師古注引張晏說,南山為人君之象,蕪穢不治言朝廷之荒亂,豆實零落在野,喻己見放棄。此說大體不錯。
將陶詩與楊詩比照,相似之處是顯而易見的。種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蕪穢不治;晨起理荒穢,也是針對蕪穢不治這一句而寫的??紤]到陶淵明對古代典籍的熟悉,這種明顯的相似,可以斷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淵明暗用楊詩,用意又何在?首先,這種化用,已經把楊詩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詩里了。對于熟悉《漢書》的人來說,馬上會聯(lián)想到朝廷之荒亂、賢者無所用這樣的喻意。
但是,這詩又并不是單純地脫化前人之作,詩中所寫種豆鋤草,都是作者實際生活中的事情。陶淵明既移植了楊詩的某種涵意,表達他對現(xiàn)實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親身種豆南山的舉動,針對楊詩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在污濁混亂的社會中,潔身自好,躬耕田園,才是一種可取的選擇。楊詩結尾說: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在一定前提下,這也是陶淵明所贊成的。但他通過自己的詩又表明:勞作生活中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樂趣。忙時種植收獲,閑來杯酒自娛,縱身大化,忘情世外,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樂。
解析了此詩運用典故的內涵,便可以對詩本身作進一步的分析。
種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說這是因為陶淵明初歸田園,不熟悉農務。其實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種的,他只是參與部分勞動,這話說得沒有意思。組詩第一首《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有開荒南野際之句,可以證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開墾的。所以不適合種其它莊稼,只好種上容易生長的豆類。這道理種過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慮運用典故的因素,這兩句就像一個老農的閑談,起得平淡,給人以親切感。
草盛就得鋤,所以一早就下地了。這是紀實。但理荒穢三字,用得比較重,似乎別有用心。楊惲詩中蕪穢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亂。那么,在陶淵明看來,社會的混亂,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為許多人脫離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爭奪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戰(zhàn)亂紛起,流血無盡。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ā陡鐨q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這詩表明陶淵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穢,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糾治整個社會的蕪穢之深意。
帶(戴)月荷鋤歸,說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淵明畢竟不是真正的農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緊張勞累,這一天也夠受的。但他的心情卻很愉快。因為沒有好心情,寫不出這樣美的詩句。月光灑遍田野,扛著鋤頭,沿著田間小路往家走,這是多么漂亮的畫面!另一首詩中,陶淵明對田間勞動說過這樣的話: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身體雖然疲勞,卻避免了許多患害。這不但包括兵兇戰(zhàn)厄,也包括人群間的爾詐我虞。在勞作中生命顯得切實、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為是新開墾的土地,道路狹隘,草木卻長得高。天時已晚,草葉上凝結了點點露珠,沾濕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這么一件小事提出來,強調一句,好像沒有什么必要。衣服濕了,確確實實是沒有什么可惜的,陶淵明這么一個豁達的人,按理不應該去說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說衣服被打濕而已,而是一個象征。從前做官,雖然不舒服,總有一份俸祿,可以養(yǎng)家活口,沽酒買醉。辭官隱居,生活自然艱難得多,田間勞動,又不是他這么一個讀書人所能輕易勝任的,而且這種境況還將持續(xù)下去。高蹈避世,說起來容易,沒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淵明自己,也是內心中貧富長交戰(zhàn)的。只是詩人不愿說得太遠、太露,以致破壞整首詩的氣氛,只就眼前小事,輕輕點上一筆。
但使愿無違是全詩的歸結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堅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誠的態(tài)度、自然的方式,完成這一短暫的生命。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艱難,與此相比,都變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確做到了愿無違,也是頗值得自我欣賞的。
用淺易的文字,平緩的語調,表現(xiàn)深刻的思想,是陶淵明的特長。即使讀者并不知道詩中運用了什么典故,單是詩中的情調、氣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傳送到讀者的內心深處。
詩人躬耕田畝,把勞動寫得富有詩意。種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語;帶月荷鋤歸,多么美的畫面。語言平淡而意境醇美,這就是陶詩的獨特風格。
歸園田居·其五
陶淵明 歸園田居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譯文及注釋】
獨自悵然拄杖還家,道路不平荊榛遍地。 山澗流水清澈見底,途中歇息把足來洗。 濾好家中新釀美酒,烹雞一只款待鄰里。 太陽落山室內昏暗,點燃荊柴把燭代替。 興致正高怨恨夜短,東方漸白又露晨曦(xī)。
【賞析】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05年)四十一歲時,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即辭官回家。以后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淵明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洽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xiàn)理想抱負。陶淵明經過十三年的曲折,終于徹底認清了這一點。陶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注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從此他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譯文及注釋】
南山下有我種的豆地,雜草叢生而豆苗卻稀少。
早晨起來到地里清除雜草,傍晚頂著月色扛著鋤頭回家。
道路狹窄草木叢生,傍晚的露水沾濕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濕了并沒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南山:指廬山。
2、?。合∩佟?br> 3、興:起床。
4、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5、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6、晨興理荒穢: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狹:狹窄。
8、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 沾:(露水)打濕。
9、足:值得。
10、但:只.
11、愿: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2、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違背。
【賞析】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的結尾二句,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所謂自然,不僅指鄉(xiāng)村的自然環(huán)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淵明看來,為口腹所役,以社會的價值標準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追逐富貴,追逐虛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為。而自耕自食,滿足于儉樸的生活,舍棄人與人之間的競逐與斗爭,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這種認識在社會學中應作如何評價,終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種思想。當然,陶淵明作為一個貴族的后代,一個很少經歷真正的苦難生活的磨礪的士大夫,要完全憑借自己的體力養(yǎng)活一家人,實際是難以做到的;而且事實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帶有人身依附性質的門生為他種田。但他確實也在努力實踐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特殊認識,經常參加一些農業(yè)勞動,并在詩歌中歌頌這種勞動的愉悅和美感。讀者應當注意到:不能把陶淵明的躬耕與普通農民的種地等量齊觀,因為這并不是他維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經濟手段;也不能把陶淵明對勞動的感受與普通農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為這種感受中包含了相當深沉的對于人生與社會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現(xiàn)在一小部分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類的表述,讀者可以在托爾斯泰的著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說中的列文,在某種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親身參加農業(yè)勞動,而從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來批判貴族社會的虛偽、空洞、無聊。
所以,這首詩看起來極為平易淺顯,好像只是一個日常生活的片斷,其實卻有不少需要深入體會的內涵。
首先,這詩中不易察覺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漢代楊惲(司馬遷外孫)的一首歌辭:
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此詩原是楊惲得罪免官后發(fā)泄牢騷之作。據(jù)《漢書》顏師古注引張晏說,南山為人君之象,蕪穢不治言朝廷之荒亂,豆實零落在野,喻己見放棄。此說大體不錯。
將陶詩與楊詩比照,相似之處是顯而易見的。種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蕪穢不治;晨起理荒穢,也是針對蕪穢不治這一句而寫的??紤]到陶淵明對古代典籍的熟悉,這種明顯的相似,可以斷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淵明暗用楊詩,用意又何在?首先,這種化用,已經把楊詩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詩里了。對于熟悉《漢書》的人來說,馬上會聯(lián)想到朝廷之荒亂、賢者無所用這樣的喻意。
但是,這詩又并不是單純地脫化前人之作,詩中所寫種豆鋤草,都是作者實際生活中的事情。陶淵明既移植了楊詩的某種涵意,表達他對現(xiàn)實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親身種豆南山的舉動,針對楊詩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在污濁混亂的社會中,潔身自好,躬耕田園,才是一種可取的選擇。楊詩結尾說: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在一定前提下,這也是陶淵明所贊成的。但他通過自己的詩又表明:勞作生活中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樂趣。忙時種植收獲,閑來杯酒自娛,縱身大化,忘情世外,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樂。
解析了此詩運用典故的內涵,便可以對詩本身作進一步的分析。
種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說這是因為陶淵明初歸田園,不熟悉農務。其實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種的,他只是參與部分勞動,這話說得沒有意思。組詩第一首《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有開荒南野際之句,可以證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開墾的。所以不適合種其它莊稼,只好種上容易生長的豆類。這道理種過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慮運用典故的因素,這兩句就像一個老農的閑談,起得平淡,給人以親切感。
草盛就得鋤,所以一早就下地了。這是紀實。但理荒穢三字,用得比較重,似乎別有用心。楊惲詩中蕪穢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亂。那么,在陶淵明看來,社會的混亂,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為許多人脫離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爭奪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戰(zhàn)亂紛起,流血無盡。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ā陡鐨q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這詩表明陶淵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穢,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糾治整個社會的蕪穢之深意。
帶(戴)月荷鋤歸,說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淵明畢竟不是真正的農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緊張勞累,這一天也夠受的。但他的心情卻很愉快。因為沒有好心情,寫不出這樣美的詩句。月光灑遍田野,扛著鋤頭,沿著田間小路往家走,這是多么漂亮的畫面!另一首詩中,陶淵明對田間勞動說過這樣的話: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身體雖然疲勞,卻避免了許多患害。這不但包括兵兇戰(zhàn)厄,也包括人群間的爾詐我虞。在勞作中生命顯得切實、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為是新開墾的土地,道路狹隘,草木卻長得高。天時已晚,草葉上凝結了點點露珠,沾濕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這么一件小事提出來,強調一句,好像沒有什么必要。衣服濕了,確確實實是沒有什么可惜的,陶淵明這么一個豁達的人,按理不應該去說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說衣服被打濕而已,而是一個象征。從前做官,雖然不舒服,總有一份俸祿,可以養(yǎng)家活口,沽酒買醉。辭官隱居,生活自然艱難得多,田間勞動,又不是他這么一個讀書人所能輕易勝任的,而且這種境況還將持續(xù)下去。高蹈避世,說起來容易,沒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淵明自己,也是內心中貧富長交戰(zhàn)的。只是詩人不愿說得太遠、太露,以致破壞整首詩的氣氛,只就眼前小事,輕輕點上一筆。
但使愿無違是全詩的歸結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堅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誠的態(tài)度、自然的方式,完成這一短暫的生命。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艱難,與此相比,都變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確做到了愿無違,也是頗值得自我欣賞的。
用淺易的文字,平緩的語調,表現(xiàn)深刻的思想,是陶淵明的特長。即使讀者并不知道詩中運用了什么典故,單是詩中的情調、氣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傳送到讀者的內心深處。
詩人躬耕田畝,把勞動寫得富有詩意。種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語;帶月荷鋤歸,多么美的畫面。語言平淡而意境醇美,這就是陶詩的獨特風格。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873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一直很愛你,只是我不善言語
下一篇: 淡抹總相宜,紅塵獨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