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旁邊有一個柏林禪寺,主持是從諗禪師。有兩位僧人從遠方來到趙州,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參禪。
趙州禪師問其中的一個,“你以前來過嗎 ”那個人回答:“沒有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趙州禪師轉(zhuǎn)向另一個僧人,問:“你來過嗎 ”這個僧人說:“我曾經(jīng)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院主感到疑惑不解,就問從諗禪師:“為什么到過這里和沒到過這里的人都要吃茶去呢 ”從諗禪師叫:“院主!”院主隨聲答應。從諗禪師說:“吃茶去!”
這是需要頓悟的三個字。無論是誰,來過與否,都可“吃茶去”,在茶禪一味中,去感悟生活。
真正領會“吃茶去”的深刻含意,不但可以指導僧人“心注一境”,虔誠修行,而且可以啟迪常人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從而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當你正當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卻在高考名落孫山,令你熱血冷卻,理想破滅,一時不知所措,在十字路口徘徊、彷徨時———吃茶去!
當你幾經(jīng)周折就業(yè)不符合心愿,實在枯燥無味,百無聊賴,難于發(fā)揮所長,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時———吃茶去!
當你在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左磕右絆,被人誤解,受到委曲,甚至遭人暗算,而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時———吃茶去!
當與你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甜甜蜜蜜的戀人,忽一日棄你而去,傍上大款或權(quán)貴,不啻于晴天霹靂令你目瞪口呆,甚至欲想尋短見時———吃茶去!
“吃茶去”!多么豁達的胸懷、多么灑脫的人生、多么自在的境界!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不管生存狀況如何,遂意也罷,逆境也罷,都不要把它太當作一回事,不可過于執(zhí)著于身外之物。即使泰山崩于前、猛虎追于后,也一樣悠哉優(yōu)哉地“吃茶去!”
人們往往羨慕別人的權(quán)勢,卻不知這權(quán)勢的背后,或許犧牲了做人的尊嚴,或許放棄了自在的生活;羨慕別人的財富,卻無從了解財富主人的“第一桶金”是否帶著原罪,是否背叛了友情、放棄了愛情、疏離了親情。
再說人并不是有良田千頃、廣廈千間就能快樂滿足的,真正的快樂是:心里有智能,沒有掛礙,終日鉆營抑或忙碌于官場、商場、職場、情場云云者,與“吃茶去”無緣。
既然明白了這事理,何不趕快“吃茶去”!
生活中有茶,茶中亦有禪,故而禪的智慧便隱匿與我們的生活之中。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焚上一枝檀香,泡上一杯茶,看那香煙裊裊雜著些許塵煙熒熒冉冉的飄散于空中,身處繁華繚亂的紅塵中的你,興許也能品位出另一番“吃茶去”。
禪與茶帶給我們的都是直面與安寧,都是問心無愧。我撿尋了很多詩偈,卻還是覺得由前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寫的一首平樸的小詩最適合放在這篇的篇尾: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粘职偾з?,不如吃茶去。
半生庸碌半生忙 半脫塵緣半人間 半覓知己半游戲 半為學問半為錢
半真半假半糊涂 半癡半呆半狂癲 半醒半醉半入夢 半僧半俗半神仙
------半僧半俗
河北趙州歷史上并不產(chǎn)茶,何謂吃茶去?且試驗“南茶北移”,無一存活,又怎謂吃茶去?“千古禪林公案在,逢人且說趙州茶”,“趙州茶”又確確實實有!原來茶作飲,有禪機,源于發(fā)生在趙州柏林禪寺的一段公案。
真際禪師是晚唐著名高僧,法號從諗,人稱“趙州和尚”。兩位行腳僧請教真際禪師修行開悟之道,禪師讓新到者吃茶去!曾到者也吃茶去!監(jiān)院滿腹疑問,禪師喊他同樣吃茶去!三聲“吃茶去”,一片苦禪心。趙州和尚的一杯心茶,開悟無數(shù)人,這才是真正的“趙州茶”。
“吃茶去”公案,開啟了禪茶一味的先河,茶道精神的源頭。茶是自然物,如平常生活中的吃飯穿衣。趙州和尚即景發(fā)凡,遇事即禪,只因生活是個大解脫場,而不是束縛人的名利場?!巴デ鞍貥渥印?、“狗子無佛性”等公案,都是趙州和尚不按常理出牌,不在知識里兜圈,猶如半路殺出的程咬金,截斷人的思路。其實,千萬遍的原地踏步,不如登高一步來得新奇與開闊。走別人的老路,有時并不是讓別人無路可走,而是自己盲目的跟從,結(jié)果堵塞了自己的思路。
路有時并不在腳下,而在心中。雛鷹落下懸崖,學會了飛翔;人也要撒手懸崖,于無路處尋路。那懸崖就是精神超越的起點,猶如掙扎在茫??嗪?,“一杯茶”就能救上岸來。每次組織人生108將頭腦風暴,榨空弟子積累之際,正是靈感之泉噴涌之時,無中生有,這才是真正的心靈超越。
無是無,有是有,何來頓悟?何談成長?又何能超越?
無中生有,有能化無,水乳交融,一體無間,方能進入大同世界。依此類推,舍就是得,付出就是收獲,利他就是利己,又何憂之有?“吃茶去”的真正意義,在于覺悟每個人的心性。覺悟了,如“趙州茶”,無茶亦有茶,禪茶共一味。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把儒家的正氣,道家的清氣,佛家的和氣,融合茶文化的精神之雅,形成了“正清和雅”的禪茶文化。吃茶只是手段,學禪才是真正目的,“趙州茶”也成為中國禪茶文化的標志。世間萬象,歸為一杯茶,導引禪境界。
趙州和尚被元代皇帝賜封為“光祖國師”,被清雍正皇帝加封尊號為“圓證直指”,只因他已修成最高境界的功德正果——“趙州禪”?!摆w州禪”的亮點在于:平常心是道,本分事接人。平常心如朗月孤圓,朗照萬物而如如不動。說白了,就是做局外通透高人,而不是沉迷萬物。要知一理通百事,凡事有根本,從解決根本問題入手,就能一通百通。趙州和尚的許多公案,指明時時處處有禪機,引人當下得悟。禪宗不立文字,就是不要被經(jīng)文束縛,語言遮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走在柏林禪寺這座富有禪機的寺院,柏林森然幽深,如深奧的禪機玄理。“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一切有因果,瓜熟蒂自落,現(xiàn)成之事,只是世人難識。
世人需要“一杯茶”,將生活與信仰,最物化的日常生活與最超越的精神境界,煎煮一味,濃縮一體。生活禪在“去”上下功夫,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拿寺院來說,晨鐘暮鼓是寺院生活的標志,早晨人清醒,鐘聲去煩惱,增智慧;晚暮忌消沉,鼓聲振人心,增勇氣。面對人生中的層層疑惑,重重難關,普通人的生活,是不是也要晨鐘暮鼓,聲聲入耳?禪不在禪寺,不在佛門,而在人心,而在自然萬物——生活離不開一杯杯心靈感悟的禪茶。
“萬語與千言,不外吃茶去”。從趙州茶,到趙州禪,再到生活禪,人在草木之間,禪于天地之間,在風塵仆仆的腳下,即是凈土之域,不必詩和遠方。去!吃茶去!
仁智寫于2019年5月9日晚
吃茶去的禪意是:
1、禪茶:一葉落而萬象生。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茶,凡茶都有善有惡,極品好茶有善找不出惡,上品好茶善多惡少,中品茶善惡兼?zhèn)?,下品茶惡多善少?/p>
工藝精良的古樹普洱生茶最接近極品好茶。300年以上的樹齡,古茶樹生長環(huán)境近乎原始,無與倫比的花香蜜香,不可思議地持久耐泡,這些只要留心便可觀察到。
金剛經(jīng)說:“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品茶須眼觀種種色,狹義而言首先是觀察茶色和湯色,通過茶色和湯色了解茶葉的身世是否清白?保存是否完好?考究出生、品相、工藝、存放,等等。
通過眼前的茶葉,可以想見茶樹生長的環(huán)境,由此知彼,由近及遠,由小見大,見一葉而知天下,一葉一菩提,則近乎道矣。但是如果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那就不足以語禪茶。
2、禪茶:品出隱惡揚善。
泡茶要泡出茶的好,品茶要品出茶的好,這便是隱惡揚善,隱茶之“惡”,揚茶之“善”,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隱惡揚善是真正的大智慧,無論什么茶其實都善惡同體,隱一分惡便少一分惡,揚一分善便多一分善,實在功德無量,于人于事于物都是如此。
品茶一定要品好茶,好茶一定源自好山好水,背后一定有匠心獨運的制作工藝,一定有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必定會由內(nèi)向外散發(fā)出來。品茶就是要品出這種好來,這種“好”是看得見,品得出,感受得到,如好好色。
3、禪茶:品出禪靜的味道。
虛無不受,靜無不待。虛靜二字是禪茶的精要?!办o”,首先是環(huán)境要安靜,其次是說話要平靜,最后是心靈要寧靜。
荀子講過一種“虛一而靜”的大清明境界,萬物莫形而不見。《大學》也說,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老子》更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碧撿o之心,恰如一面明鏡,物來必照,照影不留,常用常新,品味禪茶要有明鏡照物的心態(tài)。
禪茶的要義是由茶入禪,通過品茶品味虛靜禪意,通過虛靜禪意了知萬物,進而品味人生,品味大千世界。
說話須平聲靜氣,細聲慢語,斯斯文文,最要緊的是心要靜下來,不急不躁,慢條斯理,才能聽到你想聽的,才能聽到你原本聽不到的。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不工,世上很多聲音人聽不到,很多人能聽到的聲音大多數(shù)人聽之不聞,有的根本沒聽到,有的聽見了但沒留意,有的聽了但沒聽清,也有的是聽到了假裝沒聽到。
4、禪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這首詩講的是禪宗修行的法門,即心是佛,修行在自己,無須向外攀緣,品味禪茶也是如此。
有些人一講禪茶,首先想到的是在寺廟里品茶,或者是與大德高僧一起品茶,又或者品茶環(huán)境一定要有清雅佛意,茶具要精美古樸,最好茶葉還是僧人妙手親制,焚香奏樂更是標配。如此這般,與禪意已相去甚遠。
凡此種種,都是執(zhí)著,如果癡迷于此欲罷不能便是著魔,貪嗔癡是也。真正的禪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定慧圓明并不依賴于環(huán)境,更不依賴于器皿,“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禪意無處不生,機鋒無處不在,在平凡中發(fā)現(xiàn)禪趣禪意。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禪茶不但應該素其位而行,而且應素其器而用。
無論在哪里都處之泰然,富貴時可以禪茶一味,貧賤落魄時也可以禪茶一味,在他國異鄉(xiāng)依然可以禪茶一味,出門在外,找不到茶壺、茶杯,只有咖啡杯和玻璃杯,因地制宜,用咖啡杯當蓋碗,用兩個咖啡匙隔茶,依然可以泡出色香味俱全的茶來,依然禪茶。
5、禪茶:“參話頭”要參出禪意
禪茶“參話頭”難就難在要聽得見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參話頭”就是要在平凡無奇的話語中參出真意來。
比如趙州禪師的“吃茶去”,有人說是“直指佛心、見心成佛”的悟道方式,有人說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也有人說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推搪,而我則認為這是阻斷習慣思維的斷喝,打開頓悟之門的開關。
金剛經(jīng)有言:“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闭嫦啾澈笥姓嫦?,事實后面還有事實,現(xiàn)象分分鐘是假象,“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何認識真理,如何認清真相?這些道理難以言說,說了就不靈,道家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佛家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常言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人喜歡說禪茶,也有人標新立異說“茶禪”,對我來說不管是禪茶還是茶禪,都要言之有物,都要自利利他,都要真的端起杯來吃茶,不吃茶談禪茶,只能是空談禪茶,最后難免成了口頭禪。
相傳趙州(唐代高僧從諗?shù)拇Q)曾問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間?”和尚說:“曾到?!壁w州說:“吃茶去?!庇謫柫硪粋€和尚,和尚說:“不曾到?!壁w州說:“吃茶去?!痹褐髀牭胶髥枺骸盀樯踉揭苍瞥圆枞?,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趙州呼院主,院主應諾。趙州說:“吃茶去?!壁w州均以“吃茶去”一句來引導弟子領悟禪的奧義。見《五燈會元.南泉愿禪師法嗣.趙州從諗禪師》。后遂用為典故,并以“趙州茶”指寺院招待的茶水。
? ? 撥草占風辨正邪,先須拈卻眼中沙。
? ? 舉頭若味天皇餅,虛心難吃趙州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883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話不要隨便說
下一篇: 鏡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