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郭沫若[1]的信(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沫若兄: 大示讀悉。獎飾過分,十分不敢當;但當努力學習,以副故人期望。武昌分手后,成天在工作堆里,沒有讀書鉆研機會,故對于你的成就,覺得羨慕。你的《甲申三百年祭》[2],我們把它當作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倘能經(jīng)過大手筆寫一篇太平軍經(jīng)驗,會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式提議,恐怕太累你。最近看了《反正前后》[3],和我那時在湖南經(jīng)歷的,幾乎一模一樣,不成熟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那樣的結局是不可避免的。此次抗日戰(zhàn)爭,應該是成熟了的吧,國際條件是很好的,國內(nèi)靠我們努力。我雖然兢兢業(yè)業(yè),生怕出岔子,但說不定岔子從什么地方跑來;你看到了什么錯誤缺點,希望隨時示知。你的史論、史劇有大益于中國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決不會白費的,希望繼續(xù)努力。恩來同志到后,此間近情當已獲悉,茲不一一。我們大家都想和你見面,不知有此機會否 謹祝健康、愉快與精神煥發(fā)! 毛澤東 上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于延安 根據(jù)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的《毛澤東書信選集》刊印。 注釋 [1]郭沫若,見本卷第89頁注[2]。 [2]《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一九四四年三月在重慶《新華日報》發(fā)表的著名史論著作。文中敘述了明末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在攻入北京推翻明朝以后,若干首領腐化并發(fā)生宗派斗爭,以致陷于失敗的過程。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二日,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說:“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3]《反正前后》,是郭沫若一九二九年寫的反映自己一九一○年至一九一一年生活經(jīng)歷的作品,一九二九年八月由上?,F(xiàn)代書局出版?!胺凑保感梁ジ锩?。
郭沫若, 原名郭開貞,生于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他在日本福岡發(fā)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chuàng)造社,編輯《創(chuàng)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yè)、回國后繼續(xù)編輯《創(chuàng)造周報》和《創(chuàng)造日》。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chuàng)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參加“左聯(lián)”東京支部活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理事。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
新中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lián)一、二、三屆主席,并任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xié)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在這期間,郭沫若寫了許多迎合時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后人詬病,理論專著《李白與杜甫》一書更是令人齒冷。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國文化界成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證。
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
甲申輪到它的第五個周期,今年是明朝滅亡的第三百周年紀念了。
明朝的滅亡認真說并不好就規(guī)定在三百年前的甲申。甲申三月十九日崇禎死
難之后,還有南京的弘光,福州的隆武,肇慶的永歷,直至前清康熙元年(一六
六二)永歷帝為清吏所殺,還經(jīng)歷了一十八年。臺灣的抗清,三藩的反正,姑且
不算在里面。但在一般史家的習慣上是把甲申年認為是明亡之年的,這倒也是無
可無不可的事情。因為要限于明室來說吧,事實上它久已失掉民心,不等到甲申
年,早就是僅存形式的了。
要就中國來說吧,就在清朝統(tǒng)治的二百六十年間一直都沒有亡,抗清的民族
解放斗爭一直都是沒有停止過的。
然而甲申年總不失為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年。規(guī)模宏大而經(jīng)歷長久的農(nóng)民革
命,在這一年使明朝最專制的王權統(tǒng)治崩潰了,而由于種種的錯誤卻不幸換來了
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淚更潸流了二百六十余年。這無論怎樣說也是值得我們回
味的事。
在歷代改朝換姓的時候,亡國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責罵的。
崇禎帝可要算是一個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極詔》里
面也說:" 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①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不用
說也就是" 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的雅化了。其實崇禎這位皇帝倒是很
有問題的。他仿佛是很想有為,然而他的辦法始終是沿走著錯誤的路徑。他在初
即位的時候,曾經(jīng)發(fā)揮了他的" 當機獨斷" ,除去了魏忠賢與客氏,是他最有光
輝的時期。但一轉眼間依賴宦官,對于軍國大事的處理,樞要人物的升降,時常
是朝四暮三,輕信妄斷。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歲月,但只看見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
弄得大家都手足無所措。對于老百姓呢?雖然屢次在下《罪己詔》,申說愛民,
但都是口惠而實不至?!睹魇贰放u他" 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
刻寡恩,尚氣則急劇失措" (《流賊傳》)。這個論斷確是一點也不苛刻的。
自然崇禎的運氣也實在太壞,承萬歷、天啟之后做了皇帝,內(nèi)部已腐敗不堪,
東北的邊患又已經(jīng)養(yǎng)成,而在這上面更加以年年歲歲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災、蝗災。
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有馬懋才《備陳大饑疏》,把當時陜西的災情敘述得甚為詳
細,就是現(xiàn)在讀起來,都覺得有點令人不寒而栗:" 臣鄉(xiāng)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
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
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皮差善,雜
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
迨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其山中石塊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輒飽,
不數(shù)日則腹脹下墜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為盜,而一二稍有積貯之民遂為所劫,而搶
掠無遺矣?!?br>
最可憫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處,每日必棄一二嬰兒于其中。有號泣者,
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子者矣。
更可異者,童稚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便無蹤跡。后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
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數(shù)日后面目
赤腫,內(nèi)發(fā)燥熱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氣熏天,縣城外掘數(shù)坑,每坑可容數(shù)
百人,用以掩其遺骸。臣來之時已滿三坑有余,而數(shù)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
幾許矣。……有司束于功令之嚴,不得不嚴為催科。僅存之遺黎,止有一逃耳。
此處逃之于彼,彼處復逃之于此。轉相逃則轉相為盜,此盜之所以遍秦中也。
總秦地而言,慶陽、延安以北,饑荒至十分之極,而盜則稍次之;西安、漢
中以下,盜賊至十分之極,而饑荒則檔次之。" (見《明季北略》卷五)
這的確是很有歷史價值的文獻,很扼要地說明了明末的所謂" 流寇" 的起源,
同隸延安府籍的李自成和張獻忠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先后起來了的。
饑荒誠然是嚴重,但也并不是沒有方法救濟。饑荒之極,流而為盜,可知在
一方面有不甘餓死、鋌而走險的人,而在另一方面也有不能餓死、足有誨盜的物
資積蓄著。假使政治是休明的,那么挹彼注此,損有余以補不足,盡可以用人力
來和天災抗衡,然而卻是" 有司束于功令之嚴,不得不嚴為催科".這一句話已經(jīng)
足夠說明:無論是饑荒或盜賊,事實上都是政治所促成的。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為當代著名文學、史學界權威人士,蜚聲國際,致力于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因為他的家鄉(xiāng)有兩條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樂山人。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xiāng)沙灣鎮(zhèn)。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yī),后從文。畢業(yè)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y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fā)表新詩。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chuàng)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后,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參加革命工作,三十余年,為八一南昌起義之核心人物。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全國文聯(lián)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他在日本福岡發(fā)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盤》、《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chuàng)造社,編輯《創(chuàng)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yè)、回國后繼續(xù)編輯《創(chuàng)造周報》和《創(chuàng)造日》。1923年后系統(tǒng)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chǎn)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chuàng)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嫈》、《卓文君》。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變后,創(chuàng)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膽》等歷史劇和戰(zhàn)斗詩篇《戰(zhàn)聲集》。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文聯(lián)主席、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生閏委員會委員、中日友好協(xié)會名淮會長等職。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所著《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震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1944年,郭沫若歌頌明末女軍事家秦良玉《詠秦良玉》。他的代表作有《星空》《女神》等。
《星空》和《天上的街市》《靜夜》等詩歌。被收入新教材七年級語文27課和小學六年級教材。
(1892~1978),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郭沫若,男,漢族,中國現(xiàn)代著名學者、文學家、社會活動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早年赴日本留學,后接受斯賓諾沙、泰戈爾、惠特曼等人思想,決心棄醫(yī)從文。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創(chuàng)造社”,積極從事新文學運動。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束縛,充分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一代詩風,是當代最優(yōu)秀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作。1923年后系統(tǒng)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chǎn)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蔣介石清黨后,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6年后,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文化界的革命旗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席,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當選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之一。1958年5月,為了實現(xiàn)科學技術的現(xiàn)代化,加速培養(yǎng)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方面急需的專門人才,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lián)合部分著名科學家,向黨中央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chuàng)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書記處會議的批準。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國務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后,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顯示出淵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領導下,科學院貫徹“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校方針,實施科研與教育一體化政策,充分發(fā)揮科學院各研究所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設備優(yōu)良的優(yōu)勢,全力支持科大建設;確立了教學與科研、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原則,倡導了“勤奮學習,紅專并進,理實交融”的優(yōu)良校風,建立了培養(yǎng)新興、邊緣、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體制,形成了開明開放、兼容不同學派的民主學術氛圍,這些都在中國科大以后的辦學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學校的長遠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qū)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
郭沫若名言
· 唾沫現(xiàn)在不管用了
· 春天沒有花,人生沒有愛,那還成個什么世界。
·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優(yōu)惠的友情,得到仁惠的友情。
· 一萬個口惠而實不至的泛交,抵不過一個同生死共患難的知心。
· 天才這個字本來含意極其暖昧,它的定義,決不是所謂“生而知之,不學而能”的。天地間生而知之的人沒有。不學而能的人也沒有。天才多半由于努力養(yǎng)成。天才多半由于細心養(yǎng)成。
·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
· 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的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
· 多讀名家著作,多向有經(jīng)驗的人請教,同樣是必要的。
· 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 科學也需要創(chuàng)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傳統(tǒng)的束縛,才能發(fā)展科學。
· 我們不僅要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巨人,我們同樣需要有自然科學和其他方面的巨人。
· 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 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fā)還得讀良書。
· 既異想天開,又實事求是,這是科學工作者特有的風格,讓我們在無窮的宇宙長河中探求無窮的真理吧。
· 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于良心的死滅,一個社會最傷心的現(xiàn)象無過于正義的淪亡。
· 什么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奮的結果。
·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袔追智趯W苦練是成正比例的。
·我們只愿在真理的圣壇之前低頭,不愿在一切物質(zhì)的權威之前拜倒。
·有幾分勤學苦練,天資就能發(fā)揮幾分。天資的充分發(fā)揮和個人的勤學苦練是成正比的。
其他成就
1、書法家郭沫若:行草見長韻味無窮
在書法藝術方面,郭沫若同樣成就璀璨,在現(xiàn)代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書執(zhí)筆 8字要訣。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chuàng)新,展現(xiàn)了大膽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被世人譽為“郭體”。郭沫若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其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尤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zhèn)?。郭沫若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與實踐歷時 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書法得到社會承認,始于辛亥年間。
10年以后,他的著名詩集《女神》等作品集問世,使其書體在更廣泛的讀者面前顯露風采。上世紀 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辯史,借史鑒今,諳熟了祖國文字、書體的演進軌跡,創(chuàng)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學模式。 1937年他歸國抗戰(zhàn),在民族危難之中,其詩詞創(chuàng)作常與書法相結合,筆墨間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國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國事之余從事更為豐富的書法創(chuàng)作。他慷慨為人,博識廣聞,為全國各地名勝古跡、工礦學校、以及社會各界、海內(nèi)外友人留下難計其數(shù)的辭章墨寶。其書法作品數(shù)量之多,影響之廣,少有出其右者。為紀念建國 15周年而創(chuàng)作的巨幅書法作品是郭沫若書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一幅 1.42米×3.57米的宣紙上,郭沫若用蒼勁有力的行書,書寫了“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八個氣勢磅礴的大字。市場拍賣時底價為 100萬元人民幣,最終以 319萬元的價格改寫了郭沫若書法作品成交記錄,同時也刷新了近現(xiàn)代書法單件作品的成交記錄。值得一提的是,樂山日報和樂山晚報的報頭字體,也是集郭沫若手書作品而成。
若以書法家視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郭沫若可歸入學者型或“文化人”類型的書家。在他的書法作品中,處處透射出一種“文”的氣息,寵萬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種思緒,從筆端涓涓流出,生成與他詩、文、史種種學問修養(yǎng)相融合的化境,以書法的外化形式展現(xiàn)給讀者。
關于書法的學習,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說:“我從前也學過顏字,在懸肘用筆上也是用過一番功夫的”。從他的自敘可以看出他早年師顏魯公的用功刻苦。從他的作品中,仍依稀可見顏魯公的精神,比如線條的樸茂、敦厚;結體的寬博。郭沫若行草書的精妙之處,在于“意”的揮灑和“韻”的和諧。郭沫若在文學上的成就使他擁有了人格的浪漫與文化思想的深刻,轉換成書法作品時,即有了“意”的揮灑與“韻”的天成。如果以郭沫若在文學、人格上的浪漫與文化上的“狂飆”來視其書法創(chuàng)作,應該是耐人尋味的。沈尹默有詩評曰:“郭公余事書千紙,虎臥龍騰自有神。意造妙摻無法法,東坡元是解書人?!?br>2、關于郭沫若書法作品的系列出版物
主要有郭平英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jīng)典·郭沫若卷》(河北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和《郭沫若書法集》(四川辭書出版社1999年出版)兩種,印制精美,信息量大,極富欣賞價值和長久保存價值。如果說這些出版物的不足,則是因循慣例,僅在作品旁簡單標注題名、尺寸、年代等,高雅有余,普及不足,對于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不能夠從中了解書法家其人及其作品的價值。趙笑潔、東野長河著《中國書法家全集·郭沫若卷》,(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國藝苑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恰恰彌補了上述不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894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毛公文集第三卷》同赫爾利的談話
下一篇: 《毛公文集第三卷》給陳毅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