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的傍晚,窗外華燈初上,家里節(jié)慶氛濃。
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在祝福聲中開啟了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晚餐,共同送別五味雜陳的庚子年,憧憬一個吉祥順遂的辛丑牛年。
家庭聚餐飯桌上的話題常常會聚焦到年齡最小的那個家庭成員,這次也不例外:我們聊起了在二附中就讀的女兒的住宿生活。忽然我意識到:聯(lián)結(jié)起飯桌上這一家人的,除了溫馨的親情之外,還另有一條特殊的紐帶 —— 我們當中有著三個“二附中人”。
最早知道華師大二附中是在1980年。那年我的表姐小學升初中,她毅然放棄了保送市重點延安中學的機會,成功考上了華東師大二附中,成了全家人的驕傲。那時我還在讀小學一年級,聽父母說起這件事,便在稚嫩的心靈間暗暗種下一顆小草:將來我也要報考這所全上海最好的學校。
時間來到1985年,那年我迎來了人生第一個十字路口:是穩(wěn)妥地接受延安中學的保送,還是跟隨自己的內(nèi)心“冒險”報考二附中 毫不猶豫地,我選擇了去拔那顆幼時種下的小草,寧可放棄保送機會。
承蒙蒼天眷顧,我也順利地考取了。
1985年秋,懷揣著錄取通知書的我第一次踏進了二附中“神圣”的大門。那年學校剛從金沙江路遷來棗陽路新校園,還在收尾施工、綠化大多還沒種植。即便如此,我也已經(jīng)被校園規(guī)格之高、設(shè)施之全震撼到了。
那個年代的上海還呈現(xiàn)著 “老窮破”的狀態(tài),尤其是普陀區(qū)。學校的南門通向光復(fù)西路(后來改到了辟通后的棗陽路上),光復(fù)西路一邊是蘇州河,另一邊密布著連片的棚戶和陰森的廠房。從臨近的強家角渡口走到學校,一路上撲鼻而來的是嗆人的煤煙、洗刷馬桶的臭味,化工廠的刺鼻排放,以及黑臭河水散發(fā)的異味。北門通向的是華師大,但中間隔著一片城中村,需要沿著一條狹窄陰暗的小路穿過一片密密麻麻的棚戶,才能進入華師大。每次學校安排晚上的活動,結(jié)束后都需要找同學結(jié)伴才敢走這條路。
與周邊環(huán)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二附中那美好得幾乎不真實的校園:綠草覆蓋的足球場,鋪設(shè)著锃亮地板的體育館、寬敞明亮的食堂,每門學課一整層的實驗室、巨大階梯教室里懸掛的一排排的彩色電視機…...
初入母校為她的校園所折服,接下來的六年里則被她的內(nèi)涵所感染、被她的底蘊所征服。這六年也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最難忘、最懷念的一段歲月。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幅畫作,進校門時的我是一張上了底色的畫布,六年后走出校門時這張畫布上已經(jīng)留下了達芬奇的線條和梵高的色彩。畫作歷經(jīng)三十多年之后鮮艷依舊。母校的學科教學代表了上海灘的頂流水平,有這樣的學習機會本來已經(jīng)是莫大的榮幸了,然而六年里我感受到的最大收獲卻還不是那些學業(yè)成績,而是這么幾件來自母校的 “饋贈”:她賦予我獨立人格
她幫我塑造有趣靈魂
她帶給我終生摯友
我們這代人的成長歷程伴隨著在整個人類歷史中都罕見的社會劇變:從意識觀念到文化審美、從生活方式到社會面貌。由衷感激母校呵護著我們站立在波瀾壯闊的潮頭,用她雋永的底蘊幫助我們形成了端正的三觀、鑄就了獨立的人格。
回想當年,老師們最善于鼓勵我們大膽地、開放地、辯證地、獨立地進行思辨,很少設(shè)限,絕不灌輸;無論話題難易,都會拋磚引玉、啟發(fā)引導,哪怕出現(xiàn)了出格的想法也從不簡單粗暴地一棍子打死;對我們犯下了錯誤則更是寬容大度、循循善誘。
正是在這樣開放寬松的環(huán)境里,我們走過了探知求真道路上的每一步;也正是從這種開明自由的氛圍中,培養(yǎng)出深厚的家國情懷、奠定了卓越的人品格局?!叭烁癃毩?、思維理性、大氣豁達、務(wù)實可靠”,是我所觀察總結(jié)二附中校友普遍具備的性格特征。這些年我在工作崗位上先后共事過十多位各屆二附中校友,從他們的身上無一例外地能發(fā)現(xiàn)這些二附中給我們留下的烙印。
母校最注重素質(zhì)教育、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均衡發(fā)展。在母校度過的六年是一段彩色斑斕、立體靈動、精彩豐呈的青春旅程;是離開多年之后還經(jīng)?;貞浧鸬囊荒荒痪剩亨朔珗龅脑┪乃噮R演、揮灑汗水淚水的足籃球賽、樂趣橫生的長興島學農(nóng),開往金山火車上的難忘班會…… 還有那些年自由徜徉在興趣海洋中的美好日子。感謝母校,是您給了我一個有趣的靈魂和一顆熱愛生活的心!
母校還給了我一群值得珍惜一生的摯友(life-time friends)。您為我們打造了相近的價值觀,您賦予了我們美好的共享記憶,使之成為我們?nèi)松贸讨袩o論走多遠都永遠擁有共同的錨點。昨日我們萍水相逢,今天大家天各一方,這份同學間至真至誠的友情綿綿、千載不變。
美好的時光總是太過短暫,轉(zhuǎn)眼間來到1992年那個依依惜別的季節(jié)。在無盡的不舍中告別了熟悉的校園和親愛的老師同學,可是在我的心中,母校卻從來不曾遠離:每每在學習上遇上困難,都會去往珍藏的歲月中搜索靈感;每當在工作中遭遇挑戰(zhàn),都會從記憶的源泉里尋找動力;無數(shù)次在夢境里飛奔在母校的足球場上,許多次在睡夢中來到母校的教室參加考試。醒來后喟嘆一句“夢里不知身是客”,也許在我的下意識里從未把自己當成過客。
1998年母校四十周年校慶,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我們相約回到母校歡聚。校園里的一樓一室都是那么熟悉、一草一木皆是如此親切。2008年五十周年校慶,第一次來到張江新校區(qū),盡管不再熟門熟路、甚至屢次迷路于樓宇之間,但那份溫暖、那片自豪卻變得越來越強。
日歷翻到了2018年的金秋十月,母校的六十大壽。這次帶著女兒一起回母校,原本只是想和她一起見證母校60年的光榮和夢想。不曾想,此行居然讓她跟我當年一樣立下了非考二附中不可的決心、并就此一步步地朝著目標努力,最終得償所愿,美夢成真。送她去學校報到那天,當我們目送她拖著巨大的行李箱走進祖沖之路校門的那一瞬,我的思緒又飄回了那年夏天的光復(fù)西路。
自從家里多了一個“附二代”,我也有幸拉近了跟母校的距離:每次接送她時都會隔著校門多看一眼母校;聽她分享校園生活時我經(jīng)常露出會心的微笑;守在電腦前觀看元旦文藝匯演直播的興致似乎不輸當年……
母校的點點滴滴讓我倍感欣喜,從“卓然獨立、越而勝己”的校訓到“N個百分百”的教育目標,從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到令人羨慕的人文教育,從開明自由的校風到格調(diào)清新的官微,我看到了一份堅守和傳承、看到了一種突破和創(chuàng)新。感謝這份傳承,讓相隔三十年的兩代附中人能默契交流;憑借著這些突破,母校幾十年來 “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耳邊傳來的一曲非常熟悉的旋律,把我從思緒的閃回中拉回到年夜飯的飯桌上。電視里正在播放的春晚,成龍和李玟正在演唱“明天會更好”。這首歌的原唱是羅大佑等一批當年的群星,而那年恰好是1985年。
祝愿所有二附中的老師、同學和校友們牛年大吉,牛氣沖天!祝愿親愛的母校明天會更好!
向母校各位任課老師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謝語文:顧朝晶老師,顧駟駟老師,張以謙老師,陳煒老師
數(shù)學:滕永康老師,麥加馨老師,舒敏華老師,
英語:周建英老師,俞家黻老師,葛淑琴老師,郭瑞山老師
物理:張大同老師,吳一敏老師,許曉梅老師
化學:鄭隆海老師
政治:袁軍老師,蔣鳳芳老師,施祖均老師,姚國平老師
歷史:周靖老師,陸誠老師,吳春復(fù)老師(特別感謝周靖老師,先后授業(yè)予我們父女兩代人)
地理:沈明嵐老師,孫民基老師
生物:黃素行老師,楊永健老師
體育:吳群老師,施振興老師,劉金海老師
計算機:蔣建國老師
音樂:夏德和老師,易小玨老師
美術(shù):鮑友才老師
勞技:索錫驊老師
作者簡介盛源, 1989年、1992年分別從二附中初高中畢業(yè);1996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獲計算機科學和國際金融雙學士;2006年上海交大MBA畢業(yè)。先后在招商銀行上海分行和愛立信通信有限公司工作,現(xiàn)任愛立信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總經(jīng)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913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以色列散記(花無屆第1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