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 通:憑)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朔遣苊系轮姾?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p>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蘇軾文章才情豐贍,文采風(fēng)流,素有“渾涵光芒,雄視百代”之譽,而其中最負盛名者,莫過于前、后《赤壁賦》?!肚俺啾谫x》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 (1082),作者官貶黃州時期。王安石變法后,蘇軾連續(xù)上書反對變法,并請調(diào)外任,尤其當(dāng)他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時,“不敢默視”,“緣詩人之意,托事以諷” (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王安石罷相,新進權(quán)貴御史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于元豐二年(1079) 尋章摘句,羅織罪狀,彈劾蘇軾“訕謗朝廷”“指斥乘輿”,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烏臺指御史府?!稘h書·朱博傳》:“御史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shù)千,棲其上?!币蚍Q御史臺為“烏臺”。蘇軾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當(dāng)了一名閑散小吏,《前赤壁賦》就寫于黃州任所。蘇軾素有“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他年輕時對宋王朝積貧積弱、文恬武嬉的局面十分不滿,曾提出許多改革建議,但因文字罹罪的慘痛經(jīng)歷,使他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反抗只能通過隱晦曲折的形式來表現(xiàn),蘇軾的思想也比較駁雜,以儒家正統(tǒng)思想為主,也兼有道、釋思想?!肚俺啾谫x》通過蘇軾與客人夜游赤壁,一方面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的不平和苦悶,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思想和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文章人手,先以極精練的筆墨交待了主客泛游赤壁的時間、地點、人物,這是記游文字的通例?!叭尚缰铩?,這一特定的時間對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與作者當(dāng)時的思想感情是極為重要的。當(dāng)時正是作者官貶黃州時期?!捌咴录韧保捌咴隆秉c明秋天,“既望”點明月圓。寥寥幾筆,勾畫出一幅秋江明月泛舟圖。黃州赤鼻磯雖非歷史上“赤壁之戰(zhàn)”所在地,但名既相同,情有通感,自然會使讀者聯(lián)想起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引起讀者追憶歷史的興趣。赤壁的景色究竟如何呢 作者以瀟灑閑致的筆調(diào)寫出“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清風(fēng)明月、水波天光使人頓時胸襟開闊,興意盎然。如此美景豈能無詩有詩豈能無酒于是主客對酌,酬唱明月之詩、窈窕之章。以《陳風(fēng)·月出》詩中思慕美人而暗隱其理想難以實現(xiàn)。這時,明月仿佛知其所思漸出于東山之上,在斗星與牛星之間徘徊。江面上白露橫陳,水色天光無際無涯,蘇軾與客人所乘的一葉扁舟,凌于萬頃碧波之上,此情此景,使主客不禁陶然忘情。他們好象仙人列子乘風(fēng)前行,而不知自己在哪里停留,如同羽化為神仙,拋離了塵世的喧囂。作者寫出靜寂清幽的自然景色和詩一般的境界,文筆清新、想象豐富。這一段先寫景狀物,通過秋江夜景創(chuàng)造出一片自然和諧的意境,再由意境過渡到心境,文理自然,了無痕跡。為了不辜負良宵美景,主客對酒當(dāng)歌,興之所至,擊打船舷作為伴奏。此時,主客的樂觀情緒達到了最高潮。但人生世事,樂中有悲,作者正當(dāng)盛年而壯志難酬,于是長歌當(dāng)哭:“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贝烁枧c上文《陳風(fēng)·月書》篇明月之詩、窈窕之章互為照應(yīng),抒發(fā)的是同一思想感情,蘇軾詩文每于江山風(fēng)月中流露惆悵之感。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diào)歌頭》)。即使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雄奇豪邁之詞,也有“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的“人間如夢”的感慨(《念奴嬌·赤壁懷古》)。客也知音,吹洞簫而和,“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繼而用潛藏的蛟龍起舞,孤舟寡婦潸然淚下兩個形象的比喻,把主客的悲愁憂憤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一段是由喜到悲的過渡,從主客飲酒放歌的歡樂場面,一變?yōu)闈M耳悲音,生動地寫出人物的情緒變化,使文章波瀾起伏、跌宕生姿,自然引出下文的主客問答。蘇軾動容,正襟危坐,問:“簫聲為何如此悲涼 ”通過客人之口,由赤壁懷古,引出一段傷今懷古的議論,從中展現(xiàn)出一幅盛衰興亡、倏忽即逝的歷史畫卷,發(fā)作者對政治懷抱和人生態(tài)度之情愫。想當(dāng)年曹操擁軍南下,以為滅吳就在眼前,其“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短歌行》何其躊躇滿志!“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敝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業(yè)績與豪氣,何其威武雄壯!“而今安在哉”一句反問,概括了人世滄桑。象曹操這樣的英雄人物,尚且化為過眼煙云,更何況你我這般“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的草芥之人呢 作者深感自己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庇纱藢θ松檀俸蛡€人渺小發(fā)出了深深的喟嘆!人生苦短,江水長流,明知“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于是把傷心千古的感情,“托遺響于悲風(fēng)”。文章至此,把歷史上英雄人物的“悲”與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受的“悲”融為一體,增加了歷史的深度,將人生無常、功名難就的悲憤情緒推向了頂峰。難道就這樣悲悲戚戚下去嗎 作者以答客問的方式,以人所共慕的流水與明月作此,探討宇宙和人生的哲理,闡述了“變與不變”的理論:“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可羨乎”,作者認為,世界萬物都在時刻不停地變化,轉(zhuǎn)瞬之間。眼前就成為過去,而且一去不返,因此不必為榮辱得失而苦惱。從不變的觀點來看,世間一切事物,又是無增無減永遠存在的,物各有其主宰,不該得到的,本來就一絲一毫都得不到,又何必為失去了的而悲觀失望呢!最后,作者認為江上清風(fēng)。山間明月才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是造物主無盡的寶藏,正可以用來與客人共享。這一段全是說理,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作者在人生坎坷、政治失意后對世事采取了一種超然物外的達觀精神。但這種達現(xiàn),其實是他內(nèi)心痛苦和思想矛盾的產(chǎn)物,是與作者受老莊和佛教思想影響分不開的。文章結(jié)尾變憂為樂,主客共入夢鄉(xiāng)而“不知東方之既白”。寥寥數(shù)語,戛然而止,言已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前赤壁賦》表現(xiàn)的思想是非常豐富的。作者謳歌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贊美了英雄的業(yè)績,抒發(fā)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傾吐了胸中的郁悶和不平; 同時也流露出了一些逃避現(xiàn)實,隨緣自適的思想情緒。但作者處于逆境之中,沒有消極頹廢,而是表現(xiàn)出一種曠達的精神和灑脫的態(tài)度,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有人說此賦是“在詩情畫意之中向讀者注入腐朽的人生哲學(xué)”,這恐怕是不合適的。古人論者有說其題旨是“發(fā)遺世之響”,有說是“吊古今不盡之意”,有說是抒“山水之癖”,有說是“發(fā)胸中曠達之思”,今人論者多說其詠物寄概,闡述人生哲理。更有人立言說此賦乃蘇軾借史事暗托元豐四年宋王朝軍隊靈州之?dāng)?,譏變法派與宋神宗的,另有宏旨深意。其實,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正是其永恒魅力之所在?!肚俺啾谫x》中流露出明顯的道釋兩家思想。與早年不同,蘇軾后來極強調(diào)佛老思想與儒學(xué)的一致。他贊同“孔老為一”、“儒釋兼通”,力求三教合一,他所倡導(dǎo)的“蜀學(xué)”,即為儒、道、釋三家思想的混合體。在蘇軾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佛老思想對他的影響是很大的,《前赤壁賦》中“變與不變”、“物我永存”的思想及齊生死、等榮辱、同憂樂的人生態(tài)度,顯然來自佛老思想。這是蘇軾在逆境中保持達觀的精神支柱。他說:“學(xué)佛老者本期于靜而達”,所謂“達”,指識見通達、因緣自適,乃至臨危履難而泰然自若。這在《前赤壁賦》 中都有所反映?!肚俺啾谫x》在藝術(shù)上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作者通過赤壁遨游為線索,寫出了作者喜——悲——喜思想感情上的變化。文章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憂樂相寓,悲喜交織。文章意境優(yōu)美、文字清麗,情、景、理渾然一體,巧妙地表達了作者思想的波折變化和心理矛盾的解決過程,達到妙造自然的境地。文章運用賦體文傳統(tǒng)的主客對答手法,駢散結(jié)合、筆調(diào)活潑,音節(jié)和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賦原是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屬詩歌的一種。屈、宋作品和兩漢賦,通稱古賦,魏晉有駢賦,唐代又發(fā)展為律賦,到宋代歐陽修、蘇軾,才打破賦的格律,開始用散文作賦。歐陽修的《秋聲賦》和蘇軾的前后《赤壁賦》這種散文賦的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文賦的成熟,使其盡洗齊梁駢賦的浮麗之氣。《前赤壁賦》簡直就是一首優(yōu)美的散文詩。END微信號 : aishangsanwenba
微博:@散文精選大全
掃碼關(guān)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915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名人軼事:李香君血濺桃花扇
下一篇: 鬼故事精選:神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