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這里所說的深山區(qū)是指秦嶺南坡
,屬我們商洛市轄區(qū)內(nèi)的中山和高山地區(qū),以西部
、北部分布范圍較廣
。深山區(qū)山高坡陡,溝壑縱橫
,昔日交通閉塞
,貧窮落后。深山區(qū)的溝溝岔岔
,居住著本地人,也散居著從湖廣
、江浙遷來的"下湖人"
、客家人,他們在長期的相處過程中
,經(jīng)過碰撞
,交融
,滲透,形成了既有秦楚文化粗獷有趣
,又有南北交融純樸憨厚的繁雜的風俗習慣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里,隨著科學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不斷洗禮
,雖經(jīng)刪繁
,揚棄
,取舍
,但由于偏居一隅
,所以直到現(xiàn)
、近代
,仍然保留和沿襲著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下面分若干小題
,加以記述。
服飾穿戴清時各地服飾基本相同
,差異不大。男人多是長袍短褂
,頭戴著頂部有一小園疙瘩的西瓜皮帽子(商州
、洛南人稱其為帽襯子),女人多是上穿大襟衫
,下穿褲裙
,頭上喜戴頭巾或用布纏繞。有的還在衣邊上繡著花
。衣服大都是自織的土布手工縫制的。柞水縣早先興桑養(yǎng)蠶
,絲綢較多
,所以,穿絲綢者也不少
。民國時期,前期基本還是清式服裝
,后期清式服裝在清朝遺老們身上還可以看到
,但大多數(shù)人都改穿短裝
,男人上身多穿小領對襟衫(褂),婦女仍為大襟衫,穿裙子的少了。男人下裝皆為大腰寬腳褲
。家庭比較貧苦的鄉(xiāng)民,常把春秋穿的夾衣
,到冬季給里邊夾上棉花改做棉衣穿。民國時期小腳婦女比較多
,這些人都把褲腳用帶子綁起來。男女習慣頭包毛巾或棉布,但戴綿帽和有沿單帽的人卻多了起來
。解放后
,土布越來越被大工業(yè)生產(chǎn)的布所代替
,機制服飾也日益增多
,人們的服飾也隨著慢慢的起變化
,用平布、咔嘰
、華達呢、燈芯絨以及各色花布
,制作的中山服、紅衛(wèi)服
、女式大翻領
、小翻領,布拉吉,大人小孩穿的人越來越多
。但一些老年婦女穿大襟衫者仍然不少。
山里人的著裝
,總的來看是花色少
,款式單一
,穿得陳舊破爛,四季裝不缺的人是少數(shù)
,這種狀況在改革開放以前一直延續(xù)的。深山區(qū)的人
,過去腳上穿的鞋大多是剪子口
、方口、圓口鞋
,但穿布鞋的人,以商州
、洛南
、丹鳳多見
,鎮(zhèn)柞及山陽一些地方,多穿草鞋
、麻鞋,到了冬天
,天氣寒冷
,沒有襪子穿
,便給鞋內(nèi)塞包谷殼及棕片來御寒
,也有扯兩塊布作腳布子包腳的
。后來黃膠底鞋進入山中
,穿的人很多
。深山人習慣包頭巾,系腰帶,纏纏子
,這在不少人當中一直延續(xù)著
。老年人喜拿旱煙袋,當年火柴奇缺
,所以每個旱煙袋上都綁上一個打火用的火鐮子,有的人煙袋桿很長
,走路時當拐杖用
。早先山里的婦女頭上大都挽著卷(發(fā)結)載著發(fā)簪和銀質(zhì)的泡泡針
,筆者七十年代在山陽縣就曾看到一位年輕婦女,上身穿著新布衣服
,呈現(xiàn)三點水式(一件比一件稍長一些)衣邊繡著花,腳上穿著繡花鞋
,手腕戴著銀鐲子
,頭上挽著卷
,扎著銀簪子
,卷的周圍插滿了泡泡針,這個人在街道上走著
,人們都好奇的看著
,尤其是一群孩子,跟在其屁股后面
,嘰嘰咋咋的看熱鬧。

這是一個典型的深山人的裝束
,但在當時并不多見。飲食飯菜深山區(qū)主產(chǎn)玉米
、洋芋及各種雜糧
,小麥
、水稻較少
,所以老百姓的生活
,飯食以洋芋糊湯為主,有兩句民謠這樣說道"洋芋糊湯疙瘩火
,除過神仙就數(shù)我"
。這里的人對經(jīng)常吃洋芋糊湯還是滿意的
。糊湯也變著花樣吃
,如豆子糊湯(內(nèi)煮小豆、黃豆)
、酸菜糊湯、還有把臘肉煮到糊湯鍋里吃的
。他們把玉米加工成小糝子做糊湯,加工成大糝子做干飯
。麥面做的蒸饃、烙饃
、面條也吃,但不很普遍
。商州
、洛南人
,把麥面和玉米或黃豆面參合在一起稱之為雜面
,做面條吃
。山區(qū)雜糧多
,有谷子
、高粱、蕎麥等
,日常也吃
,但在生活中不是主糧。洋芋糍粑是粗糧細作
,也是深山區(qū)的特色食品。
這里也是一日三餐
,早飯多是九至十時
,午飯多是下午二時到三時
,晚飯就到天黑以后了
。如果勞作在高山上
,距家遠
,那天麻麻亮就吃飯,中午飯由家里送
,或帶點干糧吃。深山人愛吃包谷花
,經(jīng)常炒著吃,筆者在一個地方住隊時
,房主就多次端來包谷花讓我吃。在那外出使用糧票吃飯的年代
,他們沒有糧票
,較短時間出門時
,就帶些包谷花路上當干糧吃
。深山人愛吃肉,過去一家一戶養(yǎng)豬
,都為了自己吃
,這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養(yǎng)豬為過年"所以過年時戶戶都殺一頭豬
,吃不完
,就割成肉吊吊子
,經(jīng)過薰腌制成臘肉
,掛起來平時吃
。這里人大都會制豆豉,豆豉炒臘肉吃起來別有風味
。深山的男女都愛喝酒,酒大都是用玉米、高粱
、洋姜
、柿子、薯類等自己釀制而成的
,招待客人一般都有酒喝
,待客必敬酒
,把客人灌醉,大家都高興
。
請客設宴
,有四盤四碗八大件
,四葷四素八小碟的,有十三花
,十五觀燈席的
,各地名堂各有千秋
,但有一點相同,那就是都很豐盛
。這里把商州十三花的菜譜記述一下
,即一雞
,二紅肉,三鴨肉
,四豬頭肉,五豬腸子
,六白肉
,七水白(豬肚子和豆皮子合成)
,八小炒,九黃花木耳
,另有四道涼菜
,共十三道菜
。山里人平常吃菜大多是種啥吃啥,除洋芋外還種豆角
、白菜
、紅白蘿卜,所以平時的菜也就吃這些東西
,另外在冬春酸菜
、腌菜也是主菜而且很普遍
。筆者曾在深山里一個地方搞過三秋工作
,住了一個月時間
,在群眾家里吃派飯
,遇到吃面條不調(diào)鹽
,醋、醬油
,而是炒幾個菜放在桌子上
,用菜就著面條吃,這是這里特有的習慣
。
在深山區(qū)特別是鎮(zhèn)安、柞水一些地方
,家里來了客人,他們倒茶水時
,將杯子倒得滿流滿流的,你怕水流了出去
,趕忙喝上幾口,喝后
,主人又來給你倒得滿滿的,你又喝
,他們又倒
,一會兒就叫水把你喝飽了
。這是當?shù)厝舜偷牧晳T,你要是不喝了
,他們倒水時你用手將杯子一捂,人家就不倒了
。住房狀況當年深山里的住房家勢好的多是瓦房
,次為石板房,貧苦農(nóng)民多住草房
,高山上特別困難的住著茅庵草舍
,或是合掌棚子(人字形草棚)也叫庵子
。深山里流傳著:"茅庵草舍石板房
,樹枝山竹當圍墻
。雨天室內(nèi)無干處
,晴天處處透陽光"的順口溜
,是對山里人住房的寫照
。山區(qū)人蓋房取向多是
,依山傍水
,座南向北
,面向大路,門喜南開
。蓋房有擱木和立木之分,擱木是先打好四面墻壁
,然后再把木架放上去,立木房先做好木架立起來
,再用板打墻或用土胚貼墻把木架四周的柱子包起來
,農(nóng)民普遍認為立木房最好
。一般都以三間或四間為模式
。客家人蓋房多是方形椽
,明撒瓦,本地人多是圓木椽
,釘棧板座泥再苫瓦
,壓高脊。
房子蓋好后
,兩頭作臥室
,中間為廳堂
。窗子多開在前沿墻上
,后沿墻和山墻安窗子者很少
。過去老百姓蓋房子受經(jīng)濟條件限制,蓋得房子普遍質(zhì)量不高
,大多是不嚴實
,四處透風
,到了冬季屋子里和外邊一樣冷
。老百姓過去多愛睡炕,商州
、洛南人在臥室內(nèi)盤一連鍋炕
,既是睡覺的地方,又是做飯的地方
。客家人不論是睡炕睡床
,都是鍋灶單設
。本地人一般在廳堂靠后墻放一大板柜
,柜上放著神龕
,供奉著財神、祖先和灶君
。
客家人在廳堂墻上安置一塊橫板
,名曰神龕
,貼上"天地尊親師神位"供奉跪拜。農(nóng)家屋子
,因木質(zhì)窗戶小,而且用紙糊著
,屋子里的光線,一般都比較昏暗
。由于交通不便,過去山里人蓋房子實在不容易
,蓋房用的轉(zhuǎn)瓦、石料
、木椽
、板子、砂石等
,全靠人工肩挑或背馱運到工地的,可費神啦
。俗話說
,蓋一座房子
,把腰弦都要掙斷哩
!這話不假。深山人過去住房比較緊張
,一家?guī)状藬D在小小的兩三間房子內(nèi)的大有人在。筆者在改革開放初期
,曾去商州深山區(qū)的硯池河
、上官房鄉(xiāng)
,做社會調(diào)查,了解民情
,發(fā)現(xiàn)不少戶,住房困難
,有的房子少,住不開
,有的住著危房
,有的借房住,個別戶還住著草庵子
。問他們?yōu)槭裁床簧w房
,回答是
,家庭經(jīng)濟困難,扎蓋得起呀
!出行狀況"山窮石亂水湍湍
,道路崎嶇步履艱"
。
深山區(qū)山高坡陡
,溝谷縱橫
,人煙稀少
,居住分散
,過去不通公路
,不通電,沒有任何的先進出行工具
,人們整天步行在坎坷不平,彎彎曲曲的崎嶇山路上
。交通閉塞
,貧窮落后,深山人們過著和外界幾乎隔絕的日子
。山外的世事他們知道的很少很少
。筆者聽說過這樣一件事,解放初期
,當?shù)匾呀?jīng)解放好幾年了,但一些深山人還不知道已經(jīng)解放了
,鄉(xiāng)長去調(diào)查民情
,他們稱鄉(xiāng)長為保長
,弄得大家莫名其妙。交通閉塞給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帶來很多麻煩和困難
。外出全靠步行,運送東西全靠肩挑背馱。山里生產(chǎn)的土特產(chǎn)品運不出去
,群眾需要的生產(chǎn)生活日用品運不進來
。就拿食鹽來說天天要用
,人人要吃,然而在過去
,常常是沒有東西賣,一些人長期吃不上鹽
,出現(xiàn)了粗脖子
,癭瓜瓜地方病
。學難辦
,小孩子上不了學,文盲狀況形成惡性循環(huán)
。蓋房難,蓋房費事
,費時
,費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床‰y,有了病人不是背
,就是抬,往往因為路上耽過,誤了事
。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
,先進的科管技術
,優(yōu)良品種
,進不來,因循守舊
,耕作粗放
,老品種,產(chǎn)量低
。后來雖然有了公路
,但等級低
,路況差
,常常是晴通雨阻,事故多發(fā)
,就拿去西安來說,半天的路程
,往往走一天
,朝發(fā)夕至是常情
。這里流傳著這樣的話
,一河兩岸住
,說話能聽見,相逢走半天
,上山碰鼻子,下坡蹾尻子
,背馱運東西,汗水濕衣衫
。一步踏不穩(wěn),滾坡遭大難
。生動的說明路難走的情景
。
。筆者1963年第一次去鎮(zhèn)柞深山里,從商州坐車
,路上走四五個小時
,才能到達縣城,到下面
,完全是徒步走去的
。窄峽的小路多在河畔和半山坡上
,所以每天不是上坡,便是下河
。出行真是太難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橐隽曀捉▏埃钌絽^(qū)基本還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包辦買賣婚姻制度。這種婚姻制度
,在歲月的長河中
,形成了撮合(說媒)、相親
、看家、上門
、訂親
、送禮
、擇吉日迎娶、拜堂
、入洞房
、宴待賓朋
、喝湯
、遨食等禮儀程序。這些東西
,在社會變遷的洗禮中
,有的簡化了,有的被去除
,絕大部分還被保留著,沿襲著
,表現(xiàn)在各地大同小異。
先說訂親
。這一過程都必須走
,有的男方送肉
、點心
、茶
、酒四色禮,女方回四色禮:頭發(fā)
、柏樹葉(長生不老)白米(白頭偕老)茶葉(四季常青);有的男方備臘肉一吊
,用紅紙包上
,茶酒兩壺
,系上紅繩
,名曰壺酒禮
。去女方定親。一般是男方由煤人陪同到女方去商量定親之事,談妥
,男方設宴,女方出席
,親朋參加
,概不受禮,宴罷
,說明情況
,男女雙方婚事即定。有些地方訂婚之日改口
,即小輩對長輩的稱謂就改變了
。再說結婚
。男方吉日定好后,由媒人通知女方
。男方送彩禮,送多少根據(jù)經(jīng)濟狀況
,男方與女方協(xié)商而定
。女方定陪嫁,一般是箱子
、柜
、條桌、方杌子、臉盆
、臉盆架
、被褥等
,有關事宜一并談妥。迎親之日新郎披紅掛彩
,新娘身著紅裝
,搽胭抹粉
,騎馬坐轎。
男方迎親隊伍到達女方
,新郎拜過丈人,坐席吃飯后
,新娘子被同輩兄弟背入轎中
,新郎上馬
,抬嫁妝的準備停當,放過鞭炮
,便浩浩蕩蕩往回走。男方家里人看到轎子快到門口時
,放鞭炮,然后轎子停下來
,此時有的地方,拉媳子的人端上剛作的白火石水,繞著轎子正轉(zhuǎn)三圈
,反轉(zhuǎn)三圈
,之后才扶新娘下轎;有些地方兩對童男
,領上新郎繞花轎三圈
,新郎和迎親人分別在轎前轎后作揖三次
,再由兩牽娘扶新娘下轎
;有些地方,新娘子在門外等到天黑
,才準進門拜堂。拜過堂后入洞房也很有講究
。有的地方新郎新娘搶著往洞房走,因為誰先進洞房坐在大床外沿誰就當掌柜子
;有的男左女右坐好
,吃"和氣飯"
,飲交杯酒
;有的地方新娘子入洞房后坐在炕上
,面前放一個斗,斗上放著織布用的繩
,還有鏡和油燈
,她要面對青燈盤腿坐三天
。接下來就是開席待客
。大多數(shù)地方都是中午待客
,有些地方是晚上待客,個別地方待客時
,讓新娘子坐上席
。晚上鬧洞房
,有些地方鬧洞房要鬧三天。第二天娘家人擔著禮品前來看姑娘
,坐席吃飯叫喝湯
。第三天娘家人來接姑娘回娘家
,只能住三天,名曰遨食,俗話說
,兩頭住停(日子相同),永不受窮。到此
,婚慶過程全部結束
。喪葬習俗喪葬習俗包括墓穴
、棺木、壽衣
、孝服、治喪等內(nèi)容
。
墓穴
,一般生前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地方就建好了
。棺木首選柏木
,次為松木
,最常見的是十大塊
、十二元、十六綹棺材
。富人多用好的,窮人用普通的,可憐人訂個木匣子甚至蘆席裹尸就下葬了
。壽衣,富人穿五大件(內(nèi)衣
、外衣
、錦衣
、棉衣
、長袍)鋪氈蓋被,一般戶穿三件
,窮人穿一件
。孝服是孝子穿戴的,一般在制作壽衣時就一起制作好了
。下面著重記述治喪過程
。死者(老人)彌留之際
,兒女環(huán)伺左右
,氣絕后齊跪大哭,然后整容穿衣
,燒倒頭紙有的地方叫落氣紙,有的還喝倒頭湯
,門外送馬牌子,燒紙馬
。
大門外貼火紙,掛紙吧子
,以示居喪
。接下來就是下榻停尸,安置于堂屋正廳
,有前后停的
,也有左右停的
,停好后
,在尸體前掛一蘆席或白紗遮掩起來
,蘆席兩邊,貼上長紙條
,一邊寫上出生年月日,一邊寫上逝世年月日
,其前放桌子
,兩邊置立紙制童男女,桌上獻上倒頭湯
,中間擺放香爐,兩邊點上蠟燭
,堂后點上一盞燈。兒女披麻戴孝
,坐在靈前草鋪上守喪。出門牌
,寫訃告報喪。門牌訃告一出
,親朋好友鄰里便前來吊唁。
吊孝少則三天
,多則七天。前來吊唁的人
,帶著香蠟紙、吊幛挽聯(lián)
、花圈紙扎、糧食錢物等表哀悼和慰問之情
。并在靈前上香
,或跪拜或鞠躬
,行禮時
,兒女們也要還禮
。有些地方如鎮(zhèn)柞的客家人,不哭泣,而是唱孝歌
。吊唁期間要做好下葬時的各項準備工作
。入殮
。即遺體進棺
。有死后三日入殮的
,也有下葬前一日入殮的。入殮時死者的舅家人、重孝子必須在場
,一般由陰陽先生主持。送尸進棺,放好后
,用灰包將尸體夯實,放上各種香料
,錢幣等
,蓋上小被子,完畢
,舅嫁人和孝子們向遺體告別
,釘緊棺蓋,墊高升起
,意在超度
。此時舅家人將兒女長孝改為短頭孝,名曰收孝
,有些地方是下葬完畢才收孝
。此外還有寫銘旌,砍柳木棍
,準備草繩都是下葬前要做的工作。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