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大草地
安然渡過了大渡河以后,紅軍進入了相對來說是自由天地的川西,因為這里的碉堡體系還沒有完成,主動權基本上操在他們自己手里。但是戰(zhàn)斗之間的困難還沒有結(jié)束。他們面前還需進行兩千英里的行軍,沿途有七條高聳的山脈。
紅軍在大渡河以北爬上了一萬六千英尺高的大雪山,在空氣稀薄的山頂向西望去,只見一片白雪皚皚的山頂——西藏。這時已是六月了。在平原地帶天氣很熱,可是在過大雪山時,這些衣衫單薄、氣血不旺的南方戰(zhàn)士不習慣于高原氣候,凍死不少。更難的是爬荒涼的炮銅崗,他們可以說是自己鋪出一條路出來的,一路砍伐長竹,在齊胸深的泥淖上鋪出一條曲折的路來。毛澤東告訴我,“在這個山峰上,有一個軍團死掉了三分之二的馱畜。成百上千的戰(zhàn)士倒下去就沒有再起來?!?/p>
他們繼續(xù)爬山。下一個是邛崍山脈,又損失了許多人馬。接著他們過美麗的夢筆山,打鼓山,又損失了不少人。最后在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日,他們進入了四川西北的富饒的毛爾蓋地區(qū)。同四方面軍和松潘蘇區(qū)會合。他們在這里停下來作長期的休整,對損失作了估計,重整了隊伍。
一、三、五、八、九軍團九個月以前在江西開始長征時有大約九萬武裝,現(xiàn)在他們的鐮刀錘子旗下只剩下四萬五千人。并不是全部都是犧牲的,掉隊的,或者被俘的。作為防御戰(zhàn)術,紅軍在湖南、貴州、云南的長征路上留下一小部分正規(guī)軍干部在農(nóng)民中間組織游擊隊,在敵軍側(cè)翼進行騷擾和牽制活動。成百上千條繳獲的步槍一路分發(fā),從江西到四川給國民黨軍隊造成了許多新的多事地區(qū)。賀龍在湖南北部仍守住他的小小的蘇區(qū),后來又有蕭克的部隊前去會合。許多新建的游擊隊都開始慢慢地向那里移動。南京要趕走賀龍還得花整整一年時間,而且那也是在紅軍總司令部命令他入川以后才做到的,他的入川行動在極其艱難險阻的情況下經(jīng)過西康才完成。
江西的紅軍到這時為止的經(jīng)歷為他們提供了許多值得反省的教訓。他們交了不少新朋友,也結(jié)了不少新怨仇。他們沿途“沒收”有錢人——地主、官吏、豪紳——的財物作為自己的給養(yǎng)。窮人則受到了保護。沒收是根據(jù)蘇維埃法律有計劃進行的,只有財政人民委員會的沒收部門才有權分配沒收物資。它統(tǒng)一調(diào)配全軍物資,所有沒收物資都要用無線電向它報告,由它分配行軍各部隊的供給數(shù)量,他們往往迂回在山間,首尾相距足足達五十英里以上。
“剩余物資”——紅軍運輸力所不及的物資——數(shù)量很大,就分配給當?shù)馗F人。紅軍在云南時從有錢的火腿商那里沒收了成千上萬條火腿,農(nóng)民們從好幾里外趕來免費領一份,這是火腿史上的新鮮事兒。成噸的鹽也是這樣分配的。在貴州從地主官僚那里沒收了許多養(yǎng)鴨場,紅軍就頓頓吃鴨,一直吃到——用他們的話來說——“吃厭為止”。他們從江西帶著大量南京的鈔票、銀洋和自己的國家銀行的銀塊,一路上凡是遇到貧困地區(qū)就用這些貨幣來付所需的物資。地契都已焚毀,捐稅也取消了,貧農(nóng)還發(fā)給了武裝。
紅軍告訴我,除了在川西的經(jīng)驗以外,他們到處受到農(nóng)民群眾的歡迎。他們大軍未到,名聲早就已經(jīng)傳到,常常有被壓迫農(nóng)民派代表團來要求他們繞道到他們鄉(xiāng)里去“解放”他們。當然,他們對紅軍的政綱是很少有什么概念的,他們只知道這是一支“窮人的軍隊”。這就夠了。毛澤東笑著告訴我有一個這樣的代表團來歡迎“蘇維埃先生”! [4] 但是這些鄉(xiāng)下佬并不比福建軍閥盧興邦更無知,后者曾在他統(tǒng)轄的境內(nèi)出了一張告示,懸賞“緝拿蘇維埃,死活不論”。他宣稱此人到處橫行不法,應予殲滅!
在毛爾蓋和茂功,南方來的紅軍休整了三個星期,在這期間,革命軍事委員會、黨和蘇維埃政府的代表開了會討論未來計劃。讀者想必記得,四方面軍早在一九三三年就在四川建立了根據(jù)地,原來是在湘鄂皖蘇區(qū)組成的。它經(jīng)過河南到達四川的長征是由徐向前和張國燾領導的,關于這兩位老紅軍,下文還將述及。他們在四川的戰(zhàn)役卓有成效——但也燒殺過甚——整個川北一度都在他們影響之下。他們在毛爾蓋與南方來的布爾什維克會師時,徐向前部下約有五萬人,因此一九三五年七月在川西集中的紅軍全部兵力幾近十萬人。
這兩方面軍在這里又分道揚鑣了,一部分南方來的軍隊繼續(xù)北上,余下的就同四方面軍留在四川。當時對于應采取什么正確行軍路線有不同的意見。張國燾是主張留在四川,在長江以南恢復共產(chǎn)黨的勢力。毛澤東、朱德和“契卡”的大部分委員決心要繼續(xù)到西北。這個躊躇不決的時期由于兩個因素而打斷了。一個因素是蔣介石的軍隊從東、北兩個方向調(diào)入四川,包圍紅軍,在這兩部分紅軍之間成功地打入了一個楔子。第二個因素是把這兩部分紅軍隔開的那條河是四川的急流之一,這時河面突然上漲,無法相通。此外還有黨內(nèi)斗爭的其他因素,不需在此詳述。
八月間,以一軍團為先鋒,江西主力繼續(xù)北征,把朱德留下在四川指揮,和徐向前、張國燾在一起。四方面軍在這里和西康要多留一年,等賀龍的二方面軍來會合后,才向甘肅進軍,引起一時的轟動,這在下文再說。一九三五年八月領導紅軍進入川藏邊界的大草地的是指揮員林彪、彭德懷、左權、陳賡、周恩來和毛澤東,江西中央政府的大部分干部和黨中央多數(shù)委員。他們開始作這最后一個階段的長征時大約有三萬人。
在他們面前的那條路程最危險緊張,因為他們所選擇的那條路線經(jīng)過藏族人部落和川康一帶好戰(zhàn)的游牧的藏族人所居住的荒野地帶。紅軍一進入藏族地帶,就第一次遇到了團結(jié)起來敵視他們的人民,他們在這一段行軍途中所吃到的苦頭遠遠超過以前的一切。他們有錢,但是買不到吃的。他們有槍,但是敵人無影無蹤。他們走進濃密的森林和跨過十幾條大河的源流時,部族的人就從進軍途上后退,堅壁清野,把所有吃的、牲口、家禽都帶到高原去,整個地區(qū)沒有了人煙。
但是沿途兩旁一二百碼以外就很不安全。許多紅軍想去找頭羊來宰,就沒有再回來的。山區(qū)的人民躲在濃密的樹叢中,向進軍的“入侵者”狙擊。他們爬上山去,在紅軍魚貫經(jīng)過又深又窄的山口只能單行前進時,就推下大石頭來壓死他們和他們的牲口。這里根本沒有機會解釋什么“紅軍對少數(shù)民族的政策”,沒有機會結(jié)成友好的聯(lián)盟!藏民的女酋長對不論哪種漢人,不分紅、白,都有不共戴天的宿怨。誰幫助過路的人,她就要把他活活用開水燙死。
由于不搶就沒有吃的,紅軍就不得不為了幾頭牛羊打仗。毛澤東告訴我,他們當時流行一句話叫“一條人命買頭羊”。他們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蘿卜等蔬菜,據(jù)毛澤東說,蘿卜大得可以一個“夠十五個人吃”。他們就是靠這種微不足道的給養(yǎng)過大草地。毛澤東幽默地對我說,“這是我們唯一的外債,有一天我們必須向藏民償還我們不得不從他們那里拿走的給養(yǎng)。”他們只有俘獲了部族人以后才能找到向?qū)б?。他們同這些向?qū)Ы簧狭伺笥?,出了藏族境界之后,許多向?qū)Ю^續(xù)參加長征。有些人現(xiàn)在是陜西黨校的學員,有朝一日可能回到本土去向人民解釋“紅”漢和“白”漢的不同。
在大草地一連走了十天還不見人煙。在這個沼澤地帶幾乎大雨連綿不斷,只有沿著一條為紅軍當向?qū)У谋镜厣矫癫耪J得出的像迷宮一樣的曲折足跡,才能穿過它的中心。沿途又損失了許多牲口和人員。許多人在一望無際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澤之中而沒了頂,同志們無從援手。沿途沒有柴火,他們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沒有樹木遮陰,輕裝的紅軍也沒有帶帳篷。到了夜里他們就蜷縮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擋不了什么雨。但是他們還是勝利地經(jīng)過了這個考驗,至少比追逐他們的白軍強,白軍迷路折回,只有少數(shù)的人生還。
紅軍現(xiàn)在到達了甘肅邊境。前面仍有幾場戰(zhàn)斗,任何那一仗如果打敗,都可能是決定性的失敗。在甘肅南部部署了更多的南京、東北、回民軍隊要攔阻他們,但是他們還是闖過了所有這些障礙,在這過程中還俘獲了回民騎兵的幾百匹馬,原來一般都認為這些騎兵能一舉把他們消滅掉的。他們筋疲力盡,體力已達到無法忍受的程度,終于到達了長城下的陜北。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日,即他們離開江西一周年的日子,一方面軍先鋒部隊同早在一九三三年就已在陜西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小小根據(jù)地的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他們現(xiàn)在只剩下了二萬人不到,坐下來以后方始明白他們的成就的意義。
長征的統(tǒng)計數(shù)字 [5] 是觸目驚心的。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zhàn),發(fā)生在路上某個地方,總共有十五個整天用在打大決戰(zhàn)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軍上,十八天用在夜間行軍上。剩下來的一百天——其中有許多天打遭遇戰(zhàn)——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總長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軍七十一華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軍和它的輜重要在一個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以說近乎奇跡。
紅軍一共爬過十八條山脈,其中五條是終年蓋雪的,渡過二十四條河流,經(jīng)過十二個省份,占領過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個地方軍閥軍隊的包圍,此外還打敗、躲過或勝過派來追擊他們的中央軍各部隊。他們開進和順利地穿過六個不同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些地方是中國軍隊幾十年所沒有去過的地方。
不論你對紅軍有什么看法,對他們的政治立場有什么看法(在這方面有很多辯論的余地),但是不能不承認他們的長征是軍事史上偉大的業(yè)績之一。在亞洲,只有蒙古人曾經(jīng)超過它,而在過去三個世紀中從來沒有發(fā)生過類似的舉國武裝大遷移,也許除了驚人的土爾扈特部的遷徙以外,對此斯文·赫定在他的著作《帝都熱河》一書中曾有記述。與此相比,漢尼拔經(jīng)過阿爾卑斯山的行軍看上去像一場假日遠足。另外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比較是拿破侖從莫斯科的潰敗,但當時他的大軍已完全潰不成軍,軍心渙散。
紅軍的西北長征,無疑是一場戰(zhàn)略撤退,但不能說是潰退,因為紅軍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無損,其軍心士氣和政治意志的堅強顯然一如往昔。共產(chǎn)黨人認為,而且顯然也這么相信,他們是在向抗日前線進軍,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進軍到戰(zhàn)略要地西北去,無疑是他們大轉(zhuǎn)移的第二個基本原因,他們正確地預見到這個地區(qū)要對中、日、蘇的當前命運將起決定性的作用。后來的歷史證明,他們強調(diào)這個原因是完全對的。這種宣傳上的巧妙手法必須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戰(zhàn)略。在很大程度上,這是造成英勇長征得以勝利結(jié)束的原因。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大規(guī)模的轉(zhuǎn)移是歷史上最盛大的武裝巡回宣傳。紅軍經(jīng)過的省份有二億多人民。在戰(zhàn)斗的間隙,他們每占一個城鎮(zhèn),就召開群眾大會,舉行戲劇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許多“奴隸”(其中有些參加了紅軍),宣傳“自由、平等、民主”,沒收“賣國賊”(官僚、地主、稅吏)的財產(chǎn),把他們的財物分配給窮人?,F(xiàn)在有千百萬的農(nóng)民看到了紅軍,聽到了他們講話,不再感到害怕了。紅軍解釋了土地革命的目的和他們的抗日政策。他們武裝了千千萬萬的農(nóng)民,留下干部來訓練游擊隊,使南京軍隊從此疲于奔命。在漫長的艱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萬的人——農(nóng)民、學徒、奴隸、國民黨逃兵、工人、一切赤貧如洗的人們——參加進來充實了行列。
總有一天有人會把這部激動人心的遠征史詩全部寫下來。在此以前,我得繼續(xù)寫我的報道,因為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寫到紅軍在西北的會師。我把毛澤東主席關于這六千英里的長征的舊體詩附在這里作為尾聲,他是一個既能領導遠征又能寫詩的叛逆者: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 * *
[1] 《長征記》,一軍團編(一九三六年八月預旺堡)。
[2] 為東南之誤?!g注
[3] 當時稱“倮倮”。——譯注
[4] 音譯Soviet的第一個漢字“蘇”是個常見的中國姓氏,加上“維?!眱勺?,很容易被當作一個人的姓名。
[5] 《長征記》,一軍團編(一九三六年八月預旺堡)。
第一章 探尋紅色中國 講述作者對紅色世界的好奇,開始深入蘇維埃紅區(qū)的冒險,去探究蘇維埃共和國、紅軍、共產(chǎn)黨的秘密。并且講述了張學良和楊虎成與共產(chǎn)黨達成一致搞日協(xié)議的原因和經(jīng)過。
第二章 去紅都的道路 講述在進入紅區(qū)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經(jīng)歷,并講述了國民黨通過“民團”這一組織對地方的統(tǒng)治和鎮(zhèn)壓政策。介紹了周恩來及賀龍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他們獨特的個人魅力。介紹了許多年輕的紅軍戰(zhàn)士們因為被剝削被壓迫的命運而參加紅軍、熱愛紅軍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 講述了共產(chǎn)黨領導人毛澤東給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質(zhì)樸純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過人,是一個頗有天賦的軍事和政治戰(zhàn)略家。談到了共產(chǎn)黨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紅軍大學開展的各項課程以及紅軍劇社開展的宣傳工作。
第四章 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由來 本章講述了共產(chǎn)黨領導人毛澤東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變改以及成長為紅軍領導人的過程。
第五章 長征 講述了紅軍長征的艱難過程。著重記敘了第五次大圍剿,以及長征中強渡大渡河、過大草原等艱難英勇的事跡。
第六章 紅星在西北 講述了劉志丹開創(chuàng)西北蘇區(qū)的歷程,西北大災荒和苛捐雜稅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蘇維埃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貨幣各方而政策。
第七章 去前線的路上 講述了普通農(nóng)民對紅軍的擁護,對蘇區(qū)工業(yè)的繁榮以及蘇區(qū)工人身上具有的樂觀活潑的社會主義工業(yè)精神。
第八章 同紅軍在一起 講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紅軍內(nèi)部,了解他們年輕、精神飽滿、訓練嚴格、紀律嚴明、裝備出色、政治覺悟高,才使得他們成為鐵打的軍隊。并且講述了促使司令員彭德懷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慘童年經(jīng)歷,以及他獨特的個人魅力。紅軍采用游擊戰(zhàn)術的原因和策略。紅軍戰(zhàn)士健康豐富的生活。
第九章 同紅軍在一起(續(xù)) 共產(chǎn)黨軍事領導人徐海東的人生歷程以及中國殘酷的階級戰(zhàn)爭給老百姓帶來的殺戮和苦難。講述共產(chǎn)黨團結(jié)回族人民抵抗壓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 戰(zhàn)爭與和平 講述紅色中國的少年們耐心、勤勞、聰明、努力學習,代表著中國的希望,講述共產(chǎn)黨為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領導人朱德極其杰出的領導才能和個人魅力。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 講述了在敵人封鎖下的保安地區(qū),紅軍豐富多彩的生活。講述了俄國對于紅色中國的影響以及德國顧問李德指揮作戰(zhàn)時出現(xiàn)的失誤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 詳細記述了“西安事變”的具體經(jīng)過、結(jié)果,以及對形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積極影響。并分析了中國社會革命運動的復雜社會背景、面臨挑戰(zhàn)及其終將取得勝利的原因。
擴展資料:
《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又稱《西行漫記》,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yōu)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jù)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qū))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工農(nóng)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紅星照耀中國》(原名《西行漫記》)的作者埃德加·斯諾于1905年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是家中三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他父親開了一家小印刷廠,家里過著小康生活。父親要他也從印刷業(yè)開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卻走上了一條與父親截然不同的道路,成為世界著名的記者。
埃德加·斯諾于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陜甘寧邊區(qū),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qū)的西方記者。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jù)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jù)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參考資料:(:紅星照耀中國)
一.一些未獲解答的問題
二.去西安的慢車
三.漢代青銅
四.通過紅色大門
第二篇 去紅都的道路
一.遭白匪追逐
二.造反者
三.賀龍二三事
四.紅軍旅伴
第三篇 在保安
一.蘇維埃掌權人物
二.共產(chǎn)黨的基本政策
三.論抗日戰(zhàn)爭
四.懸賞二百萬元的首級
五.紅軍劇社
第四篇 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由來
一.童年
二.在長沙的日子
三.革命的前奏
四.國民革命時期
五.蘇維埃運動
六.紅軍的成長
第五篇 長征
一.第五次圍剿
二.舉國大遷移
三.大渡河英雄
四.過大草地
第六篇 紅星在西北
一.陜西蘇區(qū):開創(chuàng)時期
二.死亡和捐稅
三.蘇維埃社會
四.貨幣解剖
五.人生五十始!
第七篇 去前線的路上
一.同紅色農(nóng)民談話
二.蘇區(qū)工業(yè)
三.“他們唱得太多了”
第八篇 同紅軍在一起
一.“真正的”紅軍
二.彭德懷印象
三.為什么當紅軍?
四.游擊戰(zhàn)術
五.紅軍戰(zhàn)士的生活
六.政治課
第九篇 同紅軍在一起(續(xù))
一.紅色窯工徐海東
二.中國的階級戰(zhàn)爭
三.四大馬
四.穆斯林和馬克思主義者
第十篇 戰(zhàn)爭與和平
一.再談馬
二.“紅小鬼”
三.實踐中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
四.關于朱德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一.路上的邂逅
二.保安的生活
三.俄國的影響
四.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和共產(chǎn)國際
五.那個外國智囊
六.別了,紅色中國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一.兵變前奏
二.總司令被逮
三.蔣、張和共產(chǎn)黨
四.“針鋒相對”
五.友誼地久天長?
六.紅色的天際
附一:《西行漫記》新譯本譯后綴語
附二:斯諾在西北蘇區(qū)的攝影采訪活動
附三:斯諾的客廳和一二·九學生運動
作者簡介
埃德加·斯諾(1905—1972),美國著名記者。他于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 他只身前往陜北蘇區(qū),通過實地考察以及對毛澤東、周恩來等革命領導人的專訪,首次向世界講述了中國紅軍和蘇區(qū)的真實情況,并由此創(chuàng)作了紀實文學經(jīng)典《紅星照耀中國》,成為世界報道中國紅軍的第一人。1949年后,斯諾曾三次來華訪問,受到毛澤東的親切接見。其著作《紅星照耀中國》成為新聞史和報告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6]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917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