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八路軍在華北華中的方針(一九四○年四月一日)
朱彭,楊,劉鄧,徐朱,陳羅,雪楓,胡服,項英陳毅[1]: 目前我在華北、華中之方針: (一)某方[2]現(xiàn)在黃河以北及呂梁山脈集中大軍,我之任務(wù)在于極力緩和之,避免一切刺激某方之言論行動。我軍則謹守防線,深溝高壘,以備不虞,對其軍事挑釁極力忍耐,不還一槍,多寫誠懇堅定而無刺激性的函件、傳單、標語,達到緩和其情緒,穩(wěn)定我防線,使山西、河北兩省歸于平靜局面之目的。非得中央同意,不得發(fā)生軍事沖突。 (二)某方現(xiàn)在鄂中、皖東、淮北三區(qū)大舉進攻新四軍,我新四軍應(yīng)堅決而有計劃地進行自衛(wèi)戰(zhàn)爭,其皖東、淮北兩地,務(wù)須獨力堅持三個月,以待援軍到達,然后大舉反攻。 (三)我八路軍有抽調(diào)足夠力量南下華中增援新四軍,打退反動進攻,消滅投降反共勢力,建設(shè)新的偉大抗日根據(jù)地之任務(wù)。此根據(jù)地以淮河以北、淮南鐵路以東、長江以北、大海以西為范圍。其指揮人員與兵力配備由朱、彭統(tǒng)籌之。其到達時間,分為三期:第一期須有一個主力團,以急行軍于一個月內(nèi)外到達皖東;第二期為三四四旅,須于兩個月內(nèi)到達淮河附近;第三期須有相當大的兵力(不少于一萬五千人),于三個月內(nèi)外到達蘇北揚州附近。一、二、三期兵力總數(shù),共須四萬至五萬人,方能完成此緊急偉大任務(wù)。 (四)我魯南、膠東部隊,須積極行動,消滅一切最反動的投降反共勢力,擴大抗日根據(jù)地。惟須極力爭取中間勢力,對一切尚能與我合作抗日之部隊及雖然不好但尚未向我進攻之部隊,均須極力聯(lián)絡(luò),不得侵犯其一人一槍。 (五)無論華北、華中,一律依照中央迭次指令,采取政治上的攻勢,號召一切友軍反對內(nèi)戰(zhàn),擁蔣討汪,團結(jié)抗戰(zhàn)。 (六)總的目的,在于打退反動進攻,擴大抗日勢力,克服投降危險,爭取時局好轉(zhuǎn)。 (七)具體布置,各地依此總方針計劃之。 中央及軍委 四月一日 根據(jù)毛澤東手稿刊印。 注釋 [1]朱,指朱德。彭,指彭德懷,當時任八路軍副總司令。楊,指楊尚昆,當時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劉鄧,指劉伯承、鄧小平,當時分別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師長和政治委員。徐朱,指徐向前、朱瑞,當時分別任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陳羅,指陳光、羅榮桓,當時分別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代師長和政治委員。雪楓,即彭雪楓,當時任新四軍第六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胡服,即劉少奇。項英,當時任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書記、新四軍副軍長。陳毅,當時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指揮。 [2]指國民黨當局。
1945年8月8日,蘇聯(lián)政府對日宣戰(zhàn),隨即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本關(guān)東軍發(fā)起全面進攻。八路軍冀熱遼軍區(qū)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進入東北,會同中共領(lǐng)導(dǎo)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配合蘇軍作戰(zhàn)。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在美國的援助下,向東北大舉運兵,企圖消滅中共領(lǐng)導(dǎo)的人民革命力量,獨占東北。為打破國民黨的企圖,中共中央依據(jù)“向北發(fā)展,向南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決定從關(guān)內(nèi)各解放區(qū)抽調(diào)一批部隊和干部挺進東北,會同東北原有部隊執(zhí)行發(fā)展東北的戰(zhàn)略任務(wù)。先后調(diào)進東北的部隊有:八路軍山東軍區(qū)直屬隊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師,第5師一部,魯中、濱海、膠東、渤海等軍區(qū)主力部隊各一部,共6萬余人;新四軍第3師(轄第7、第8、第10旅,獨立旅)3萬余人;陜甘寧邊區(qū)第359旅、警備第1旅、教導(dǎo)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軍政大學(xué)、延安炮兵學(xué)校等萬余人;晉綏、冀中、冀魯豫各1個團。以上連同先期進入的冀熱遼部隊一部共11萬余人。同時,延安及各解放區(qū)的黨政軍干部約2萬人,也陸續(xù)進入東北。10月31日,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運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勁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伍修權(quán)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隊到達東北后,一面阻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一面著手發(fā)動群眾,清剿土匪,組織和發(fā)展武裝。到年底陸續(xù)成立了錦熱、遼寧、遼東、遼西、遼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個軍區(qū),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兵力發(fā)展到27萬人。
1945年1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lián)軍、為貫徹中共中央關(guān)于《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jù)地》的指示,東北民主聯(lián)軍把工作重心轉(zhuǎn)向距離國民黨占據(jù)的大中城市較遠的城市和鄉(xiāng)村,以師(旅)為單位開始有重點地分散到東北各地,發(fā)動群眾,清剿殘余偽軍和土匪,建立根據(jù)地。到1946年3月,全區(qū)殲滅土匪7萬余人。在這期間,對部隊初步進行了整編,將原來劃分的軍區(qū)先后合并為東滿、西滿、南滿、北滿4個二級軍區(qū),實行新老部隊合編,以主力的大部劃歸各軍區(qū)指揮,重新調(diào)整了各省軍區(qū)和軍分區(qū),抽調(diào)少數(shù)主力部隊充實地方武裝。后因情況變化,東北民主聯(lián)軍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進行了為時1個多月的四平保衛(wèi)戰(zhàn),殲敵萬余人,打擊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氣焰,配合了中國共產(chǎn)黨同國民黨的談判。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發(fā)動全面內(nèi)戰(zhàn)。東北民主聯(lián)軍根據(jù)中共中央對東北的斗爭方針和中共中央東北局《關(guān)于東北目前形勢與任務(wù)的決議》(“七·七決議”)精神,決定利用國民革命軍戰(zhàn)線延長、兵力分散、暫難繼續(xù)大舉進攻的時機,進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殘余偽軍和土匪,發(fā)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建立鞏固的根據(jù)地。同時,加緊部隊的整頓和建設(shè)。8月至10月間,先后以山東第1、第2師及原濱海支隊為基礎(chǔ)擴編為第7縱隊,組成東北民主聯(lián)軍第1縱隊;以華中第3師(欠第7旅)組成第2縱隊;以山東第7師及華中第3師第7旅組成第6縱隊。以上連同前已編成的第3、第4縱隊,陜甘寧第359旅和南滿獨立第1、第2、第3師,全區(qū)共有野戰(zhàn)軍5個縱隊、1個旅、3個獨立師,約12萬余人。為加強以炮兵為重點的特種兵建設(shè),至1947年3月,建立了9個炮兵團,27個營,120個連,1個戰(zhàn)車大隊,1個高射炮大隊,并以東北炮兵學(xué)校為基礎(chǔ)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發(fā)展起來的騎兵部隊,組成10個騎兵團和1個騎兵支隊;成立了護路軍司令部,將原分散各地護路部隊3400余人,統(tǒng)一整編為7個團,以維護和保證鐵路交通的順暢。此外,還分別成立了東北軍政大學(xué)、東北醫(yī)科大學(xué)和炮兵、工兵、測繪、通信、軍需、汽車、航空、外國語等各種專業(yè)學(xué)校,有計劃地訓(xùn)練各種人才,以供部隊發(fā)展和作戰(zhàn)的需要。
為打破國民黨軍“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進攻計劃,1946 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東北民主聯(lián)軍舉行新開嶺戰(zhàn)役,在遼寧寬甸西北地區(qū)全殲國民黨軍1個師。接著,又集中南北滿主力進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zhàn),殲滅國民黨軍大批有生力量,迫使其由進攻轉(zhuǎn)為防御,東北解放區(qū)也得到了鞏固和擴大。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晉察冀軍區(qū)之冀熱遼軍區(qū)及所屬部隊共8萬余人劃歸東北民主聯(lián)軍建制,東北民主聯(lián)軍的總兵力達46萬人。
1947年5月中旬,東北民主聯(lián)軍轉(zhuǎn)入戰(zhàn)略性反攻,在長春至沈陽段和沈陽至吉林段鐵路兩側(cè)地區(qū)發(fā)動了夏季攻勢,殲國民黨軍8萬余人。8-9月間,以12個獨立師(旅)編成第7、第8、第9、第10縱隊,并成立了南滿、冀察熱遼兩個軍區(qū)前方指揮所(后改稱第1、第2前方指揮所)。9月中旬,東北民主聯(lián)軍又集中9個縱隊的兵力發(fā)動秋季攻勢,殲滅國民黨軍6.9萬余人,攻克城市15座,進一步掌握了東北戰(zhàn)場的主動權(quán)。
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lián)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區(qū)分為東北軍區(qū)和東北野戰(zhàn)軍,以原民主聯(lián)軍總部機關(guān)為軍區(qū)兼野戰(zhàn)軍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林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任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任副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員,陳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員,劉亞樓、伍修權(quán)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2月,以9個獨立師(旅)編成第1第11、第12縱隊。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 日,東北野戰(zhàn)軍冒著零下30℃的嚴寒,發(fā)動了為期90天的冬季攻勢作戰(zhàn),殲滅國民黨軍15.6萬余人,收復(fù)城市18座,將國民黨軍壓縮于長春、沈陽、錦州等幾處互相不能聯(lián)系的孤立地內(nèi),東北解放區(qū)的面積擴大到全東北的97%,解放區(qū)人口占東北的86%,為全殲東北地區(qū)的國民黨軍奠定了基礎(chǔ)。為適應(yīng)大規(guī)模進攻作戰(zhàn)的需要,東北人民解放軍有組織、有計劃地加強了二線兵團建設(shè),從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先后組訓(xùn)了164個團,為主力部隊輸送新戰(zhàn)士37萬人。同時,教育改造了大批俘虜士兵補入部隊。繼續(xù)加強炮兵建設(shè),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了炮兵縱隊,統(tǒng)一指揮與管理所屬炮兵部隊。各步兵縱隊、師、團也分別擴建了炮兵團、營和連。全區(qū)擁有戰(zhàn)防炮、迫擊炮1600余門,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nóng)炮600余門,高射炮116門。1948年7月,以護路軍所屬部隊為基礎(chǔ)擴編為鐵道縱隊,下轄4個支隊,共1.7萬余人。至8月止,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已發(fā)展到103萬人。為便于作戰(zhàn)指揮,8月14日,建立了單獨的東北野戰(zhàn)軍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由林彪兼司令員,羅榮桓兼政治委員,劉亞樓兼參謀長,譚政兼政治部主任。原第1前方指揮所改為東北野戰(zhàn)軍第1兵團部,肖勁光任司令員,肖華任政治委員;原第2前方指揮所改為東北野戰(zhàn)軍第2兵團部,程子華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此時,東北野戰(zhàn)軍下轄2個兵團部,12個步兵縱隊,15個獨立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3個騎兵師,1個坦克團等共70余萬人。9月12日,東北野戰(zhàn)軍主力南下北寧線舉行遼沈戰(zhàn)役,至11月2日結(jié)束,歷時52天,殲滅國民黨軍47.2萬余人,解放了東北全境。從此,東北野戰(zhàn)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支戰(zhàn)略機動部隊。
1948年11月13日,東北野戰(zhàn)軍所屬第1至第12縱隊,按照中央軍委規(guī)定的統(tǒng)一序列,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軍,每軍4個師5至6萬余人;另以長春起義的國民黨軍第60軍編為第50軍。部隊的裝備由于遼沈戰(zhàn)役的大量繳獲而得到很大改善。11月下旬,東北野戰(zhàn)軍奉命入關(guān)。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與華北軍區(qū)第2、第3、第4兵團及地方武裝一部舉行平津戰(zhàn)役,歷時64天,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余人,解放了除綏遠一隅和太原、新鄉(xiāng)等少數(shù)孤立據(jù)點以外的華北全境。
根據(jù)中共中央軍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東北野戰(zhàn)軍于3月1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兵團:第12兵團,肖勁光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40、第45、第46軍;第13兵團,程子華任司令員,肖華任政治委員,轄第38、第47、第49軍;第14兵團,劉亞樓任司令員,莫文驊任政治委員,轄第39、第41、第42軍;第15兵團,鄧華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治委員,轄第43、第44、第48軍及兩廣縱隊;原野戰(zhàn)軍所屬之特種兵指揮機關(guān)改稱特種兵司令部,轄2個炮兵師,1個裝甲師,1個高炮指揮所和1個工兵指揮所。原鐵道縱隊擴編為鐵道兵團,歸軍委直接指揮。
1949年3月下旬,第四野戰(zhàn)軍組成先遣兵團開始自華北地區(qū)南下,4月20日,配合第二、第三野戰(zhàn)軍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5月中旬,在湖北團風至蘄春之線強渡長江,解放武漢。野戰(zhàn)軍主力于4月中旬南移。5月12日,中央軍委決定,第四野戰(zhàn)軍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與中原軍區(qū)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合并,組成第四野戰(zhàn)軍兼華中軍區(qū)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政治委員,鄧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員,蕭克任第一參謀長,趙爾陸任第二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6月上旬,野戰(zhàn)軍主力渡過長江,分三路對國民黨軍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部和華南軍政長官余漢謀部進行迂回包抄,10月中旬和下旬,分別在衡陽、寶慶(今邵陽)地區(qū)和陽江、陽春地區(qū)殲滅白崇禧部主力4個師和余漢謀部4萬余人。接著又向廣西挺進,至12月中旬,將白崇禧集團17余萬人殲滅于粵桂邊之容縣、博白和欽州地區(qū)。另一部配合第二野戰(zhàn)軍向西南進軍。
第四野戰(zhàn)軍在向中南進軍過程中,先后抽調(diào)部分部隊和干部,在豫、鄂、贛、湘、粵、桂等省進行發(fā)動群眾,建黨建政,清剿殘匪,建立民主新秩序的工作。廣西戰(zhàn)役后,野戰(zhàn)軍又以80%的兵力在湘、桂、粵境內(nèi)清剿土匪,先后殲滅土匪115萬余人。同時,在組織上繼續(xù)作了若干調(diào)整:7月,以國民革命軍第19兵團起義的4個師改編為第51軍。8月,第12兵團部兼湖南省軍區(qū)。第14兵團部奉命改為中央軍委空軍的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裝甲兵師調(diào)東北成立裝甲兵學(xué)校。10月,以長沙起義的國民革命軍第1兵團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轄第52、第53軍)。11月,第15兵團部兼廣東省軍區(qū)。12月,第13兵團部兼廣西省軍區(qū)。中央軍委批復(fù)華中局并四野:“同意華中軍區(qū)即正式改名中南軍區(qū)”。12月30日,中南軍區(qū)司令部、政治部向所屬部隊發(fā)出通知,自1950年1月1日起,華中軍區(qū)改稱中南軍區(qū),組織機構(gòu)仍舊。下轄6個省軍區(qū)、3個兵團部,16個軍,1個炮兵司令部(轄4個炮兵師、1個高炮師),1個工兵司令部(轄5個團),1個鐵道司令部(轄5個鐵道團)和16個獨立師,92個獨立團,8個警衛(wèi)團及軍政大學(xué)6個分校,全軍區(qū)共150萬人。
1950年3月5日-5月1日,第四野戰(zhàn)軍以第15兵團指揮兩個軍,在瓊崖縱隊的配合下,以木帆船為主要航運工具實施渡海作戰(zhàn),5月1日解放海南島。至此,除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外,華南全境獲得解放。
為明確野戰(zhàn)軍與軍區(qū)雙方兼管關(guān)系,1950年3月13日,第四野戰(zhàn)軍兼中南軍區(qū)司令部向所屬部隊發(fā)出通報:根據(jù)中央軍委指示規(guī)定,今后各部頒發(fā)一切文件,統(tǒng)稱:“第四野戰(zhàn)軍兼中南軍區(qū)。”7月6日,中南軍區(qū)、第四野戰(zhàn)軍司令部再次就此事發(fā)出通報,今后行文時,如純對地方軍區(qū)的,只書中南軍區(qū)不書四野;如純對野戰(zhàn)部隊的,只書四野不書中南軍區(qū);如兩者均有關(guān)聯(lián),即書中南軍區(qū)兼第四野戰(zhàn)軍,或?qū)⒅心宪妳^(qū)與四野并書。
1955年4月,中南軍區(qū)奉命改稱廣州軍區(qū),第四野戰(zhàn)軍番號撤銷,部隊歸廣州軍區(qū)指揮。
一、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世界第五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 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 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
二、黃河的表征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這一切黃色表征,把這條流經(jīng)中華心臟地區(qū)的濁流升華為圣河?!稘h書.溝洫 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shù),莫著于四瀆,而河 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zhì)年代,在亞洲內(nèi)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huán)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nèi)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jīng)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 飄落到今天甘肅、陜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 搬運堆積,終于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 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 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陜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 100到200米,蘭州地區(qū)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xué)家們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yǎng) 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云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yǎng)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 今天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 之地。
六、歷史興盛的基礎(chǔ)
地質(zhì)學(xué)家們發(fā)現(xiàn),黃土具備優(yōu)良的解理性,適合開掘窯洞居??; 農(nóng)學(xué)家們發(fā)現(xiàn),黃土中各種礦物營養(yǎng)物質(zhì)豐富,具有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們漸漸在這片黃土地上開鑿窯洞居住,種植五谷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興盛起來,華夏先祖的足跡踏遍了黃土地。 隨后的日子里,中國第一個王朝夏興盛于此,立國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橫掃六合,一統(tǒng)天下的秦帝國也勃興于此。
七、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 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后,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xiàn)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采集,度過了華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里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里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nóng)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nóng)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 "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jīng)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tǒng)一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guān)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同 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guān)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qū)大片土地,隨后 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qū)移民,每次人數(shù)多達數(shù)十萬, 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nóng)耕區(qū)。
十、黃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損
西漢時期,天下大治,中國人口激增至6000萬。向西北開拓移 民成為解決人口膨脹壓力的主要手段,僅漢武帝時期,就向西北邊塞遷 徙了70余萬人口。西漢將匈奴趕到遙遠的漠北,將大片林牧區(qū)變成了 農(nóng)耕區(qū)。西漢在河套開發(fā)的引黃灌溉工程,是以寧夏內(nèi)蒙的賀蘭山森林 和陜北森林的大破壞為代價的。
十一、黃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損
唐朝立國之初,勵精圖治,經(jīng)濟迅速恢復(fù)。由于其經(jīng)濟貿(mào)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區(qū)的屯田墾殖搞得有聲有色。黃土高 原的林牧區(qū)開辟了大片農(nóng)田,墾田數(shù)十萬畝。每丁耕田有二三百畝, 廣種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積破壞。
唐代定都黃土地的中心城市-長安。盛唐氣象,國力達到頂峰, 都城的規(guī)模當然前無古人,耗用木材無數(shù)。僅就長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寶雞、眉縣、周至、戶縣等鄰近山中采伐外,還遠到岐山、隴山和當時嵐州(今嵐縣)、盛州(今內(nèi)蒙額爾多斯高原一帶)采辦。
十二、黃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損
宋代建都開封,因為洛陽附近黃河南北的山嶺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遠去呂梁山采伐,當時渭河上游林區(qū)也橫遭暴劫。史載北宋剛 剛立國,就在秦隴之間大肆采伐。陜西秦嶺、子午嶺、羅山,寧夏賀 蘭山、大盤山,甘肅沼河、隴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壞。宋朝官商 每年僅從陜甘間的隴山就采得大木萬株以上,竟使當時開封城內(nèi)良木堆積如山,私商采賣木材更是不計其數(shù)。
十三、黃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損
明朝重得西北,重視屯田,以便以屯養(yǎng)軍,以軍隸民。當時"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為最"。明初駐屯雁門、偏關(guān)長城附近時,那 里因山勢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鮮徑行,騎不能入"。到了明中葉, 北京的高官顯貴,邊關(guān)將士,當?shù)鼐用?,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為鄰,逐之不可,禁之不從"。單是每年販運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萬根。
十四、黃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損
滿清入關(guān),短短幾十年休養(yǎng)生息,人口由8000萬增至兩億。 華北、江南人滿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發(fā)涌向西北。黃土高原又一次成為破壞的重災(zāi)區(qū),祈連山、六盤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參天,此時完 全成了光山禿嶺。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實的一片黃土。 黃土本身土質(zhì)疏松,沒有任何抗沖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護。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為最,草原次之,農(nóng)作物則幾乎為零。 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掃平具備保護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沒有保護 能力的農(nóng)作物。
十六、嗚呼!黃河!
嗚呼!千百年來,我們就這樣在刀斧和戰(zhàn)火中毀滅了黃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蓢@伐盡林木營造的無數(shù)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黃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為它土質(zhì)疏松,顆粒細膩,植被 一經(jīng)破壞,水土流失就極其嚴重。很快我們就聽到了哀婉的嘆息:"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十七、黃土高原植被破壞溝壑縱深
目前高原上長度在1公里以上的溝壑有30多萬條,1公里以下的 支溝、毛溝更是不計其數(shù)。一道道溝壑最終的歸宿都是黃河,它們不停 地切割著黃土高原,成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十八、黃土高原植被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們今天稱之為黃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滿眼是嶙峋干裂、支離 破碎的黃土,沒有樹,甚至沒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嘆:人類的先民們, 怎能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生發(fā)出如此燦爛的文明?
它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綠色還是這里的主色調(diào), 那時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9%。
十九、一場暴雨地形巨變
隨著植被覆蓋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溝壑強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時,兩側(cè)也在拓寬,并且發(fā)展出支溝,支溝又發(fā)展成毛溝。這樣的變化, 往往只需要數(shù)年、數(shù)月、數(shù)天甚至一場暴雨過后就能完成,因此黃土高原 也被稱作世界上地形改變最為迅速的地區(qū)。
二十、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
每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這些溝壑。每年流失的 16億噸泥土,絕不僅僅是把一條河染成觸目驚心的黃色。它隨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沖決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滌蕩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兩決口,百年大改道
黃河一天天暴虐起來,"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親河 終于成了"中華之憂患"。與黃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頭等大事。
二十二、守著黃河缺水,鄭州可為中游一例
鄭州本來因水而興,它依傍黃河,還有賈魯河、熊耳河、金水河從 城中流過。但隨著工農(nóng)業(yè)的巨大發(fā)展,污染日趨加重,引水渠道縱橫交錯,三條曾經(jīng)流淌不盡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鄭州已完全依賴 黃河供水。
二十三、山東缺水,越近黃河越缺水
山東的水資源情況更加緊張,人口和耕地分別占到全國的7.2% 和7.3%,而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1.2%。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有3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頃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國的17.3%。是越接近黃河水資源越短缺, 到黃河一帶徑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魯西北的臨清、冠縣一帶竟只 有25毫米。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guān)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cè)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黃河,你是民族的搖籃,五千年古國文化,
從你這兒發(fā)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圍扮演……”。
《黃河頌》的歌詞,道出了黃河的悠久歷史,唱出了黃河的不朽功績。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聞名的巨川。
——摘自《黃河頌》
與爾同消萬古愁
黃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zhàn)場。
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
吳會書難達,燕臺路正長。
男兒久為客,不辨是他鄉(xiāng)。
渡黃河
〔明〕謝榛
路出大梁城,關(guān)河開曉晴。
日翻龍窟動,風掃雁沙平。
倚劍嗟身事,張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處,空外棹歌聲。
過黃河
〔明〕李東陽
清口驛前初放船,
長淮東下水如弦。
勁催雙櫓渡河急,
一夜狂風到海邊。
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椗?。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贈《裴十四》)
王之渙曰: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涼州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
王維詩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
“艄公號子聲聲雷,船工拉纖步步沉。運載好布千萬匹,船工破衣不遮身。運載糧食千萬擔,船工只能把糠饃啃。軍閥老板發(fā)大財,黃河船工輩輩窮?!?
“一條飛龍出昆侖,搖頭擺尾過三門。吼聲震裂邙山頭,驚濤駭浪把船行?!?
“三氣周瑜在江東,諸葛亮將臺祭東風。祭起東風連三陣,火燒曹營百萬兵?!?
歲歲金河復(fù)玉關(guān),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唐 柳中庸《征人怨》)
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唐 李白《古風》)
陽臺隔楚水,春草生黃河。(唐 李白《寄遠》)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唐 杜甫《黃河》)
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
與黃河有關(guān)的民間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nèi)死蠋纵呍谏降滋羲?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里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wù)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云,漸漸地,那白云變成了一個白胡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后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胡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里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后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并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胡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涩F(xiàn)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里。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里,黃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里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后,園子里結(jié)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云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里。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yīng)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梁。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jié)節(jié)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后,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話傳說: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xiāng)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于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jīng)常泛濫成災(zāi)。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zhuǎn)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愿不愿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yīng)。這一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愿,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一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fā)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么法寶仙術(shù),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jù),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xiāng)親們幫幫忙。鄉(xiāng)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志。后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yīng)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后老漢風里來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一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后老漢累病了。后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xù)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后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xiāng)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里深,哪里淺;哪里好沖堤,哪里易決口;哪里該挖,哪里該堵;哪里能斷水,哪里可排洪,畫得一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一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fā)百中。無論后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后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jié)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尸體都沒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后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里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焙硬掏从糜已垡豢?,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后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后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xiàn)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jù)圖上的指點,終于治住了黃河。
歷史人物:
夏禹、、鄭國、賈讓、張戎、王景、司馬孚、姜師度、劉晏、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宋用臣、蘇轍、都實、周用、萬恭、潘季馴、楊一魁、朱之錫、靳輔、陳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則徐、吳大澄、張曜
俗語、諺語:
跳進黃河洗不清、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天下黃河富寧夏、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成語: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帶礪、黃河水清、礪山帶河、鯉魚跳龍門、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齡的“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guī)兹哲镙切隆薄?
杜甫《黃河二首》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shù),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愿驅(qū)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賀敬之《三門峽--梳妝臺》:“望三門,三門開,黃河?xùn)|去不回來”、“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癁閴m?!?
唐代劉禹錫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王維的“獨樹臨關(guān)門,黃河向天外”。
李商隱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白居易的“黃河水白黃云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宋代丘崈《黃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邊塵、今度還靜。一線乍添,長覺皇州日永。樓外崇牙影轉(zhuǎn),擁千騎、歡聲萬井。太平官府人初見,夢熊三占佳景?;识饕钩鎏扉潱普卖?、鳳鸞飛動相映。寶帶萬釘,與作今朝佳慶。勛業(yè)如斯得也,況整頓、江淮大定。這回恰好,歸朝去、共調(diào)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歲歲金河復(fù)玉關(guān), 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民謠:
黃河滾滾波浪翻,牛皮筏子當輪船
九曲黃河十八灣,寧夏起身到潼關(guān),萬里風光誰第一?還數(shù)磧口金銀山
信天游:
黃河船夫曲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 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只船哎?
幾十幾只船上,幾十幾根竿哎? 幾十幾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哎, 九十九道灣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nèi)死蠋纵呍谏降滋羲?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里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wù)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云,漸漸地,那白云變成了一個白胡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后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胡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里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后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并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胡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xiàn)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里。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里,黃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里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后,園子里結(jié)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云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里。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yīng)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942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毛公文集第二卷》對頑固派的斗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