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guān)注【 】
一直在這里,不曾離開。
情話是我抄的,想說給你聽是真的。大概只是認(rèn)識吧
遇見很多人
認(rèn)識很多人
有很多朋友
可真正
彼此了解多少呢
你了解我嗎
我抽煙嗎
喝酒嗎
我多大了
多高了
我生日
我鞋碼
我喜歡誰
我討厭誰
我異性緣同性緣好嗎
我朋友多嗎
我喜歡吃什么
我不喜歡吃什么
我最害怕什么
我賴床嗎
愛吃辣嗎
愛吃酸嗎
愛吃甜嗎
愛吃苦嗎
愛哭嗎
愛笑嗎
罵人嗎
打架嗎
愛吃零食嗎
心軟嗎
容易被感動嗎
高冷嗎
愛發(fā)脾氣嗎
愛吃醋嗎
見過我寫的字嗎
可以辨識我聲音嗎
可以在很遠(yuǎn)找到我哪怕只是背影嗎
我會做家務(wù)嗎
我喜歡早睡還是晚睡
喜歡通宵嗎
早上喜歡多少點起床
我喜歡看什么書
我的好朋友叫什么
你知道的大概是我的名字吧
希望你身邊有人懂你
情話是我抄的,想說給你聽是真的
短句|心情|故事|壁紙
喜歡就分享一下
這里點贊
如果你真的不是很了解人家
那么就說:
說實話
我對你還不是很了解
但是你已經(jīng)深深的吸引著我
你的氣質(zhì)讓我覺得你就是我要找的
希望你能給我機會
讓我好好的了解你
也希望你也了解我一下
寫作,其實是不斷追尋自己心念的過程,也是一種有效的調(diào)整情緒的方式,你把自己紛亂的心念找出來、寫下來,然后再將它放走,使得它們不再干擾你的內(nèi)心。
寫作,就是在一片喧囂之中,等待塵埃落定、眾生靜默,直到我們可以聽得到自己的心跳時,然后或用紙筆、或用鍵盤,甚至用語音,來與那個遙遠(yuǎn)的自己展開對話。
還記得上學(xué)時寫作文的時候嗎?那時候很多同學(xué)都特別羨慕那些作者,還記得那時候的夢想,就是當(dāng)一個作家。哇!作家好酷的,能有這么多人讀,有這么多人喜歡看。那是一種認(rèn)同,這種感覺,令我心生向往。
那時的諸多想法,都被繁重的學(xué)業(yè)和升學(xué)的壓力磨滅,未曾開花,便已凋落。還記得高考時,有位同學(xué)的作文的呈現(xiàn)形式是詩,因字?jǐn)?shù)不夠,形式不對,備受爭議。想想,那時青澀的年齡,文中都是天馬行空的想法吧。
如今,喜歡寫,卻不能堅持寫;開始寫,卻無從下筆,不知道該如何開頭。猶猶豫豫,時間過了,想法感想千千萬萬,筆尖紙面無一字。
這種感覺,聽很多同學(xué)說過,要么不知道如何寫,要么不知道怎么堅持,要么廢話太多等等,顧慮很多,荒廢了時間,淡了心思,最后只一句,寫作不適合我。
直到我遇見這本書《寫出我心》,副標(biāo)題:普通人如何通過寫作表達自己。第一次看這個書名,便被它吸引了。書名就告訴我們寫作的本質(zhì)是什么——寫出我心。
作者【美】娜塔莉·戈德堡,詩人、畫家、作家、書寫教練,至今已出版作品14部。《寫出我心》這部作品,是1986年出版的代表作,一經(jīng)出版,就成為北美教授寫作及寫作治療的人必讀、必引述的經(jīng)典。而她倡導(dǎo)的“用寫作來修行”,使她成為世界級寫作名師。
作者將修行和寫作相融合,開辦“真正的秘密”寫作營,三十余年,學(xué)生遍布全世界。她認(rèn)為寫作是一條小徑,讓我們得以在小徑中和自己相逢、相知、相守。只這一條,就有足夠堅持的理由。和自己和解,對自己合理的認(rèn)知,就是幸福生活的根本。而作者將書中的篇章讀給朋友——克雷超級計算機公司(Cray Re-search)的總裁約翰·羅維根(John Rollwagen)聽時,得到的反饋是:“怎么搞的,娜塔莉,你是在談做生意嗎?做生意也是這樣的,沒什么不同?!笨梢?,寫作和禪修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兩者相融合,已經(jīng)可以影響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了。
這大概就是寂靜法師講的:“知識和信息是專有的,而智慧和境界是共通的?!弊髡邔⒍U修融于寫作,也是這句話的有一例證吧!
往往焦慮、迷茫、不確信,都是對自己的認(rèn)知不夠,不全面,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和邊界在哪里。所以是對未來的迷茫,對現(xiàn)在的焦慮,都源于對自己的不確信。不確信的背后則是自我認(rèn)知不足。
而寫作恰恰可以讓我們的真實想法,得以慢慢浮出潛意識的海面。 人們越是覺知自己的心念,越能在寫作中尋得心安,作者如是說。 寫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們都知道這句話,其實這句話就講明了寫作的最高境界。寫作源于生活,是我們的經(jīng)歷之后的心念,由于種種原因,被隱藏起來,或者有覺知,但是不能痛快地表達出來。而寫作將這些以故事,抒情,隱喻等等方式表達出來,形成文章,被傳閱,被學(xué)習(xí),則是高于生活。
作者在書中講述了,如何開始寫,如何堅持寫,如何面對寫作中的情緒,如何在懷疑中寫作等等,每一章都是獨立的,卻又可以連接在一起。這是一本被當(dāng)作教材的的經(jīng)典書籍,干貨不能少,方法是切實可行的方法。
萬事開頭難,我們剛剛開始寫作練習(xí)時,不要給自己很多條條框框,只需記住一點,每次給自己設(shè)置好時間,10分鐘、20分鐘或一個小時,無論多久。重要的是,不管設(shè)定的時間多久,一定要遵守,并寫完整個時間段。
作者給出了六個規(guī)則:
1、不停地寫。
2、不要刪除。
3、別擔(dān)心錯別字、標(biāo)點符號和句式。
4、放松控制。
5、別思考、別想著要合乎邏輯。
6、直搗要害。
寫作和禪修的結(jié)合就是,讓寫作回到初識的意念,回歸本真。我們借由寫作的工具,讓自己的想法一點點地躍然紙上,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不用擔(dān)心合不合邏輯,不用想是不是寫錯了。我們要有我有 寫出世上最爛的文字的自由 。不要對自己有過高的期許,我只管寫,越寫越接近內(nèi)心深處,看似雜亂無章的文字,其實是我們當(dāng)下情緒的發(fā)泄。隨著我們?nèi)諒?fù)一日的練習(xí),這些文章,便是構(gòu)成我們寫作生命的血脈,看似雜亂,實則細(xì)細(xì)地篩選之后,便是我們不可復(fù)制的經(jīng)歷和想法,這個過程作者稱之為“堆肥”。
我認(rèn)為作者這個比喻很貼切, 要先有足夠的肥料,才能從眾多肥料中,篩選出精肥,用以滋潤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人生更有質(zhì)量,有品質(zhì) 。
整本書,作者都是禪修的口吻在講解寫作的悟到,又再用寫作來呈現(xiàn)出悟到的自己,讓虛無的修行,實質(zhì)化,可以實實在在看到修行的過程。修行是靈魂的升華,那么寫作便是將升華的結(jié)果展現(xiàn)出來。寫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 學(xué)會信賴自己的心和身體,培養(yǎng)耐性和不具侵略性的態(tài)度 。讓寫作引領(lǐng)寫作,信賴自己,將思緒交給寫作,擁抱整個生命,讓寫作完成寫作,不限形式,一點點地將自己的心理垃圾,心底期盼,心中夢想,寫出來,哪怕是廢話,那也是堆積在體內(nèi)的垃圾,垃圾不清理,養(yǎng)分怎么進得去呢?
不要懼怕“廢話”,那都是我自己,而 寫作就是 探索 心靈的路 ,我們必須正視自己的惰性、缺乏安全感、自怨自艾,以及深恐自己根本沒啥值得說的心態(tài)。任何事情,只要投入全副心力,便注定是一場孤獨的旅程。不管有多少人為你高興,多么支持你,你都不能奢望他們能和你有同樣的激情和心情。片桐老師曾對作者說:“要是他們想替你出書,固然很好,可是別太在意,這會讓你沖昏了頭。只管繼續(xù)寫就是了?!倍嗝粗腔鄣脑挕?
范仲淹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是一門生活的藝術(shù),一種處事的智慧。淡泊名利與榮辱,才會從容與淡定?!秾懗鑫倚摹芬粫蜕疃戎v解了如何 探索 心靈,如何面對自己的“廢話”,如何與自己相處。每一章都是一個方法,不會因為少看一章,就無法理解。獨立又聯(lián)系,深入淺出地剖析寫作的真諦,與禪修的結(jié)合,更是讓賦予了寫作治療的作用,讓寫作得以升華,也是從了解精神分析心理學(xué)的另一種方法。
讀完此書,相信你也能在寫作的世界中,找到屬于你的位置,從文字的海洋中,找到能表達你的文字。這里不排斥古怪、個性和奇特的想法,這里只有無條件的接納。
誰都有自己的過去,快樂的過去為什么不記得呢,畢竟是快樂的事。
你想過嗎?
為什么說分手要理智,要快樂的分手?
分手是痛苦的不是嗎,但畢竟在一起這么久了,真的可以當(dāng)做什么事都沒有嗎?可以當(dāng)做沒有從前嗎?不可能。留一些美好的回憶,那又如何,她已經(jīng)和你在一起了,你不必太再意她的過去,如果她想說,她早就告訴你了,如果你去問,你覺得對她公平嗎?她知道你有過女朋友,她沒有問過你,她不再意你的過去,她知道你痛苦,但也有過幸福的那一刻,她相信你現(xiàn)在對她是真心,所以不會去問。
那些個從前是她的故事,不是你的故事,所以你還是不要多問,多想。
你的女友又沒給你帶綠帽子,又沒有欺騙你。你相信她,才能說明你是真心的在乎她。
還有,你不能猜測她啊,再說,她以前的男友去看她,為什么你不直接去問呢??看她怎么回答,這不就是個很好的機會嗎,讓她說明白自己的想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952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每日一句+壁紙。
下一篇: 話題太在乎別人的感受心有多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