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音閱讀 | 小溪
小和尚悟岸跑到了空大師禪房問“師父,您總說靜能生慧,可我天天打
坐也沒見得多智慧啊,您能告訴我智慧究竟從哪里來的嗎 ”
大師說:“智慧存在于知識中、道理中、閱厲中和你的感悟之中。”
小和尚說:“您能祥細的講一下嗎 ”
大師說:“知識是‘術(shù)’,是做事的方法,就是我們上學時學習的內(nèi)容;
道理是‘道’,是做人的根本,是古今圣賢總結(jié)的真理大道;
閱歷是做人做事的歷史經(jīng)驗;感悟是靜中思考的觀念總結(jié)。
四者結(jié)合,便成智慧。”
小和尚聽后說:“知識和道理都能知道在哪里獲取,可像我們年輕人,閱歷沒有該如何增加啊 ”
大師笑了笑講:“這個問題非常好,閱歷并非要上了年紀才能擁有,其實只要會學習,他人的閱歷又何嘗不是自己的閱歷呢
像我們出家人是不允許結(jié)婚生子的,可有人來問婚姻問題還不是一樣解答 我們并非是從自己閱歷中尋找的答案,而是從他人身上了解的是非。
想要閱歷最好多讀多看名人傳記,從他人的成功中學習經(jīng)驗,從他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看的多了自然自身閱歷就增加了?。 ?/p>
小和尚非常贊同的點點頭,跑到師父書架前挑了一本“佛佗傳”問師父是否可以借給他看。
師父點頭微笑道:“當然可以,悟岸的學習力是越來越強了??!希望你能從這本書中悟出更多的道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智慧,可以關注一下你師兄悟凡開的公眾號,名字叫做‘經(jīng)典智慧哲理故事’,我看了一下還不錯,里面還有你的故事哦!”
小和尚非常高興:“是嗎 這樣就能幫助更多的人了呀,真是太好了!我要趕緊去看看啦”
......
智慧并非與生俱來,而是一朝一夕的累積,一念一思的感悟。
它時刻存在于我們的身邊,
你若排斥,處處皆是愚蠢,
你若想學,處處皆為智慧。
從兩個地方來,首先心要靜,因為心主神明,心是神待的地方,心靈骯臟,神明遠離,邪靈占居,心如明鏡,真神居之,邪靈遠去,神住心中,人才會明白世界的一切,才會看透萬事,第二,智慧從上頭來,世界上只有知識,學問,但不是智慧,神是智慧的源頭,丶
佛陀釋迦牟尼的智慧是與生俱來的,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天才。
要說明這一點,我們就只能從釋迦牟尼的經(jīng)歷說起了。釋迦牟尼出生于距今大約2500年前,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凈飯王的王太子,名叫喬達摩·悉達多(以下簡稱悉達多)在他出生后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了,應該是死于產(chǎn)褥熱。在佛教中因此就出現(xiàn)了一個專有名詞,叫摩耶之幕,意思是屏蔽真實世界的帷幕。
悉達多作為凈飯王的長子,得到了凈飯王的百般呵護。在他幼年時期,他的父親就曾經(jīng)請過一位非常有名的外道算命先生為其算命(在佛教當中,外道是指除佛教意外的宗教),算命結(jié)果為,這位小王子未來要么成為明主,要么成為教宗。意思就是說,悉達多將來要么會成為一位英明的君王,要么會成為一位宗教創(chuàng)始人。
悉達多出生后不久,他的父親就找大師為其算命
他的父親為此就大為恐慌,他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繼承王位,成為一位英明的君王,因此從小就把他圈養(yǎng)在了皇宮之中,因此在他19歲以前,他是從未出過皇宮的,根本不知道世俗人間的生活樣貌。
直到他19歲的時候才第一次走出皇宮,這就是著名的四門游觀,他在四個城門哪里去周游,第一次目睹了貧老病死的人間苦難。我們用一個詞來形容他當時的感受,那就是觸目驚心。因為他從小就生長在宮中,過著封閉的優(yōu)渥的生活,成年之后才第一次見到人間的苦難,可以想象這對于他來說當時造成了多大的心理沖擊。
四門游觀之后,悉達多就進入了冥思,苦苦思索人類為什么會苦難。到了29歲的時候他毅然拋下了美貌的妻子和他的國家,出家修行去尋找解救人間苦難的真諦。
人為什么會苦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悉達多,最終悉達多放棄了王位,放棄了美麗的妻子,一個人去苦苦修行去了
最終在經(jīng)歷了少女獻食、以身飯虎等事件后,在經(jīng)歷了多年的苦苦思索之后,悉達多最終在一顆菩提樹下冥思七日突然明白,頓悟成佛,之后便成為了釋迦牟尼。其實釋迦是喬達摩·悉達多的族名,既有仁愛也有能力的意思。牟尼是印度梵語,翻譯過來是寂默的意思,是在山林中修道而獲得成就者的通稱,釋迦牟尼的稱呼有很多,一般稱為佛陀,佛陀意為正覺者。
佛陀正覺之后講經(jīng)45年,有傳說佛陀頓悟后看破一切,一時間決定自殺尋求解脫,被一位婆羅門教士勸阻,婆羅門教士對他的頓悟之想深感驚訝,建議他傳布思想形成教派,于是佛陀后來歷經(jīng)45年講經(jīng)不綴。
那么佛陀所講的佛教,究竟說了些什么呢?大概來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如何擺脫人間的苦難,即“了生死、滅苦悲”。
要了解佛教是如何“了生死、滅苦悲”,就要說一下佛教的四圣諦,簡稱為四諦佛教學。佛教其實是一個辭藻極為華麗,邏輯體系極為縝密的思想系統(tǒng),與我國先秦時代散點式討論完全不同,因此如果要了解佛教就必須要了解四圣諦。
四圣諦的第一諦為苦圣諦,也可以簡稱苦諦,即人生本身就是苦難,一切存在都是苦難。比如你一生下來就大哭臨世,你的母親要經(jīng)歷分娩的痛苦才能把你生下來,人生中十有八九都不順心,你歷經(jīng)所有的磨難——肉體磨難、精神折磨始終伴隨你的一生。而你一切的快樂,都只不過是下一茬苦難的引誘劑。當然,佛教對苦講的很深,也不是我在這里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對于苦諦,還有一個說法就是“生老病死,成住壞空”,這八個字有兩層含義,前四個字是表達肉體的苦難,后四個字表達身外的麻煩。任何的事業(yè),你以為做成了,隨后你覺得把它保持住了,但很快就會潰破,最終歸于大空。佛陀把苦圣諦表達為一切生命皆為苦難,而人生是苦難的最高體驗者。
那么既然人生就是苦難,一切存在都是苦難,那么下一個邏輯必然追問苦難的根源,于是就有了四圣諦的第二諦,集圣諦。簡單來說,就是苦難根植于欲望和貪婪之惡習。那么為什么叫集圣諦呢?因為在古代,集的發(fā)音與習的發(fā)音相近,集圣諦其實就是追究苦難的根脈,佛教對集圣諦講的非常細致,講三毒三業(yè)。所謂的三毒就是貪嗔癡。由于你有貪欲,所以你的欲望旺盛,而且難于實現(xiàn),難以滿足。貪欲不能實現(xiàn)你必然會因此憤恨,甚至憤怒,這叫嗔。貪而不得必然嗔,嗔之后所達成的心境就是癡,癡就是無明,就是你不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所以佛家認為,苦諦的根源在集諦里,分三毒。
接著就是三業(yè),業(yè)其實是你的身外之作,如事業(yè)、工業(yè)。佛家認為這個世界的本真是空,它分為三業(yè),叫做身、口、意,所謂身就是你的任何一個行為都會給你做出業(yè);所謂口就是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會成為業(yè);所謂意,就是你心里每一個動念都是業(yè),這叫做三業(yè),也叫作業(yè)。佛教認為,如果你沒有經(jīng)過修正和修為,你所作的業(yè)必是惡業(yè),也叫做作孽。所謂業(yè)障,就是你身口意所作的那個業(yè),構(gòu)成了你的世界,這是一個虛像的世界,但它卻蒙蔽了你的智慧,叫癡、無明,它使得你對本真世界被隔離,因此叫做業(yè)障。
在講述了苦圣諦和集圣諦后,那么下一個邏輯臺階必然是要追問滅苦集的境界,這就是滅圣諦,簡稱滅諦,也可以表達為滅度苦集,達至覺悟的境界。那么要滅掉苦和集,滅掉苦難,你所能達到的那個狀態(tài)和境界叫做涅槃。在佛教當中,涅槃其實就是下輩子絕不做人,更深一步就是絕不做任何生命,進入大空境,是為涅槃。涅槃分為有余涅槃、無余涅槃和無住涅槃等。無余涅槃是任何人,包括大德高僧終生修佛直到寂滅也就是死亡能達到的境界。有余涅槃僅指佛陀肉身尚在,已經(jīng)進入涅槃的境界。所謂無住涅槃,意思是佛陀本人雖已經(jīng)沒有肉身,但以涅槃狀態(tài)仍然可以普度眾生。
當然,滅諦是修佛很難達到的境界,那么如何達到滅諦的境界呢?這就是下一個邏輯臺階必然要追問的問題,便是道圣諦,簡稱道諦。它的含義是修持,“戒欲以升正覺”是擺脫苦難達成涅槃的唯一通道,也就是修佛。佛教的修佛是由淺入深的層層推進,講的極為細致,講三學、六度、八正道等等。所謂的三學就是戒、定、慧,所謂戒就是戒除貪欲,或者戒除貪嗔癡,也叫戒三毒。在你戒了之后你才能進入定,所謂定就是把自己的身體和靈魂確定在不受文明紅塵騷擾的狀態(tài),在這個狀態(tài)下你才能修,你才能在這個狀態(tài)下修證。
所謂六度,第一度叫布施度,所謂布施度并不是給與他人好處這么簡單,而是要由內(nèi)向外釋放,而不是向外攝??;第二度是持戒度,不僅是戒除殺生、偷盜之類的戒律,而是要戒絕一切文明紅塵的紛擾;第三度是安忍度,一般來說就是無論對方對你做什么,你都不會生氣,比如對方向你吐痰,你不但不發(fā)火,還安然地抹掉它,樂呵呵給對方行禮,這叫安忍;第四度是精進度,在你達到了前三度,達到了三學里的戒和定,你在定的狀態(tài)下也叫禪定。所謂禪定是沒有任何雜念,思想和精神形成一個全空的通道,才能夠進入修證的精進,這叫精進度;第五度是禪定度,就是精進到一定程度,你才能進入禪定的狀態(tài),逼近大空境,是為禪定;第六度是般若度,般若是梵語的音譯,般若其實并不完全是智慧,而是絕不執(zhí)著,絕無貪念,絕不在世上競爭。只有達到這個度你才能進入涅槃,才能進入消除癡的有明境界。
而所謂的八正道,是為正見、正思、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其中可以分出身、口、意三個層次,這些講起來就更為復雜,在此不多說了,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去看佛經(jīng),姑且可以在字面上去理解它。
其實說了這么多,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佛教是一門辭藻極為華麗,邏輯極為縝密的思想體系,對于人世間的苦難,有什么樣的苦,為什么會苦,你如何消除這些苦難以及達到什么境界才能脫離苦難,佛教其實是有著一整套完善的體系去解釋的。能夠悟出如此高深的智慧,我也只能說,釋迦牟尼確實是屬于天才般的人物,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天才。
當然,佛學本身就博大精深,我用這么少的文字,也很難把佛教表達清楚,佛經(jīng)所說的內(nèi)容,其實是對釋迦牟尼當時講學時候所說的話的記錄,所以你看佛經(jīng)的時候,開頭都會有如是我聞的字樣,意思就是我聽佛是這么說的。
在此多說一些的就是,佛教在邏輯學上其實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非常高深的程度,而完整的邏輯學是科學文明產(chǎn)生的前提。在唐玄奘西天取經(jīng)回到唐朝的時候,就曾經(jīng)帶回過一部完整的邏輯學,只可惜這套邏輯學太過于深奧,而我們國人非常注重于實用,這些邏輯學因為沒有什么實用價值,所以長期以來被人忽略了,所以我們千百年來便與科學文明失之交臂了。
那么佛教的邏輯學達到了怎樣的高度呢?在佛經(jīng)中曾經(jīng)記述過十四無記的問題,即指十四個超越經(jīng)驗認知層次的問題,無法加以敘述或說明,因此佛陀舍置不答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就非常有意思,一位外道童子曾經(jīng)問過佛陀“世有邊,世無邊,世無邊非有邊,世有邊非無邊”的問題,其實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問佛陀這個宇宙有沒有邊界,如果有的話,邊界在哪里,如果沒有,邊界外面是什么?在邏輯上來說,如果回答說宇宙是有邊界的,這點在邏輯上成立,因為你無法想象一個無邊無界的宇宙是什么樣子。如果你回答宇宙是沒有邊界的,在邏輯上也成立,因為宇宙邊界的外面其實還有另外的存在。對于這個問題,佛陀沒有回答。又比如,曾經(jīng)有人問過達摩類似于宇宙邊界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達摩說,二者皆可,視緣分而定。
這是一個二律背反問題,也就是如果你按照邏輯去推導,當你推導到極致的時候,一定會出現(xiàn)兩個截然相反,但邏輯都成立的答案。對于這個問題,西方直到18世紀的時候,才由著名哲學家康德得出了結(jié)論,當然康德是證明了二律背反問題。
其實通過這個問題,我們也能看出佛教在邏輯學上所達到的程度。其實凡是大德高僧,都精研過佛經(jīng),也受過非常良好的邏輯學訓練,判斷一個和尚是否是真和尚,你和他辯論便能看出了。
好了,關于釋迦牟尼,就說這么多吧,佛學畢竟太高深了,我也只能簡單地說一下。對于佛陀的智慧,我也只能說,我很驚嘆,能做出如此高深學問的人,真不是一般的天才能做出來的,佛陀的智慧,也只能是天生的了。
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跟筆者以前一樣,對于釋迦牟尼悟道后得到的智慧非常迷惑,自從他32歲悟道后,竟然可以說法長達49年,才進入涅槃。
問題來了,49年的說法,經(jīng)弟子阿難和眾師兄弟整理后,得到了無數(shù)的典籍,這些智慧是怎么來的?
(釋迦牟尼與弟子們想象圖)
因此題涉及唯心哲學方向,所以相信唯物哲學的小伙伴請暫避一下。
我們的這個世界,在佛學里,小乘佛法認為是眾生共同業(yè)力感化而生成,這個眾生包括胎生(動物)、卵生(有蛋動物)、濕生(水里生物)、化生(細菌類微生物)。在大乘佛法上則認為,這個世界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演變成的。
注意,佛經(jīng)上說的“器世間”就是指我們現(xiàn)在的物質(zhì)世界。
同時,這個阿賴耶識也叫種子藏、如來藏、第八識,既然叫第八識,那前七識是什么?前七識是指人的眼識,為第一識;耳為第二識;鼻為第三識;舌為第四識;身為第五識;意(大腦)為第六識;第七識叫末那識(潛意識)。
第七識負責傳送消息(或信號,如記憶等)給第八阿賴耶識,儲存在那里。
這個阿賴耶識,就是禪宗苦苦追求的“心”,所謂明“心”見性,就是指反觀自己的思維念頭 等內(nèi)在 ,發(fā)現(xiàn)自己這個“心”,這個“心”就是畢竟空的,但又不是我們理解的“空的”,因為它藏有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智慧。
因此,悟道(見到第八識)后的人,他即擁有了無窮的智慧,因為他可以從第八識里得到他想得到的智慧,包括人世間所有的學問,以及關于宇宙所有的學問。
阿賴耶識不是一個人的心藏,而是這個世界無數(shù)眾生的共同心藏,包括胎生(哺乳動物)、卵生(有蛋動物)、濕生(水里生物)、化生(微生物),因為菩薩常懷慈悲之心,就是因為眾生共用一個如來藏,同心同體,殺一動物就是割自己身上肉一樣。(在佛法里,得了“他心通”這種神通,就是同體同心這個情況,跟量子糾纏是不是有些相似?)
(量子糾纏)
打個比喻,可以把阿賴耶識比喻成整個因特網(wǎng)(大數(shù)據(jù)庫),而我們每個人,每個生靈,就是每部上網(wǎng)的電腦或者手機,眾生通過因特網(wǎng)鏈接在一起,不分彼此,悟道后(遠程訪問)可以隨意瀏覽別的計算機和整個因特網(wǎng)的數(shù)據(jù)。
只不過我們的手機電腦會斷網(wǎng),阿賴耶識可不會斷網(wǎng),每個眾生的生與死,都與阿賴耶識無關,它只會忠實的把這些生死斷續(xù)的信息儲存好,供悟道后的人查閱。
這就是萬法歸一心,一心生萬法!《大乘起信論》上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p>
好了,筆者啰嗦了這么多,就是為了引出正題:釋迦牟尼的智慧哪里來?
(呂良偉飾演的釋迦牟尼劇照)
很明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因機緣抬頭睹明星而悟道,悟道后,即從阿賴耶識,得到了過去無盡眾生、佛陀等,他們忠實記錄下來的無窮無盡智慧,支持他說法49年。
8.17
我們開始共讀《能斷金剛》第3期:第一章《金剛經(jīng)》的由來——智慧從何而來
本章節(jié)的核心內(nèi)容如下:
1.富有的王子悉達多,從小住在宮殿里,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可是他看到這世上的人們都過著痛苦的生活,都必定將失去他們所至愛的一切人和事物。于是他離開王宮,獨自踏上尋求煩惱根源和如何停止煩惱的道路。(獲悉智慧的緣起,感悟大慈大悲之心!)
2.一時——意味著古代印度人所具有的非凡才智——他們可以在聽法同時就將其牢記,并且領悟其深意。(“一時”即當下的力量,如何遷移應用?)
3.《金剛經(jīng)》的開篇,讓我們來想象一位身材高大,形象儒雅的王子,默默游歷于印度,以智慧,信念和慈悲心傳授著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用來獲得成功并使生活充滿意義的理念。(感受智慧的殊勝與能量)
4.我們必須服務于社會,而且為了服務于社會,我們必須在世間生活。例如:沙先生像照顧自己的兒女一樣照顧手下的每一位員工,有時幫忙操辦婚禮,有時幫忙失去親人的員工籌備葬禮。雖然每天經(jīng)手數(shù)百萬美元的交易,絕不會挪用一分不屬于他的錢。
商人有常人不及的動力和能力,為了實現(xiàn)某個目標而全力以赴,不斷提高品質(zhì),縮短工期,降低成本,他們生活的核心就是創(chuàng)新和高效。
5.商人做事周到,徹底,性格堅韌,見地深刻。
千萬不要認為,作為商人就不具備機會,時間或個人品質(zhì)來過上一種真正的修行生活,也不要以為經(jīng)商與保持一個深刻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
依據(jù)《金剛經(jīng)》的智慧,那些對經(jīng)商感興趣的人,恰恰具備了領會和實行深刻精神修行所需的內(nèi)力。
周二清晨五點與您相約【犇犇財商——《能斷金剛》共讀踐行計劃】,用“空性”和“種子”的力量,實現(xiàn)您人生的五大目標(財富自由,完美關系,身體健康,內(nèi)心寧靜,利他助人),創(chuàng)造您豐盛而富足的生命!
認識耶和華就是智慧,真智慧來自耶和華,聽神的話,離開罪,而遠離開罪,遵行神的話,假的世上智慧,設計謀,用鬼計,整人害人,細耍,開玩笑……這些都是罪,耶穌再來施行審判丟在硫磺火湖里(地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955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你到底愁什么?
下一篇: 現(xiàn)在的生活到底是對還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