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淚的世界
若能再來一回
《林夕歸夕》
歸者
沿途花事做盡
在起程與終點之間
兩全其美
卻不肯聽曲中滋味
哪怕一回
書生一跪三拜
求曲中伊人
同山
你從巔峰走來
我從峽谷奔去
見過
草草木木花花
亦不動心
除了風塵女子
僧人善哉
共水
幽會一江
你泛舟而起
我望水一帆
湍流之下
暗波之上
總有朝朝暮暮
夢空人醒
良辰
不了了之
解讀詩意:
他是一位浪蕩公子。從初嘗禁果到身經(jīng)百戰(zhàn),碰過世間無數(shù)女子,風花雪月之事做盡,自以為做鬼也風流。
情欲是功成圓滿了,但他也不見得快活似神仙。奈何如此 腦門一熱,情為何物 想來仔細談上一談。
他決定洗心革面。于是,揣著一身財寶來到佛主面前。打開行囊,白花花的銀子晾在佛主眼前,一跪三叩拜,自以為誠意很足。
方丈不明其意,問:“施主,有何憂 ”
他定了定心思,答:“不貪國色生香,只求一人真情?!?/p>
“原來如此,哈哈哈.....”方丈暢然一笑。
“我這誠意是否.....”他朝方丈使了個眼色。
方丈莊重地掃過了那閃著佛光的銀子,意味深長嗯了一聲。
公子樂了,“謝方丈?!边€猛地向他叩拜一回。好似方丈是他的在世活佛。
方丈指點迷津,“明日你往這座山,在山頂待上一夜。第二日清晨下山方可遇佳人?!?/p>
公子如實照辦,果真遇見一位豆蒄女子。看她體態(tài)苗條,舉止端莊,氣質(zhì)高雅,言談話語一絲不茍,一看便是正經(jīng)家的姑娘。
公子心里感激涕零,方丈所言不假。他修整一身素衣便上去搭訕。
“姑娘好生面善,這是何去 ”如何討女人歡喜,對他簡直小菜一碟。
“在下從峨眉山下而來,去往峨眉山巔?!币贿吋毬暭氄Z,一邊用手帕輕輕擦拭額頭上的汗珠。好似芙蓉花上閃著幾滴晨露,美不勝收。
“前方路險,可否容我當個護花使者?!?/p>
“有勞公子。”
一路景色正好,到處飄著喜人的花香。但公子卻無心欣賞,把一顆心全放在姑娘身上。越看越是喜歡。以前的風花雪月,已是不值一提。如今得一美人,從此可就安分了。果真動了凡心
細水流長。又是一日,他們約好在江上幽會。公子在小舟上催著船夫:“快點,快點,有要事在身不得耽擱?!?/p>
姑娘在岸上,手里緊緊地揣著小手帕。心想為何還不來 正琢磨間,只見小舟慢慢泛現(xiàn)。歸來者是那白衣少年。
公子見那岸上嬌滴滴的女子正是心尖上的人,心里頭暗流涌動,驚濤駭浪。
正喜得不能再喜,船下似乎有什么東西在動,刷的一下翻起一道白浪高得不見天日,又一股兒向他壓來。剎那腦子一片空白,嘴里直呼:“美人救我?!倍厒鱽硎煜さ穆曇?,“你等小兒竟敢收買佛主,如今取你性命,何議 ”
咯噔一下醒了,全身是汗。
良辰美景皆是空,什么美人,什么風流,全是夢一場。
上天是公平的,風流子有什么資格得到真愛。如果幾個臭錢能換來一位芙蓉花似的女子,豈不逆天。不信洗心革面,只有因果罷了。
注釋:
林夕:上林下夕為夢,夕又有沒了之意,比如夕陽。
花事:花前月下之事。
曲中滋味:比喻一首歌,雖然知道歌名、歌詞,卻不知這首歌的曲調(diào)、蘊意。愛情也是,只知道翻云覆雨,卻不明細水長流。
巔峰:是峨眉之巔,也比作情場高手,已經(jīng)達到情圣級別。
峽谷:是峨眉山腳,比作未經(jīng)歷情愛的女子。
生活,何止于美好
作者:少音
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
“善哉”為梵語sa^dhu,巴利語同。音譯作沙度、娑度、薩。為契合我意之稱嘆語。又作好、善、善成、勝、完、正?!霸铡睉撌莻€嘆詞,相當于“啊”。古印度于開會議決之際,表示贊成時皆用此語。
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薄蹲髠鳌ふ压辍?br> 后為僧人用作表示驚嘆的口頭語,既可以表示贊許,又可以表示不滿,猶言“罪過”善哉。
古人經(jīng)常在他人說了某句有道理的句子時說,來表示他的贊同天極寒冰回答采納率:25.0%
善哉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有不同的意思,有作語氣詞(驚訝、贊嘆、嘆息)有作動詞(友善對待)、有作名詞(善)有作形容詞(善良的…)有時候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就可以看出它意思;(關鍵在于課文內(nèi)容)。
創(chuàng)業(yè)雄志…健
善哉,在古文里一般都表示贊同,贊許的意思。后來被佛家引用,成為一種宗教的口頭禪。類似于:上帝啊。。。{這件事是好的},上帝啊。。。(這件事是不好的}紫陌紅塵回答采納率:8.3%
在大陸有的寺院的確這樣,但是這樣做不是佛法的本意,是不如法的。我們正信的佛教徒應該正信。
生活與信仰
每一種宗教都勸人要有信仰,但是究竟要信仰什么呢?古人說:就有道而正焉。良禽也知道擇木而棲,忠臣也知道就明君而仕,何況信仰,也要選擇好的對象。那么,我們所信仰的對象,應該具備什么條件呢?這個問題不能不去探討。
(一)信仰實在有的
我們選擇信仰的對象,應該審察它是否真實存在。譬如我們選擇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確實存在。佛陀有出生的國家,誕生的年月日,養(yǎng)育他的父母,他有兄弟親族,他更有出家、修行、成道的經(jīng)過記載,佛陀的事跡,歷史上是明明確確載錄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子虛烏有人物,憑空杜撰的上帝;也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換句話說,我們佛教徒所信仰的對象,他在歷史上是經(jīng)得起考據(jù)證明的。因此,我們要信仰什么?我們要信仰實實在在存有的對象。
(二)信仰道德高的
我們交朋友,要結(jié)交品德高尚、人格圣潔的人,因為他可以引導我們向善向上,古人說:「無友不如己者?!褂终f:「水往下流,人往上爬?!谷绻覀兯叛龅膶ο?,要我們?nèi)⑸θ耍蛳铝?,那么,信仰他不但沒有助益,反而有害。我們必須了解,我所信仰的對象,他的德行有沒有清凈?他的慈悲有沒有具足?他的人格有沒有完美?如果他具備了,那么這樣的對象,才值得我們?nèi)バ叛?、去皈依。釋迦牟尼佛是功行圓滿的覺者,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圓滿清凈的,跟隨這位人天的導師,可以使我們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三)信仰能力強的
我們爬山需要拐杖做支柱,我們的人生也需要一枝強而有力的拐杖做我們的依怙。從小我們接受師長們博學多能的提攜,才能漸漸的免于童呆;我們信仰的對象,也必須是具有能夠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善知識,以引導我們走向正道?!斗疬z教經(jīng)》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我如良醫(yī),應病與藥?!瓜嘈派茖У闹附颍梢宰呱瞎饷鞯牡缆?,到達目的地;相信良醫(yī)的診治,可以獲得阿伽陀藥,治療煩惱疾病。歷代仁君賢者,英雄好漢,一般民眾,為什么愿意接受他的領導?主要就是因為他的能力很強。獅子可以做獸中之王,大鵬可以作鳥中強者,都是因為它們有特殊的能力。人也是一樣,如果信仰的對象具有強大的力量,彷佛人生有了后盾,我們才能因他而獲致幸福。
(四)信仰戒行凈的
戒行清凈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規(guī),我們依從他,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會出軌。如果我們信仰的對象戒行不清凈的話,好比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汽車,隨時有發(fā)生事故的可能,我們跟隨他也就太危險了。我們所信仰的對象——偉大佛陀,是戒行最嚴謹清凈的覺者,他不僅自持嚴格,并且制定許多的戒法來攝化弟子們的身心。經(jīng)上記載: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園主人托缽水果,園主人請他自己摘取,這位尊者回答說:「佛戒上說比人高的樹,不可以爬上去。」園主人請他用手把果子搖下來,他又說:「佛戒上說不可以搖樹取果子?!箞@主人為了表示誠意,只得親自攀下樹枝請他采摘。那知道他還是堅持說:「佛戒上說不可以自己動手取果子?!箞@主人不得已只好雙手捧著果子獻給他說:「我供養(yǎng)您!」這段故事是說明「不予而取」而犯戒,佛陀的弟子為了堅守此戒,寧可不要果子。以現(xiàn)代來說,沒有得到他人同意而拿了人家任何的東西,那怕是一針一線,都是犯法的。如果人人能遵守,社會上就沒有搶劫偷盜的行為了。如果我們能遵奉佛陀的教法,所修的戒行才能清凈無瑕!
(五)信仰正法圓的
我們信仰的對象,要具有圓滿的正法。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佛法的道理,放諸四海皆準,適用于任何的時、空、人、事,而不是用在此人身上很適合,用在那人的身上就不適合?;蛘哂迷诖藭r很恰當,用在另外一件事上就不恰當。因為佛法超越時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圓滿的。社會的學問五花八門,我們要選擇最正確、最圓融的為我們的指南。春秋時代黔婁之妻的「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名言,幾千年來一直為世人所贊美與運用。信仰了圓滿的正法,在我們?nèi)松穆猛旧?,不但可以得到許多正確的指示,并且能夠建立圓滿的人生。
(六)信仰智能滿的
「成佛之道」一書中有兩句話:「正法以為身,凈慧以為命?!蛊匠N覀兛吹桨缸郎瞎┓畹姆鹣?,就誤以為是佛陀的身體,或者以為佛陀在世時,那種莊嚴相好的色身是佛陀的真身,其實佛陀是以正法為身的;佛陀的壽命也不是住世八十年的人間歲月,佛陀是以無盡智能為生命的。世俗的知識是有漏的,人間的壽命是有限的。而正法為身體,正法是遍一切時處,無窮無盡;智能為壽命,智能是清凈永恒,無量無限的。我們信仰的對象,他的智能完滿無缺,我們跟隨他學習,將來可以獲得充滿智能的生命,以此而貢獻社會大眾。
俗話常說:「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個人交錯了朋友,毀了一生的前途;我們對于對象的選擇,怎么能不小心謹慎?更何況是信仰的對象,更應該仔細抉擇!
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
社會上有一些人雖然也說有某種信仰,其實,實際上卻都是迷信的多,甚至于有的更是邪信。那么什么才是正信呢?又如何獲得正信的生活與信仰呢?
(一)從偽裝的信仰到真實的信仰
一般社會大眾,由于沒有獲得真實的信仰而趨于迷信、邪信,因此,民智不開,便胡里胡涂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來。比如看風水、時辰、算命、占相、卜卦、燒錫箔金銀紙時,都是迷信的行為,都為佛法所不容許。
佛光山有一個萬壽花園公墓,常有人因親友故世,想將他葬在公墓上,如果我遇到了,我常對他們說:「最好不要帶地理先生來看風水?!褂行┤瞬幻靼诪槭裁?,因為找地理先生看風水,必須要管理公墓的人先送紅包給他,如果不送,他在看了墓地后,即使喪家主事者覺得滿意,他也會借故說:「這塊地方向不好,如果你的父母安葬于此,對子孫犯沖?!孤犃诉@話,你一定認為那還得了,為了安葬父母,卻沖犯了小兒小女,絕對不能要這塊地。又如蓋一棟房子,即使你已看好一塊地,如果地理先生說:「房子的方向朝這邊不好,因為朝這一個方向?qū)δ愕母改覆焕??!乖囅肽隳苊斑@個大忌嗎?迷信,就是用一種恐怖的方法,抓住人性的弱點,使得你不敢違抗他的信仰,一個人如果沒有正信的智能,就不能從迷信中解脫出來。佛陀在《遺教經(jīng)》中一再指示我們:「不得占相吉兇,仰觀星宿。」因此,我自己一生所奉行的是「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我們存心公正,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個時辰都吉祥。真正的佛教徒絕不迷信,迷信的絕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另外有一種是邪信,譬如一貫道,究竟什么是一貫道?恐怕很少有人能夠真正了解;可是又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相信它呢?或許是它那一份神秘的色彩,以及那扣牢你的誓言,不敢違反,只得一直相信下去。然而,信仰不應該這樣輕率的,只因人情,或為自私,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因此,我們要把偽裝的邪教的迷信舍棄,而選擇真正佛教的信仰。
(二)從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一般人通常都歡喜相信天命,任何事物,都歸于天的安排。飯食,是上天給我們吃的;利益,是靠天得來的。當然,這種思想并非有什么罪惡可言,只是,把自己的主權,毫無條件的送給了神明,讓神來作主宰,來統(tǒng)治我們,這種不知道自己有主權可以主宰自己的人,實在是世間上最愚癡、最可憐愍的人。一個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樂、精神的愉快,前途的光明,為何要讓神明來支配、來施予呢?佛教講「人人有佛性」,就是在提高我們每一個人的主權。讓我們警覺到原來我們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的,可以改變?yōu)楣饷鳎槐瘧K的可以化為幸福;崎嶇不平的,可以鋪成坦蕩蕩的人生大道。信佛,說得透徹一點,就是信自己。凡事靠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比依賴神明的支配不是更有意義嗎?
(三)從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有許多人的信仰,往往因為這個廟也去應酬,那個廟也去走動,到最后終于被眾多人情包圍,而不能選擇真正的信仰。其實,信仰應該是依法不依人。佛陀說有「四依止」,即一、「依法不依人」:信仰佛教的人,依據(jù)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證」,不要因人(說法的人)的優(yōu)劣而放棄信仰;或只做某一個寺廟、某一個僧眾的信徒,而置整個佛法于不顧。
二、「依智不依識」:智是智能,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本來面目;識是差別、分別。學佛的人,不以分別的知識去追求佛法,才能得到佛法的真髓;學佛的人,應該運用智能去內(nèi)證真理,才能獲得解脫。
三、「依義不依語」:信佛的人,應該從義理上去了解佛法,不應該在語言上推敲、計較。
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不了義的佛法,只是勸誘初信或根基淺薄的人的方便法門;信仰真理,應該相信那究竟的一乘解脫之道。
「四依止」是我們每一個信佛的人都應該知道的道理,并且要切實去施行。
(四)從寺廟的信仰到僧團的信仰
我們信仰佛教,不要只做一個寺廟的信徒,應該要做整個佛教僧團的信徒;不要只做某一個人的弟子,應該要做全僧團的弟子。做為一個佛教徒,對任何一個寺院,都應該要護持;凡僧團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力所及,都應該盡心協(xié)助,應該愛護僧團如愛護自己的家園一樣。本省各地寺廟林立,信徒眾多,常??吹揭恍┰诩倚磐?,走動于每一個寺廟之間,比較僧眾待他的熱忱程度,有些甚至于撥弄是非,使寺廟與寺廟之間感情不和,這種情形都不是一個正信佛教徒所應有的行為。信仰僧團,護持僧團,才是佛弟子應有的責任。
(五)從雜亂的信仰到純正的信仰
現(xiàn)在的信仰太復雜了,也不管禮拜的對象是什么,他就這兒也燒香,那里也拜拜,其實雜亂信仰就不能獲得信仰的利益。所以,我們不要雜信,這個也信,那個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難時就得不到幫助。倒不如把身心歸向三寶,讓三寶統(tǒng)一我們的信仰,不必見神就叩拜,逢廟就燒香,應該要清化我們的信仰。
下面貼一篇皈依的意義給你參照:
皈依三寶的人有下列問題不能不知:
第一、皈依不是素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皈依三寶只是宣誓終身信奉三寶,誓愿不再改變信仰。
第二、皈依三寶可以敬神,敬祖先,敬異教徒,但應知道尊敬不同於皈依,尊敬是禮貌,皈依則是將身心思想信仰完全投入三寶。
第三、皈依三寶不是一時、一次、一皈,皈依是盡形壽的。瑜伽戒本云: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皈依是皈依佛法以外,更皈依僧伽大眾,不是皈依個人。
故知皈依后,要以佛法來規(guī)范身心,堅固信仰,變化氣質(zhì),把過去的貪心化為喜舍,把瞋恨化為慈悲、把懶惰懈怠化為勇猛精進,把消極悲觀化為積極樂觀,并進而求受在家五戒、八關齋戒等,來提升自己的信仰層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種子。
皈依的意義
皈依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濟、救護之義。三皈依是指歸投三寶、依靠佛、法、僧三寶,藉著三寶功德威力的加持、攝護,能止息無邊的生死苦輪,以及能遠離一切怖畏,而得呵護、解脫一切憂悲苦惱。
世間的人,依靠金銀財「寶」,就能獲得物質(zhì)生活;若能依靠佛法僧「寶」,就能得到精神升華的安穩(wěn)。
《成佛之道》一書說:「眾生從過去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到未來,在一生又一世的時間推移過程中,流轉(zhuǎn)升沉於苦海中,亟需依靠三寶的舟航,才能到達彼岸。但眾生愚癡,不知皈依,有的知道求皈依,卻誤信邪師外道,甚或迷戀世間的財寶、權位、眷屬、生命……等,殊不知財產(chǎn)為五家所共有,逢到大水、大火,遇到盜賊、惡王,或生了不肖兒女,財富隨即就轉(zhuǎn)眼成空,而崇高的權位也將落空。如《頂生王經(jīng)》記載:頂生轉(zhuǎn)輪王統(tǒng)一四大洲,上升忉利天,與帝釋共同治理天宮,終不免墜落人間,憂愁而死。親愛的眷屬,一旦無常來時,也要分離;再者,有生必有死,故生命不足恃,而國家、社會,也總在治亂之中,流轉(zhuǎn)不已。因此,這一切均不是究竟的皈依處,故有『皈依處處求,三寶最吉祥』之謂?!?br>
《阿毘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三十四載道:「眾人怖所逼,多皈依諸山、園苑及叢林、孤樹制多等。此皈依非勝,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脫眾苦。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圣諦中,恒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隱涅盤。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脫眾苦。」
此之皈依,即由深切之信心,深信佛、法、僧三寶確為真正的皈依處,能因之而得種種功德;既知三寶有此等功德,乃立愿做一名佛弟子,信受奉行,懇求三寶的威德加持攝受,將一己的身心歸屬於三寶,從此不再信奉天魔外道。
《大乘義章》卷十說:「歸投依伏,故曰歸依。歸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怯依勇?!?br>
一般而言,皈依是信仰。希愿領受外在的助力,從他力而得到救助,這是他力的宗教,佛教皈依固然有此意義,而除此之外,更有不共外教的地方,因為皈依的最深意義、最終目的,乃是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即如佛陀在涅盤會上教誡弟子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的皈依真義。這明示了弟子應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學,依自己的佛性,自己能成佛故。因此自己身心之當體,即為正法涅盤。能夠有這樣的認識,這才是皈依的真正意義。
皈依三寶者,如得靈丹妙藥,能夠醫(yī)治貪瞋癡的心??;如燈燭星月,能夠指引我們的迷途;如苦海舟航,能夠脫離生死的苦海;如貧人得寶,能夠莊嚴我們的身心。
《俱舍論》卷十四說:「皈依三寶能究竟解脫眾苦?!?br>
《大乘義章》卷十也舉出三點皈依三寶的旨趣:
1、為遠離生死之惡、不善。
2、為求出世涅盤。
3、為利益眾生。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說:「為破諸苦,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皈依三寶。」
《般若經(jīng)》云:「一切圣人皆以無為法得名,無為即無漏之別因也。由此三寶常住在世,不為世法之所欺慢,因此稱為寶,如世間的珍寶為眾生所重。今此三寶為諸群生,三乘七眾所歸仰。」
《善生經(jīng)》說:「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全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皈依三寶者,其福過彼,不可勝計?!?br>
《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jīng)》說:「假使?jié)M三千大千世界中,諸佛如來,譬如竹葦甘蔗稻麻,彼等諸佛世尊至真等正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萬歲中,常以一切娛樂之具,衣服飲食床臥湯藥,種種奉施,乃至滅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皆以香華伎樂繒蓋幢幡香燭油燈,種種所須,悉皆供養(yǎng),實得無量無邊不可算不可數(shù)福德之聚。佛言:阿難!猶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凈心作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萬倍,不可算數(shù),譬喻言辭所不能知及?!?br>
《雜阿含經(jīng)》云:「與須達令受三皈,終生天上。有懷妊者為其胎子,受三自歸;生已后有知見,復教三皈。設有奴婢客人懷妊生子,亦如是教。若買奴婢,能受三皈、五戒者,然后買之,不能者不買。乃至乞貸舉息,要受三皈,然后與之。若有施三寶物者,從世尊聞,稱名咒愿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來有無上知見,審知方便,皆得生天,故知皈依三寶,功德最大,不得不受?!?br>
《法句譬喻經(jīng)》中有一段記載:「從前帝釋天五德離身,五衰相現(xiàn),自知命盡,當下要墮入畜生,在一個以冶陶為業(yè)的人家受驢胎。帝釋天立刻馳往佛所,稽首作禮,伏地三自皈命佛法僧眾。未起之間,其神識已至陶家驢腹之中。當時,驢因沒有繩索系縛,行動之間,破壞坯器,主人用鞭責打,驢腹痛,即時傷胎,其神識即刻又還入原來身中,五德還備,復為天帝。當時,佛陀為其說法,帝釋天即知無常之要,明白罪福的變化,了解興衰的根本,從此歡喜信受三寶,故再進而得須陀洹道。
又,《舊雜譬喻》卷上記載:「從前佛陀至忉利天為母說法的時候,有一天人,壽命垂盡,他壽終之后,當下生拘夷那竭國,受疥癩母豬腹中作子。當時忉利天人愁憂無計可施,有另一天人告訴他,當往求救於佛陀,天人聽后,即刻往佛所稽禮。佛告天人:『欲脫豬身,應當皈依三寶?!蝗缡侨?,天人依從佛陀的指教,朝暮歸依。七日之后,天人壽命已盡,因為已自皈的緣,生維耶離國作長者子?!?br>
從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知道,皈依的功德其大無比,所以眾生皆當皈依三寶。藉由三寶的威德加持,凈化身心,感召善因好緣,成辦諸事,并且找回生命的價值,重新認識自我寶貴的清凈本性,開發(fā)每個眾生本具的如來佛性、平等的法性以及清凈的真心。
皈依三寶的利益
一、皈依三寶可以使人生更多彩多姿,更踏實安全。
二、你要豐富人生,必須先要皈依三寶。
三、人生不能沒有信仰,踏出信仰的第一步-皈依三寶!
四、一生的轉(zhuǎn)捩點,轉(zhuǎn)迷為悟、轉(zhuǎn)邪為正、轉(zhuǎn)惡為善,就是要皈依三寶。
五、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就是皈依三寶。
六、皈依三寶是心靈的依靠;皈依三寶是永恒的寶藏。
七、皈依三寶是邁入幸福的捷徑!
八、皈依三寶是走向真理的道路,是認識了自己。
九、皈依三寶,一入佛門即進入佛法的堂奧。
十、皈依三寶是受戒的基礎,是成佛的根本。
十一、想不受苦報,便應皈依三寶,相信因果輪回之理,勿造惡業(yè)。
十二、好信仰,要向好朋友推薦-皈依三寶大家一起來。
十三、慎重推薦,究竟皈依處-三寶最吉祥。
十四、真正的故鄉(xiāng)-來自三寶;真正的依靠-來自三寶。
十五、趨向真理大道-皈依三寶。
十六、打開心靈之窗-皈依三寶。
十七、重建幸福人生-皈依三寶。
十八、找回本來面目-皈依三寶。
十九、點亮一盞永恒的心燈-皈依三寶。
二十、人間凈土的建立-人人皈依三寶。
二一、心靈起死回生的開始-皈依三寶。
二二、生命的導航-皈依三寶。
二三、放下人生的重擔-現(xiàn)在正是皈依三寶的時候。
二四、佛陀親切的呼喚,您還要猶豫多久?趕快回到三寶的懷抱里。
二五、一盞夜路明燈,一艘苦海慈航,一塊上好福田,一位智慧明師。
二六、心靈的環(huán)保,生命的清流,病患的良醫(yī),那就要皈依三寶。
二七、來自兩千五百年佛陀的誠摯呼喚-皈依三寶。
二八、以慈悲來代替怨恨,以般若來感化邪惡,以施舍來幫助吝嗇,以皈依三寶來凈化自我,凈化社會。
二九、您皈依三寶,三寶就會與您同在!
三十、圓滿人生,就要從皈依三寶開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960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我祝福你,如愿以償
下一篇: 文章的信仰——致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