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8點哄孩子入睡 | 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免費收聽更多睡前故事點擊上方收聽音頻
親愛的寶貝們大家晚上好,歡迎收聽兒童故事集匯,我是你們的婷姐姐。今天我們要聽的兒童故事是《大問題》!不厭其煩:厭:嫌。不嫌麻煩。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三十八回評:“每閱數(shù)年,必綜敘素臣生子生孫,娶婦嫁女,中科發(fā)甲。而讀者不厭其煩,甚至一回之中,先后數(shù)見,絕無沓冗繁復之病?!?/p>
故事導讀:我是誰 我為什么在這里 我從哪里來 我為什么……小朋友提出這些看似可愛又有哲理的問題時,大人們都是如何回答他呢
隨著孩子生活在這世界上的時間不停的增長,累積越來越多新鮮的經(jīng)驗,見識許多奇妙的事情,并開始對大人提出許多問題,日日夜夜的十萬個為什么不停在許多家庭中重復播出…
每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都不一樣,因為這些不同,會形成各自的“生活智慧”,所以,在《大問題》里面,各種答案都閃現(xiàn)著智慧的光。孩子讀這樣的故事,被映照,或反射,或吸收,自然也會產(chǎn)生自己的智慧...
▍版權說明:故事來自網(wǎng)絡,本文分享內(nèi)容僅限閱讀推廣,資源版權屬于原出版機構,若孩子喜歡,建議陪孩子閱讀實體繪本文字、音頻系兒童故事集匯發(fā)布
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經(jīng)歷:從幼年開始懵懵懂懂,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一切都很新鮮,一切又很可怕,直到有兩位很親切的人來到我們身邊——那就是我們的父母,抱我們、親我們、關愛我們,然后我們第一次從內(nèi)心感覺到了溫暖,感覺到開心,第一次內(nèi)心充滿了愛。
隨著慢慢的長大,我們和最親愛的人發(fā)生了爭執(zhí)矛盾,被父母責罵。然后我們感受了孤獨,內(nèi)心空蕩蕩的,不知何去何從,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緩解心中的失落和空虛。隨后我們屈從于父母,又重新得到了關愛,內(nèi)心又充實了起來。
于是我們學會了從別人身上得到愛可以解決內(nèi)心的空虛。
再長大一些,我們接觸了更多的人和事,有人來,有人走。有陌生人變成了朋友,也有朋友反目成仇。內(nèi)心又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空虛充實,充實空虛,可是這種感覺往往都不長久,轉(zhuǎn)瞬即逝。就這樣在失去得到之間慢慢成長著。
再以后開始學習上班,讓自己忙碌了起來,就無暇顧及內(nèi)心的感受,想著工作的時候也十分充實??墒强傆锌臻e的時候,我們看電影,約朋友一起玩,總要找點事讓自己忙碌起來才可以緩解內(nèi)心的空虛。
可是一個人晚上睡不著的時候又感覺到了空虛寂寞,接著我們學會了交女朋友然后結(jié)婚??墒欠蚱拗g也會發(fā)生爭吵摩擦,于是在內(nèi)心中我們又一次被拋棄了,又一次感受到了空虛孤獨。
后來有了孩子,我們內(nèi)心充滿了幸福,可是有時候孩子也不理解我們,也會惹我們生氣。再后來孩子長大了,獨立了,開始自己的生活。你面對著身邊的人和事,也時常感覺到孤獨空虛。就這樣你一邊經(jīng)常沉浸在回憶里,一邊應對著身邊的雞毛蒜皮,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你到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刻都在尋找:為什么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東西?為什么我經(jīng)常感覺到空虛孤獨?……
這只是一個假設,我相信這世上有一部分人是這樣過完一生的。在我過往的歲月里我也經(jīng)常感覺到孤獨空虛,只有和家人朋友相處,或者忙碌起來的時候才能暫時忘掉空虛。以前我十分不理解,一直都在尋找能讓自己內(nèi)心不空虛的方法,可是一切都轉(zhuǎn)瞬即逝。直到我接觸到了佛經(jīng),才明白了無常。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果你明白了萬法皆空的道理,就會明白為什么心沒有歸宿,為什么我們時常感到空虛呢?因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除了你自己,其他一切對于你來說都是不存在的,或者換一種說法,對于你的內(nèi)心是不存在的,我們能接觸到,能暫時擁有都是我們的感覺。
一切事物對于我們的內(nèi)心只是幻影,只是一種短暫的感覺,根本不能充實我們的內(nèi)心,因為心也是不存在的,或者說心太大了,就像虛空一樣,是無處不在的,無論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把它裝滿。
佛家常常講“空”,這個東西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很不好理解。因為在我們的感覺中,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能接觸到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實實在在的??墒菃栴}就出在這個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上,因為這些是會騙人的,這個人不是指具體的人,而是指內(nèi)心的本我,就是去除掉眼耳鼻舌身意你剩下的那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存在。
我們一直尋求著用刺激眼耳鼻舌身意的方法來暫時解決內(nèi)心的空虛,卻不知道正是因為這些東西的蒙蔽,才讓我們發(fā)現(xiàn)不到自己的本源。色聲香味觸法得到滿足,確實能帶給我們短暫的快樂,但是這種快樂就像吸毒品一樣,很容易上癮,只有用不斷的刺激才能得到連續(xù)不斷的快樂,可是時間久了,卻會讓我們一下子失去所有短暫的快樂,所以追求色聲香味觸法的快樂肯定是不對的。
那么如何才能帶給人真正的永恒的快樂呢?錯了,追求永恒快樂從根本上講也是錯的,世上根本沒有永恒的快樂。就像莊子講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其實人的快樂也是一樣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永恒的快樂,根本是不存在的。
那么回過頭了想想我們的“空”,就是我們經(jīng)常內(nèi)心感覺到無所依著,空蕩蕩的空。尋求了一輩子,到頭來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心根本就永遠裝不滿,就像虛空一樣,有生靈草木,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但是依然是空蕩蕩的,生靈草木,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形成泯滅,消減增長對于浩瀚無垠,亙古存在的虛空來說真的是微乎其微,簡直可以忽略不計。我們的心也一樣,無論我們有過怎樣的遭遇經(jīng)歷,喜樂悲愁,對于空蕩蕩的心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都是當時的一種感覺,也是空的。也就是說我們最根本的本源只是一種存在,對于整個世界,都是空的。反過來,這個世界對于我們的本源來說也是空的,都只是一種存在而已。
好了,現(xiàn)在明白我們是什么,也就是佛家說的“我是誰”的問題。接下來又有一個問題:既然世間的一切對于我們心來說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的,那我們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一出生就等死不就好了。當然不是,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我們?yōu)槭裁磥淼竭@個世界?來干什么?
有這樣一句話: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來到這個世上所經(jīng)歷的一切,見過的所有人和事都是被因果串聯(lián)在一起的。父母,朋友,愛人,都是和我們存在因果關系才會相聚在一起,你欠著我的,要還給我,我欠著你的,要還給你。都相互還完了,因果已了,緣分也就盡了。如果今生還不完,來世接著還。若無相欠怎會相見。所以我們來到這世上是為了了結(jié)因果的。有些高僧為什么要出家?就因為他們堪破了因果,為了避免太多的因果糾纏,于是看破紅塵,出家為僧。為的就是不再陷入輪回,不再經(jīng)歷因果輪回之苦。輪回這個詞很生動,就是重復,我們凡夫俗子因為堪不破因果,所以造成了很多因果之間的糾纏,今生了結(jié)不了,來世再接著來,來世的時候又造成了新的因果,就再接著來世,于是有了輪回。
我們凡夫俗子都怕會有一個不好的結(jié)果,卻沒考慮有一個好的開始,但是有智慧的人就很怕有一個不好的開始。所以會有這樣一句話:凡夫畏果,菩薩畏因。
我們了解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會明白在這個世上,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肯定有它的道理和緣由。要想有個好的結(jié)果,就要一個好的開始,廣結(jié)善緣,最后才會有個好的結(jié)局。
當你不知道你是誰的時候,是自我陷入一種虛無,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想必樓主是否經(jīng)常存在做什么都沒意思,沒前進的動力,沒能讓自己瘋狂的愛好···這些都是自我虛無的一種表現(xiàn),你不能覺到自己和別人的區(qū)別,就會產(chǎn)生我是誰的疑問。
對于這個問題,請不要輕信任何理論,或者任何人的解答,你就是你,你又是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但是你又如何才能知道?
你所說的儒教,孔子個人的信仰;佛教,釋迦牟尼的感悟;道教,也是一種個人的信仰。每一種信仰都面對著各自性格所對應的人。選擇適合他們的道路。而你跟他們根本不同,選擇他們的道路只能讓你陷入迷途。所以不要輕易相信任何理論。
況且,進化論到現(xiàn)在為止,只是一種假說,他觀察生活中很多生活都有進化的現(xiàn)象,而人和猿猴長得又像,便猜想人士猿猴進化來的。到現(xiàn)在沒有足夠的證據(jù)能夠證明。而基督教、道教、佛教,則更是一點論據(jù)都沒有。
如何找到你自己,你不能依靠任何理論。
唯一能夠找到你自己的是你自己。
每一個人找到的自己都是發(fā)現(xiàn)自己愛好的事物,能讓自己一輩子珍重的一些東西,或者親情、或者友情;或者一門科學;或者一種愛好,如騎車。他們的存在,如果能讓你每一天都自己覺得很快樂,很充實,那么你就可以說自己已經(jīng)找到自己了,至少接近自己了?!痘鹩叭陶摺分姓f,心之牽掛,便是你所在的方向,便是這個道理。
歸結(jié)到以下幾點:
第一,不輕易相信任何理論,自己只能自己找到自己,不是別人的理論賦予的;
第二,找到自己其實是找到自己一生珍重的事物,心之牽掛,進而明白自己的位置,如仁對于孔子;物理對于居里夫人;愛情對于簡愛。每個人珍重的那個東西都是不一樣的。你要發(fā)覺他。
第三,要發(fā)覺他的存在,一方面自己要做思考,最重要的是讓自己過得快樂,嘗試很多事物,當你發(fā)現(xiàn)有一個事物能讓你很快樂的時候,可能你就已經(jīng)找到他了。說白了,就是多嘗試,直到試出來讓你快樂的那個東西。
樓主,請相信你能找到自己,我曾和你一樣迷茫,而現(xiàn)在我找到了我自己,你也可以找到你自己。有什么問題歡迎繼續(xù)問我
人生觀和人生哲學的三個重要問題之一。
? ? 一、三個問題和多種認定
1、三個問題
①我是誰(我是什么人)?
②我從哪里來?
③我到哪里去?
2、多種認定
①“三個人生哲學難題”;
②“三個西方哲學永恒命題”
③“世界上最終極的三大哲學問題”。
? ? 二、三個問題的人生意義
筆者認為,這三個問題不是哲學的終極問題,而是人生觀和人生哲學的三個重要問題。
很少有人經(jīng)常思考這些問題,有時遇到嚴厲的門衛(wèi)才需要認真回答這些問題。
極少有人在風和日麗、風景如畫的時空與風情萬種的佳人共處時思考這些問題,卻不幸在監(jiān)獄標語中經(jīng)常看到這些問題:“你是什么人?為什么來這里?來這里干什么?”“記住昨天走過的路、走好今天改造的路、奔向明天光明的路?!?/p>
人生確實需要經(jīng)常思考這三個問題。
人有自然、社會和精神三大屬性。人生是人的自然生命在意識支配下的社會旅程。
1、我是什么人?——核心是現(xiàn)在的定位。
三千多年前,古希臘德爾斐神廟刻著“認識你自己”的銘文。中國有著名的格言:“人貴有自知之明”。明確自己的身份地位是個人在社會中安身立命的前提。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是個人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個人條件集中在三個焦點:①相貌的妍媸;②品德的善惡;③智能的高低?,F(xiàn)代社會有人糾結(jié)于“靠臉吃飯,還是靠才華吃飯?”,但美德是立身之本。
2、我從哪里來?——核心是歷史的回顧。
在市場經(jīng)濟中,人的流動很頻繁。應聘時要準備回答很多問題,但最重要的是:①學歷文憑;②工作(實習)經(jīng)歷;③家庭狀況?!坝⑿鄄粏柍錾怼?,平民常被審問。
珍惜過去的業(yè)績,正視自己的缺憾。
3、我到哪里去?——核心是未來的追求。
人生有“三業(yè)”:職業(yè)、家業(yè)和事業(yè),事業(yè)處于最高層次。馬克思主義哲學倡導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但在積極進取時要力戒腐敗、勿忘算賬:①政治前途帳;②經(jīng)濟收入帳;③人身自由帳;④家庭幸福帳。
追求美好的未來,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 ? 三、相關問題
1、人生觀和人生哲學的三大問題
①人生目的,回答人生為了什么?是為了自私自利,還是為了奉獻社會。
②人生態(tài)度,回答人該怎樣活著?是樂觀積極進取,還是悲觀消極無為。
③人生評價,回答人生價值何在?是看貢獻的大小,還是看索取的多少。
2、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六大要素(5個W,1個H)
①Who(主體,何人做事);
②When(時間,何時做事);
③Where(空間,何地做事);
④What(客體,何事要做);
⑤Why(原因——何因所致、目的——為何做事);
⑥How(方法,如何做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989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聽兒童故事】蟻后的身世之謎睡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