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文字關注我們
《國風·鄭風·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茨維塔耶娃說: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個小鎮(zhèn),共享無盡的黃昏,和綿綿不絕的鐘聲。有人說,我不羨慕熱戀的情侶,更羨慕牽手的老人。最長情的告白是陪伴。人世光陰,歲月綿長,希望歲月不負你,在這綿長的時光里,只愿我們互相陪伴,相偕到老。
《點絳唇》宋·李清照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張愛玲說: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相遇是愛情的萌芽,有時,就在那一瞬間,四目相對之下,是心動的感覺,由此結下了一生的塵緣。當兩人攜手之時,再回想起那天的相遇,才會發(fā)現,那天的太陽,原來那么溫暖,那天的心情,格外明亮?!肚脖瘧讶住て湟弧诽啤ぴ≈x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韋叢嫁給元稹時,元稹家境困難,可韋叢安然處之,見元稹沒有衣服,就在自己衣箱里面翻找,沒有錢打酒喝,就拔下金釵當掉買酒來喝。這世間最動人的愛,是我懂你。一個善解人意的愛人是人一生的幸運。我懂你的境遇,我知你的才華,我愿與你同甘共苦,共度人生年華。
圖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系我們
詩題原文是希臘語“Nostos”,意思是“回家”。英語中“鄉(xiāng)愁”一詞,Nostalgia,即源于此,由“Nostos”(回家)和 “algos”(痛苦)合成。
不論古今中外,回家都是人類永恒的主題。萬法無常,一切都在改變,曾經的家注定要失去。我們只看一次世界,在童年。是的,回家其實是一場自我的穿越。
撰文 | 三書
回家,我怕
不論此詩的作者是宋之問還是李頻,也不論是否作于被貶逃歸途中,這些都不再重要。一切好詩,皆如日月星辰,屬于所有人,澤被所有人。
“近鄉(xiāng)情更怯”,無需有作者當時的背景,任何人離家經年,歸途中都會油然而生這種心情。害怕的原因及程度或有不同,但“近鄉(xiāng)情怯”的體驗人人都有。
我們先來讀這首詩,以共 情感 知詩人為什么害怕。詩人的處境可從題目和前兩句中體會。
題目是“渡漢江”,詩或許寫于渡江之后,但作者看見詩或被詩看見,則在渡江之時。既是近鄉(xiāng)情更怯,可知渡過漢江,很快就要到家了。一條江并沒有多寬,渡過去也很快,但心里感覺陡變。還在江這邊時,家鄉(xiāng)尚覺得遠,一渡江忽然迫近。山與河,隔開的不是直線距離,是遙遠的心理距離。因此,詩題抓住的乃是人類很原生態(tài)的一個體驗。
再讀前兩句。“嶺外音書絕”,嶺外應該就是嶺南,但嶺外感覺要更遠,因為南嶺已很遠,況在南嶺之外。從嶺外到漢江,要走多久,要翻多少座山,過多少條河?在嶺外時,家中已經“音書絕”。大概早些時候,還與家人音書往來,后來家里再也沒有回信,也打聽不到半點消息。
“經冬復立春”,多么漫長而焦灼的等待。等了一個冬天,等到春天又來,嶺外的日子全在等待。音書斷絕之后,擔憂和焦灼與日俱增。如果真是“逃歸”,那也許是再也無法承受這樣的等待,不顧一切也要回去的選擇。
一路長途跋涉,當家鄉(xiāng)忽然近了,近在眼前,心跳加快起來。害怕源于音書絕。沒有消息往往就是一種消息,一種可預感到的不祥的壓力。
最后“不敢問來人”,來人就是從鄉(xiāng)里來的人,一問可能就知道家里的情況了,但詩人不敢問。怕的是家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怕的是自己的恐懼被證實。至于到底家里怎樣了,詩不需要說。我們可以懸想,可以開各種腦洞,也可以用自己的閱歷去補充。
整首詩滲透著一個感覺:怕。從音書絕開始怕,隨著每一句、每個詞,“怕”在遞增,渡江時更怕,直到最后的“不敢”。
可能有人會說,詩中的害怕有特殊的 歷史 背景,比如被貶,或許戰(zhàn)亂,通信不便,等等。誠然,照此解讀有助于體會詩中的心情,但無論什么背景都是后人的猜測。而詩中觸及的普遍體驗,并不必要還原到創(chuàng)作時的背景中。今人聯絡和交通都很方便,是不是不再近鄉(xiāng)更情怯?我們害怕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哪怕是莫名的害怕,也還是會害怕的。
這首詩本身所表達的是人性。人的一生不都在等待嗎,一個又一個的等待,一次又一次的害怕。翻閱現當代世界文學,一個關鍵的主題就是“我怕”。
伴隨工業(yè)文明的興起,傳統(tǒng)式微,神性缺席,人被物化,家園的失落,全都構成現代人內心深處的“我怕”。人海茫茫,我們個個泛若不系之舟,卻并沒有莊子寓言的自由,有的只是無處拋錨的走投無路。
朱銳(宋)《溪山行旅圖》
老兵返鄉(xiāng)日記
這首漢樂府詩如同一部微電影,畫面的敘事感很強。每次讀看,都很心酸,似乎那老人就在眼前。
根據唐代史學家吳兢撰述的《樂府古題要解》,“十五從軍征”一詩晉時已被譜入樂府,其創(chuàng)作年代當在漢魏戰(zhàn)亂之際。
我們很難想象近兩千年前的城市和村莊,但也許可以想象一個襤褸憔悴的老人走在土路上。自從十五歲那年離開家鄉(xiāng),他已經整整六十五年沒有回來。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越是沉重,敘述越平淡;敘述越平淡,讀來越心驚。“始得歸”,他一直在等,等了一生。比起無定河邊骨,這個士兵或許算是幸運的,至少沒有戰(zhàn)死沙場,至少最終回來了。
快到村莊時,老人遇見一位鄉(xiāng)里人。二人應該年紀相仿吧,應該辨認了好一陣子,彼此才認出原來是你?!凹抑杏邪⒄l?”這句問得驚心動魄,卻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畢竟六十五年沒回來,畢竟天下戰(zhàn)亂。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說出這個殘忍的事實……
老人此前雖然疲憊不堪,但心里有一個回家的希望支撐著。聽到家人都已亡故,那一瞬間是什么感受?為什么他沒有轟然倒塌?或許希望本就渺茫,或許在他意料之中,而此時他精疲力盡,連倒下的力氣也沒有了。
上述感受是不是詩人的意思,我們不知道。老人聽到噩耗后什么心情作何反應,詩人只字未提,直接跳過。詩人留給我們去想象,再從老人接下來做的事情中去揭示。那一瞬老人內心的風暴或靜止,任何文字也無法描述。而前后畫面的斷裂和留白,正詮釋了詩作為超越語言的存在。
老人本能而空洞地往家里走,進門看見:“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昔日的家已成廢墟。
做夢似地,他從中庭采了旅谷,從井上采了旅葵。家里又冒出炊煙,又聞到飯香。羹飯一時熟,飯做好了,卻沒有人來吃。他的夢中夢醒了。
茫茫然走出家門,向東邊望,那是家人們埋葬的地方——他的眼淚終于落了下來。
郭熙(元)雪山行旅圖
另一種返鄉(xiāng)日記
同為八旬老人,也是少小離家老大回,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返鄉(xiāng)卻完全不同。沒有戰(zhàn)爭的大背景,沒有家人的生離死別,這首詩抓住的只是一個很平常的感悟。
作為兒童啟蒙讀本的必選詩,不知道兒童從中能讀出什么感受。記得蕭紅在《呼蘭河傳》中回憶祖父給她講這首詩時,她很恐懼是不是自己也要離家,是不是老了回來連爺爺也不認識自己了。
《回鄉(xiāng)偶書》字面雖淺顯,背后的心情卻完全在兒童之外,感知的視角在老人這一邊。兒童只是一面鏡子,老人從中照見自己變成了故鄉(xiāng)的陌生人。
賀知章告老還鄉(xiāng)在史上是罕見的風光,根本不是古詩插圖中肩背褡褳的落魄老人形象。唐玄宗為御制詩贈之,并詔賜鏡湖,皇太子率百官為其餞行。知章一生富貴升平,更得善終,還鄉(xiāng)時已八十六歲。
回到別了幾十年的故鄉(xiāng),一定滿目都是陌生人,而自己更是個陌生人。作為名人顯貴,鄉(xiāng)民對他肯定早有耳聞。當兒童天真地笑問:“客從何處來?”,他一下看清自己身上的陌生人。
觸動的也是這個瞬間。不用說幾十年,就是幾年沒有回去,對家鄉(xiāng)也會有強烈的陌生感。是什么讓我們感到陌生呢?
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第二首曰:“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弊屓藢亦l(xiāng)感覺生疏的,并不是時間本身,而是人事的變化。當熟悉的人不在或改變了,我們自身的那部分也隨之而去。
然而仍有些事物還在,甚至并沒有改變,比如門前的鏡湖水,春風還像從前那樣吹。此時,人似乎穿越了時間,遇見從前的自己。
這才是真正的穿越,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時間的故事。
劉琰(明)《行旅圖》
當流亡成為宿命
晚唐五代詞人韋莊寫過一組《菩薩蠻》,總共五首。從那天清曉的別離,寫到老去他鄉(xiāng)的追憶,時間跨度幾十年。上面是第二首詞,此時他已離開長安,避難于江南。
江南的好人盡皆知,尤當中原兵荒馬亂,更是“人人盡說江南好”。這個“盡”字很痛,因為詩人沒法把心安在這里。他也勸慰自己,“游人只合江南老”,他知道他應該安心終老于斯。
韋莊在《花間集》中的聲音很獨特,別的詞人都在虛構模擬女子的口吻,他卻明朗地以詞寫他的真實人生。別人的詞委婉而富于意象,他的詞以真摯 情感 直擊人心。
這兩句“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不用鋪墊,也沒有意象,開口就說真心話。雖然直接,卻意味深遠,“盡說”與“只合”之間,細想又暗藏多少委屈的 情感 。此類語氣見出韋莊的功力和魅力。
江南好在哪里呢?詩人一一指給我們看,都是熟悉的意象:“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這是景美;“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這是人美。
他勸自己:“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江南歲月靜好,不到葉落歸根的時候,不要回去,回去看著滿目瘡痍的家鄉(xiāng),豈不徒然叫人斷腸?但若問為什么要勸自己莫還鄉(xiāng),那還不是因為太想還鄉(xiāng)。
如此這般,口勸心、心問口,自問自答。無法釋懷的心情,找不到出口的人生困境,也只能放進在一首詞中。
在江南滯留快了十年,韋莊終于回到長安,也終于考中進士,此時他已將近六十歲。才過數年,唐王室內部發(fā)生政變,韋莊絕望入蜀,希冀形勢好轉再回長安。但等到的卻是唐朝的徹底覆滅,而他從此終生流亡,最后客死他鄉(xiāng)。
當年無心眷戀的江南,入蜀后卻令他深深懷念。《菩薩蠻》第三首開頭寫道:“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且不無后悔地表示:“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這是又一個時間的故事。時間改變著一切,也改變著我們。曾經以為苦的,后來回味出樂;曾經以為暫時離開,后來再也回不去。
撰文 | 三書
編輯 | 宮照華
校對 | 李世輝
《向太陽》,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現代文學史和文學評論家一致把它譽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重要的優(yōu)秀詩篇。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艾青詩選“向太陽”原文賞析讀后感,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與分享喲!
艾青詩選“向太陽”原文
從遠古的墓塋
從黑暗的年代
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
震驚沉睡的山脈
若火輪飛旋于沙丘之上
太陽向我滾來……
——引自舊作《太陽》
一 我起來
我起來—
像一只困倦的野獸
受過傷的野獸
從狼藉著敗葉的林藪
從冰泠的巖石上
掙扎了好久
支撐著上身
睜開眼睛
向天邊尋覓……
我——
是一個
從遙遠的山地
從未經開墾的山地
到這幾千萬人
用他們的手勞作著
用他們的嘴呼嚷著
用他們的腳走著的城市來的
旅客,
我的身上
酸痛的身上
深刻地留著
風雨的昨夜的
長途奔走的疲勞
但
我終于起來了
我打開窗
用囚犯第一次看見光明的眼
看見了黎明
——這真實的黎明啊
(遠方
似乎傳來了群眾的歌聲)
于是 我想到街上去
二 街上
早安呵
你站在十字街頭
車輛過去時
舉著白袖子的手的警察
早安呵
你來自城外的
挑著滿籮綠色的菜販
早安呵
你打掃著馬路的
穿著紅色背心的清道夫
早安呵
你提了籃子,第一個到菜場去的
棕色皮膚的年輕的主婦
我相信
昨夜
你們決不像我一樣
被不停的風雨所追蹤
被無止的惡夢所糾纏
你們都比我睡得好啊!
三 昨天
昨
我在世界上
用可憐的期望
喂養(yǎng)我的日子
像那些未亡人
披著麻縷
用可憐的回憶
喂養(yǎng)她們的日子一樣
昨天
我把自己的國土
當做病院
——而我是患了難于醫(yī)治的病的
沒有哪一天
我不是用遲滯的眼睛
看著這國土的
沒有邊際的凄慘的生命……
沒有哪一天
我不是用呆鈍的耳朵
聽著這國土的
沒有止息的痛苦的呻吟
昨天
我把自己關在
精神的牢房里
四面是灰色的高墻
沒有聲音
我沿著高墻
走著又走著
我的靈魂
不論白日和黑夜
永遠的唱著
一曲人類命運的悲歌
昨天
我曾狂奔在
陰暗而低沉的天幕下的
沒有太陽的原野
流著溫熱的眼淚
哭泣我們的世紀
現在好了
一切都過去了
四 日出
太陽出來了……
當它來時……
城市從遠方
用電力與鋼鐵召喚它
——引自舊作《太陽》
太陽
從遠處的高層建筑
——那些水門汀與鋼鐵所砌成的山
和那成百的煙突
成千的電線桿子
成萬的屋頂
所構成的
密叢的森林里
出來了……
在太平洋
在印度洋
在紅海
在地中海
在我最初對世界懷著熱望
而航行于無邊藍色的海水上的少年時代
我都曾看著美麗的日出
但此刻
在我所呼吸的城市
噴發(fā)著煤油的氣息
柏油的氣息
混雜的氣息的城市
敞開著金屬的胴體
礦石的胴體
電火的胴體的城市
寬闊地
承受黎明的愛撫的城市
我看見日出
比所有的日出更美麗
五 太陽之歌
是的
太陽比一切都美麗
比處女
比含露的花朵
比白雪
比藍的海水
太陽是金紅色的圓體欠
惠特曼
從太陽得到啟示
用海洋一樣開闊的胸襟
寫出海洋一樣開闊的詩篇
凡谷
從太陽得到啟示
用燃燒的筆
蘸著燃燒的顏色
畫著農夫耕犁大地
畫著向日葵
鄧肯
從太陽得到啟示
用崇高的姿態(tài)
披示給我們以自然的旋律
太陽
它更高了
它更亮了
它紅得像血
太陽
它使我想起 法蘭西 美利堅的革命
想起 博愛 平等 自由
想起 德謨克拉西
想起 《馬賽曲》《國際歌》
想起 華盛頓 列寧 孫逸仙
和一切把人類從苦難里拯救出來的
人物的名字
是的
太陽是美的
且是永生的
六 太陽照在
初升的太陽
照在我們的頭上
照在我們的久久地低垂著
不曾抬起過的頭上
太陽照著我們的城市和村莊
照著我們的久久地住著
屈服在不正的權力下的城市和村莊
太陽照著我們的田野,河流和山巒
照著我們的從很久以來
到處都蠕動著痛苦的靈魂的
田野,河流和山巒……
今天
太陽的炫目的光芒
把我們從絕望的睡眠里刺醒了
也從那遮掩著無限痛苦的迷霧里
刺醒了我們的城市和村莊
也從那隱蔽著無邊憂郁的煙霧里
刺醒了我們的田野,河流和山巒
我們仰起了沉重的頭顱
從濡濕的地面
一致地
向高空呼嚷
“看我們
我們
笑得像太陽!”
七 在太陽下
“看我們
我們
笑得像太陽!”
那邊
一個傷兵
支撐著木制的拐杖
沿著長長的墻壁
跨著寬闊的步伐
太陽照在他的臉上
照在他純樸地笑著的臉上
他一步一步地走著
他不知道我在遠處看著他
當他的披著繡有紅十字的灰色衣服的
高大的身體
走近我的時候
這太陽下的真實的姿態(tài)
我覺得
比拿破侖的銅像更漂亮
太陽照在
城市的上空
街上的人
他們并不曾向我打招呼
但我向他們走去
我看著每一個從我身邊走過的人
對他們
我不再感到陌生
太陽照著他們的臉
照著他們的
光潔的,年輕的臉
發(fā)皺的,年老的臉
紅潤的,少女的臉
善良的,老婦的臉
和那一切的
昨天還在慘愁著但今天卻笑著的臉
他們都匆忙地
擺動著四肢
在太陽光下
來來去去地走著
——好像他們被同一的意欲所驅使似的
他們含著微笑的臉
也好像在一致地說著
“我們愛這日子
不是因為我們
看不見自己的苦難
不是因為我們
看不見饑餓與死亡
我們愛這日子
是因為這日子給我們
帶來了燦爛的明天的
最可信的音訊?!?/p>
太陽光
閃爍在古舊的石橋上……
幾個少女——
那些幸福的象征啊
背著募捐袋
在石橋上
在太陽下
唱著清新的歌
“我們是天使
健康而純潔
我們的愛人
年輕而勇敢
有的騎戰(zhàn)馬
馳騁在曠野
有的駕飛機
飛翔在天空……”
(歌聲中斷了,她們在向行人募捐)
現在
她們又唱了
“他們上戰(zhàn)場
奮勇殺敵人
我們在后方
慰勞與宣傳
一天勝利了
歡聚在一堂……”
她們的歌聲
是如此悠揚
太陽照著她們的
驕傲地突起的胸脯
和袒露著的兩臂
和發(fā)出尊嚴的光輝的前額
她們的歌
飄到橋的那邊去了……
太陽的光
泛濫在街上
浴在太陽光里的
街的那邊
一群穿著被煤煙弄臟了的衣服的工人
扛抬著一架機器
——金屬的棱角閃著白光
太陽照在他們流汗的臉上
他們發(fā)出緩慢而沉洪的呼聲
“杭——唷
杭——唷
我們是工人
工人最可憐
貧窮中誕生
勞動里成長
一年忙到頭
為了吃與穿
吃又吃不飽
穿又穿不暖
杭——唷
杭——唷
自從八一三
敵人來進攻
工廠被炸掉
東西被搶光
幾千萬工友
饑餓與流亡
我們在后方
要加緊勞動
為國家生產
為抗戰(zhàn)流汗
一天勝利了
生活才飽暖
杭——唷
杭——唷……”
他們帶著不止的杭唷聲
轉彎了……
太陽光
泛濫在曠場上
曠場上
成千的穿草黃色制服的士兵
在操演
他們頭上的鋼盔
和槍上的刺刀
閃著白光
他們以嚴肅的靜默
等待著
那及時的號令
現在
他們開步了
從那整齊的步伐聲里
我聽見
“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
我們是從田野來的
我們是從山村來的
我們生活在茅屋
我們呼吸在畜棚
我們耕犁著田地锏厥俏頤塹納裉ì
敵人來到我們的家鄉(xiāng)
我們的茅屋被燒掉
我們的牲口被吃光
我們的父母被殺死
我們的妻女被強奸
我們沒有了鐮刀與鋤頭
只有背上了子彈與槍炮
我們要用閃光的刺刀
搶回我們的田地
回到我們的家鄉(xiāng)
消滅我們的敵人
敵人的腳踏到哪里
敵人的血流到哪里……
…………
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
…………”
這真是何等的奇遇啊……
八 今天
今天
奔走在太陽的路上
我不再垂著頭
把手插在褲袋里了
嘴也不再吹那寂寞的口哨
不看天邊的流云
不彷徨在人行道
今天
在太陽照著的人群當中
我決不專心尋覓
那些像我自己一樣慘愁的臉孔了
今天
太陽吻著我昨夜流過淚的臉頰
吻著我被人世間的丑惡厭倦了的眼睛
吻著我為正義喊啞了聲音的嘴唇
吻著我這未老先衰的
啊!快要佝僂了的背脊
今天
我聽見
太陽對我說
“向我來
從今天
你應該快樂些呵……”
于是
被這新生的日子所蠱惑
我歡喜清晨郊外的軍號的悠遠的聲音
我歡喜擁擠在忙亂的人叢里
我歡喜從街頭敲打過去的鑼鼓的聲音
我歡喜馬戲班的演技
當我看見了那些原始的,粗暴的,健康的運動
我會深深地愛著它們
——像我深深地愛著太陽一樣
今天
我感謝太陽
太陽召回了我的童年了
九 我向太陽
我奔馳
依舊乘著熱情的輪子
太陽在我的頭上
用不能再比這更強烈的光芒
燃灼著我的肉體
由于它的熱力的鼓舞
我用嘶啞的聲音
歌唱了: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開
陳腐的靈魂
擱棄的河畔……”
這時候
我對我所看見 所聽見
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寬懷與熱愛
我甚至想在這光明的際會中死去……
1938年4月 武昌
艾青詩選“向太陽”賞析
群星已經隱退,而你依然站在那里,期待著太陽上升——題記
細讀《艾青詩選》,你不難發(fā)現書中出現最多的字眼便是“中國﹑青年﹑希望﹑奮斗……”還有那就是“太陽”。
太陽東升西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它給我們帶來溫暖,伴著我們成長!給大地萬物帶來生機,卻往往被我們忽略掉!在《山海經》中,夸父曾經執(zhí)著追逐著太陽,他被那明亮的光球吸引著,想將它帶到人們心中,似飛蛾撲火,毫不猶豫向太陽飛奔而去。艾青也一直熱愛著太陽,也可以說達到如癡如醉的境界。他看到“死亡﹑戰(zhàn)爭﹑壓迫……”封鎖著中國,他知光明之路必將充滿泥濘和崎嶇,但他卻不放棄,如夸父逐日那般執(zhí)著。同時,他也意識到新中國不能只建立與國土之上,而是要把信念建立在人們心中。他像夸父一樣他想把太陽的溫暖帶給人們于是并有了《向太陽》:
“初升的太陽,照在我們的頭上,久久垂著,不曾抬起的頭上,我們仰起那沉重的頭顱一致地,向高空呼喊:“看,我們笑得像太陽!”
艾青的詩如寒冬里的一束陽光,照在中國的大陸上,照在老百姓久經風霜的臉上,竟如此溫暖!他的詩宏壯激昂,直擊人心!他寫的詩給了當時久經壓迫的人民帶來了希望;給祖國千千萬萬的青年帶來了動力。這首詩猶如寒冬里的一把火照亮了人們,溫暖了大地!對當時正處于迷茫的青年來說,這是一首鼓舞人心的樂曲,是世界上最溫暖的詩。同時太陽之光像一把閃耀萬丈光芒的尖刀,刺破了統(tǒng)治社會的黑暗,直擊反動派和地主們的心坎。艾青的詩也是來自不屈人們的怒號!
最終,勝利的太陽在東方冉冉升起,始終溫暖地照耀著大地!
當我身處困境,面臨抉擇的時候,我會想起曾經讀過的《艾青詩選》。它如太陽照亮我的內心!我相信只要向著那光芒去,黑暗就會遠離我,成功也就離我不遠了!不管成功的道路有多艱辛,我們也應如夸父逐日般,要為之努力,為之奮斗!
艾青詩選“向太陽”讀后感
1938年4月,艾青從戰(zhàn)火蔓延的北方回到武漢不久,以激越而豐厚的情感創(chuàng)作了長詩《向太陽》。由于這首詩所顯示的作者對人生和藝術不斷探求的精神,以及它達到的寬廣的審美境界,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現代文學史和文學評論家一致把它譽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重要的優(yōu)秀詩篇。因為它不僅標志著艾青的創(chuàng)作道路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對我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向太陽》長四百余行,是三十年代艾青最長的一首詩,由九個各自獨立又前后呼應的章節(jié)組成。盡管在詩里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場景和人物,但并不以敘事為主,作者仍然以他那樸素坦誠富有個性的抒情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自始至終以第一人稱的“我”(也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作為全詩的主線和命脈。武漢當時作為抗日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一個重鎮(zhèn),正轟轟烈烈地掀起保衛(wèi)大武漢的群眾性活動。艾青立即全身心地投入了這個顯示著民族覺醒和戰(zhàn)斗決心的現實世界。心中鼓蕩著的激情和創(chuàng)作欲求,與現實結合的強度顯然達到了燃燒的程度。于是詩人長期郁結于心的全部感情如一粒?;鸱N燃爆了起來:多少年來在漫長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奔波的疲累,痛苦的回憶,在受難中執(zhí)著不渝的追求,便都隨著詩人眼睛里涌出的熱淚和心中沸騰的血液,一起噴發(fā)了出來。作為《向太陽》當年的一個虔誠而年少的讀者,如今重讀這首哺育過我心靈的詩,仍然激動不已,仍然能深切地體會到詩人當年創(chuàng)作這首長詩時的崇高而激越的情感。這或許就是艾略特所說的“歷史意識又含有一種領悟,不但要理解過去的過去性,而且還要理解過去的現存性?!睅资陙?,在我國的詩壇上,有許多轟動一時的詩,往往不到幾年就失去了它的“現存性”,這種短命的詩,多半是屬于缺乏藝術真誠和功利性強的制作。最近十多年也出現了不少這類短期效應的詩作?!断蛱枴匪阅艹蔀橐皇捉浀米v史嚴格刪汰的詩,正是由于它能使當今的讀者領悟到歷史的現存性和深刻的人生啟示。
詩人摘引了舊作《太陽》的六行詩當作這首長詩的序曲,常常為讀者和文學評論者所忽略,但我以為它有著不容忽視的深遠的含意。正是這首1937年春的《太陽》,作者預示了不久即將出現日出的魅人的景象:“使生命呼吸/使高樹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帶著狂歌奔向它去?!薄爱斔鼇頃r,我聽見/冬蟄的蟲蛹轉動于地下/群眾在廣場上高聲說話……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開/陳腐的靈魂/擱棄在河畔/我乃有對于人類再生之確信?!薄断蛱枴氛琴澝廊祟悘目嚯y中再生的歡欣的,也可以說,艾青寫的是他心中預言的太陽在中國冉冉升起時的感觸。引自《太陽》的六行詩,使這首長詩的時空感和整個情節(jié)推向了一個深遠的境界。作者當時不到而立之年,敢于觸及這個空靈而永恒、有關人類命運的巨大主題,充分說明他在創(chuàng)作上的自信。而這種自信,緣于作者的強大的對現實世界的感受力。不論人生的體驗,還是藝術的修養(yǎng),當時,在作者生命內部都已孕育成為一種成熟的藝術創(chuàng)造的潛力。創(chuàng)作這類涉及人類永恒命運的詩,常常容易流于空泛和玄虛。或者采取另一種簡便的途徑,用論證性的邏輯語言構制成為一個眩目的理念的光圈。而《向太陽》作者的心態(tài)不是對現實膚淺的迎合,而是內心感情的延續(xù)和流露。從第一章《他起來》,作者就摒棄了陳舊的章法,使詩的情境直接地貼近和切入了讀者的感覺世界,讓讀者與作者的感情得到交流,熱忱的詩句有如飽含友情的聲音向讀者吐訴著:
“我起來——/……/掙扎了好久/支撐著上身/睜開眼睛/向天邊尋覓/……/我的身上/酸痛的身上/深刻地留著/風雨的昨夜的/長途奔走的疲勞/……/我打開窗/用囚犯第一次看見光明的眼/看見了黎明/——這真實的黎明啊”。
這些發(fā)自胸腔的聲音,既樸素又帶有象征色彩的語言,沒有任何渲染和夸張,痛苦已成為過去,平平實實的自白,更能使讀者能從詩的冷凝的情境中感觸到歷史的沉重和濃濃的抒情氣韻。生命內部殘留的酸痛,只說明必須掙扎好久才能站立起來。這些誰都能真切理解的生理和心理的感覺都切切實實能引起讀者許多聯想和思考,因而使平實的詩句有了很大的張力和重力。事實上,這種交織著昨夜的傷痛和迎接黎明的生命甦醒時帶淚的歡欣,絕不能認為只屬于曾經是囚徒的詩人自己對人生的回顧。應當看作是一個為了拯救民族的危難和命運與千千萬萬祖國的兒女們奔走抗爭的赤子的心聲。我是如此感受這一節(jié)詩的。
第二章《街上》,詩人聽到了遠方群眾的歌聲,來到街上。他的面前出現了充滿朝氣的生活場景。但這一章基調明朗的詩并沒有使前面一節(jié)詩的沉重感全部消失。昨夜的惡夢還不可能忘卻。這不能不讓人想到,災難重重的人生對詩人的心靈的摧殘是何等的深重啊!他即使已經走出個人的惡夢,來到了黎明的街上,但仍感到昨夜的創(chuàng)傷在身上隱隱作痛。在日出之前,他的心情還不可能頓然變得完全明朗起來。因此在第三章里,詩人又一次回顧了他的艱難的人生歷程和自己祖國的悲慘的歷史。詩人的心情是誠實的。他的沉郁的回憶正說明了一個被帝國主義宰割、遭受了多年屈辱的民族的覺醒和奮起戰(zhàn)斗絕非是輕易的事情。艱難絕非只是回憶中的艱難,也是現實的精神負擔。在第二、三章里,詩人這些真誠的為了忘卻的自剖,曾被一些論者加以指摘,認為是個人的消極和憂郁。其實詩人所以痛苦的回顧過去,是為了心靈得到解脫,以便能大跨步地狂奔起來。第三章《昨天》今天讀來,仍然能感悟到它的真實的份量。歷史的創(chuàng)痛常常使幾代人都感到了它的沉重的存在。我以為《向太陽》這類扛鼎之作,不是能以某種理論來界定它的內涵和得失的,恰恰相反,這類詩倒常常能檢驗一些理論的真實性以及它的價值。詩人有很長時間曾把自己的國土當作病院:
“沒有哪一天/我不是用遲滯的眼睛/看著這國土的/沒有邊際的凄慘的生命……/沒有哪一天/我不是用呆鈍的耳朵/聽著國土的/沒有止息的痛苦的呻吟”。
在日出之前,他又一次地剖解自己的靈魂。為了真正能超越自己的過去,為了跨向一個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詩人首先得戰(zhàn)勝自己。
“昨天/我把自己關在/精神的牢房里/四面是灰色的高墻/沒有聲音/……”
當詩人寫下這樣浸透了血淚的詩句之后,他的精神才有可能獲得新生。讓“一切都過去”,這是第四章最后一行詩。也只有寫下這行詩,詩人才得以深深地喘口氣。當我讀到這一行難得的迎著日出的詩句,也感到無比的舒暢,為詩人精神得到了新生而慶幸。從黑夜到黎明到日出,在詩人的靈魂深處,也真正地經歷了從黑暗到光明的全過程。這些深層的剖析心靈的詩行,在我國新詩的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日出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的誕生。第四章寫到了日出,這是一章處處閃著陽光的詩。日出喚起了詩人少年時代青春的旅程。他懷著最初對世界的熱望,在無邊的藍色的海水上曾經看見過不少次美麗的日出。但此刻他看到的日出“比所有的日出更美麗”。因為這是他的多災多難的祖國的日出。這美麗的日出,仿佛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的日出。
第五章命名為《太陽之歌》,光輝的太陽,使人類的歷史和空間,出現了美麗無比的景象,詩人用濃濃的彩筆為我們畫了一輪正在升起逐漸擴大光圈的有動態(tài)感的太陽,它不是一個靜止的紅色的圓體,它是一個蘊含著放射著無限啟示的光輝的意象。太陽象征著人類最美的形象:偉大的革命和英雄人物,響亮的歌曲,如海洋一樣開闊的詩篇,用燃燒的筆畫的向日葵……“太陽比一切都美麗”。在這一章里,詩人的心胸,完全袒露向現實的世界和人類理想的境界,使詩的內涵,隨著陽光的普照而得到了深遠的拓展,為人間創(chuàng)造出一個以永生的太陽為理想的親和世界。
在第六章和第七章里,詩人已完全超越了自身的一切痛苦的回憶,為我們展示出一片太陽光照之下的曾經蠕動著痛苦靈魂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歌頌了受傷戰(zhàn)士的高大的形象,“比拿破侖的銅像更漂亮”。歌頌了為戰(zhàn)爭奔走呼號背著募捐袋的少女,還有雄渾的工人的呼聲,以及在泛濫著陽光的廣場上操演的士兵。這些毫無陰影的人物和他們的行進的戰(zhàn)斗的姿態(tài),在艾青的詩里是第一次出現,艾青的創(chuàng)作天地仿佛也升起了明麗的太陽。第八章和第九章之中,詩人的心靈由于日出,由于有聲有色的躍動的生活場面,而向過去苦痛而寂聊的生活最后告別:
“我不再垂著頭/把手插在褲袋里了/嘴也不再吹那寂寞的口哨/不看天邊的流云/不彷徨在人行道”。
詩人感謝太陽召回了他的童年。在最后兩行詩里,詩人情不自禁地抒發(fā)出自己的真誠的感激:
“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寬懷與熱愛/我甚至想在這光明的際會中死去……”
這最后一行詩,曾受到了指摘,認為作者情緒消沉,損傷了這首詩。這一行誠摯的吐訴,并不能看作是消沉的。從當時艾青的歡欣和昂奮心態(tài)來看,他為了這企盼已久的光明的到來,是可以甘心地去獻出自己的生命的。
重讀艾青這首宏偉的長詩《向太陽》,使我感悟很深。過去有些論者,雖然也肯定了它在藝術上具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完美性典雅性,肯定了章法的嚴整,但又認為,詩人的靈魂雖然被騷動的現實生活驚醒,但仍然沒有能拋棄掉個人的哀傷和痛苦,因而不能達到純新的境界。我以為論者指摘的弱點和問題正是這首詩的命脈之所在。詩人不是抽象的存在,他是一個與苦難的中國命運相連的現實的人,在舊中國,一個自命為革命的人,如果沒有憂患意識,他的真誠是值得懷疑的。詩人的憂傷和痛苦,正說明他與危難重重的民族血肉相連,憂傷和痛苦在詩人的心靈里一時沒有消失的事實,證實詩人是真誠的,是一個熱忱的愛國主義者,是一個切切實實為理想戰(zhàn)斗著的人。詩人意識到他必須在現實斗爭中不斷地突破自己,他的情感世界和創(chuàng)作境界得到新的拓展?!断蛱枴匪阅軓娏叶志玫馗袆尤?,是由于一個多年為民族命運奔波受難的中國詩人為了崇高的理想,心神曾經受到了嚴重的摧殘。為迎接日出,他終于從傷痛中站起來,他走向街頭,他投入生活的行列,他放聲歌唱。身上殘存的創(chuàng)傷和精神上的憂郁,并沒有使他灰心絕望,他忍著傷痛投入了戰(zhàn)斗,他流著熱淚贊美日出。這才是真摯的浸透了歷史的真實感的聲音。因此,《向太陽》這首詩又能給人以史詩的感覺,它不是理念的歷史,是有血有淚的顫動著的歷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994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