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居士的父親是春節(jié)之前去世的,過年之后,他和家人一起來到寺廟為死者超渡亡魂,念經(jīng)祈愿。
法事休息期間,孫居士拿出了一張紙遞給“了空”大師。他說這是父親生前的“遺愿清單”,不知道能否寫上排位幫助父親實現(xiàn)愿望。
大師接過來看了一下,上面共有十二條遺愿,整整寫了一張紙。
他讓悟岸小和尚拿來牌位,逐條將遺愿抄寫在上面,抄完之后誦經(jīng)歸位.....
小和尚站在旁邊心里念著那一條條遺愿,不免產(chǎn)生許多疑問,可因為人多事忙,便壓在了心里。
等到下午孫居士一家人前腳剛走,小和尚就趕緊跑到大師跟前詢問“遺愿清單”的事情了。
他問師父:“人為什么會有遺愿呢 ”
大師笑了笑回答:“因為人生短暫,他有許多事情沒來得及做啊!”
小和尚又問:“那他為什么生前不去做呢 我看那張清單上的事情好像也不是太難做到吧 比方說要和熊貓合影,去趟四川不就完成了嗎 ”
大師說:“你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活出來自我。這世上只有兩種人的遺憾最少:一種是一生都在做著自己喜歡之事的人;一種是為自己喜歡之人而付出的人。他們活的一直很快樂,所以死后也不會留下多少遺憾?!?/p>
“那什么樣的人死后會有許多遺憾呢 ”小和尚繼續(xù)問道。
大師說:“死后遺憾較多的有四種人:一種是蹉跎歲月之人;一種是喜歡等待之人;一種是隨波逐流之人;一種是為‘他’而活之人。這些人只因為把所有的時間都浪費在了不喜歡的事情之上,才會留下許多遺憾沒時間完成?!?/p>
小和尚聽后感慨的說道:“原來‘遺愿’這件事并不是什么好的事情,本來覺得挺好玩的,現(xiàn)在聽您這樣一講,我還是祈求佛祖保佑悟岸此生無憾吧!”
邊說,小和尚邊雙手合十,虔誠的向佛菩薩祈起愿來。
感悟:
作家蔡瀾有一次坐飛機遇到了氣流,機艙內(nèi)所有人都緊緊抓住坐椅嚇到要死,唯有蔡瀾一人淡定自若的品著紅酒,有人問他:“你一點都不害怕,難道曾經(jīng)死過嗎 ”蔡瀾回答:“不,我活過?!?/p>
“我活過”三個字再簡單不過,可是即使到了離世之時,又有幾個人敢驕傲的說出來“我活過”呢
百分之九十的人只能說“我來過”.....
他活著的時候,以為永遠(yuǎn)也不會死去;他死去的時候,感覺一直沒有活過。
這種人最喜歡等待和拖延,他總以為時間足夠漫長,可以漫長到去完成所有想完成的事情,可是,時間最愛與這種人開玩笑,一眨眼的功夫,人老珠黃,力不從心。這個時候,他所能做的,也只有寫遺愿,念“后悔學(xué)”了。
遺愿多,并非是什么好的事情,遺愿越多,越能證明生前的不快樂。
為了日后少留遺憾,我們今天是不是要重新規(guī)劃一下自己的人生了呢
三省吾身:
1、如今的我過得快樂嗎
2、我讓喜歡的人快樂了嗎
3、人生短暫,請做一個“我活過”的人吧!
蘇軾如是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為”,百年人生,原本是一場徹底的大流浪!盛名、重利、高官厚祿……無一不是身外浮物。“忍一時,風(fēng)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高?!比撕CC?,幾多沉浮,幾多漂泊!難得的是,在無止無休的漂流中仍然不變真實的自己。但世路多舛,命運多變,一旦遭受打擊,難免令人心灰意冷,生出“萬事到頭都是夢”的感慨,當(dāng)死亡來臨,才令人真切地感受到只有此事此在是唯一的真實,終生忙碌不過是為人作嫁而已。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世間有誰沒做過流浪者么?流浪,從來都是靈魂的流浪。“天地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fù)計東西?!碧斓厥侨松拇舐灭^,人生是時間河流里的一葉扁舟。生命降臨世間,等待你的便是那無法躲避的奔波,悠悠碧水,悠悠行舟,棲身于朋友之中的人倍感孤獨,回到故園的人是幸福的,但靈魂的家園又在何方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切皆流,無物常住,逝者如斯,生命終將沉沒于永恒的黑暗,人間萬事轉(zhuǎn)頭空,所有的歡樂與苦痛,相聚與離別,都會在帷幕徐徐落下的那一時刻里,渺渺茫茫,如煙如霧,成為一道遙遠(yuǎn)的風(fēng)景,帶著怕觸的疼痛,浮現(xiàn)于記憶的底層,“天下熙熙,皆秋利注”,名與得曾喚起無數(shù)人驚心動魄的欲望,歷史的車輪隨著追逐名利者掀起的流通滾滾紅塵緩緩前行,直至今天?!靶ε娜合墒郑瑤锥葔糁猩怼?,為什么不能活得輕松一點,灑脫一點!明知“一年三百六十日,風(fēng)刀霜劍嚴(yán)相逼”,卻無法擺脫無法逃避,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敝仔须y盡管有人說,窮通有定,莫遣客儀瘦損??墒巧砭用畧?,得失去就之際,有誰能做到這般瀟灑,人生百年,不如意事常八九,超然于逆境之中的固然是達者,而那沉迷于舊夢的不也是對生命的執(zhí)著么?仙佛的境界是人們渴盼的,卻沒有人真的成仙或成佛。得失之際,誰能無動于衷呢?歌笑歌哭都是人生種種境界,人生本來就是這么實實在在,要哭就哭,要唱就唱,只愿那不慎摔倒的人能盡快站起,撣撣衣襟上的泥土,微笑著繼續(xù)前行。
偉大的人格往往寄寓于豐滿而睿智,敢于叩問和探索真理的心靈。在中國文人中蘇軾是一個富有激情的詩人,又是一個思辨型的智者。他的思考涉及宇宙無窮與人生的短暫,個體自由與社會律令,理想與現(xiàn)實,出仕與退隱等種種矛盾,其中最有藝術(shù)魅力的是對人生窮通和生命價值的終極思考:“休言萬事轉(zhuǎn)空頭,未轉(zhuǎn)頭時皆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薄叭耸缕鄾觯厥妆闶悄??!薄按松艘共婚L好,明月明年何處看?!?br>
這種對生命本身的憂思,被李澤厚先生稱之為“人生空漠之感”,“它是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這種懷疑與探詢正來自詞人對世事的.洞明領(lǐng)悟,對生命本體的珍視與摯愛。因此他大膽的向世俗挑戰(zhàn):“蝸角虛名,蠅頭小利,算來著甚干忙?!庇赂业匦Q“且趁閑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币哉鎸嵉娜诵裕淖杂蔂顟B(tài),掙脫名韁利鎖的羈絆,是很多文人心中所想而不敢寫,更不敢做的事,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只有屈原,莊子,李白,蘇軾等少數(shù)人敢有此為。他們?nèi)涡苑艜绲娜烁耧L(fēng)范,張揚主體的精神力量,共同構(gòu)成了中國古典文學(xué)崇高美的特質(zhì),為含蓄有余,豪放不足的中國文學(xué)注入了活力。
在蘇軾看來,人之所以要對人間萬事超然曠達、隨遇而安,是因為人生太渺小、太短促了。那”破荊州,下江陵,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和”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周瑜,”如今安在哉?”曹操、周瑜這些當(dāng)年叱咤風(fēng)云的英雄人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早已成為歷史的煙云,如今到哪里去尋覓他們的蹤跡呢?歲月悠悠,宇宙無窮,人的生命猶如一顆稍縱即逝的流星: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fù)計東西?
人生短暫,萍蹤無定,人生的歷程如雪泥鴻爪,很快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沒有開不敗的花朵,也沒有看不完的好景,”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分明?”梨花怒放,柳絮飛舞,草色青青,滿城春色,人們在盡興地賞花游春,可是”人生看得幾分明?”一個人的一生有多少盡興賞花的機會呢?有限的人生給人們帶來多少惆悵和迷惘啊!既然人生勝景難逢,聚少散多,別時容易見時難,那么,何必過分計較個人的名利地位、升沉榮辱呢?”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覺一念逾新羅。紛紛爭奪醉夢里,豈信荊棘埋銅駝”,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很快就會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因此,汲汲于個人的物質(zhì)利欲、富貴窮通,爭名于朝,爭利于市,就像在醉夢中仍你爭我奪,實在顯得太荒唐可笑。值得注意的是:蘇軾雖然意識到人生短暫,卻并沒有由此走到《列子》鼓吹的享樂主義、縱欲主義的道路亡去,也沒有像魏晉名士們那樣,沉浸于性命無常、人生如夢、歡樂苦短、憂愁苦多的傷感中不能自拔。蘇軾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對待人生,認(rèn)為人們應(yīng)該”循物之理”,按照客觀事理和人的生命規(guī)律生活,隨遇而安,”余以為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后理足而無憾”,只有遵循客觀事理和人的生命規(guī)律,才能盡人事,終天年,做到死而無憾。
人生是最漫長的旅程,每一段的風(fēng)景都有鮮亮與灰暗的一面。單身路上,常常是喜悅與孤獨并存。
做人最難就是對生活始終抱有追求,對夢想,始終有期待。而我是幸運的,很久很久之前,就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并且一路堅持下來,到今天。
我總相信上帝會眷顧付出辛勞的人。因為一直習(xí)慣了對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做出計劃,所以每一步,都走得艱辛,收獲卻豐厚。這些年,我經(jīng)歷了一個人在外地讀書的艱難,也經(jīng)歷了一個人在異地工作的辛苦。經(jīng)歷事情太多,到現(xiàn)在,對生活品質(zhì)的要求,反而可以降到最低。
目前的生活,正是我曾經(jīng)向往的平靜。
我做人其實很簡單,沉實處事,溫厚對人。工作也一樣,敏于事,而訥于言。
不管將來的,會是無法預(yù)料的雷雨或者紛彩艷陽天,我想,自己都可以欣然接受。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世間事除了生死
哪一件不是閑事
-------倉央嘉措
前言
受朋友相邀,想要一起開個欄目,和這個世界說點什么,于是,便有了這次的開篇文。
在此之前,已經(jīng)五六年沒有再動筆寫過長篇大論了。所以,文筆不足之處,還請見諒。
既然是開篇文,希望可以遇到更多志同道合者,為免落入俗套,所以我們選擇了 生和死 這個話題,和大家一起做個探討。
在我們中國,一直有種世俗的生死觀: 死亡便是禁忌。
通常人們不愿意提這兩個字,電話號碼、手機號碼、車牌號碼,后邊帶“4”都不好聽,好像和它沾點邊都不吉利。
人生是有限的,一切都在倒計時:考試倒計時,工作倒計時,結(jié)婚倒計時,生命倒計時。在時間的規(guī)則里,我們是過一天少一天。
如果我們現(xiàn)在不去思考正視它,所面臨的一個后果就是 「你拖延對死亡的思考,也就意味著你拖延對生的思考」。
而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生和死,正是我們應(yīng)該真正面對的問題!
那么,何謂生?何謂死?
英國的 莎士比亞 ,借著哈姆雷特的口,說出了“ 生還是死,這是個問題” ,這一名句歷經(jīng)歲月,依然引起人們的反思。
16世紀(jì),法國哲學(xué)家 笛卡兒 在荷蘭的火爐邊陷入了沉思,提出了“ 我思故我在 ”的經(jīng)典名句。
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宗教與哲學(xué),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不同人生經(jīng)歷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你未看此花時
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
你來看此花時
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王明陽
既然重新論生死,? 這個生死,就不能是通俗的活著,也不是通俗的死亡。
活著是生,死亡是死!如此定義,生死就不足以被討論。
在生死這個話題的結(jié)論浮現(xiàn)之前,我們借用 佛法、道家、儒家、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 等宗教觀點進行延伸,同時,我們也引用了其他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觀點進行比對。
不求能尋根問底,證出究竟
但求能給人以深思。
鑒于宗教觀點有些偏艱深苦澀
先以一章很有特色的小說
作為生死之論的緣起。
這雨,出生于天,死于大地,中間的過程,便是人生,我之所以看這雨水,不看天,不看地,看的也不是雨,而是這雨的一生……這便是生與死!
有生就有死,任何人都不能避免。
常言: “世間最公平者為死神,君不見,凡圣賢愚貧富妍丑壽天皆歸一死,叱咤風(fēng)云,不可一世之王侯將相,難免幻化,長壽如彭祖,雖為八百高齡亦終屬南柯?!?br>
生死問題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對生者來說,要想到我從哪里來
對行將垂暮的人來講,要考慮到哪里去
所以生與死既不能邁過去,也不能躲開
佛說: “眾生可愍,常住合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眾苦所集,死此生彼,從彼生此,緣此苦陰,流轉(zhuǎn)無窮?!?br>
這是在說:世俗眾生都在愚昧黑暗之中,看不見我們的生命是非常脆弱與危險的,有生有老,有病有死,又有與生俱來之苦,所謂,愛別離,怨憎會等人生八苦。
佛教生死觀的積極意義就在于它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性, 肯定人有生、老、病、死。整個世界也沒有永遠(yuǎn)存在的道理,只是在瞬息萬變的緣起法中沉浮,緣聚則生,緣盡則滅。
佛教認(rèn)為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沒有常性,萬法都是因緣所生,沒有常性才是世界的根本性質(zhì)。所以持“?!钡挠^點,就會生起諸多煩惱和欲望。因此我們要看破始終沉浸在悲歡離合之中的情感,看透眾生因無明而輪回的實質(zhì)。不要落入六道輪回中而不得解脫。所以我們既然知道有生必有死,就不要執(zhí)著、貪戀。要去超脫生死。
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苦在無明之未能除。
佛教認(rèn)為生死相連,生死之間由業(yè)力所牽, 死只是作為一種生命的幻化形態(tài),并不是生命的終結(jié),而對我們這一期生命來講,這一具色身只是經(jīng)過了生命的一個驛站。
只要世人明了緣起法則,不昧因果,就能把握生命的主動權(quán),并通過對生活的合理安排,而解決人們對死的恐懼和無奈。
佛教論生死形成
佛教對死亡的看法與科學(xué)不謀而合。
佛教云:死亡為往生,乃舍此投彼之意。
生命系由色身及靈魂構(gòu)成,物質(zhì)性之色身必隨因緣而變化,神識則是由原有生命形態(tài)轉(zhuǎn)化為另一生命形態(tài),并非斷滅性消失。
佛教認(rèn)為,生與死主要是人的無明煩惱,無有間斷,導(dǎo)致身口意的造業(yè),招感變現(xiàn)世間的果,相續(xù)形成。于六道輪回之中,受諸苦惱。
《成唯識論》
“業(yè)有善業(yè)、惡業(yè)。善業(yè)招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的主要因緣;惡業(yè)招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主要因緣”。
《雜阿含經(jīng)》
生死長遠(yuǎn),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源者,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蓋,愛所纏縛,流轉(zhuǎn)生死,無有窮已”
《瑜伽論記》
“出家之人多由見故流轉(zhuǎn)生死,在家之人多由愛故流轉(zhuǎn)生死。此之二種是生死之根本”。
佛教論生死種類
《大般若經(jīng)》
“若觀生死,而起厭怖,欣樂涅盤,則墮非道,不能利樂,一切有情,通達如來,甚深境界。云何非道?謂樂聲聞,及獨覺地,于有情類,無大悲心。所以者何?聲聞獨覺,所行之道,非諸菩薩,摩訶薩道。何以故?聲聞獨覺,厭怖生死,欣樂涅盤,不能具足,福德智慧,以是義故,非菩薩道”。
剎那生死
人的心念是由受、想、行、識綜合構(gòu)成的,具有無常生死相。
《仁王護國般若經(jīng)》說:“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jīng)九百生滅”。
《華嚴(yán)經(jīng)》說:“汝等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而得大果報”。
《顯揚圣教論》說:“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滅;后變異可得,念念滅應(yīng)知”。
一期生死
一期生死,又稱分段生死,或一世生死。是指從新的生命誕生開始,中間經(jīng)過少壯衰老的變化過程,直到生命最后結(jié)束。
《生經(jīng)》說:“諸賢者聽:一切合會,皆當(dāng)離別;雖復(fù)安隱,會致疾病,年少當(dāng)老;雖復(fù)長壽,會當(dāng)歸死,如朝露花,日出即墮。世間無常,亦復(fù)如是。年少強健,不可常存,譬如日出照于天下,不久則沒。如是,賢者!合會有別,人生有死”。
長期生死
若欲生死窮盡,只有親近善士,聞聽正法,發(fā)菩提心,修出世行
變易生死
《大寶積經(jīng)》說:“有二種死,何等為二?一者分段,二者變易。分段死者,謂相續(xù)有情;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自在菩薩,隨意生身,乃至成佛”。
生死如泥
指眾生由于無知、不自覺,因而陷溺在生死的泥沼中,難以出離。
生死如夜
指生死猶如長夜夢境,唯有黎明來到,方能覺知夢境的虛幻。
《成唯識論》說:“未得真覺,恒處夢中,故佛說為生死長夜?!?br>
生死如海
指眾生輪回流轉(zhuǎn),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忽而上升天道,忽而墮落畜生,仿佛在無邊無際的生死苦海中沉浮一樣。
《佛所行贊》說:“當(dāng)乘智慧舟,超度生死?!?。
《大般涅槃經(jīng)義記》說:“如來得涅槃船,周旋往返,濟度眾生,故能于彼生死海中得作船師”。
生死如云
指生死魔障遮覆靈覺本性,好像浮云覆蓋日月一樣。
《無量壽經(jīng)》說:“慧日照世間,消除生死云”。
生死如輪
指眾生以惑、業(yè)、苦輾轉(zhuǎn)相因,猶如車輪,在生死中流轉(zhuǎn)不已。
《大智度論》說:“生死輪載人,諸煩惱結(jié)使,大力自在轉(zhuǎn),無人能禁止”。
生死如園
指生死界猶如園林,凡夫耽戀不舍,菩薩游化其間。
《往生論注》說:“示應(yīng)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游戲神通”。
儒家生死觀的基本觀點是“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因此,它重視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就像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br>
孔夫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這句話不敢說能代表孔夫子的生死觀,但這句話作為一種對生死態(tài)度的典型;「生的事情,你還沒有弄明白,死你管它干什么?」
孔子的話,與電影《達摩祖師》里的僧人問達摩的一段對白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死后往何處去?
不知道。
你也有不知道?
因為我還沒有死。
儒家認(rèn)為,雖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達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謂“三不朽”之說
《左傳》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宋代張載《西銘》的最后兩句說:“存,吾順世;沒,吾寧也?!?br>
意思是:人活著的時候應(yīng)努力盡自己的社會責(zé)任,那么當(dāng)他離開人世的時候是安寧的、問心無愧的。
明朝的儒者羅倫有言:“生必有死,圣賢無異于眾人。死而不亡,與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賢乎!”
就是說,圣賢不同于一般人只在于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學(xué)問上為社會有所建樹,雖死,其精神可“與天地并久,日月并明”。
儒家并不以死為苦,否則也不會有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盡義,所以至仁,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何,庶幾無愧”的思想流傳。
道家論生死
《道德經(jīng)》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譯文: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終入于地而死。屬于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屬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些,卻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奉養(yǎng)太過度了。據(jù)說,善于養(yǎng)護自己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在戰(zhàn)爭中也受不到武器的傷害。犀牛于其身無處投角,老虎對其身無處伸爪,武器對其身無處刺擊鋒刃。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領(lǐng)域。
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專門談?wù)撍赖牟欢啵渲杏羞@么兩段值得后人借鑒。
《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了解、認(rèn)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rèn)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
王弼 在《王弼老子注》中也提到“身沒而道猶存?!钡恼撌?。
照老子看,“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而人的身體的存在是暫時的,如果人能順應(yīng)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達到與道同體的境界。
所以老子說:“從事于道者,同于道。”
《道德經(jīng)》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br>
老子 認(rèn)為:“人”與“萬物”初生時雖然柔弱,但生機勃勃。事物在壯大或堅強了,便會逐漸走向衰老和死亡。在老子看來,天生萬物、萬物并作,但最后仍是回歸到根源。正是;“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fù)命?!甭鋵嵲谏绬栴}上,這就產(chǎn)生了中國文化特色“落葉歸根”的傳統(tǒng)。
莊子·內(nèi)篇|大宗師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 乃所以善吾死也。
莊子告訴我們,大自然給我形體,用生使我操勞,用老使我清閑,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稱善我生存的,也同樣稱善我的死亡。生老病死全是自然之規(guī)律,所以順應(yīng)自然之道安時順世,才是我們對待生命的正確選擇。
莊子·外篇|知北游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孰知其紀(jì)!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變化為神奇,神奇變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莊子說,自然之氣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生命;散開就是死亡,生死不過是氣聚散風(fēng)云流轉(zhuǎn),猶如花開花落月圓月缺,在道的驅(qū)動之下自然而然的過程,那么面對死亡,我又有什么可以懼怕的呢。
通過莊子論證的過程,我們能清晰地發(fā)現(xiàn)莊子的生死觀。
01:首先,莊子認(rèn)為死生不過是氣散氣聚的過程,是自然而然的法則。
02:第二,莊子認(rèn)為人生于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從絕對的時間來看,彭祖的八百歲與朝生暮死的菌類,長壽與短壽也沒有任何區(qū)別。
03:第三,生與死不過是大道循環(huán)而已。莊子說“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命乃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永恒存在,它是連續(xù)的生生不已的。生是生命的顯性狀態(tài),死乃生命的隱性狀態(tài)。因此生是死的延續(xù),死是生的開始。
在這個基礎(chǔ)上,莊子提出了“死生如晝夜”和“死生無變于己”的論斷。
生死就如同白天與黑夜一樣自然,因此面對生死的正確態(tài)度是,既不悅生也不畏死,活著就要開心,死了就放心而去,沒有什么值得焦慮的事情。關(guān)于生命的短暫性和死亡的必然性,莊子有過一系列的論述:“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死生為晝夜”,“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莊子·秋水篇
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悅,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有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br>
也就是說,既然知道死生是人所必然要行走的道路,所以活著沒有必要喜悅、死了也不要認(rèn)為是災(zāi)難,因為生與死始終是處于變化之中的。計算人所知道的,總比不上人所不知道的,人有生命的時間,總比不上他沒有生命的時間。
由此,莊子得出結(jié)論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莊子也曾通過夢遇骷髏的寓言,以機智幽默的對話,宣揚了生的苦難和死的樂趣:
“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縱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死了,上面沒有君主,下面沒有臣子,也沒有四季的冷暖變化、世態(tài)炎涼,怡然自得地與天地共長久,因此,一國之君雖然是快樂的,但仍勝不過死亡的快樂。
在道家眼里,人死后是多么的自由快樂!
我們不能以此就說道家是消極的,悲觀的!
很多人認(rèn)為老子主張清靜無為,
莊子主張退居逃避矛盾來實現(xiàn)清靜
認(rèn)為道家學(xué)屬于消極悲觀的
這是對道家的誤解!
北冥雖大 · 豈是囚我之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這是莊子《逍遙游》的開篇故事,這個故事里有寬廣的北冥,有浩渺的南冥,還有鯤和鵬。
當(dāng)小小的魚子,逐漸化為巨魚,巨魚猶不滿足,還要化為會飛的大鵬,仍不停歇,又打算從北冥飛往南冥。
幼魚成長為大魚,必定有其艱辛;大魚脫離海洋的束縛,化而為鳥,其中經(jīng)歷了怎樣的脫胎換骨,也沒人知道。北冥雖大,但依然無法成為鯤鵬的束縛,于是,它要去南冥。其間的風(fēng)雨歷程,依然無人關(guān)注。只是當(dāng)鵬鳥成功徙于南冥,才被世人所銘記。
道家的這種 積極進取,超脫自我 的精神
不正是我們應(yīng)該追逐的嗎?
道家追求進入“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實現(xiàn)“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的境界。
這種境界體現(xiàn)在生死問題上,便是“無古今”、“不死不生”,死而不亡,這正是道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正是在此意義上,道家在境界層面上超越了生死之困,達到了死而不亡、不死不生的層次。
鑒于外教太多,僅以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作為闡述參考!
西方人對于生死的看法是比較簡單的,每個人死后都要在上帝面前接受審判,由上帝決定該上天堂還是下地獄。
基督教認(rèn)為死亡是必然的過程,死亡為我們敞開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樂善好施的信徒們得以到天國的樂土里獲得永生。
人間本來沒有道義,因而是一個罪惡的世界;人本來沒有道義,因而人生來便是一個罪人。
人由罪人變成義人的唯有途徑是信仰神靈、信仰上帝,這樣附著在上帝之中的道義,便能夠因信仰而能夠注入人的內(nèi)心之中。這就是基督教的“因信稱義”。
基督教相信靈魂不滅與世界末日,認(rèn)為人的肉體是短暫的,而靈魂則長存?,F(xiàn)實世界是有限的,而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世界末日遲早會到來。人死后靈魂將根據(jù)生前的表現(xiàn)受到不同的審判,善者升入天堂,惡者下地獄。
所以基督教是關(guān)于死的宗教。
作為與基督教、佛教并列世界三大宗教的伊斯蘭教,他們對于生死的看法,和基督教有相似之處,都認(rèn)為生命和萬物的存在,由唯一真神賜予或者主宰。
《古蘭經(jīng)》第三章第139節(jié)
“生命的期限是真主規(guī)定的,所以死亡是歸依于真主的意旨,它的到來,必須經(jīng)過真主的允許?!?br>
伊斯蘭教【教徒稱之為穆斯林】認(rèn)為,真主不但是生命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生命的主宰。死是真主的意愿,是不可避免的“定制”。
在穆斯林看來,死亡只是意味著今世生活的結(jié)束,更意味著后世生活的開始,是真正幸福的開端。死亡在穆斯林看來是必然的,是合情合理的,是人達到最好歸宿的必然之路。因此,面對死亡,穆斯林的內(nèi)心是最平靜,最坦然的。生死這個人類最為困惑和煩惱的問題,在穆斯林的眼中卻再簡單,再明白不過了。那就是:生來死復(fù)、人道完成、復(fù)命歸真、兩世吉慶。
《古蘭經(jīng)》說;生前不信教,死后就要進入地獄,受到懲罰。堅信在最后的審判日,每個人將依自身的確切評價而獲得報償。一個人的行為好壞真主都有一本賬,在最后的審判日人們都將被篩選,并且分成種類,審查他們的行為,行善者將被善待而行惡者將受報應(yīng)。
穆斯林們相信;促使一個行為完成其動機和意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如果真心相信真主安拉就是動機很好,在行為上做出相反的效果或者做錯了事,是仍能獲得赦免的。一個人即使沒有做過好事,但只要他心中有真主安拉,一樣能得到赦免。
和基督教一樣,伊斯蘭教也是關(guān)于死的宗教
儒家以“未知生,焉知死?”
作為對生死的思考,
而西方教義剛好與之相對,
是從人對死亡的思考來展開的。
即:未知死,焉知生??
對死后的東西不弄明白,
你這個生的意義在哪?
提到印度教,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就簡單提一下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三相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
梵天是創(chuàng)造之神,負(fù)責(zé)創(chuàng)造萬物;
毗濕奴是守護之神,是世間萬物的守護者。
濕婆是毀滅之神,當(dāng)世界的運轉(zhuǎn)不再圓滿,就會毀滅世界。
印度教的教義:每一種生命都有靈魂,會再生或轉(zhuǎn)世,善惡將得到報應(yīng),這種輪回周而復(fù)始,無始無終。
世界的運轉(zhuǎn)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死,有男就有女,只有世界達到一種平衡狀態(tài),生滅運轉(zhuǎn)才會圓滿,一旦這個世界不再完美,濕婆就會跳起坦達瓦之舞,毀滅世界。
佛教和印度教都是從古婆羅門教的思想哲學(xué)教義發(fā)展出來的,從某方面來說,他們對生死的看法? 多有相似之處,都有轉(zhuǎn)世輪回和業(yè)力報應(yīng)等基本概念。
不同之處,在于佛法追求涅槃見性,修達成佛,往住極樂。印度教則追求生死如常,但可以通過修煉,使得自我與神性合一,擺脫輪回,抵達梵我同一境界。
何為生?生就是不斷地把瀕臨死亡的威脅從自己身邊拋開-----------尼采
海德格爾在他的著作《存在于時間》里邊分析過死亡這個問題。
「死亡是人之最本己的、無所關(guān)聯(lián)的、確知而不確定的、超不過的可能性」?
因為我們還活著,死是一種可能性。但是這種可能性很特殊,這種可能性是一切可能性都不一定可能,但這種可能性,你生下來就決定了,是最大的可能性,是確定無疑的可能性,但是這種可能性又是最本己的可能性(我們每個人只能自己去死,你自己面對自己的死亡,沒有人能夠代替)?
我們平時老說無奈、無奈,什么叫無奈,只有那個時候才叫真正的無奈。因為沒有人能幫你,你只有自己,其實你抓任何稻草都沒有用,你當(dāng)你自己一個人面對死亡的時候,只有你自己去:最本己的。無所關(guān)聯(lián)的:面對死亡一切都解脫,一切都不起作用。確知而不確定。
人終有一死,我們不是不知道,邏輯上是知道的,不確定:究竟哪一天來臨?
?人生究竟有沒有歸宿,有沒有來世,有沒有天堂地獄?沒有人知道!
但不妨礙我們思考! 不妨礙我們?nèi)タ茨强床坏降臇|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的事物!
佛法常說‘證到’這個詞,卻無法告訴你‘證到’后面是什么,需要靠你自己去悟。因為欲說欲解都不能,因為條件的條件,因為因果的因果,所以就有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就有了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
見路非路,即見因果。見相非相,即見如來。
生和死的思考,是社會文明的進步,也是對天地自然法則的探索。
古人不懼生死,所以武力橫行,動輒殺伐,以殺戮為本能,這里面遍布著生死。
后來有智慧宗師級人物帶領(lǐng)第子教化天下,定禮制法,以學(xué)術(shù)、學(xué)說等傳承于世,讓人們不再輕易殺伐。及至,神話,宗教信仰之類,把生死更進一步的升華,便形成了當(dāng)下的生死
但無論佛法、儒家、道家、西方宗教,本質(zhì)上他們都在不斷的給人找活著的理由 ,是為了讓生存在。
總結(jié)一下,我們從宗教里面看到的生死觀
道家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佛法: 生不異死,死不異生;生即是死, 死即是生。
儒家: 死而無憾,雖死猶生
西方宗教: 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死后入天堂或地域
印度教: 生死如常, 輪回轉(zhuǎn)世,生和死只是保持世界圓滿運轉(zhuǎn)的載體,不過是當(dāng)下一段的結(jié)束和下一階段的開始。
睜眼為生,閉眼為死
呼吸為生,停頓為死
動為生,靜為死
光為生,暗為死
眼之所見為生,視而不見為死
口之所嘗為生,食不知味為死
鼻之所聞為生,久聞不識為死
耳之所聽為生,充耳不聞為死
觸之所感為生,空蕩虛無為死
心之所念為生,心無旁騖為死
生的終極是死,死的極點是生
生和死
是佛家的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是道家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是儒家的死而無憾,雖死猶生
是印度的輪回轉(zhuǎn)世,生死如常
正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論生死,亦是論禪
因為生死是開始和歸宿!是真相,是真理。
我們明悟了它,便是成了佛!便是見了上帝!便是得道!
那什么是佛?
生死哲學(xué)三境界:看生是生,看死是死。看生不是生,看死不是死??瓷€是生,看死還是死。 你,在那一層呢?
于浩瀚時空而言,我們渺小如塵,古人先賢幾千年都還未勘透證實的生死之論,我們又何敢說能洞悉真相真理?
正如我們開篇所說
不求能尋根問底
證出究竟
但求能給人以深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995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地低為海,人低為王
下一篇: 能吃飽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