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
,唐代詩人
,河北邢臺人
,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
,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小官,但由于生性耿直
,不愿和光同塵,看不慣官場的腐敗墮落
,隨掛冠而去,來往山水名勝
,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游生活
。后移家隱居鄂渚
。他一生沉淪失意
,交游無顯貴,僅僅與王昌齡交往相對密切
,有詩作酬贈。其詩意境清迥
,語言洗煉自然,藝術上有獨特造詣
。在盛唐詩人里
,常建的詩多不被后人注意
,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詩也不多
。但據歷史記載,至少在山水詩這方面
,盛唐是有“王孟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辈⒎Q的說法的,可見
,常建與王維、孟浩然
、儲光羲是有相抗衡的詩歌創(chuàng)作能力和水平的。其代表作主要有 《塞下曲》
、《題破山寺后禪院》
、 《宿王昌齡隱居》
、《嶺猿》
、《送李大都護》 等。
今天復習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
,原文如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聲
。
這首詩的大意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漫步走進這古老的破山寺寺院
。旭日初升
,映照著高山處的樹林
。小路彎彎
,竹林掩映,一直通向幽靜深處
。禪房肅穆,前前后后
,花木繁茂
,繽紛森然。山光明媚
,使得鳥兒更加歡悅。潭水清澈
,倒影如畫
,臨潭照影
,令人神爽心靜
,欲念全消。此時此刻
,各種聲音都沉默靜寂下來了,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
這首詩是一首著名的題壁詩,描繪了一幅景色迷人
、幽深寂靜的畫面
,抒發(fā)了常建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全詩構思巧妙
,語言簡煉,“意境”精絕
,重在達意
,引人入勝
,耐人尋味
,具有很好的美感享受
,是唐詩中獨具一格的山水名篇
。而且
,還為后人留下了兩個著名成語:“曲徑通幽”
、“萬籟俱寂”。整首詩始終突出了一個“靜”字
,從幽靜的景物,到寧靜的心境
,詩人在靜中感悟
,在靜中升華,從俗世的煩憂中解脫出來
,走向平和與豁達。通過這首詩
,我們也應有所感悟
。世事滄桑
,無論忙與不忙
,都要經常抽出時間
,經常靜下心來
,去觀一場花事
,去賞一場風月
,不為消遣,不為風雅
,不為詩意,不為禪定
,只為將日子過得簡單一些,把顏色還給歲月
,讓自己保有一份純真
。
2021年2月12號晚
二
、《省試湘靈鼓瑟》“大歷十才子”是指活躍于唐朝大歷時期的一個詩歌群體,他們遵循著共同的創(chuàng)作原則
,相互唱和,交往密切
,所以將他們看作是一個流派。以前介紹過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今天介紹一下同樣是“大歷十才子”的錢起
。錢起
,今浙江湖州人
。唐玄宗天寶十年參加科舉考試
,如有神助地創(chuàng)作了一首《省試湘靈鼓瑟》
,成功登科及第
,并一舉成名
,可惜只擔任了一個叫校書郎的小官
。四年后
,他被派到藍田縣擔任縣尉
,也就是負責治安的官吏。不久
,就趕上了安史之亂,縣尉當了八年
,一直無法升遷,頭發(fā)都愁白了
。其詩技巧純熟
,風格清奇
。他與劉長卿并稱“錢劉”
,與郎士元并稱“錢郎”
。
今天復習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
,原文如下:
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
。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
蒼梧來怨慕
,白芷動芳馨
。
流水傳湘浦
,悲風過洞庭
。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這首詩的大意是:人世間
,一直流傳著一個美好的傳說。常常聽說,堯帝的女兒,也就是舜帝的妻子,她被封為湘水神靈。而且
,她擅于彈奏一種名為“云和”的古瑟
。河神馮夷不懂瑟聲中的悲涼
,聽到樂曲
,開心得翩然起舞
。但是
,像屈原、賈誼等楚地忠義之士的魂魄
,卻聞瑟而傷心,不忍卒聽
。裊裊曲聲,哀婉深沉
,那深沉哀怨的曲調
,連堅硬的金石都為之感動
、悲傷
。清音嘹亮
,響遏行云
,那清亮高亢的樂音,穿透力是那樣強勁,一直飛向那高遠無垠的地方
。
優(yōu)美的樂曲飄到了蒼梧之野
,九嶷山舜帝的墓旁
。舜帝的魂魄聽到愛妻鼓瑟的聲音
,也為之感動,生出抱怨思慕之情
,禁不住趕到湘水的上空
,側耳傾聽
,重溫他們往日的舊情
。清音傳到了屈原投水的汨羅河,河岸上的白芷
,在樂曲的感召之下,也吐露出更多的芬芳
。樂聲隨著流水,回蕩在遼闊的湘江水面上空
,以及湘江的兩岸
。最后
,樂聲化作一股悲風
,拂過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
。曲終聲寂
,卻沒有看見鼓瑟的湘水女神,湘靈早已不知所蹤
。煙氣消散,湘江的盡頭
,露出幾座山峰,山色蒼翠迷人
。
這首詩詩題“湘靈鼓瑟”
,包含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舜帝死后葬在蒼梧山
,其妃子因哀傷不已
,而投湘水殉情自盡
,變成了湘水女神
;她常常在江邊鼓瑟,用瑟音表達自己的哀思
。錢起緊緊圍繞“湘靈鼓瑟”這一命題
,用典頗多
,想象豐富
,極力渲染湘靈瑟聲的悲愴,充分展示了其高超的詩作技巧
,在會試考場上寫了一首“試帖詩”,深深地打動了主考官
,并一舉奪魁。后來這一首詩成為歷代科考場上詩作的范本
,走紅了一千二百余年
。這首詩最為出彩的就是最后兩句:“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青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碑嬅嫖?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意境高遠
,意味悠長
,言雖盡,而意未盡
,帶給人們無限的幽思和遐想,可謂千古絕唱
。
2021年2月13號晚
三、《漁歌子》張志和
,字子同
,初名龜齡
,號玄真子
。安徽省祁門縣人
,祖籍浙江金華
。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
,六歲做文章
,十六歲就得到太子李亨器重,曾和舅舅李泌獻計于唐肅宗
,大敗安祿山,官至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
。但在父母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有感于宦海浮沉和人生無常
,遂辭官歸隱
,浪跡江湖
,扁舟垂綸
,浮三江,泛五湖
,漁樵為樂。42歲那年
,張志和應時任湖州刺史顏真卿的邀請,前往湖州拜會顏真卿
,同年冬十二月
,和顏真卿等東游平望驛時
,不慎在平望鶯脰湖落水身亡
。有《漁夫詞》五首
、詩七首傳世
。
今天復習張志和的《漁歌子》
,原文如下:
西塞山前白鷺飛
,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
這首詞的大意是:浙江湖州西塞山前
,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或高或低
,盤旋上下
,飛來飛去。時值桃花汛期
,江水在不停地流淌
,上面漂浮著鮮艷而飽滿的桃花,肥美的鱖魚伴著桃花歡快地暢游
。江岸上,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竹制斗笠
,披著綠色的蓑衣。他迎著斜風細雨
,悠然自得
,依然故我地垂釣
。他沉迷于眼前美麗的春景
,就算下了雨
,都不回家
。
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
,唐代宗大歷七年
,顏真卿時任湖州刺史
,受其邀請
,張志和駕舟前往拜訪。二人一同出游
,恰好趕上暮春季節(jié),春光尚好
,白鷺翻飛,桃花流水
,鱖魚肥美
,兩人都是非常有才華的文人墨客,面對大好春光
,不禁興致盎然
,即興唱和
。這首詞便是其中的唱和之一
。
張志和的這首《漁歌子》
,描寫了江南水鄉(xiāng)春汛時期的情景,有春水碧于天
,有山青花欲燃,有白鷺自在飛
,有鱖魚逐流水,有明麗秀朗的山光水色
,有怡然自得的漁翁形象
,宛如一幅神仙居住的山水畫卷
,簡直就是人間仙境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也不過如此
。既體現(xiàn)了張志和獨具匠心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
,也反映了他高遠、淡泊
、超脫的人生意趣和生活追求。毫無疑問
,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詞壇絕響。
據資料介紹
,我們今天提到的這個詞牌名——《漁歌子》
,最早就出自唐代詩人張志和
,他是首創(chuàng)
。歷史上作此調者甚眾
,除歐陽炯
、李煜等,連八仙之一的
呂洞賓亦有《漁父詞》十八首
。只是在眾多《漁歌子》中
,以張志和的《漁歌子》最為著名
,連蘇東坡和黃庭堅也紛紛效仿
,但與該詞相比,都差了些韻味
,失了些顏色。
歷史上
,尤其是古代史,每個文人心中
,都坐著一個釣一竿風月的漁父,都有在煙波浩渺之中泛舟的夢想
。古代文人
,從來就存在著兩面性,做兩手打算
。始終秉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家思想
,得意之時希望居廟堂之高,失意之時則向往江湖之遠
。做自由快樂的漁父,也算是文人的一種理想
。
2021年4月17號
四
、《月夜》劉方平
,唐玄宗天寶年間詩人
,今河南洛陽人
。據資料記載
,劉方平是當時名噪一時的美男子
,才華橫溢
,才貌雙全。妻子出身書香門第
,有些才華
,年輕時
,生活還算幸福
,隨后,他熱衷于四處游玩
,其妻不甘寂寞,生活出軌
,以至于私會期間凍死雪中。他曾應進士試
,又欲從軍,均未如意
,從此隱居,終生未仕
。他寄情山水、書畫
,詩亦有名,擅長絕句
,詩風清新自然
,手法甚是高妙。其詩多寫閨情
、鄉(xiāng)思,思想性較弱
,藝術性較高,善于寓情于景
,意蘊無窮。其代表作《采蓮曲》
、《月夜》
、《春怨》 、《新春》
、《秋夜泛舟》等都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
。
今天復習劉方平的《月夜》
,原文如下:
更深月色半人家
,
北斗闌干南斗斜
。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
這首詩的大意:初春的夜晚
,夜深人靜
。月亮漸漸西沉
,院落里,一半映照在月光中
,一半隱藏在暗影里。橫斜的北斗星
,傾斜的南斗星,高掛在天際
,不知不覺間,眼看快要隱落了
。就在這更深人靜
、夜寒襲人的時候
,出人意料地
,忽然間
,感到了春天溫暖的氣息
;你聽
,剛從冬眠醒來的小蟲
,第一次發(fā)出清脆的叫聲,透過綠色紗窗
,傳進了屋里。
劉方平這首《月夜》
,構思新穎獨特
,他不從入目可及的桃紅柳綠入手
,而是獨辟蹊徑
,從恬謐的春夜著筆
,通過對“月色”
、“星辰”
、“春氣”
、“蟲聲”的描繪
,寥寥幾筆
,簡單明快
,以一顆純凈的心靈
,細致入微地
,全身心地感知自然界初春時節(jié)的細微變化。某種程度上來說
,它可與“一葉知秋”相媲美。他寫月色
,也寫春天,有靜謐的夜色
,也有萌動的生命
,自然流暢
,春意盎然
,洋溢著他對春天
、對生命的贊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偟膩碚f
,《月夜》自然流暢,生趣橫溢
,短短4句二十八個字,美到了心坎里
。與此同時
,劉方平這個名字
,也就被我們記在了心里。
2021年2月9號晚
五
、《賞春》對于羅鄴,我并不熟悉
,為此
,專門查閱了很多資料,不過
,關于他的生平記載也不是很多。羅鄴是浙江余杭人
,他的父親是當時的鹽鐵吏,據說
,當時羅家家資豐厚,富甲一方
,而最主要的是羅鄴很有文學天賦
。羅鄴
,是晚唐時期比較著名的詩人
,而我們所熟悉的一些詩人都有一個雅號
,例如李白是詩仙
,杜甫是詩圣
,王維是詩佛,羅鄴則被后世稱為“詩虎”。因為他和另外兩個羅姓名人羅隱
、羅虬不僅都是浙江人,而且他們同時去應舉
,再則他們在詩歌方面的名聲相近
,所以被稱為“江東三羅”
。這里多說一句
,“江東三羅”中的羅隱
,有一千古名句:“今朝有酒今朝醉”
。而羅鄴又被后人稱為“江東三羅”之首
,可見其并非籍籍無名之輩
。羅鄴的代表作品有《早發(fā)》
、《賞春》
、《春風》
、《汴河》
、《水簾》等
。
今天復習羅鄴的《賞春》,原文如下:
芳草和煙暖更青
,
閑門要路一時生。
年年點檢人間事
,
唯有春風不世情。
這首詩的大意是:春天悄無聲息的走來
,天氣也越來越暖和,綠草青青
,芳草如煙,一派生機盎然
。這些小草
,無論是生長在豪門要路,還是平常百姓人家
,都一樣的沐浴春風而得到生長
,一片欣欣向榮
。每年春天的時候,春風都會來到這里
,逐個查點人間萬事,所到之處
,草綠花開,對誰都是一視同仁的
!在春風的身上,看不到任何的人間冷暖和世態(tài)炎涼
!
羅鄴的這首《賞春》
,在浩若煙海的唐詩作品中
,它的光芒并非是最璀璨的
,所以
,也就被時代湮沒了
,很多人對這首詩及其作者都不是很了解
。但是
,當我們真正把這首詩讀進去的時候
,卻發(fā)現(xiàn),這首詩有它獨特的魅力
。表面看,這是一首詠物詩
,實際上,這首詩就是一首諷喻詩
,以春風作為對比
,來諷刺世間炎涼,來諷刺人間冷暖
。這首詩最出色的一句,當屬“唯有春風不世情”
,意思是只有春風不像塵世中的俗人一般庸俗,顯然帶有了特定的批判意味
。不可否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注定要受到很多因素影響的
,譬如:金錢、地位
、官位、學識等等
,這些都會影響彼此之間的交情。尤其是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
,世俗觀念更是甚囂塵上。就個人而言
,既脫不了俗,也不想就此做一俗人
。最好的辦法就是避世,聽風
,望云,觀月
,賞花,靜心
,養(yǎng)性
。
2021年元月23號晚
六
、《金陵晚望》高蟾,晚唐詩人
,今河北滄州人,出身貧寒
,累舉不第,參加科舉
,一連考了十次,才好不容易考中
。他在亂世中顛沛流離,性格剛正不阿
、寧折不彎
。相比較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來說
,他算是比較冷門的詩人。僅憑流傳下來的三十幾首詩篇
,就在《全唐詩》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
,他的《金陵晚望》
,卻歷來為人所稱道,堪稱晚唐登高詩的代表作
。另外,他還寫有名句 “天上碧桃和露種
,日邊紅杏倚云栽”。
今天復習高蟾的《金陵晚望》
,原文如下:
曾伴浮云歸晚翠
,
猶陪落日泛秋聲
。
世間無限丹青手,
一片傷心畫不成
。
這首詩的大意是:秋天的傍晚
,詩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頭遠望
,只見浮云落日,映照著這座古城
,一種滄桑之感
,油然而生,涌上心頭
。曾經,登高與浮云為伴
,暮色沉沉,群山遠黛
,一片翠綠蒼勁
。還曾陪伴著夕陽緩緩落下
,落日余暉中,傳來秋天的蟲鳴聲
、鳥叫聲,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但是,一切又即將歸于漫漫的長夜
,再美好的世間萬物,終究歸于寂靜寒冷
。人世間,無論是多么出色非凡的畫師
,無論他有多么高超絕倫的畫技,任憑誰都畫不出詩人的這份傷心
,這份對天下安危的憂憤苦惱、對曲折命運傷心絕望的凄涼心境
。
這首詩
,短短的二十八字
,一半是嘆息,一半是感傷
。最著名的莫過于結尾兩句:“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通過登高望遠
,看到落日下的六朝古都金陵,高蟾預感到唐王朝危機四伏
,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末日。他為此感到苦惱
,而又無能為力。而且
,因為不合群
,因為執(zhí)著于一身文人風骨,他高冷寂寞
,沒有知己好友
,也沒有知心愛人
,他傷心和絕望的模樣,也從不愿意讓人目睹
,只有自己默默承受。所以
,才發(fā)出這樣的感慨
。男兒有淚不輕彈
,只是未到傷心處
。其實呢
,無論男男女女,都不可避免地有傷心難過的時候
,所以,千百年來
,這兩句詩引起無數飲食男女的共鳴
,成為千古名句
,千古絕唱。
2021年元月3號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312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