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詩帖》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北宋蘇軾書,草書。共6行,28字。
此詩帖書法的意境與詩的意境契合的尤其完美。全帖從第三行“昨夜東風”起至末行“關山”止氣勢恢宏,一筆貫之,如“川之方至,使人瞠目”(蘇轍語)。梅花的美是高潔的、靜態(tài)的,蘇軾詩中的梅花卻因“昨夜東風”而驟然飛動。
全帖雖短短三十二字,但極盡豐富的變化,從起首的低沉到最后的飛揚,宛如驚濤駭浪從大壑間頃刻奔瀉而出,又在絕響后戛然終止于風平浪靜的海面,使人“抵掌激昂,有擊楫中流之心”(陳翼語)。
春來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間。
昨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渡關山。
蘇東坡酒后大草《梅花詩帖》局部1
蘇東坡酒后大草《梅花詩帖》局部2
蘇東坡酒后大草《梅花詩帖》局部3
蘇東坡酒后大草《梅花詩帖》局部4
蘇東坡酒后大草《梅花詩帖》局部5
蘇東坡酒后大草《梅花詩帖》局部6
蘇東坡大草《梅花詩卷》,僅六行二十八字,標明酒后而書,是迄今發(fā)現(xiàn)蘇氏存世的唯一大草作品。
蘇東坡《梅花詩帖》的前兩行平穩(wěn)自如,后幾行筆勢突變,飛動如脫韁之馬,開合如錢江潮涌。尤其是“飛雪”“關山”四字飛動的草書筆意在其他蘇帖中幾無出現(xiàn)過。
蘇東坡早先對唐人草書一度存有偏見,對張旭、懷素的狂草亦無好感,曾于《題王逸少帖》云:“顛張醉素兩禿翁,追逐世好稱書工。何曾夢見王與鐘,妄自粉飾欺盲聾。有如市倡抹青紅,妖歌嫚舞眩兒童。謝家夫人淡豐容,蕭然自有林下風。天門蕩蕩驚跳龍,出林飛鳥一掃空。為君草書續(xù)其終,待我他日不匆匆。”
蘇東坡并不推崇狂草書體,在他看來,狂草書體只是人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的做法,其結果只能是一種險怪之態(tài),不符合書法規(guī)范和人格建設的標準。蘇東坡在《跋懷素帖》中說:“懷素書極不佳,用筆意趣,乃似周越之險劣。此近世小人所作也,而堯夫(邵雍,字堯夫)不能辨,亦可怪矣?!?/p>
經歷了人生的跌宕沉浮,蘇東坡的人生觀產生了巨大變化,藝術思想和藝術觀也由此突變。貶謫黃州困頓的路途中突遇“的皪”梅花,蘇軾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通過十多天內心思想火花的碰撞,蘇東坡終于找到了另一種情緒宣泄的出口,即是草書的表達方式。此帖起手還是行草書體,是蘇書貫有的端莊嚴謹之風格,可見作者情緒還較為平和;但隨著情緒波動起伏,第三行起可以看到行草、小草之后,隨之轉為大草、狂草,字行與結字也越來越大。情感逐漸突破理性的束縛,筆端激起火花,用筆愈加奔放,可謂沉著酣暢,揮灑淋漓;天馬行空,氣勢如虹。隨著激情的頂點被定格于“半隨飛雪渡關山”,全文戛然而止,沒有署名落款及年月,這在蘇東坡的傳世作品中甚是少有,恰如一首悲壯的樂章,意盡曲終,余韻悠長。
至此,蘇東坡對草書也有了全然不同的看法,在《跋文與可論草書法》中曰:“余學草書凡十年,終未得古人用筆相傳之法。后因見道上斗蛇,遂得其妙,乃知顛、素各有所悟,然后至于此耳。”蘇東坡一掃晉人筆法,如解開枷鎖般讓心靈自由地進出“意”的新境界中。黃州雖是蘇東坡步入人生最混沌、最艱苦的時期,卻也是蘇東坡人生思想、觀念、藝術創(chuàng)作之轉折點。蘇轍曾說:“既而蟄居黃州,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也?!?/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319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懷素草書圣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