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名家的經(jīng)典名帖高清彩頁欣賞——懷素草書千字文
懷素(737—?),字藏真,舊說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自幼出家為僧,經(jīng)禪之暇,愛好書法,刻苦臨池。相傳廣種芭蕉,以蕉葉練字,名居所綠天庵將棄筆堆積埋在山下,號稱"筆冢" ??炭嗯R池可見一斑。他性情疎放,好飲酒,每當(dāng)酒酣興發(fā),不分墻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稱"醉僧" 。
懷素以狂草名世。初學(xué)歐陽詢,得韋陟賞識,後隨鄔彤學(xué)草書,受張旭私訓(xùn),又經(jīng)顏真卿啟悟。書法與張旭其名,世人以"顛張醉素" 并稱二者,可見其草書成就之高。
《小草千字文》絹本墨跡,計八十四行, 一○四五字。因在其傳世墨跡中極為珍貴,并有一字一金之譽,又名《千金帖》?,F(xiàn)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卷為其暮年所書,古雅平淡,蒼勁渾樸,與其早期的《自敘帖》風(fēng)格截然不同,無論結(jié)構(gòu)、線條都給人以人書俱老的美感享受。懷素在《論書帖》中曾言:藏真自風(fēng)廢,近來已四歲。近蒙薄感,亦所為其顛逸,全勝往年。加之暮年心境平和,表現(xiàn)於卷中,則落筆飽滿、使轉(zhuǎn)自如、字距疎朗、不露鋒芒、虛靈高古、平淡清遠(yuǎn),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空靈境界。如卷末王文治跋:是帖晚年之作,純以淡勝 ,于右任跋:此為懷素晚年最佳之作。
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韻、不對仗的文字,被稱為“筆”,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復(fù)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肚ё治摹氛Z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并譯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國影響很大的兒童啟蒙讀物。
《梁史》記載:“上以王羲之書千字,使興嗣韻為文。奏之,稱善,加賜金帛?!碧拼摹渡袝蕦崱穼Υ耸逻M(jìn)行了藝術(shù)加工,該書說:梁武帝蕭衍一生戎馬倥傯,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時期多讀些書。由于當(dāng)時尚沒有一本適合的啟蒙讀物,令一位名叫殷鐵石的文學(xué)侍從從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跡中拓下一千個各不相干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學(xué),但雜亂難記。
梁武帝尋思,若是將這一千字編撰成一篇文章,豈不妙哉。于是,他召來自己最信賴的文學(xué)侍從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講了自己的想法,說:卿家才思敏捷,為朕將這一千字編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啟蒙讀物。周興嗣接受任務(wù)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樂不可支,邊吟邊書,終將這一千字聯(lián)串成一篇內(nèi)涵豐富的四言韻書。
梁武帝讀后,拍案叫絕。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周興嗣因出色地編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贊賞,將他提拔為佐撰國史。周興嗣因一夜成書,用腦過度,次日,已鬢發(fā)皆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319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