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文化藝術(shù)長廊中,詩與畫是關(guān)系最為密切,詩與畫的浪漫相遇,詩與畫的完美結(jié)合,共同締造了一種新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它就是題畫詩。
題畫詩是我國藝術(shù)長廊中令人驚艷的、讓人嘆為觀止的奇葩。題畫詩把無聲的畫和有聲的詩巧妙地融為一體,從而使畫意與詩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可以說,題畫詩是中國傳統(tǒng)書畫的特征之一。詩畫一體,詩畫同源,這形成了我國繪畫藝術(shù)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
題畫詩
那么,什么叫題畫詩?所謂題畫詩,一般是畫家在作品完成之后,由鑒賞畫作的詩人或者自己為了抒發(fā)畫中的意境所作的詩。
題畫詩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要把詩直接題寫在畫面上。詩與畫相融合,成為有機的統(tǒng)一體,構(gòu)成整體美。
也就是說,詩歌發(fā)揮其語言藝術(shù)的功能,描繪出繪畫的主旨,即“有聲畫”;而繪畫發(fā)揮其線條藝術(shù)的特性,表現(xiàn)出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味,即“無聲詩”,這樣一來,就使得詩與畫通過書法結(jié)合了起來,兩者相得益彰,進一步加強了繪畫藝術(shù)的審美效果。
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題畫詩,其實就是詩人或畫家根據(jù)繪畫的內(nèi)容而起興創(chuàng)作的詩歌。也可以這樣認為,題畫詩就是根據(jù)繪畫的內(nèi)容而作的詩。題畫詩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唐代是題畫詩的發(fā)展階段,如杜甫的《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一詩,就是贊頌唐代山水畫家王宰的繪畫藝術(shù)的。詩中的名句如“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等。
杜甫從王宰胸有成竹的繪畫水平寫起,接著盛贊了畫作中壯美的山水,杜甫多方取譬,著實讓人驚嘆他那無比綺麗的想象力。最后抒寫詩人對王宰畫作的喜愛之情,以襯托繪畫藝術(shù)美的魅力。杜甫此詩通篇以極其浪漫的手法高度贊美王宰山水畫之神妙,可以說是唐詩中的題畫詩名作。
到了宋代,隨著繪畫技法的成熟,題畫詩也進入成熟階段。題畫詩在宋代的興起與宋代文化藝術(shù)的繁榮是相輔相成的。
宋代文人畫興起,如蘇軾、晁補之等人,既是杰出的文學家,也是以繪畫見長的藝術(shù)家。與繪畫同步發(fā)展的便是題畫詩了,詩和畫結(jié)合的題畫詩在宋代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他們的在藝術(shù)領(lǐng)域的全面發(fā)力,對題畫詩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蘇軾說:“昧王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王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彼幸庾R地將詩與畫結(jié)合到同一載體,題畫詩到此才真正成熟。
詩與畫的聯(lián)袂,讓這種獨具特色的藝術(shù)綻放出迷人的風采。我們非常熟悉的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就是出自蘇軾的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兩首》,這兩首詩就是蘇軾題寫在惠崇的畫作上的題畫詩。
一說起題畫詩,惠崇這個名字會自然而然地浮現(xiàn)在人們的腦海中,或許這與蘇軾的題畫詩有關(guān)。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惠崇本身就是當時頂流的畫家,許多文化圈的名人都在他的畫作上題過詩,如“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就曾在惠崇的畫作上寫過題畫詩。
黃庭堅很欣賞惠崇的畫作,他曾寫詩說:“惠崇筆下開生面,萬里晴波向落暉。梅影橫斜人不見,鴛鴦相對浴紅衣?!?/p>
從黃庭堅對惠崇畫作的評價可知:水波、植物、斜陽、水禽是構(gòu)成惠崇畫作的主要素材,而且這些素材在惠崇的畫筆下,被描摹得栩栩如生,別開生面。
王安石也很喜歡惠崇的畫,他寫詩說“畫史紛紛何足數(shù),惠崇晚出吾最許”,由此也可見,惠崇的畫作在當時是享有盛譽的。
所以,惠崇的畫作很受當時收藏界很青睞,每當有新的作品問世時,人們總是迫切地想在第一時間目睹畫作的風采,而在這其中有很多是慕名前來的收藏家,他們以求購、收藏惠崇的畫作為榮。
其中有一位叫鄭防的收藏家,于惠崇處購得一幅《煙雨歸雁圖》,收藏在他的畫夾里。這個畫夾里收藏的都是當時畫壇一流畫家的力作,如畫家郭熙的《驟雨圖》。
郭熙是北宋山水畫家,其畫強調(diào)“取勢”。他說:“真山水之川谷,遠望之以取其勢?!痹谏剿嬚搶V读秩咧隆分刑岢觥叭h”技法,就是說描摹山川形勢的時候,要突出山的高遠、平遠、深遠的特點。郭熙曾為蘇才翁家摹寫宋初北派山水畫家李成的《驟雨圖》六幅,因此筆墨大進。
有一次,黃庭堅偶遇收藏家鄭防,在他的畫冊中見到了這些名畫。應(yīng)鄭防的邀請,黃庭堅在每幅畫作的留白處題寫了一首詩,詩畫相映生輝,一時傳為美談。
其中黃庭堅題寫的第一幅畫就是惠崇的《煙雨歸雁圖》,雖然惠崇的這幅畫作沒有流傳下來,但是黃庭堅的題畫詩卻被人們口口相傳,摘抄刊印,流傳了下來,而且成為傳誦千年、膾炙人口的名詩。原詩如下:
惠崇,福建建陽人,宋初著名畫家,惠崇還有一個身份,他是一名僧人?;莩缟朴谟霉すP細描鵝、大雁、鷺鷥等鳥類,尤其善于描繪“寒汀遠渚”,也就是水中的小塊陸地或者小沙洲,而且惠崇的畫作具有瀟疏曠遠的特點。
宋代著名畫家郭若虛著有《圖畫見聞志》一書,這是一本記錄歷代繪畫理論的專著,該書對惠崇有一段這樣的介紹:“建陽僧慧崇,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蕭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p>
《圖畫見聞志》·書影
惠崇的畫作,對后世影響深遠。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由于畫作的保護難度以及距今年代久遠的原因,惠崇的大部分畫作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中。他的畫作只有三幅保留了下來,分別是:《秋浦雙鴛圖》《溪山春曉圖》以及《沙汀煙樹圖》。
《秋浦雙鴛圖》描繪的是岸邊荷葉以及蘆葦,洲渚之上,一對鴛鴦水鳥停息在岸邊:一只調(diào)轉(zhuǎn)頭頸,梳理著自己的羽毛,一只定睛看著前方。兩只鴛鴦惟妙惟肖,素雅的設(shè)色也使秋意更濃。
《溪山春曉圖》,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面呈現(xiàn)的是江南山水。整個畫卷以崇山峻嶺為背景起伏相接,山上樹木蔥郁,岸邊楊柳依依。河中間的舟船與水鳥,寧靜致遠,山色湖光交相輝映,畫境空靈渺遠是該畫作最大的特點。
《沙汀煙樹圖》為絹本設(shè)色,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畫中水流緩緩,斜分兩岸,沙洲橫臥,近岸處有水草浮萍,兩岸植株茂密。曠遠飄渺,墨色淡雅是《沙汀煙樹圖》的最大特色。
從惠崇的這三幅畫作可以看出,他的畫作山水相映,水渚飛鳥,淡雅疏曠,明亮曉暢是惠崇畫作的共有特點。
一起走進黃庭堅的這首詩,詩中給人們展現(xiàn)了一幅煙雨歸雁圖?;莩?、煙雨、歸雁,這三個景物構(gòu)成了一幅美妙的畫面。詩人因為眼前的畫作太過于逼真,太過于動人,以至于讓他進入了畫境,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惠崇的山水畫充盈著滿滿的詩意,正是因為這盎然的詩意,才格外引起詩人品味、鑒賞的興致。
詩人情不自禁地像租上一條小船,蕩舟湖面?;秀敝g,詩人仿佛置身于瀟湘洞庭的浩渺煙波之上。在畫境中,詩人舉目四望,只見水天相接的地方,一行行大雁掠過天際,詩人目送行行歸雁,鄉(xiāng)情油然而生。這大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當旁邊的人悄悄地對詩人說,這不是真正的景色,這是一幅畫作時,詩人才恍然大悟,如夢方醒。
一個“喚”字,傳情達意,疏朗輕淡,不僅寫出了畫境的生動逼真,而且化畫境為實境,更加突出了詩人沉浸在畫作的神態(tài)。
黃庭堅書法作品
這樣峰回路轉(zhuǎn)的結(jié)尾,這可以說是詩人的精心安排與匠心獨運,讀來富有情致,回味無窮。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如果將這句話用在惠崇的《煙雨歸雁圖》與黃庭堅的這首題畫詩上的話,是確切的,也是恰如其分的。
詩與畫有相通之處。因此,詩歌可再現(xiàn)畫境。但以詩題畫,一般不宜于全寫真境,更不宜全寫畫境。
全寫真境,變成了山水景物詩,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題畫詩了;全寫畫境。用詩句一一描述畫中景物,無異于舍棄詩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長,容易流于形式,從而失去生動的藝術(shù)審美與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單從這一點來說,黃庭堅的這首題畫詩在真境與畫意之間找到了一種默契的平衡,這種平衡被詩人拿捏得恰到好處。
惠崇的《煙雨歸雁圖》雖然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只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美好的回憶和鐫刻在記憶深處的印象。但是惠崇今存的其他三幅畫作依然鮮活生動,人們依然在這三幅畫作前流連。
窺一斑而見全豹,觀滴水可知滄海。通過同時代人對惠崇畫作的評價,以及對他的今存的三幅畫作的觀照,北宋初期的那位著名畫家惠崇,以及他筆下的水鳥、植物、煙波、斜陽、汀渚是那樣的歷歷在目,那么的可愛。
有一點是至關(guān)重要的,惠崇的《煙雨歸雁圖》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黃庭堅的這首題寫在惠崇畫作上的詩歌卻被人們代代相傳,口口相傳,時至今日,人們依然在吟詠。
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于畫面內(nèi)容,既要能再現(xiàn)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shù)生命。黃庭堅的這首題畫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
黃庭堅的這首詩既描摹出了畫作的風貌,也傳達出了畫境,詩與畫相得益彰,詩情與畫意完美結(jié)合。黃庭堅的題畫詩也讓這幅“無形”的畫展現(xiàn)出了想象中的生命力,使詩情、畫意完美地結(jié)合了起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324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