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1045年-1105年)
1
《苦筍賦》
黃庭堅《苦筍賦》 紙本行書 31.7×51.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余酷嗜苦筍
。諫者至十人。戲作苦筍賦。其詞曰。僰道苦筍。冠冕兩川。甘脆愜當(dāng)。小苦而及成味。溫潤稹密。多啗而不疾人黃庭堅擅長行書、草書
,楷書也自成一家。學(xué)書尤為推崇王羲之《蘭亭序》。其有一首贊頌楊凝式的詩可以說明他對《蘭亭序》習(xí)練體會之深:“世人盡學(xué)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fēng)子,下筆便到烏絲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2
《糟姜銀杏帖》
黃庭堅《糟姜銀杏帖》(又稱《承惠帖》) 紙本行書 28.9×37.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庭堅頓首
從黃庭堅流傳至今的行幫手札墨跡看
3
《致雲(yún)夫七弟書》
黃庭堅《致雲(yún)夫七弟尺牘》紙本行書 32.6×65.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雲(yún)夫七弟:得書
黃庭堅在上溯晉唐
4
《致立之承奉書》
黃庭堅《致立之承奉帖》(教審帖)紙本行書 27.1×43.1cm
釋文:庭堅頓首
黃庭堅在上溯晉唐
5
《致天民知命大主簿書》
黃庭堅《致天民知命大主薄書》紙本行書。25.5×45.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天民
在黃庭堅題跋中,即反映出黃庭堅從蘇軾處學(xué)習(xí)書法的一些消息
6
《致景道十七使君書》
黃庭堅《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紙本行書 27.8×47.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昌州使君景道。宗……秀也
。往余與公壽景珍游。時景道方為兒童嬉戲。今頎然在朝班。思公壽景珍不得見。每見景道。尚有典刑。宣州院諸公。多學(xué)余。道。書。景道尤喜余筆墨。故書此三幅遺之。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黃庭堅行楷大字書風(fēng)的形成當(dāng)為其于京口見斷崖《瘞鶴銘》之后并不斷師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
。黃庭堅師《瘞鶴銘》有一個誤會,即他把《瘞鶴銘》看做右軍所書,且深信不疑,故而傾力揣摩師習(xí)。不過也算是歪打正著,這倒促進(jìn)了黃庭堅長槍大戟、綿勁遲澀書風(fēng)的形成。7
《致明叔少府書》
黃庭堅《致明叔同年書》(雪寒帖) 紙本行書 28.8×17.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庭堅頓首,承見諭,早嘗過此
,延佇甚久,何以不至耶。雪寒,安勝否?大軸今送,然勿多示人,或不解此意亦來索,匠石斫鼻則坐困矣。庭堅頓首。明叔少府同年家。8
《致無咎通判學(xué)士書》
黃庭堅《致無咎通判學(xué)士帖》(南康帖) 紙本行書 30.8×64.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庭堅叩頭。比因南康簽判李次山宣義舟行
。奉書。并寄雙井。計夏末乃得通徹耳9
《山預(yù)帖》
黃庭堅《山預(yù)帖》 紙本行書 31.2×26.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當(dāng)陽張中叔去年臘月寄山預(yù)(即山芋)來
,留荊南久之。四月,余乃到沙頭。取視之,萌芽森然10
《致公蘊(yùn)知縣書》
黃庭堅《致公蘊(yùn)知縣書》(荊州帖) 紙本行書 31.2×43.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庭堅再拜
從客觀上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324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當(dāng)詩人遇到畫作,詩與畫會開啟一場藝術(shù)之旅" rel="prev">
黃庭堅的這首詩說明
下一篇:
,不隨流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