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李陵答蘇武書》譯文與賞析李陵答蘇武書
李陵答蘇武書
西漢·李陵
【題解】
李陵,字少卿。西漢隴西成紀(今甘肅泰安)人,名將李廣之孫。少為侍中建章監(jiān),善騎射,愛士卒,頗得美名,被認為是五言詩創(chuàng)始者之一。李陵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作戰(zhàn),矢盡道窮,以致兵敗投降。這封信的主旨是為自己的投降行為解脫。同時,寫自己對故土依依難舍的苦戀之情,也有自己坎坷經(jīng)歷的傷痛。
【原文】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時[39],榮問休暢,幸甚幸甚。遠托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勤勤,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
【注釋】
[38]策名:做官。古人出仕,主管把他名字記在策(竹簡)上,所以出仕又叫策名。清時:太平時代。
【譯文】
子卿足下:
您勤勤懇懇地宣揚美德,在清明太平的時代出仕做官,美好的聲譽遠揚四方,真是值得慶幸??!我流落在遠方異國,這是從前的人也引以為悲傷的。遙望南方,懷念故人,怎能不令人留戀呢?以前承蒙您不嫌棄我,從遠方給我寫信,殷勤地安慰、教誨我,超過了骨肉之情。我雖然愚鈍,又怎能不感動?
【原文】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韋韝毳幕[40],以御風雨;羶?nèi)饫覞{,以充饑渴。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41],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cè)耳遠聽,胡笳互動[42],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注釋】
[39]韋:皮革。韝(gōu):套袖。毳:鳥獸細毛。幕:氈帳。
[40]玄冰:冰厚則色黑。形容冰結(jié)得厚實,極言天氣寒冷。
[41]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外和西域的一種管樂器。
【譯文】
我從投降以來,一直窮困潦倒,獨自一人坐著愁悶苦惱。整天看不見別的,只看到些異族之人。我戴著皮制袖套,住著毛氈帳篷,靠它們來抵御風雨;吃著羶?nèi)猓戎汤覞{,用它們來充饑解渴。眼看四周,誰能和我共同歡樂?胡地冰厚色黑,邊塞上的土被凍裂,只能聽到悲哀蕭條的風聲。深秋九月,塞外的草木凋零了,夜晚睡不著覺,側(cè)耳傾聽,胡笳聲此起彼伏,牧馬悲哀地嘶叫,樂曲聲和嘶鳴聲相混,邊地各種聲音四處響起。清晨坐起來聽著這些聲音,禁不住流下淚水。唉,子卿,我難道有與眾不同之心嗎,怎么能夠不悲傷呢?
【原文】
與子別后,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43];妻子無辜,并為鯨鯢[44];身負國恩,為世所悲。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xiāng),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為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qū)區(qū)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國家于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45],轍復茍活。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為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異方之樂,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注釋】
[42]臨年:達到一定的年齡。此處指已至暮年。
[43]鯨鯢(qíng ní):鯨魚雄曰鯨,雌曰鯢。原指兇惡之人,此處借指被牽連誅戮的人。
[44]攘臂:捋起袖口,露出手臂,是準備勞作或搏斗的動作。
【譯文】
同您分別以后,我就更加覺得無聊,想到我的母親,在垂暮之年還被殺戮;妻子、兒女沒有罪過,也一起慘遭殺害。我自己辜負了漢朝的恩德,被世人所悲傷。您回到漢朝后享受榮譽,我留在匈奴蒙受恥辱,這是命中注定,有什么辦法呢?我出生在講究禮義的地方,卻進入了對禮義茫然無知的社會;背棄了君王、父母的恩德,長期生活在蠻夷的區(qū)域,真是傷心極了!使先父的后代,變成了戎狄的族人,這也是我感到悲痛的事。我在與匈奴作戰(zhàn)中功大罪小,卻不能得到漢朝君主的圣明理解,辜負了我誠摯的心意,每當想到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對生存的留戀。我不難剖出心來表明自己的純潔,自刎來表明我的志向,但國家對我已經(jīng)恩斷義絕,自殺毫無益處,只會增加羞辱,所以常常因忍辱而挽臂憤慨,茍且地活在世上。周圍的人,見我這樣,就用不能入耳的歡樂曲調(diào)來勸慰、勉勵我??墒?,異國的音樂,只能令人悲傷,增加憂愁罷了。
【原文】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zhàn),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然猶斬將搴旗[46],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
【注釋】
[45]搴(qiān):拔取。
【譯文】
唉,子卿!人們的彼此了解,以互相知心為貴。先前寫的一封信由于是匆忙寫成,沒有能夠充分表達我的心情,所以再簡略地談談。當初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去征伐絕遠之地的匈奴,五員將領(lǐng)迷失道路,我獨自與匈奴交戰(zhàn),攜帶著供征戰(zhàn)萬里的糧草,率領(lǐng)著徒步行軍的部隊,遠出國境之外,進入強胡的疆土;以五千士兵,對付十萬敵軍;指揮疲憊困乏的隊伍,抵擋養(yǎng)精蓄銳的馬隊。然而還斬殺敵人的將領(lǐng),奪取他們的軍旗,追趕敗退逃遁的敵人。就像消除痕跡,掃除塵土一樣,斬殺敵人的勇將,使我全軍將士都能視死如歸。我雖然沒有什么能耐,但希望能夠擔當重任,內(nèi)心暗自以為,此時的戰(zhàn)功是其他情況下所難以超越的了。
【原文】
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絕。疲兵再戰(zhàn),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chuàng)痛,決命爭首。死傷積野,余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chuàng)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zhàn)士為陵飲血[47]。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使復戰(zhàn),故陵不免耳。
【注釋】
[46]飲血:猶言飲泣。形容極度悲憤。
【譯文】
匈奴兵敗后,全國發(fā)動,再練精兵,強敵超過十萬。單于親臨陣前,指揮對我軍的合圍。敵我雙方的形勢已不能相比,步兵與騎兵的形勢又非常懸殊。疲憊的士兵再次戰(zhàn)斗,一人要敵千人,但還扶著兵車,忍受著創(chuàng)傷之痛,奮勇爭先。陣亡與受傷的士兵遍地都是,剩下的不到百人,而且都傷痕累累,幾乎拿不起兵器,但是,只要我振臂一聲號召,重傷和輕傷的士兵都一躍而起,拿起兵器殺向敵人,使匈奴的馬轉(zhuǎn)身逃跑。到了兵盡箭絕,手無寸鐵,人們還是光著頭高呼殺敵,爭著沖上前去。在這個時候,天地好像為我震怒,戰(zhàn)士為我飲血吞淚。單于認為不可能再俘獲我,便要領(lǐng)兵撤退,不料叛逃的邪臣出賣軍情,于是使得單于重新對我作戰(zhàn),所以我的失敗是不能避免的了。
【原文】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眾,困于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而執(zhí)事者云云,茍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于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jié),滅名不如報德也。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仇,報魯國之羞,區(qū)區(qū)之心,竊慕此耳。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48]。
【注釋】
[47]椎心、泣血:形容極度悲傷。椎,用椎打擊。泣血,悲痛無聲的哭。
【譯文】
過去高皇帝率領(lǐng)三十萬大軍,被匈奴圍困在平城。那時,軍中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而還是七天斷糧,最后只不過免于被俘虜。何況像我這樣的人,難道就容易有所作為嗎?然而執(zhí)政的人卻議論紛紛,一味怨責我未能以死殉國。不過我未以死殉國,的確是罪過;但您看我是茍且偷生之士而吝惜一死的人嗎?又哪里有背離君親、拋棄妻兒,反而以為對自己有利的人?我之所以不死,是因為想有所作為,本來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說,是想要向皇上報恩罷了。我實在是覺得徒然死去不如樹立名節(jié),身死名滅不如報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為會稽山投降之恥而殉國,曹沫不因為三戰(zhàn)三敗之辱而自殺,終于,范蠡復了越王勾踐之仇,曹沫報了魯國的恥辱。我小小的心思,就是暗自景仰他們的作為。怎么能料到志向沒有實現(xiàn),怨責之聲已四起,計謀沒有成就,而骨肉已經(jīng)遭到誅殺,這是我仰天刺心而哭出血來的原因呀。
【原文】
足下又云:“漢與功臣不薄?!弊訛闈h臣,安得不云爾乎?昔蕭樊囚縶,韓彭菹醢[49],晁錯受戮,周魏見辜[50]。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讒,并受禍敗之辱,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舉,誰不為之痛心哉?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51],徒失貴臣之意,剄身絕域之表。此功臣義士所以負戟而長嘆者也。何謂不薄哉?
【注釋】
[48]菹醢(zū hǎi):剁成肉醬,是古代一種殘酷的死刑。
[49]見:受。辜:罪。
[50]冠:在……之中居第一位,作動詞用。
【譯文】
您又說道:“漢朝給有功之臣的待遇并不菲薄。”您是漢朝之臣,怎能不這樣說?過去蕭何、樊噲被拘捕囚禁,韓信、彭越被剁成肉醬,晁錯被殺,周勃、魏其侯被判罪處刑。其他輔佐國君建立功勛的人,如賈誼、周亞夫等人,有應運出世的才能,懷有將相的器量,卻遭受小人的誹謗,遭到迫害、屈辱,最終使他們懷才受謗,才能無法施展。他們二人的遭遇,誰不為之痛心呢?我已故的祖父李廣,身任將軍,功勞才略籠蓋天地,義節(jié)勇武冠絕三軍,只是因為不屑迎合當朝權(quán)貴的心意,結(jié)果在邊遠的疆場自殺身亡。這是功臣義士所以負戟而長嘆的原因啊。怎么能說待遇不薄呢?
【原文】
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52]。遭時不遇,至于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53]。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蠻貊之人[54],尚猶嘉子之節(jié),況為天下之主乎?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且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jié),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所以每顧而不悔者也。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注釋】
[51]萬乘:一萬輛車。古代以萬乘稱君主。文中指武力強盛的大國。虜:古代對少數(shù)民族的貶稱,此指匈奴。
[52]去帷:改嫁。去,離開。
[53]蠻貊:泛指少數(shù)民族,這里指匈奴。貊,古代對居于東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
【譯文】
您過去憑著單車出使匈奴,到擁有萬輛兵車的敵國,逢上時運不佳,竟至按劍自刎,不顧性命;顛沛流離,含辛茹苦,差點死在北海的荒野。壯年的時候奉命出使,滿頭白發(fā)而歸,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離去。這是天下罕聞,從古到今所沒有的。異族未開化的人,尚且還稱贊您的節(jié)氣,何況是天下的君主呢?我認為您應當享受封領(lǐng)地,受到千輛兵車的賞賜??墒?,聽說您回國后,受到的賞賜不過二百萬,封官也不過典屬國之職,也沒有尺寸土地的封賞,來獎勵您多年來對國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殺人才的朝臣,都成了萬戶侯;皇親國戚和貪佞之徒,都成了朝廷政權(quán)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還有什么希望呢?而且漢朝對于我未能以死殉國就嚴加誅戮,對于您的堅守節(jié)操又只給予微薄的獎賞,這樣做還想叫遠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這實在是難以辦到的,這正是我每當想到這些事而不悔恨的原因啊。我雖然辜負了漢朝的恩情,但漢朝也虧對了我的功德。
【原文】
昔人有言:“雖忠不烈,視死如歸?!绷暾\能安,而主豈復能眷眷乎?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55],還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復望陵。
【注釋】
[54]稽顙:叩首,以額觸地。顙,額。
【譯文】
前人說過這樣的話:“即使忠誠之心不被世人遍知,也能做到視死如歸?!蔽艺\然能甘心地死去,然而皇上還能對我有念念不忘之情嗎?男子大丈夫活著不能成就英名,死了就讓他埋葬在異族之中吧,誰還能屈身叩頭,回到漢廷,聽憑那幫刀筆吏舞文弄墨、隨意發(fā)落呢?希望您不要再對我抱希望了。
【原文】
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幸謝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無恙,勿以為念。努力自愛,時因北風,復惠德音。李陵頓首。
【譯文】
唉,子卿!還有什么話可說?相隔萬里之遙,人的身份不同,走的道路也迥然相異?;钪鴷r是另一世間的人,死后便成了異國鬼魂。我和您永訣,生離死別都不得相見了。請代我向老朋友們致意,希望他們勉力事奉圣明的君主。您的公子很好,不要以此掛念。愿您努力自愛,更期盼您時常依托北風的方便,不斷給我來信。李陵叩頭致禮。
【評析】
這是遠在匈奴的李陵給歸國的蘇武的一封書信,信中追述了李陵轉(zhuǎn)戰(zhàn)千里,敗降匈奴的經(jīng)過。從李陵家世和他平素表現(xiàn)來看,很可能是想等待機會,立功贖罪。
文中借祖父李廣功勛卓著,只因失去權(quán)貴歡心而被迫自殺于異域的例子,來反駁所謂的“不薄”的指責,以此揭露漢王朝對“妨功害能之臣”與“親戚貪佞之類”的百般猶容,而對某些有功之人的刻薄寡恩。接著以環(huán)境襯托自己的凄涼,好友生離死別的悲痛,都真切委婉,動人心弦。
值得注意的是,信中戰(zhàn)斗場面寫得極有聲色,顯然是要說明當時因為雙方的兵力懸殊,己方將帥的不顧大局利益,漢武帝偏聽偏信,誅殺李陵全家失當。以此說明自己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進而使讀者產(chǎn)生同情。此外,還屢用強烈對比,如身處異域而懷念故土,以寡兵深入眾敵而浴血奮戰(zhàn),蘇武持節(jié)榮歸而自己居人籬下,確實產(chǎn)生了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
《古文觀止·黃州快哉亭記》譯文與賞析 黃州快哉亭記
黃州快哉亭記
北宋·蘇轍
【題解】
快哉亭,是蘇軾友人張夢得在黃州寓所西南修建的供游覽之用的亭子,“快哉”為蘇軾所命名。當時蘇轍正居官河南,應張夢得之請寫了本文。文章描述了快哉亭上所見的景物,贊揚了亭主人能夠隨遇而安的曠達胸懷,以及豁達開闊的心境。
【原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68],南合湘、沅,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69],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注釋】
[68]奔放:水勢迅急。肆大:江流不受阻遏而水勢浩大。
[69]浸灌:浸透灌注。形容水勢又大又猛。
【譯文】
長江從西陵峽流出,開始進入平坦的地勢,水勢奔騰浩蕩,在南面匯合了湘水、沅水,在北面匯合了漢水、沔水,水勢顯得愈加盛大。流到赤壁之下,江水浩蕩,猶如無際的海洋。清河張夢得先生貶官后住在黃州,就在他住宅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來觀賞江流的勝景。而我的兄長子瞻給這座亭子取名叫“快哉”。
【原文】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濤瀾洶涌,風云開闔[70]。晝則舟楫出沒于其前,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變化倏忽[71],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shù)。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于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72],周瑜、陸遜之所馳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注釋】
[70]風云開闔:闔,同“合”,消失。形容云時而散開,時而聚合,變幻不定。
[71]倏忽:轉(zhuǎn)眼之間,非??斓臉幼?。
[72]睥睨(bì nì):側(cè)目窺視。
【譯文】
在亭子里能看到的,從南到北有上百里,從東到西有三十里。江面波濤洶涌起伏,江上風云變幻。白天有船只在亭前出沒,夜晚有魚龍在亭下悲鳴。景色瞬息萬變,使人驚心駭目,不敢長久地觀賞。如今卻可以在亭子里的茶幾旁、座位上欣賞這些景色,一抬頭就可以看個夠了。向西眺望武昌一帶的群山,只見山陵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煙云消散,陽光普照,漁翁和樵夫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指點出來。這就是取名“快哉”的原因。至于那沙洲的岸邊,古城的遺址,曾經(jīng)是曹孟德、孫仲謀窺視謀奪的地方,是周瑜、陸遜縱橫馳騁的所在,那些遺留下來的傳說和英雄事跡,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稱為快事。
【原文】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夫風無雄雌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73]。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74]?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注釋】
[73]變:演變,引申為境遇不同。
[74]?。哼@里指憂愁。
【譯文】
從前,楚襄王跟隨著宋玉、景差在蘭臺宮游玩。一陣涼風吹來,颯颯作響,楚王敞開衣襟迎著風,說:“痛快啊,這陣風!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說:“這只是大王的雄風,百姓怎么能共享它呢?”宋玉的話含有諷刺意味。風并沒有雄雌之別,而人卻有走運和不走運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樂,而百姓之所以感到憂愁,這就是人們的境遇不同,跟風又有什么相干呢?士人生活在世間,如果他的內(nèi)心不能自得其樂,那么到什么地方才能沒有憂愁呢?如果他心中達觀坦蕩,不因外物的影響而傷害自己的情緒,那么到什么地方去才會不愉快呢?
【原文】
今張君不以謫為患,收會稽之余[75],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76],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77],烏睹其為快也哉!
【注釋】
[75]收:這里是結(jié)束的意思。會稽:同“會計”,指管理錢財、賦稅等事務,這里泛指公務。
[76]蓬戶甕牖:用蓬草編成的門,用破甕做的窗戶,指貧苦人的住所。
[77]勝:經(jīng)得起。
【譯文】
如今張君不因為被貶官而憂愁,在辦完了公事之后,讓自己放任于山水之間,這說明他心中有一個超過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編門,用破甕做窗,也沒什么不愉快的,更何況是在長江的清流中洗滌,面對著西山的白云,盡情讓耳目享受美妙的勝景,來使自己舒暢呢?如果不是如此,那么,連綿的巒峰,幽絕的溝壑,遼闊的森林,參天的古木,清風在其間回旋,明月高照,這些景色都會使失意的文人士子感到悲傷痛苦,以至難以忍受,哪里看得出它們是令人暢快的呢!
【評析】
“快哉”二字貫穿本文的核心,而在內(nèi)容上則各有側(cè)重。文章描述了快哉亭上那足以使人快意的景物,說明了快與不快決定于心胸是否曠達;只有像亭主人一樣胸懷坦蕩,才能從壯麗的自然中得到生活的樂趣,可見作者有與現(xiàn)實抗爭之意。
文章在開頭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命名由來。次段著力描寫快哉亭所見長江奇觀,自然而然地說明了將這個亭子命名為“快哉”亭是切合實際的。第三段介紹其歷史古跡,從觀賞自然與憑吊歷史兩方面寫出“快”的緣由,說明人生之快,既不在身邊景物的優(yōu)劣,也不在遇與不遇的不同。
文章最后一段分析“快哉”與否取決于人的心境。既贊揚了張夢得,也抒發(fā)了自己不以貶謫為懷、隨遇而安的思想感情,使一篇寫景文章有了更深刻的意義。確實,有些人整天處于郁悶的狀態(tài)中,他們?nèi)鄙俚木褪亲髡哌@種自得其樂的心態(tài),這才是熱愛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
文章委婉曲致,一波三折,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汪洋澹泊,一唱三嘆”的文章風格。
《千里思》唐詩賞析 【作品介紹】
《千里思》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5卷第6首。此詩言在蘇武回漢朝后,李陵留在匈奴的復雜心情?!八細w但長嗟”是全詩的中心句。
【原文】
千里思 ⑴
作者:唐·李白
李陵沒胡沙,蘇武還漢家⑵。
迢迢五原關(guān)⑶,朔雪亂邊花。
一去隔絕國⑷,思歸但長嗟。
鴻雁向西北,因書報天涯⑸。
【注釋】
⑴王琦注:北魏祖叔辨作《千里思》,其辭曰:“細君辭漢宇,王嬙即虜衢。無因上林雁,但見邊城蕪?!鄙w為女子之遠適異國者而言。太白擬之,另以蘇、李別后相思為辭。
⑵“李陵”二句:據(jù)《史記·李將軍列傳》、《漢書·李廣蘇建傳》,李陵為李廣之孫,漢武帝天漢二年率步卒五千人出塞與匈奴戰(zhàn),兵敗投降匈奴。在匈奴中與武得見。武歸,為書與陵,望其歸漢。李陵作書以答。其書即《李陵答蘇武書》,見《文選》。
⑶五原關(guān):關(guān)塞名,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五原縣。
⑷絕國:極遠的邦國。
⑸“鴻雁”二句:言蘇李二人一留匈奴,一回漢朝,天涯相隔,書信來往。古人認為鴻雁能傳書,后以鴻雁代指書信。鴻雁,鳥名。《詩經(jīng)·小雅·鴻雁》:鴻雁于飛,肅肅其羽。傳:大曰鴻,小曰雁。
【翻譯】
李陵全軍隕沒在胡地沙漠,蘇武最終回歸漢朝。
迢迢五原的關(guān)外,朔風吹雪迷亂邊塞的鮮花。
一去胡塞,家國隔絕,思歸故鄉(xiāng),但有長嗟。
鴻雁飛向西北的時候,寄書報與天涯人。
【賞析】
此詩言在蘇武回漢朝后,李陵留在匈奴的復雜心情?!八細w但長嗟”是全詩的中心句。
詩的首二句寫二人相別,互隔千里?!疤鎏觥彼木鋵懤盍甑奶幘?。前二句言胡地與漢地路途遙遠,氣候嚴寒。這兩句用以烘托李陵在胡的心情?!耙蝗ァ倍溲岳盍赀h在絕國,思歸而又不得歸的心情。末二句言只能憑書信通報各自情況。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xiāng)),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jīng)鍪徐o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
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xiàn)為側(cè)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zhì)、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fā)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fā)式的,一旦感情興發(fā),就毫無節(jié)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387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