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周王朝派人從諸侯各國采集的民歌,故又稱“十五國風”。
這些風詩大多為男女言情之作,它們有的是敘述相互的愛慕之情,有的是描繪甜蜜的幽會,有的是表達愛情受到摧殘后的痛苦與反抗……這些風詩都表現(xiàn)了熱烈真摯的情感,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那么,《詩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為什么會容納這么多與封建禮教格格不入的情歌艷曲呢?
國風大致產生于西周至春秋時期,當時周王朝及諸侯各國地廣人稀,而諸侯國之間的攻伐又連綿不絕,進一步造成人丁的匱乏,為了人口的繁衍和人丁的興旺,統(tǒng)治者有意識地鼓勵男女結合。
《周禮·媒氏》明確寫到“仲春三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本褪敲磕甏禾?月,所有未婚男女都不必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約束,而是可以自由接觸,除了這一開放月,未婚男女還可以種種節(jié)目集會,自由地談情說愛,像陳國的“巫風舞”、衛(wèi)國的“桑林祭”等,都是男女交際的大好機會,如此寬松的環(huán)境,自然是青年男女戀愛、婚姻的搖籃,也是孕育情歌的沃土。
《鄭風·野有蔓草》描寫了一位男性在三月的開放期于野外遇見一位女性,從而大膽的追求的故事,《鄭風·溱洧》描繪鄭國男女青年3月到溱洧河邊成群結隊互找對象,互贈信物的場景。
周王朝出于“觀風俗,察民情”的目的,派人采集諸侯各國民歌,也并不認為這些作品有什么“大妨”
孔子對周代社會極為崇敬,他不僅對《周禮》不禁的男女婚戀不加反對,而且對《詩經》里的情詩評價很高,因而一視同仁地把它們統(tǒng)統(tǒng)當作儒家的經典,后世儒家禮教的宣揚者即使發(fā)覺風詩與禮教相悖,也不敢妄生異議,更不敢隨意砍削,而只能按照孔圣定下的“思無邪”的調子,把男女戀情的內容歪典為封建倫理的說教?!对娊洝烽_篇之作——著名的情歌《關雎》,就被 他們解釋為“美后妃之德”。注:轉自《新編圖說十萬個為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392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