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位美女為大老爺們兒擋熊的典故
,因張華的《女史箴》一文和顧愷之的《女史箴圖》而廣泛流傳,成為歷代中國婦女們必須修煉的一項美德,在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體系之外在大家所熟悉的四大美人們身上
《馮媛?lián)跣軋D》卷局部 明 丁云鵬
,看古代美女們的道德義務(wù)及“擋熊文化”.png" />
從顧愷之到晚明的丁云鵬
壹 “馮媛?lián)跣堋钡牡涔始肮糯琅畟兊牡赖仑?zé)任顧愷之(約公元348——409年)依據(jù)西晉廣武侯張華所撰寫的《女史箴》一文
該圖成為后世畫家不斷學(xué)習(xí)臨摹的樣本
唐本《女史箴圖》細部1
《女史箴圖》原作早已不存
這段馮媛?lián)跣艿牡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其大意是漢元帝劉奭觀看虎圈斗獸時,一只熊忽然跑出來欲攀檻上殿
唐本《女史箴圖》局部1
讓一位美女為大老爺們兒擋熊的典故
,因張華的《女史箴》和顧愷之的《女史箴圖》而廣泛流傳,成為歷代中國婦女們必須修煉的一種美德,為她們在三綱五常倫理道德體系之外,額外增加了一門功課。從正面來看
,在突發(fā)事件面前鎮(zhèn)定自若、臨危不懼、奮不顧身的精神當(dāng)然值得肯定與弘揚。但若深究,這個故事的作俑者便有些虛偽,在馮婕妤的個人英雄主義之后,是男權(quán)社會中一直存在的“擋熊文化”,一旦大老爺們兒有了困境,便拿出一位馮婕妤去抵擋,并要求她們做到“夫豈無畏?知死不吝?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這“擋熊文化”的一層邏輯是人人必須恪守的忠君思想;另一層邏輯是:面對危險
,婦女們應(yīng)該不計較個人安危,需要首先挺身而出,如此方能成為道德楷模,才會備受世人的敬重。拿我們熟悉的四大美人兒——王昭君、西施
、貂蟬和楊貴妃們來說,在男人們干仗的時候,她們都得肩負起“擋熊”的任務(wù),男人們不但可欣賞她們的外在美,也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品味她們的精神之美。唐本《女史箴圖》局部2
唐本《女史箴圖》局部3
與馮婕妤同時期入選后宮的民間女子王昭君
,就憑只身一人為漢元帝擋住了北方的“玄熊”——匈奴。在那會兒
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
,王昭君被選入宮,宮廷畫師毛延壽為她畫像時,沒按照慣例給毛大師行賄,結(jié)果被大師畫得丑了,因此一直未被漢元帝寵幸。數(shù)年后,匈奴汗國呼韓邪單于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將這位從未見面的昭君賜予公主身份,讓她遠嫁單于。當(dāng)元帝親眼看見昭君的容貌時,便后悔不已,但也不得不讓昭君為他“擋熊”,因為昭君出塞,漢、匈關(guān)系維持了半個多世紀的穩(wěn)定。一千多年后
,王安石為毛延壽平了反,他揣測昭君的美,是任何畫家都難以描繪,就連他本人,也無法用文字描繪昭君的面容,只能將其比喻為“春風(fēng)”,于是在《明妃曲》中寫道:“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dāng)時枉殺毛延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貳 三個不同版本的馮媛?lián)跣茴檺鹬嬜髦械鸟T媛?lián)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唐摹本中的“馮媛?lián)跣堋?/p>
洛神賦圖宋人摹本中的女仙形象1
洛神賦圖宋人摹本中的女仙形象2
在氣定神閑的馮婕妤前
唐摹本的每一段畫面既相對獨立,又前情節(jié)前后對應(yīng)
除唐本之外
宋本中的馮媛?lián)跣?/p>
宋本細部
在具體技法方面,宋本顯示出臨摹者自身的風(fēng)格特征
對于習(xí)慣了吃紅燜大蝦烤生蠔暢飲啤酒的現(xiàn)代人來說,早已褪色唐本以及白描風(fēng)格的宋本
該圖同樣收藏于故宮博物院
《馮媛?lián)跣軋D》卷局部之一 明 丁云鵬
《馮媛?lián)跣軋D》卷局部之二 明 丁云鵬
《馮媛?lián)跣軋D》卷局部之三 明 丁云鵬
丁云鵬(公元1547——1628年)為晚明宮廷畫家,與董其昌
除了為我們描繪故事情節(jié)外,丁云鵬對于湖石
他沒有臨摹或因襲顧愷之的版本,而是重新設(shè)計了劇情
清人施于民在卷后題詩曰:
當(dāng)熊御主心誠壯
,虎圈同登一幸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施于民提到的永巷脫簪
清人施于民跋文
將馮女士擋熊的壯舉與姜皇后的行為類比
叁 顧愷之在美術(shù)史上的地位近人在總結(jié)中國繪畫史時,從繪畫的目的性出發(fā)
唐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卷一的《敘畫之源流》中
張彥遠總結(jié)前人的繪畫目的,認為成教化
、助人倫,是繪畫的首要功能。其次方式探究宇宙萬物的變化及規(guī)律。他認為繪畫的功能與佛教六經(jīng)——《大般若經(jīng)》﹑《金剛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楞伽經(jīng)》﹑《圓覺經(jīng)》﹑《楞嚴經(jīng)》——一樣,可以對群眾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感化作用,就像佛教通過經(jīng)書傳遞教義一樣,繪畫也是一種形象教育的工具。依據(jù)上述這些史學(xué)觀,顧愷之所作《女史箴圖》
,被認為是教化時期的一件具有典型意義的代表作品。但他同時也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的宗教壁畫,引領(lǐng)了后世宗教藝術(shù)的發(fā)展。唐本《女史箴圖》局部4
唐本《女史箴圖》局部5
唐本《女史箴圖》局部6
但若是如此看待顧愷之和他的作品
,便顯得不夠全面。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了當(dāng)時顧愷之存世作品有七十多件,畫作內(nèi)容涵蓋歷史故事、宗教、人物、山水等,包括有《異獸古人圖》、《桓溫像》拿《女史箴圖》來說
,除去其教化意義之外,其所蘊含的審美價值更為重要宋摹本《洛神賦圖》局部1
宋摹本《洛神賦圖》局部2
宋摹本《洛神賦圖》局部3
顧愷之在繪畫理論方面也卓有建樹,留有《論畫》
、《畫云臺山記》等著作,他提出的“傳神論”成為中國繪畫的基本理論之一。其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繪畫的發(fā)展奠定新的基礎(chǔ)。他性格詼諧
,精通詩文,時人稱他“才絕、畫絕、癡絕”。顧愷之在他那個時代,已經(jīng)獲得很高的評價。那位指揮過著名淝水之戰(zhàn)的謝安(公元320-385年)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被人稱作“江左風(fēng)流宰相”,謝安非常自負顧愷之與曹不興
注: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fēng)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
,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dāng)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
,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
,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
,人生失意無南北。【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
,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欲語獨無處
,傳與琵琶心自知。黃金桿撥春風(fēng)手
,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
可憐青冢已蕪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07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上一篇:
國風(fēng)美卷《洛神賦圖》的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