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其
《通鑒外紀》十卷,宋劉恕撰。
劉恕(公元1031-1078年),字道原,筠州(今江西高安)人。受到司馬光的器重,參加了《資治通鑒》的編寫工作,司馬光稱贊他:“為人強記,紀傳之外,閭里所錄,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坐聽其談,袞袞不窮。上下數千載間,細大之事如指掌,皆有稽據可考驗,令人不覺心服?!彼栽诰帟^程中,凡“史事之紛錯難治者,則以諉之,光仰成而已?!彼凇顿Y治通鑒》的編寫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平生著述有《十國紀年》四十二卷,庖犧至周厲王《疑年譜》、共和至熙寧《年略譜》各一卷,《通鑒外紀》十卷及《目錄》五卷。因為司馬光編《資治通鑒》,不及周威烈王之前,劉恕原打算作《通鑒前紀》與《后紀》二書,使《通鑒》成一首尾完整的編年通史,后來因病放棄了《后紀》的寫作計劃,《前紀》也是在臨終前不久,口授其子以成書,因較原計劃者為簡,故改名《外紀》。
《通鑒外紀》十卷,起自三皇五帝,止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下接《資治通鑒》)。卷一為《包犧以來紀》,卷二為《夏商紀》,卷三至卷十為《周紀》。共和(公元前841年)以前取編世的形式,如《包犧氏》、《神農氏》、《黃帝》、《帝堯》……,以及夏、商和西周早期的各王。共和以后共四百三十八年(公元前841-前404年),始取編年的形式。共和以前稱為疑年,不標歲陽歲陰之名,也不條列其數,可見其審慎態(tài)度。本書性質為《資治通鑒》的補編,網羅材料亦甚豐富。材料也有不同的處理,認為可信的就大書,記載不同或荒遠茫昧的就采取分注或細書的形式。例如,“包犧氏”用大字,其下有“蛇首人身,母曰華胥”,就用小字注;禹“都安邑”用大字,“或云平陽,亦云晉陽及韓”用小字分注。
另外,《通鑒外紀目錄》五卷,年經事緯,上列朔閏天象,下列《外紀》之卷數,與《通鑒目錄》體例相同。
《四部叢刊》中收有此書,名曰《資治通鑒外紀》和《資治通鑒外紀目錄》,共五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17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司馬遷發(fā)憤書寫《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