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居不追直【原典】
趙清獻公①家三衢②,所居甚隘③,弟侄欲悅公意者,厚以直④易鄰翁之居,以廣公第。公聞不樂,曰:“吾與此翁三世⑤為鄰矣,忍棄之乎?”命亟⑥還公居而不追其直。此皆人情之所難也。
【注釋】
①趙清獻公:趙抃(1008~1084),字閱道,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景祐元年(1034)進士,任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quán)勢,時稱“鐵面御史”。平時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長厚清修,日所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年四十余,究心宗教。累官至參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謚清獻,蘇軾曾為之作《清獻公神道碑》?!端问贰肪砣僖皇袀?。②三衢:三條大路的交叉口。③隘:逼仄。④厚以直:用很高的價錢。⑤三世: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世。此處應(yīng)指三代。⑥亟(qì):立刻,馬上。
【譯文】
趙抃家住在三條大路交界的地方,住房很擁擠,他的弟弟侄兒們想討他歡心,就用了很高的價錢買下了鄰屋一位老人的房子,打算擴建趙家住宅。趙抃聽到這件事很不高興,說:“我和這位老人做了三代的鄰居,怎么能忍心拋棄他呢?”命令弟弟侄子們立即將房子歸還給老人,同時還交代不要追回買房子的錢。以上這些都是一般人從情感上難以做到的。
【延伸閱讀】
房子歷來是國人很費心也愿意費心的地方,從古代的地主莊園,到當(dāng)下的富家別墅,但凡人們手中有了錢財,購房都會是首選。辛棄疾曾說“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雖然感慨的是某些人壯志消磨,但也客觀上說明了很多人的真實心態(tài)。這種心理當(dāng)然與中國人重土安遷的傳統(tǒng)有關(guān),幾千年來的農(nóng)業(yè)文明,使國人習(xí)慣了待在一個地方,即便是離開了故土身在異鄉(xiāng),也必須要有房產(chǎn)傍身,否則便會有漂泊無根的感覺,俗話說“安居樂業(yè)”表達的就是這樣的意思。然而從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到顧況的“京城米貴,居大不易”等,又說明對于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少錢的人來說,“安居樂業(y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趙丞相家的情況,與上述都不相同。
他雖然身居高位,卻沒像其他很多官員一樣,改善自家的居住條件,而是依然擠在局促的老宅子。不僅如此,對于家人背地里所做的改善工作,趙抃不但不領(lǐng)情,反而很不高興,將排斥豪宅的行動堅持到底。這些都是與人的常情相反的,所以故事結(jié)尾感嘆“此皆人情之所難也?!壁w抃不愿擴房的一個很大理由,正是鄰里之間的溫情。他說“我和這位老人三代都是鄰居,怎么忍心拋棄他呢?”類似的故事在齊國名相晏子的身上也發(fā)生過。國君鑒于晏子的巨大功勞,就想改善他的住房,但是晏子一直不同意,于是就趁著他外出的機會,強行將他的家改了,但是晏子回來之后,并不領(lǐng)情,重又將房舍改回了原樣,理由是父輩的遺物,不容改變。雖然有些極端,但晏子看重的同樣是人情。在當(dāng)今人們交相“言利”的時代,重溫古人的“重情”故事,特別感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17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希臘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