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
義,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公正、合理而應(yīng)當(dāng)做的。管子最早提出了『義』(《管子·卷一·牧民第一》)?!核木S不張,國乃滅亡?!覈灐?,『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孟子闡述『義』。他認(rèn)為『信』和『果』都必須以『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弧睹献印るx婁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p>
5
【解讀】
孟子主張“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氨拘摹辈豢尚∫?,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tài):“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yīng)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fā)展,并將它發(fā)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節(jié)孟子從人應(yīng)如何對待自己的欲望入手,闡明義重于生,提出舍生取義的觀點。
【原文】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①,舍生而取義者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
【注釋】
①兼:同時。
【譯文】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就舍棄生命而取正義。
6
【解讀】
“榮”、“辱”原本是與“義”、“利”密切相關(guān)的一對思想理念:“先義而后利”,就是“榮”;反之,若“先利而后義”,甚至于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就是“辱”?!拔镱愔穑赜兴?;榮辱之來,必象其德”(《勸學(xué)》),也就是說,“榮辱”又必然是根源于人對“德”的基本選擇。
【原文】
榮辱之大分①,安危利害之常體②: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出自《荀子·榮辱》
【注釋】
①分:辨別,區(qū)分。
②常體:普通的狀態(tài)。
【譯文】
榮與辱的最大區(qū)別,要根據(jù)一個人對安危利害態(tài)度來判別:把義放在首位然后取利的為榮,把利放在首位而后才求義的就是恥辱。
7
【解讀】
古人對“義”進行評價時,往往把“利”作為它的對立面,在義利之辨中反映出重義輕利的思想觀念。對利的追求,必須以義為前提,利合于義則取之,違于義則去之。“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保ā墩撜Z·憲問》)所以,“見利“必須“思義”?!胺瞧淞x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薄睹献印とf章上》“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只要是不義之利,無論大小,都不能取。
【原文】
君子思義而不慮利,小人貪利而不顧義。
——出自劉安《淮南子·繆稱訓(xùn)》
【譯文】
德行高尚的人想著道義而不計較私利,德行低下的人貪圖私利而不顧道義。
8
【解讀】
先秦儒家把義利作為區(qū)分君子與小人、榮與辱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ā墩撜Z·里仁》)董仲舒進一步發(fā)展了這種重義輕利的觀念,董仲舒承認(rèn)義與利都是人所需要的,但義是用來滋養(yǎng)心靈的,而利是用來保養(yǎng)肉體的;心靈比肉體更重要,所以義對人的滋養(yǎng)價值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利。這種思想發(fā)展到后來的宋明理學(xué),便產(chǎn)生了天理人欲的大辯論。
【原文】
義者,心之養(yǎng)也;利者,體之養(yǎng)也。
——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譯文】
“義”是用來修養(yǎng)心性的;“利”是用來修養(yǎng)身體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18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喜怒要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