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效
大儒之效:武王崩
,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①,惡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②,聽天下之?dān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偃然如固有之
,而天下不稱貪焉;殺管叔
,虛殷國③
,而天下不稱戾焉;兼制天下
,立七十一國,姬姓獨(dú)居五十三人
,而天下不稱偏焉
。教誨開導(dǎo)成王,使諭于道
,而能掩跡于文
、武④。周公歸周
,反籍于成王
,而天下不輟事周,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
。天子也者
,不可以少當(dāng)也,不可以假攝為也
。能則天下歸之
,不能則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
,惡天下之離周也
。成王冠⑤,成人
,周公歸周反籍焉
,明不滅主之義也。周公無天下矣
,鄉(xiāng)有天下
,今無天下,非擅也⑥;成王鄉(xiāng)無天下⑦
,今有天下
,非奪也: 變勢次序節(jié)然也。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
,以弟誅兄而非暴也
,君臣易位而非不順也。因天下之和
,遂文
、武之業(yè),明枝主之義
,抑亦變化矣
,天下厭然猶一也⑧
。非圣人莫之能為,夫是之謂大儒之效
。
[注釋] ①屏(bǐng丙):撇開
。及:兄終弟及為及。屬:統(tǒng)屬
。②籍:位
。③殺管叔,虛殷國:武王死后
,年幼的成王繼位
,周公攝政,管叔等人不服
,于是策動(dòng)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帶領(lǐng)殷國遺民一起造反
。周公東征平叛,殺了二人
,將殷民遷到洛邑
,殷都變成了廢墟。管叔
,武王的弟弟
,周公旦的哥哥叔鮮,被封于管(今河南鄭州)
,故稱為管叔
。④掩:襲。⑤冠(guàn貫):古代男子二十行加冠之禮
,表示成人
。⑥擅:通“禪”,禪讓
。⑦鄉(xiāng):通“向”
,從前,過去
。⑧厭(yān煙)然:安然
。
秦昭王問孫卿子曰①:“儒無益于人之國?”孫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禮義
,謹(jǐn)乎臣子而致貴其上者也
。人主用之,則勢在本朝而宜;不用
,則退編百姓而愨
,必為順下矣。雖窮困凍喂②
,必不以邪道為貪;無置錐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義;嗚呼而莫之能應(yīng)③
,然而通乎財(cái)萬物、養(yǎng)百姓之經(jīng)紀(jì)
。勢在人上則王公之材也
,在人下則社稷之臣,國君之寶也
。雖隱于窮閻漏屋④
,人莫不貴之,道誠存也
。仲尼將為司寇⑤
,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公慎氏出其妻
,慎潰氏踰境而徙
,魯之粥牛馬者不豫賈⑥,必蚤正以待之也⑦
。居于闕黨
,闕黨之子弟罔不分⑧,有親者取多
,孝弟以化之也
。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
,儒之為人下如是矣
。”
[注釋] ①秦昭王: 即秦昭襄王(前324—前251)
,名稷
。孫卿子:即荀子。②喂:同“餒”
,饑餓
。 ③嗚:同“叫”。 ④閻:里巷
。漏:通“陋”
,簡陋。⑤司寇:當(dāng)時(shí)的最高司法官
。⑥粥:通“鬻”
,賣。豫:欺騙
。賈:通“價(jià)”
,價(jià)格。⑦蚤:通“早”
,早早;預(yù)先
。⑧罔:通“網(wǎng)”
。不:通“罘(fú弗)”,捕獸的網(wǎng)
。
王曰:“然則其為人上何如?”孫卿曰:“其為人上也廣大矣:志意定乎內(nèi)
,禮節(jié)修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
,忠信愛利形乎下
,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
,不為也
。此君義信乎人矣,通于四海
,則天下應(yīng)之如讙①
。是何也?則貴名白而天下治也②。故近者歌謳而樂之
,遠(yuǎn)者竭蹶而趨之③
,四海之內(nèi)若一家,通達(dá)之屬莫不從服
,夫是之謂人師
。《詩》曰:‘自西自東
,自南自北
,無思不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艽酥^也
。夫其為人下也如彼,其為人上也如此
,何謂其無益于人之國也?”昭王曰:“善
。”
[注釋] ①讙(huān歡):喧
,齊聲回答
。②治:當(dāng)為“愿”字。③竭蹶:竭盡全力
,不辭勞苦
。④“《詩》曰”句:引自《詩·大雅·文王有聲》。
先王之道
,仁之隆也
,比中而行之①。曷謂中? 曰:禮義是也。道者
,非天之道
,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
,君子之所道也
。君子之所謂賢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謂也;君子之所謂知者
,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謂也;君子之所謂辯者,非能遍辯人之所辯之謂也;君子之所謂察者
,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謂也:有所正矣②
。相高下,視墝肥③
,序五種④
,君子不如農(nóng)人;通貨財(cái),相美惡
,辯貴賤
,君子不如賈人;設(shè)規(guī)矩,陳繩墨
,便備用
,君子不如工人;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薦撙⑤
,以相恥怍
,君子不若惠施、鄧析
。若夫謫德而定次⑥
,量能而授官,使賢不肖皆得其位
,能不能皆得其官
,萬物得其宜,事變得其應(yīng)
,慎
、墨不得進(jìn)其談,惠施
、鄧析不敢竄其察
,言必當(dāng)理,事必當(dāng)務(wù)
,是然后君子之所長也
。
[注釋] ①比:順。②正:當(dāng)為“止”字。③墝(qiāo敲):同“磽”
,土地貧瘠
。④五種:黍、稷
、豆
、麥、麻
。⑤薦:通“踐”
,踐踏。⑥謫:當(dāng)為“譎”字
,決
。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
,無益于理者廢之
,夫是之謂中事。凡知說
,有益于理者為之
,無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謂中說
。事行失中謂之奸事
,知說失中謂之奸道。奸事奸道
,治世之所棄
,而亂世之所從服也。若夫充虛之相施易也①
,堅(jiān)白
、同異之分隔也,是聰耳之所不能聽也
,明目之所不能見也
,辯士之所不能言也,雖有圣人之知
,未能僂指也②
。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
。工匠不知無害為巧
,君子不知無害為治。王公好之則亂法
,百姓好之則亂事
。而狂惑戇陋之人③
,乃始率其群徒,辯其談?wù)f
,明其辟稱
,老身長子,不知惡也
。夫是之謂上愚
,曾不如相雞狗之可以為名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对姟吩唬骸盀楣頌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則不可得。 有靦面目
,視人罔極
。 作此好歌
,以極反側(c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雹艽酥^也
。
[注釋] ①施:通“移”
,轉(zhuǎn)移,轉(zhuǎn)化
。②僂(lǚ呂)指:屈指可數(shù)
。③戇(zhuàng壯):愚蠢。④“《詩》曰”句:引自《詩經(jīng)·小雅·何人斯》
。蜮(yù玉)
,短狐,傳說可以含沙射人
。靦(tiǎn 舔)
,面貌丑陋。
我欲賤而貴
,愚而智
,貧而富,可乎? 曰:其唯學(xué)乎
。彼學(xué)者
,行之,曰士也;敦慕焉
,君子也;知之
,圣人也。上為圣人
,下為士君子
,孰禁我哉! 鄉(xiāng)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堯
、禹
,豈不賤而貴矣哉! 鄉(xiāng)也,效門室之辨
,混然曾不能決也
,俄而原仁義,分是非
,圖回天下于掌上而辯白黑①
,豈不愚而知矣哉! 鄉(xiāng)也,胥靡之人②
,俄而治天下之大器舉在此
,豈不貧而富矣哉! 今有人于此,屑然藏千溢之寶③
,雖行貣而食④
,人謂之富矣。彼寶也者
,衣之不可衣也
,食之不可食也,賣之不可僂售也
,然而人謂之富
,何也? 豈不大富之器誠在此也?是杅杅亦富人已⑤,豈不貧而富矣哉!
[注釋] ①圖回:運(yùn)轉(zhuǎn)
。而:如
。②胥靡: 空無所有。胥
,空疏
。靡,無
。③溢:通“鎰”
,二十四兩。 ④貣(tè特):乞討
。 ⑤杅杅:同“于于”
,廣大。已同“矣”
。
故君子無爵而貴
,無祿而富,不言而信
,不怒而威
,窮處而榮
,獨(dú)居而樂,豈不至尊
、至富
、至重、至嚴(yán)之情舉積此哉!故曰:貴名不可以比周爭也
,不可以夸誕有也
,不可以勢重脅也,必將誠此然后就也
。爭之則失
,讓之則至,遵道則積①
,夸誕則虛
。故君子務(wù)修其內(nèi)而讓之于外,務(wù)積德于身而處之以遵道
,如是
,則貴名起如日月,天下應(yīng)之如雷霆
。故曰:君子隱而顯
,微而明,辭讓而勝
。《詩》曰:“鶴鳴于九皋
,聲聞?dòng)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②此之謂也
。鄙夫反是
。比周而譽(yù)俞少③,鄙爭而名俞辱
,煩勞以求安利
,其身俞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对姟吩唬骸懊裰疅o良
,相怨一方。受爵不讓
,至于己斯亡
。”④此之謂也
。故能小而事大
,辟之是猶力之少而任重也
,舍粹折無適也⑤。身不肖而誣賢
,是猶傴伸而好升高也⑥
,指其頂者愈眾。故明主譎德而序位
,所以為不亂也;忠臣誠能然后敢受職
,所以為不窮也。分不亂于上
,能不窮于下
,治辯之極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对姟吩唬骸捌狡阶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亦是率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雹呤茄陨舷轮徊幌鄟y也
。
[注釋] ①遵道:當(dāng)為“遵遁”,即“逡巡”
,謙虛退讓
。下同。②“《詩》曰”句:見《詩經(jīng)·小雅·鶴鳴》
。③俞:通“愈”
,越,更加
。④“《詩》曰”句:見《詩經(jīng)·小雅·角弓》
。⑤粹:通“碎”,折碎
,破碎
。⑥傴(yǔ雨):同“僂”,駝背
。伸:當(dāng)為“身”字
。⑦“《詩》曰”句:見《詩經(jīng)·小雅·采菽》。
以從俗為善
,以貨財(cái)為寶
,以養(yǎng)生為己至道,是民德也
。行法至堅(jiān)①
,不以私欲亂所聞,如是
,則可謂勁士矣
。行法至堅(jiān)
,好修正其所聞以橋飾其情性②,其言多當(dāng)矣而未諭也
,其行多當(dāng)矣而未安也
,其知慮多當(dāng)矣而未周密也,上則能大其所隆
,下則能開道不己若者③
,如是,則可謂篤厚君子矣
。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
,應(yīng)當(dāng)時(shí)之變?nèi)魯?shù)一二,行禮要節(jié)而安之若生四枝④
,要時(shí)立功之巧若詔四時(shí)
,平正和民之善,億萬之眾而博若一人⑤
,如是
,則可謂圣人矣。
[注釋] ①至:當(dāng)作“志”字
。行法志堅(jiān)
,行為端正意志堅(jiān)定。②橋:通“矯”
,矯正
。③道:通“導(dǎo)”,開導(dǎo)
,誘導(dǎo)
。④枝:通“肢”。四枝
,即四肢。⑤博:當(dāng)作“摶”字
,聚集
。
井井兮其有理也,嚴(yán)嚴(yán)兮其能敬己也
,分分兮其有終始也①
,猒猒兮其能長久也②,樂樂兮其執(zhí)道不殆也
,炤炤兮其用知之明也③
,修修兮其用統(tǒng)類之行也,綏綏兮其有文章也
,熙熙兮其樂人之臧也
,隱隱兮其恐人之不當(dāng)也
,如是,則可謂圣人矣
。此其道出乎一
。曷謂一? 曰: 執(zhí)神而固。曷謂神?曰:盡善挾治之謂神④
,萬物莫足以傾之之謂固⑤
,神固之謂圣人。圣人也者
,道之管也
。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
,故《詩》
、《書》、《禮》
、《樂》之歸是矣
。《詩》言是
,其志也;《書》言是
,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
,其和也;《春秋》言是
,其微也。故《風(fēng)》之所以為不逐者⑥
,取是以節(jié)之也;《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
,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頌》之所以為至者
,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畢是矣
。鄉(xiāng)是者臧,倍是者亡
。鄉(xiāng)是如不臧
,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
,未嘗有也
。
[注釋] ①分分:當(dāng)作“介介”,堅(jiān)固的樣子
。②猒猒(yàn厭):通“厭厭”
,安靜的樣子。③炤炤:同“照照”
,光明
。④挾(jiā夾):通“浹”
,周洽。⑤“萬物”句前當(dāng)補(bǔ)“何謂固?曰”四字
。⑥《風(fēng)》:即《國風(fēng)》
,與下文的《雅》、《頌》都是《詩經(jīng)》內(nèi)容的名稱
,風(fēng)主要是各地民歌
。雅,是正的意思
,分小雅和大雅
,指朝廷的正聲雅樂。頌
,是宗廟祭祀的舞曲
。
客有道曰:“孔子曰:‘周公其盛乎! 身貴而愈恭,家富而愈儉
,勝敵而愈戒
。’”應(yīng)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
,非孔子之言也
。武王崩,成王幼
,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
,履天子之籍,負(fù)扆而坐①
,諸侯趨走堂下
。當(dāng)是時(shí)也,夫又誰為恭矣哉! 兼制天下
,立七十一國
,姬姓獨(dú)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孫茍不狂惑者
,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
,孰謂周公儉哉! 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
,東面而迎太歲②
,至汜而泛③
,至懷而壞④
,至共頭而山隧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羰鍛衷虎蓿骸鋈斩鍨?zāi)至
,無乃不可乎?’周公曰:‘刳比干而囚箕子⑦
,飛廉、惡來知政⑧
,夫又惡有不可焉?’遂選馬而進(jìn)
,朝食于戚⑨,暮宿于百泉⑩
,厭旦于牧之野(11)
,鼓之而紂卒易鄉(xiāng),遂乘殷人而誅紂
。蓋殺者非周人
,因殷人也。故無首虜之獲
,無蹈難之賞
,反而定三革,偃五兵
,合天下
,立聲樂,于是《武》
、《象》起而《韶》
、《護(hù)》廢矣(12)。四海之內(nèi)
,莫不變心易慮以化順之
,故外闔不閉,跨天下而無蘄(13)
。當(dāng)是時(shí)也
,夫又誰為戒矣哉!”
[注釋] ①扆(yǐ以):宮殿中門窗之間的屏風(fēng)。坐:當(dāng)為“立”字
。②迎:逆
。太歲:即歲星,古時(shí)迷信的人認(rèn)為沖犯它的方位就會(huì)遭殃
。③汜(sì四):今河南滎陽
。④懷:懷城,在黃河附近
。⑤共(gōng公)頭:山名
,在今河南輝縣。隧:通“墜”
。⑥霍叔:武王的弟弟
。⑦比干:紂王的叔父,因勸諫而被剖腹挖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樱杭q王的叔父
,因進(jìn)諫而被囚禁。⑧飛廉
、惡來:都是紂王的寵臣
。⑨戚:地名,在今河南濮陽
。⑩百泉:地名
,在今河南淇縣。(11)厭(yā)旦:當(dāng)作“旦厭”
,早晨逼近(牧野)
。牧:在今河南淇縣。(12)《武》
、《象》:周武王時(shí)的樂曲名
。《韶》
、《護(hù)》:分別是舜和湯時(shí)的樂曲名
。(13)蘄(qí其):通“圻”,疆界
。
造父者①
,天下之善御者也,無輿馬則無所見其能
。羿者②
,天下之善射者也,無弓矢則無所見其巧
。大儒者
,善調(diào)一天下者也,無百里之地則無所見其功
。輿固馬選矣
,而不能以至遠(yuǎn)一日而千里,則非造父也
。弓調(diào)矢直矣
,而不能以射遠(yuǎn)中微,則非羿也
。用百里之地
,而不能以調(diào)一天下,制強(qiáng)暴
,則非大儒也
。彼大儒者
,雖隱于窮閻漏屋,無置錐之地
,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dú)畜
,一國不能獨(dú)容
,成名況乎諸侯,莫不愿得以為臣;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國莫能與之爭勝
,笞棰暴國
,齊一天下,而莫能傾也
。是大儒之征也
。其言有類,其行有禮
,其舉事無悔
,其持險(xiǎn)應(yīng)變曲當(dāng),與時(shí)遷徙
,與世偃仰
,千舉萬變,其道一也
。是大儒之稽也
。其窮也,俗儒笑之;其通也
,英杰化之
,嵬瑣逃之,邪說畏之
,眾人媿之
。通則一天下,窮則獨(dú)立貴名
,天不能死
,地不能埋,桀
、跖之世不能污
,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
、子弓是也
。
[注釋] ①造父:周穆王的車夫。②羿(yì義):也叫后羿
、夷羿
,夏代東夷族有窮氏的首領(lǐng)
,善于射箭。
故有俗人者
,有俗儒者
,有雅儒者,有大儒者
。不學(xué)問
,無正義,以富利為隆
,是俗人者也
。逢衣淺帶,解果其冠①
,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shù)
,繆學(xué)雜舉,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
,不知隆禮義而殺《詩》
、《書》;其衣冠行偽已同于世俗矣②,然而不知惡者;其言議談?wù)f已無以異于墨子矣
,然而明不能別;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
,得委積足以揜其口則揚(yáng)揚(yáng)如也;隨其長子,事其便辟③
,舉其上客
,億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④:是俗儒者也。法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