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之忍第九十一
父子之忍第九十一
父子之性,出于秉彝。孟子有言,貴善則離,賊恩之大,莫甚相夷。
焚廩掩井,瞽太不慈。大孝如舜,齊慄夔夔。
尹信后妻,欲殺伯奇,有口不辯,甘逐放之。
灑米數(shù)百斛而空其船,施才數(shù)千萬而罄其庫,以郗超、全琮不稟之專,二父胡為不怒?
我見叔世,父子為仇,證罪攘羊,德色借櫌。
父而不父,子而不子,有何面目,戴天履地?噫,可不忍歟!
【譯文】
父親慈愛、兒子孝順,此乃人的天性,也符合倫理道德規(guī)范。孟子曾說:“貴善則離。”父子之間為求好而相互責備,兒子因此可能會忘記父母之恩,所以說沒有什么可以比父子之間互相責備更加傷害人的了。
舜的父親瞽瞍在舜上屋頂修谷倉時,放火焚燒谷倉,舜去淘井時,用土填井,他的所作所為實在是太不仁慈了。但舜在歷山負罪隱居時,倍加謙恭地孝敬父親,侍候父親,最后終于感化了父親。
周代尹吉甫聽信后妻的讒言,要加害于伯奇,違背了為父之道,伯奇并沒有因此為自己辯解,甘愿被逐出家門,只是寫了一首詩來抒發(fā)自己的苦悶。
三國時的全琮將父親讓他在集市上出售的幾千斛好米,無償?shù)厣⒔o貧苦的人,空船而歸,其父并未責怪他;晉代的郗超一天之中將自家倉庫中所存財物全部無償?shù)厮徒o了親朋故友,其父并未懲罰他。對此二人不稟告父親而自作主張的專斷行為,他們的父親為什么不發(fā)怒呢?因為他們的父親理解自己的兒子。
我聽說在衰亂的年代,父親偷了羊,兒子就去作證;貧窮人家的子弟分家以后,把農(nóng)具借給父親用,就認為自己有恩于父親。這兩種行為都違背了天理,傷害了人倫,他們根本不懂得為人子的道理。
如果做父親的不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做兒子的不盡到做兒子的義務,那么他們還有什么面目在天地之間存活呢!唉!父子本是一體,父子之間怎能不互相忍讓,各守其道呢!
【評析】
孟子曾說:父子之間相互責備,就可能使兒子忘記父母之恩。父教子,本出自愛心,教育沒有達到目的,就會發(fā)怒,發(fā)怒就會傷害兒子,兒子反過來責備父親,這樣就傷害了父親。但是,如果父子相處時發(fā)生了矛盾,這時就要從道義出發(fā),來尋求解決的辦法。所以說,只有父子之間相互諒解,達成共識,才能使家庭和睦,萬事興旺。
典例闡幽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閔子騫是周朝人。幼時喪母,父親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純孝,對待繼母像對待生母一樣孝順。后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于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撥閔子騫與父親的關系。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繼母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nèi)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閔子騫做的棉衣,內(nèi)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閔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繼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yǎng)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閔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閔子騫冷得戰(zhàn)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wěn)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閔子騫猛打。閔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nèi)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后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后妻像木頭一樣,呆呆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閔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p>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話說得多么誠懇感人?。¢h子騫的意思是說:“后母在,僅我一個人是前娘的兒子,也只是我一人穿蘆花的棉衣;因此,也僅僅是我一人寒冷。而你將后母趕走了,你再娶一位后母,那么便有三個前娘生的兒子了。假如第二位后母生了親生兒子,為我們?nèi)齻€前娘生的兒子做蘆花衣,那不是我們穿著蘆花衣服的人,有三個人了嗎?”
閔子騫說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流傳于中國的民間。聽了的人,人人為之感動,都說閔子騫是個孝子。他的那位后母當時也被閔子騫的這兩句話感動,也知悔改。從此,把閔子騫當做親生兒子一樣看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46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裴頠·女史箴》原文注釋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