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增渝
鄭振鐸
痛苦是永久的。
它象蔓草,蔓延遍播于人的心上,雖被野火燒盡了,只要春風(fēng)微微地一吹,它又復(fù)活了。
它又象埃及的金字塔,小孩子看見它站在那里,成人同樣的看見它。白發(fā)的老人仍舊看見它站著。
所以孤獨人的悲哀與喪失了兒子的母親的眼淚是永永不死,永永不干枯的。
快樂不過是一瞥。
它象陰雨之夜的天空的電光,失路的人等待了許久,但是它飛來一瞬,只有一瞬,便又飛去了。
它又象溪流遇見大石時所濺出的白色水花,水流一平靜,它便不見了。
它只不過在想望,尋求,與回憶中存在著。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曾經(jīng)把舊中國比作一間鐵屋子,意謂在這鐵屋子的禁錮中,熟睡的人們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而醒來的人們卻不能不忍受痛苦的折磨。
鄭振鐸就是這醒來者的一員。他是在五四運動的吶喊聲中醒來的。作為一個文學(xué)青年,他比別人更強烈地感受到環(huán)境的迫壓和生命的痛苦。在這篇散文詩中,他以痛苦的永久和快樂的短暫作對比,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一代人的生命感受。
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痛苦和快樂,都不限于具體的情感經(jīng)歷,而是一種普泛的情緒心理。表現(xiàn)它,自然不能象描繪某種具體的感受那樣,依靠對特定的生活情景的真實再現(xiàn)。這里,作者只能用獨出心裁的比喻使之形象化、感性化。一般的比喻,只是正文的輔佐,點到為止;這里的比喻,卻是作品的主體,是對作品主旨的形象闡釋,因而須從容鋪敘,曲盡其意。正是借助于這些生動的比喻,抽象的情感才變成了活生生的畫面和獨特的物象。
文句的排列,既有詩一般的整飭和跳躍,又有一種散文的隨意和灑脫。這也增添了語言的韻味和美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56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古文辭類纂《王介甫讀孔子世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