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1860年英
、法在俄、美支持下聯(lián)合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因其性質與鴉片戰(zhàn)爭基本相同
,是它的繼續(xù)與擴大,史稱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亦稱英法聯(lián)軍之役
。英法各國通過鴉片戰(zhàn)爭已經(jīng)在中國獲得了巨大侵略權益
,但并不滿足
,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擴大侵略特權
,在修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絕后
,英國制造亞羅號事件,1856年10月23日進攻廣州
,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7年
,法國借口馬賴神甫事件
,與英國組成侵華聯(lián)軍,以額爾金和葛羅為英
、法全權代表
,各率侵略軍到達香港。美國
、沙俄政府則聲明支持英、法侵華
,四個國家結成侵華聯(lián)盟
。12月29日英法聯(lián)軍攻陷廣州,總督葉名琛被俘
,押送到印度加爾各答
;廣東巡撫柏貴、將軍穆克德納投降
,組成傀儡政府。1858年4月
,英
、法聯(lián)軍北上大沽口,英
、法
、美
、俄四國公使也乘兵艦抵達白河口外
,對清政府進行訛詐
,索取侵略特權。5月20日
,聯(lián)軍攻陷大沽炮臺
,天津門戶洞開,清政府趕忙派大學士桂良
、吏部尚書花沙納赴天津議和,談判中英
、法代表驕橫要挾
,俄、美代表則扮演調停人角色
,在6月先后逼迫清政府簽訂中俄
、中美
、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這些條約的主要內容有:各國公使常駐北京
;增開牛莊、登州
、臺灣
、淡水
、潮州
、瓊州、漢口
、九江
、南京、鎮(zhèn)江為通商口岸
;英法等國人民可往內地游歷、通商
、傳教
;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自由往來;修改稅則
,取締常關稅,外國貨物進入內地只收2.5%子口稅
;中國分別向英
、法賠款四百萬和二百萬兩白銀。上述四個條約一年內在北京雙方交換批準書
。1859年6月
,英、法公使借口到北京交換條約文本
,率艦隊到大沽口外,拒絕按清政府安排由北塘登陸
,強入白河
,襲擊大沽炮臺,守衛(wèi)炮臺的僧格林沁率部奮勇還擊
,擊沉擊傷聯(lián)軍兵艦十余只,傷斃敵軍四百七十多人
,重傷英艦隊司令何伯
。1860年2月,英法兩國政府增兵擴大侵略戰(zhàn)爭
,8月聯(lián)軍攻陷北塘、大沽
,24日占領天津
。清政府重開談判
,因侵略者索需苛刻
,天津、通州談判相繼破裂
,英法聯(lián)軍進攻通向北京的要隘張家灣
、八里橋
。9月22日
,咸豐帝倉皇逃往熱河,委任恭親王奕訢為欽差大臣負責和議
。10月13日英法聯(lián)軍攻占北京,焚毀了圓明園
。在英法武力壓力下
,奕訴于24、25日,分別同英
、法交換《天津條約》批準書,并訂立中英
、中法《續(xù)增條約》即《北京條約》
,主要內容有:增開天津為商埠
;準許華工出國
;割讓九龍司為英國領地;交還天主教教堂教產(充當翻譯的法國神父又在條約的中文本偷偷加入“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
,建造自便”條文)
;賠償英
、法兵費各八百萬兩
。英法侵略軍在《北京條約》簽訂后陸續(xù)撤離北京,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
。這次戰(zhàn)爭使外國侵略勢力擴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內地,大大便利了它們對華的經(jīng)濟
、政治
、文化侵略
,中國的獨立主權又一次受到嚴重損害,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
,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絞殺太平天國,出現(xiàn)了“中外和好”的局面
。可參看蔣孟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簡介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
、法兩國在美、俄支持下聯(lián)合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
。其目的是英、法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擴大在華侵略利益
。因為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fā)動戰(zhàn)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zhàn)爭”(The Arrow War)
。又稱“英法聯(lián)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zhàn)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同時因為這場戰(zhàn)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延續(xù)和擴大(兩次戰(zhàn)爭的本質目的相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入北京
,清帝逃往承德
,英法聯(lián)軍闖入圓明園并掠奪珠寶、將其焚毀
。戰(zhàn)爭中沙俄出兵后以“調停有功”自居,并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
。戰(zhàn)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爭.png)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迫使清政府先后簽訂中俄《璦琿條約》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
。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戰(zhàn)爭結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tǒng)治
。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戰(zhàn)爭經(jīng)過:
廣州城戰(zhàn)役: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可拆分為“第一次英法聯(lián)軍之役”與“第二次英法聯(lián)軍之役”
。第一次英法聯(lián)軍之役是從1856年戰(zhàn)爭爆發(fā)到1858年聯(lián)軍抵達天津附近海域為止簽訂《天津條約》
,第二次英法聯(lián)軍之役是從1858年爆發(fā)第一次大沽口戰(zhàn)役到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為止
。
1856年
,英國借口廣東水師在廣州黃埔捕捉中國船“亞羅”號上的海盜,派兵進攻廣州
。法國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馬賴在廣西西林被殺
,亦出兵入侵中國
。
1857年12月
,英法侵略軍五千六百余人(其中法軍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結,準備大舉進攻
。美國公使列威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也到達香港,與英、法合謀侵華
。12月12日
,額爾金、葛羅分別對葉名琛發(fā)出以10日為限的通牒
。此時,清政府正全力鎮(zhèn)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
,加上“餉糈艱難”
,對外國侵略者采取“息兵為要”的方針。葉名琛忠實執(zhí)行清政府的政策
,不事戰(zhàn)守。12月28日
,英法聯(lián)軍炮擊廣州
,并登陸攻城。都統(tǒng)來存
、千總鄧安邦等率兵頑強抵御,次日失守
。廣東巡撫柏貴
、廣州將軍穆克德訥投降,并在以巴夏禮為首的“聯(lián)軍委員會”的監(jiān)督下繼續(xù)擔任原職
,供敵驅使。葉名琛被俘
,后解往印度加爾各答?
。侵略軍占領廣州期間
,當?shù)厝嗣襁M行了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廣州附近義民在佛山鎮(zhèn)成立團練局
,集合數(shù)萬人
,御侮殺敵。香港
、澳門等地區(qū)的愛國志士也紛紛罷工,以示抗議
。
1858年3月
,四國公使同往上海。兩江總督何桂清要求他們返回廣東。四國公使卻決定集結軍艦
,北上天津。4月中旬抵達白河口
。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zhàn):
1858年4月
,英、法
、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xù)來到大沽口外
,分別照會清政府
,要求六日內指派全權大臣談判。俄
、美的照會還表示愿意充當“調停人”。咸豐帝一面命令清軍在天津
、大沽設防
,一面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前往大沽交涉
,并把希望寄托在俄、美公使的所謂“調?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鄙?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英、法侵略者并無談判誠意
,只是以此拖延,加緊軍事準備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lián)軍炮轟大沽炮臺
,駐守各炮臺的清軍奮起還擊,與敵鏖戰(zhàn)
。但譚廷襄等毫無斗志
,棄守逃亡
,加以炮臺設施陳陋
,孤立無援,大沽失陷
。26日
,英法聯(lián)軍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
,并揚言要進攻北京
。6月13日,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學士桂良
、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趕往天津議和
。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嚇下
,分別與俄、英
、法、美簽訂《天津條約》
。
《中英天津條約》共五十六款
,附約一款;《中法天津條約》共四十二款
,附約六款。主要內容是:
①公使常駐北京
;
②增開牛莊(后改營口)
、登州(后改煙臺)、臺灣(后定為臺南)
、淡水、潮州(后改汕頭)
、瓊州
、漢口、九江
、南京、鎮(zhèn)江為通商口岸
;
③外籍傳教士得以入內地自由傳教
;
④外人得以入內地游歷、通商
;
⑤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
;
⑥修改稅則
,減輕商船噸稅
;
⑦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銀二百萬兩
。
此外,俄
、美公使還利用“調停人”身份
,以狡詐手段,分別于13日
、18日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十二款、中美《天津條約》三十款
,攫取了除賠款外與英
、法所得幾乎一樣的侵略特權。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款還特別規(guī)定
,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jīng)定明邊界”
,“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
,以便日后解決
,從而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同年
,沙皇俄國以武力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
《天津條約》簽訂后
,英法聯(lián)軍撤離天津
,沿海陸續(xù)南下。咸豐帝對條約內容感到憂恐
,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
、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
,交涉修改《天津條約》
,取消公使駐京、內地游歷
、內江通商等條款,并設法避免英
、法到北京換約
。11月,桂良等與英
、法
、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后條約》,規(guī)定:鴉片貿易合法化
;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百抽五征稅
;洋貨運銷內地,只納2.5%子口稅
,免征一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
。但是
,英、法不容修改《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
,并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zhàn):
英、法政府遠不滿足從《天津條約》攫取的種種特權
,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zhàn)爭
。1859年6月,在拒絕桂良提出的在滬換約的建議后
,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美國公使華若翰各率一支艦隊到達大沽口外
,企圖以武力威懾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批準書
。清政府以大沽設防,命直隸總督恒福照會英
、法公使
,指定他們由北塘登陸
,經(jīng)天津去北京換約
,隨員不得超過二十人,并不得攜帶武器
。英
、法公使斷然拒絕清政府的安排
,堅持以艦隊經(jīng)大沽口溯白河進京
。大沽一帶防務,自1858年英
、法艦隊撤走后
,清政府即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負責
。6月25日
,英海軍司令賀布親率12艘軍艦從攔江沙開往海口
,下午3時賀布下令英法聯(lián)軍進攻大沽炮臺
。清軍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
,英勇抵抗
,發(fā)炮反擊,戰(zhàn)斗異常激烈
。直隸提督史榮椿
、大沽協(xié)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
,先后陣亡
。由于清軍火力充分,戰(zhàn)術得當
,擊沉擊傷敵艦10艘
,斃傷敵軍近500人
,重傷英艦隊司令何伯
,英法聯(lián)軍慘遭失敗,這也是鴉片戰(zhàn)爭以來
,清軍唯一一次的勝利
。
同年8月
,美國公使華若翰偽裝友好
,由北塘進京,返回北塘時與直隸總督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Q《天津條約》批準書
。在此之前
,俄國代表已在北京換約
。
英法進犯京師:
英法聯(lián)軍進攻大沽慘敗的消息傳到歐洲,英
、法統(tǒng)治階級內部一片戰(zhàn)爭喧囂
,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guī)模的報復”
,“占領京城”
。1860年2月
,英、法帝國主義當局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
,率領英軍一萬五千余人,法軍約七千人
,擴大侵華戰(zhàn)爭
。4月,英法聯(lián)軍占領舟山
。5、6月
,英侵略軍占大連灣
,法侵略軍占煙臺,封鎖渤海灣
,并以此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
。俄國公使伊格納季耶夫和美國公使華若翰也于7月趕到渤海灣
,再次以“調停人”為名
,配合英、法侵華戰(zhàn)爭
。清政府在大沽戰(zhàn)役獲勝后
,幻想就此與英
、法帝國主義罷兵言和
。當英、法軍艦逼臨大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跁r
,咸豐帝還諭示僧格林沁
、恒福不可“仍存先戰(zhàn)后和”之意
,以免“兵連禍結,迄無了期”
,“總須以撫局為要”
,并派恒福與英
、法使者談判
。前敵統(tǒng)帥僧格林沁則以為敵軍不善陸戰(zhàn),因而專守大沽,盡棄北塘防務
,給敵以可乘之機
。伊格納季耶夫為英
、法提供了北塘未設防的情報
。
火燒圓明園:
1860年8月1日,英法聯(lián)軍18000人
,由北塘登陸
,進占天津
。英法聯(lián)軍在北塘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
。14日
,攻陷塘沽,水陸協(xié)同進攻大沽北岸炮臺
。守臺清軍在直隸提督樂善指揮下,英勇抗擊
。但清政府本無抗戰(zhàn)決心
,咸豐帝命令僧格林沁離營撤退。清軍遂逃離大沽
,經(jīng)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qū))。1860年8月21日
,大沽失陷
。侵略軍長驅直入,24日占領天津
。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
。英
、法提出
,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
,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
。清政府予以拒絕,談判破裂
。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清政府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
,到通州南張家灣議和
。由于雙方爭執(zhí)不下,談判再次破裂
,并擄去英國派往負責洽談停火之談判代表巴夏禮和士兵等39人
。
1860年9月18日
,英法侵略軍攻陷通州。21日
,清軍與英法聯(lián)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zhàn),統(tǒng)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
,清軍全軍覆沒
。9月22日咸豐帝等則以北狩為名攜皇后、懿貴妃等離京逃往熱河避暑山莊
。10月13日聯(lián)軍從安定門攻入北京
。聯(lián)軍發(fā)現(xiàn)清軍將英法使節(jié)團多人虐待至死
,遂決定報復中國之野蠻行為
,及教訓清朝皇室以后不得蔑視英國及法國。10月18日
,英法聯(lián)軍占領北京
,搶劫焚毀圓明園。英法聯(lián)軍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50天
,京郊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清漪園
、靜明園(玉泉山)
、靜宜園(香山)、暢春園等均被付之一炬
。清廷派奕欣為全權大臣議和,簽訂中英
、中法《北京條約》
。聯(lián)軍洗劫和燒毀了圓明園和靜宜園。圓明園大火持續(xù)了三天三夜
,300多名太監(jiān)和宮女葬身火海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給予強烈譴責,稱之為“兩個強盜的勝利”
。
10月24日
、25日,英法聯(lián)軍以焚毀紫禁城作為威脅
,迫使恭親王奕欣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準書
,并訂立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條約》
、《中法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
。
沙俄侵略:
鴉片戰(zhàn)爭后
,清政府忙于對付外來殖民者和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
,造成了北方邊疆防備空虛
。俄國乘虛而入,加緊蠶食和非法占領黑龍江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南的許多戰(zhàn)略要地
,而且,一直在尋找機會
,想用條約的形式把所占領的中國領土固定下來。1856年
,英法聯(lián)軍進攻廣州
,派普提雅廷為公使,與清政府談判邊界問題
。1858年5月
,俄國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乘英法聯(lián)軍攻陷大沽口
,用武力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
。根據(jù)這個條約,俄國割占了黑龍江以北
、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同時
,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劃作兩國共管。
俄國駐中國公使伊格納切夫以“調停有功”為借口
,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
。14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
,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
,增開喀什噶爾為商埠,并在喀什噶爾
、庫倫設領事館
。同時,俄國還將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
。1864年,俄國強迫清政府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