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教戰(zhàn)守策》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夫當今生民之患
,果安在哉
?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能逸而不能勞
。此其患不見于今
,而將見于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是故天下雖平
,不敢忘戰(zhàn)
。
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
,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
,使其耳目習于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于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
。是以雖有盜賊之變
,而民不至于驚潰。及至后世
,用迂儒之議
,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jié),天下既定
,則卷甲而藏之
。數十年之后,甲兵頓弊
,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
,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
,不戰(zhàn)而走
。開元、天寶之際
,天下豈不大治
?惟其民安于太平之樂
,豢于游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
,銷耗鈍眊
,痿蹶而不復振。是以區(qū)區(qū)之祿山一出而乘之
,四方之民
,獸奔鳥竄,乞為囚虜之不暇
,天下分裂
,而唐室固以微矣。
守策》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png)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
,譬如一身
。王公貴人所以養(yǎng)其身者,豈不至哉
?而其平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嘤诙嗉病V劣谵r夫小民
,終歲勤苦
,而未嘗告病。此其故何也
?夫風雨
、霜露、寒暑之變
,此疾之所由生也
。農夫小民,盛夏力作
,而窮冬暴露
,其筋骸之所沖犯,肌膚之所浸漬
,輕霜露而狎風雨
,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今王公貴人
,處于重屋之下
,出則乘輿,風則襲裘
,雨則御蓋
。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
。畏之太甚
,而養(yǎng)之太過
,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養(yǎng)身者
,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
,使其四體狃于寒暑之變
;然后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
,如婦人孺子
,不出于閨門。論戰(zhàn)斗之事
,則縮頸而股栗
;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愿聽
。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
,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
。此不亦畏之太甚
,而養(yǎng)之太過歟
?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
,此亦不然矣
。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
。奉之者有限
,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于戰(zhàn)
。戰(zhàn)者
,必然之勢也。不先于我
,則先于彼
;不出于西,則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
,有遲速遠近
,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茍不免于用兵
,而用之不以漸
,使民于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
,則其為患必有不測
。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
,能逸而不能勞
,此臣所謂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
,講習兵法
;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jié)
;役民之司盜者
,授以擊刺之術。每歲終則聚于郡府
,如古都試之法
,有勝負,有賞罰
。而行之既久
,則又以軍法從事。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
,又撓以軍法
,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
。天下果未能去兵
,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zhàn)。夫無故而動民
,雖有小怨
,然熟與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
,驕豪而多怨
,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
?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zhàn)者
,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習于兵
,彼知有所敵
,則固以破其奸謀
,而折其驕氣。利害之際
,豈不亦甚明歟
?
〔注〕
蘇軾應“制科”時撰《進策》二十五篇,其中包括《策略》五篇
、《策別》十七篇
、《策斷》三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督虘?zhàn)守策》為《策別》中《安萬民》之五
,原題無“策”字,據通行選本加
。
先王:指夏
、商、周三代之王
。
田獵:圍獵
。據《周禮·夏官·大司馬》記載,古時秋
、冬農閑時節(jié)
,招民練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蚺c圍獵同時進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茏鳎鹤c起
,行與止。為教練士卒的科目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菔⒐?jié):崇高的美德
。
頓弊:殘破不鋒利。頓
,通“鈍”
。
卒:同“猝”,突然間
。
開元
、天寶:均唐玄宗年號。開元(713—741)
、天寶(742—756)
,為唐朝盛世
。
“四方之民”三句:據《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七,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
,安祿山反于范陽
,“時海內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
,猝聞范陽兵起
,遠近震駭。河北皆祿山統(tǒng)內
,所過州縣
,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驐壋歉Z匿,或為所擒戮
,無敢拒之者”
。
“今國家”句:宋仁宗慶歷年間,曾每年向遼國繳納銀二十萬兩
、絹三十萬匹
;向西夏繳納“銀、綺
、絹
、茶二十萬五千”(《宋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一、卷三十)
。百萬
,是舉其約數。
古都試之法:西漢韓延壽創(chuàng)立的制度
,定期在郡府所在地練兵習武
。
文章鑒賞
北宋嘉祐六年(1061),二十六歲的蘇軾參加了“材識兼茂明于體用科”考試
,司馬光等人任考官
,在秘閣考了六篇論文;隨后宋仁宗又親臨崇政殿
,御試制科策問
,蘇軾以如椽之筆,大膽針砭時弊
,撰寫了包括本文在內的一系列適合世用的政論文
,由衷希望宋仁宗能夠虛心采納,“勵精庶政,督察百官
,果斷而力行”(蘇軾《辯試館職策問札子》)
。
北宋中葉以后,遼和西夏成為宋朝西北邊疆的嚴重威脅
,戰(zhàn)爭隨時可能爆發(fā)
,然而宋朝的國力薄弱,執(zhí)政者的怯于外敵和唯圖茍安
,則又為歷代所少見
。對于日益深化的民族矛盾和邊防危機,許多正視現(xiàn)實的文人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關注和擔憂
。蘇軾之父蘇洵寫出名作《六國論》
,借論史諷喻現(xiàn)實,抨擊朝廷的賂敵政策
;又在《審敵》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屈己求和表面上是求得了“息民”,其實質卻只能是“殘民”
。蘇軾的《教戰(zhàn)守策》
,正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證賂敵息民的危害
,并倡言教民習武
、能戰(zhàn)能守和加強戰(zhàn)備。
本文起首就要言不繁
,點明弊端
。開頭一句設問:“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觸目驚心
,引起對生存問題的關注。接著
,不容置疑地斷定:當世大患
,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如不早作計議
,終將不可救藥。
那么
,究竟應該如何計議
,如何動作呢?蘇軾沒有急于坦陳自己的見解
,而是筆鋒一轉,將話頭引至先王時代
,從先王的“天下雖平
,不敢忘戰(zhàn)”
,說到后世的“去兵卷甲”,“不戰(zhàn)而走”
,直至感嘆唐人安于佚樂
,以至區(qū)區(qū)安祿山一出,所謂大唐盛世猶如摧枯拉朽一般
,“而唐室固以微矣”
。此中道理,顯然不必細說
。
廣征史事
、借古鑒今是蘇軾素有的特長,本文則更以生動的說理
、淺近的譬喻令仁宗動心
,用身邊的事實讓人信服。他告訴眾人
,治國猶如養(yǎng)身
,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貴人何以疾病不斷,風餐露宿的窮人又何以病不加身
,關鍵在于是否經常親歷辛勞苦痛
。“是故善養(yǎng)身者
,使之能逸而能勞
,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于寒暑之變
,然后可以剛健強力
,涉險而不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碧K軾認為
,生活的磨難不僅能提高人體免疫能力,還可鍛煉意志
;相反
,安逸不僅令人患病,還將使人畏戰(zhàn)
,無論于民于國
,均極為不利。因此
,所謂“擾民”的論調可以休矣
,“息民”的結果只能是災難。
隨后,又從分析當前形勢入手
,論證戰(zhàn)爭的不可避免
。“賂敵”也好
,“息民”也罷
,均于事無補。他尤其擔憂的是:戰(zhàn)爭不可避免
,人們卻依然故我
,耽于安樂,一旦讓這些沉溺于安佚之中的人去迎戰(zhàn)
,后果可想而知
。于是,大聲疾呼:“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
,能逸而不能勞
。此臣所謂大患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忠淮吸c明本文主旨
。
論說至此,“知安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钡谋锥艘呀浄治龅孟喈斖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于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開始正面闡說教民戰(zhàn)守的具體方法及其益處
。他提倡士大夫人人尊尚武勇,講習兵法
;希望老百姓個個練習陣法
,激勵斗志。最后又指出
,全民皆兵還有一大收益
,就是令軍隊感覺到無形壓力,迫使宋軍將士打消驕橫的毛病和怨氣
,這也是當時的宋軍缺乏戰(zhàn)斗力的一大癥結
。
本文遵循了蘇洵倡導的“有為而作,精悍確苦
,言必中當世之過”的文學主張(見蘇軾《鳧繹先生文集序》)
,也反映出青年蘇軾輔君治國、報效朝廷的濟世理想
。他不僅立志灑血疆場
,為國捐軀
,也力求以筆幫助朝廷克服弊端,為維護宋王朝的長治久安盡力
。因此他能夠在制科考試中敢議敢言
,縱橫開闔
,對各種社會弊病大加撻伐
。北宋李覯謂蘇軾的二十五策“霆轟風飛,震伏天下”(《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十五引)
,可見他的這些政論
、說理文于當時影響之巨大。
蘇軾曾說:“凡文字
,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
,彩色絢爛,漸老漸熟
,乃造平淡
。”(《與二郎侄》)本文旨在說理
,不像文學散文可以大肆渲染鋪敘
,但也已表現(xiàn)出蘇軾文章中那種筆墨瀾翻、飄沙走石的氣勢
。
蘇軾善于借古鑒今
,反復論證、剖析
,頗具戰(zhàn)國縱橫家雄辯滔滔
、筆勢突兀的風格,文章極具說服力
。本文援引史實
,既說先王前賢成功的事例,又敘后世迂儒失敗的教訓
,正反論證
,兩相對照,令讀者自然意識到居安知危的迫切和重要
。如此還嫌不夠
,他又舉出“安史之亂”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史實,將盛唐的衰亡歸結于世人的安逸
,令人怦然心驚之余
,不能不順著他的思路繼續(xù)伸展,聯(lián)想到眼前的社會
,延伸到自己的周圍
。
蘇軾曾談及寫作體會:“吾文如萬斛泉源
,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
,雖一日千里無難
;乃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蹲栽u文》)他的文章確能根據不同的描寫對象或表達需要,呈現(xiàn)不同的形態(tài)
。本文或論古
,或證今,或說理
,或譬喻
,均淺顯易懂,形象鮮明
,極其自然
,顯示出蘇軾獨有的隨心所欲的自然文風。尤其是以養(yǎng)身喻治國
,通俗而親切
,難怪清人沈德潛贊嘆:“樂天詩,東坡文
,雖庸夫婦豎讀之亦當首肯
,此種是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短扑伟舜蠹椅淖x本》卷二十二)
本文邏輯順序相當清晰
,自始至終沿著“安逸是害,戰(zhàn)守則強”這樣一條主線推理論證
,層層呼應
,用語精辟。例如論證宋廷“賂敵”政策的必不可行
,只用了三句話:“奉之者有限
,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于戰(zhàn)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奔葴\顯,又真確
,充分顯示出蘇軾敏銳的思辨能力和高超的駕馭文字的技藝
。
蘇軾《教戰(zhàn)守策》原文及翻譯,蘇軾《教戰(zhàn)守策》原文及翻譯 蘇軾
原文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能逸而不能勞
。此其患不見于今
,而將見于他日。今不為之計
,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
。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
,不敢忘戰(zhàn)
。
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
,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
,使其耳目習于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于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
。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于驚潰
。及至后世
,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jié)
,天下既定
,則卷甲而藏之。數十年之后
,甲兵頓弊
,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卒有盜賊之警
,則相與恐懼訛言
,不戰(zhàn)而走。開元
、天寶之際
,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樂,豢于游戲酒食之間
,其剛心勇氣
,銷耗鈍g,痿蹶而不復振
。是以區(qū)區(qū)之祿山一出而乘之
,四方之民,獸奔鳥竄
,乞為囚虜之不暇
,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
,譬如一身
。王公貴人所以養(yǎng)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嘤诙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至于農夫小民,終歲勤苦
,而未嘗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
、寒暑之變
,此疾之所由生也。農夫小民
,盛夏力作
,而窮冬暴露,其筋骸之所沖犯
,肌膚之所浸漬
,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
。今王公貴人
,處于重屋之下,出則乘輿
,風則襲裘
,雨則御蓋。凡所以慮患之具
,莫不備至
。畏之太甚,而養(yǎng)之太過
,小不如意
,則寒暑入之矣。是以善養(yǎng)身者
,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
,使其四體狃于寒暑之變;然后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
,如婦人孺子
,不出于閨門。論戰(zhàn)斗之事
,則縮頸而股栗;聞盜賊之名
,則掩耳而不愿聽
。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
,漸不可長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yǎng)之太過歟?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見四方之無事
,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
,歲以百萬計。奉之者有限
,而求之者無厭
,此其勢必至于戰(zhàn)。戰(zhàn)者
,必然之勢也
。不先于我,則先于彼;不出于西
,則出于北。所不可知者
,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茍不免于用兵
,而用之不以漸
,使民于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
,則其為患必有不測
。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
,能逸而不能勞
,此臣所謂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
,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
,教以行陣之節(jié);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
。每歲終則聚于郡府
,如古都試之法,有勝負
,有賞罰
。而行之既久
,則又以軍法從事。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
,又撓以軍法
, *** 將不安,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
。天下果未能去兵
,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zhàn)。夫無故而動民
,雖有小怨
,然熟與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
,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
,何故?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zhàn)者,惟我而已
。如使平民皆習于兵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
,而折其驕氣
。利害之際,豈不亦甚明歟[2]?
譯文
現(xiàn)在人民的禍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樂卻不知道危難
,能享受安逸卻不能勞累吃苦
。這種禍患現(xiàn)在看不出來,但是將來會看出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在不給它想辦法
,那以后就有無法挽救的危險了。
從前先王知道軍備是不可以放棄的
,所以天下雖然太平
,(也)不敢忘記戰(zhàn)備。秋冬農閑的時候
,召集人民打獵借此教練武事
,教他們學習前進、后退
、跪下
、起立的方法,使他們的聽覺和視覺習慣于鐘鼓
、旗幟(這些軍隊的號令)之間而不迷亂
,使他們的心意適于攻打殺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懼。因此即使有盜賊的事件發(fā)生,而人民也不會驚恐潰亂
。
等到后代
,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議,把解除軍備當做君王的英明措施
,天下既然安定了
,就把裝備武器收藏起來。幾十年以后
,裝備武器都敗壞了
,人民一天一天地習慣于安樂生活;一旦忽然傳來盜賊的警報,就彼此惶恐
,傳布謠言
,不戰(zhàn)就逃跑了。(唐)開元
、天寶年間
,天下難道不是很安定嗎?就是因為那時人民習慣于太平生活的快樂,經常生活在酒食游戲里面
,那堅強的意志和勇氣逐漸減少以至于衰頹
,(筋肉)萎縮僵化而振作不起來,因此小小的安祿山一旦乘機作亂
,四方的人民就象鳥獸奔竄一樣
,求作囚犯和俘虜還來不及;國家分裂,而唐王朝當然因此而衰弱了
。
我曾試著論述這個問題:天下的形勢譬如人的整個身體
。王公貴人用來保養(yǎng)身體的措施,難道不是很周全嗎?而他們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惱
。至于農夫平民,終年勤勞辛苦卻未曾生病
。這是什么原因呢?天氣和季節(jié)的變化
,這是產生疾病的原因。農夫平民
,夏天最熱的時候奮力耕作
,冬天極冷的時候還在野外勞動,他們的筋骨經常冒著烈日嚴寒
,肌膚被雨雪霜所浸漬
,使得他們輕視霜露,不畏風雨
,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夠給他們造成病害?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在王公貴人住在高大深邃的房屋里,出門就坐車子,刮風就如穿皮衣
,下雨就打著傘
,凡是用來預防疾患的工具無不應有盡有;畏懼風雨寒暑有些太嚴重了,保養(yǎng)自己的身體也有些太過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