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荔枝龍眼說》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閩越人高荔子而下龍眼,吾為評之
。荔子如食蝤蛑大蟹,斫雪流膏
,一噉可飽。龍眼如食彭越石蟹
,嚼嚙久之,了無所得
。然酒闌口爽
,饜飽之余,則咂啄之味
,石蟹有時勝蝤蛑也
。戲書此紙,為飲流一笑
。
———《蘇軾文集》
〔注〕 蝤蛑(狔ó狌犿ó狌):蟹類
,螯長而大,生海邊泥沙中
。酒闌:酒宴殘盡之時
。口爽:口味敗壞
。

【文章鑒賞】
一紙“戲書”
,似乎只為博得“飲流一笑”,其實(shí)說出了人生評價中的大道理———這就是東坡的奇妙小品《荔枝龍眼說》
。
“閩越人高荔子而下龍眼”
,當(dāng)然有其根據(jù)。荔枝鮮肥而味美
,曾為歷代文人雅士所稱嘆:東漢王逸說它“卓絕美而無儔
,超眾果而獨(dú)貴”;唐代詩人張九齡以為“百果之中
,無一可比”
;清人李漁,更譽(yù)之為“至尊無上”的百果之“王”
,可見其品格之“高”
。至于“龍眼”,核大而肉少
,品嘗起來
,就遠(yuǎn)不如荔枝了。所以張九齡斥其為“凡品”
,田從易更降之與“櫻桃”
、“橄欖”同列
,其品位之卑“下”,似已無可懷疑
。
東坡的品評卻沒有這么簡單
。這位貶官惠州,寫過“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名句的文豪
,自然深知荔枝之鮮美。在他看來
,荔枝的好處
,正如生長海邊的“蝤蛑”(即“梭子蟹”),“斫雪流膏”
、肥美鮮嫩
,簡直令人“一噉可飽”。相比而言
,“龍眼”則如鄉(xiāng)間的“彭越”(蟹之一種)
、“石蟹”,殼堅少肉
,“嚼嚙久之
,了無所得”。從這一點(diǎn)看
,荔枝無疑勝龍眼
。
但東坡并沒有據(jù)此論定兩者之“高下”。與“閩越人”的只看一點(diǎn)
、不及其余不同
,東坡還看到了問題的另一側(cè)面:當(dāng)著環(huán)境、條件改變了的時候
,事物的價值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
。即以荔枝說,鮮美肥嫩本是它的長處
,但在人們酒足飯飽之際
,這肥美正如“蝤蛑大蟹”,反倒令人厭膩了
。那時候剝食“龍眼”
,恰正如殼堅少肉的“石蟹”,于“咂啄”之際
,便能品嘗到無窮余“味”
。從這一點(diǎn)看,“龍眼”又豈必“下”于荔枝?
形象動人的“蟹”喻
,就這樣在人們眼前
,打開了一個評價事物的新視野。在這樣的視野上
,反觀“閩越人”(包括某些文人雅士)對荔枝
、龍眼的“高下”之論,便顯得多么偏執(zhí)和揚(yáng)抑不當(dāng)呵
!
荔枝
、龍眼的“高下”尚且不能一概而論,對于復(fù)雜得多的人生價值之評判
,就更須慎重了
。例如要分諸葛亮與張飛之高下,似乎無須多加比較
,張飛自當(dāng)退居其后:論多謀善斷、見微知著
,論把握全局
、指揮千軍萬馬,莽撞躁急的張飛
,能與瀟灑磊落
、運(yùn)籌帷幄的諸葛亮一較短長嗎?但若改換一下視角
,讓諸葛亮頂盔貫甲
,手持丈八蛇矛,立于曹操百萬軍前
,一聲大喝:“吾乃隆中諸葛亮也
!”看能不能像張飛一樣,喝得夏侯杰倒栽下馬
,令曹操回馬狂奔
、倒退數(shù)里?可見在馳騁疆場
、斬將搴旗的勇武和氣概方面
,諸葛亮也只能甘拜下風(fēng)。
又如孔子
,既被儒者頌之為百世“素王”
,與村野俗夫相比,其“高下”似也立可判明
。但孔子自己卻不這么看:弟子樊遲請“學(xué)稼”
,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xué)為圃”
,孔子又稱“吾不如老圃”(《論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安蝗纭奔础跋隆币病纫诜N植莊稼、菜蔬方面一較技藝
,孔子又豈能“高”于老農(nóng)
?
可見人生價值之評定,須顧及各人的特點(diǎn)和長處
。以一時
、一技的長短、得失妄論“高下”
,是不科學(xué)的
。東坡此文,以“蝤蛑”
、“石蟹”為喻
,論說荔枝、龍眼的各有所長
。雖屬“戲書”
,卻意味雋永。非特可博好食蟹味的“飲流一笑”
,亦可令那些在人生事業(yè)中
,只因一時、一技屈居人下
,便懷疑自身價值者
,增生許多奮斗、創(chuàng)造的勇氣罷
?
蘇軾《荔枝嘆》原文及翻譯賞析荔枝嘆原文:十里一置飛塵灰
,五里一堠兵火催。顛坑仆谷相枕藉
,知是荔枝龍眼來
。飛車跨山鶻橫海,風(fēng)枝露葉如新采
。宮中美人一破顏
,驚塵濺血流千載。永元荔枝來交州
,天寶歲貢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游
。我愿天公憐赤子
,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fēng)調(diào)百谷登,民不饑寒為上瑞
。君不見
,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寵加
。(相寵加 一作: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
,致養(yǎng)口體何陋耶
?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jìn)姚黃花
。
荔枝嘆翻譯及注釋 翻譯 五里路
、十里路設(shè)一驛站,運(yùn)送荔枝的馬匹
,揚(yáng)起滿天灰塵
,急如星火;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雜重疊
,百姓都知道
,這是荔枝龍眼經(jīng)過。飛快的車兒越過了重重高山
,似隼鳥疾飛過海
;到長安時
,青枝綠葉
,仿佛剛從樹上摘采。宮中美人高興地咧嘴一笑
,那揚(yáng)起的塵土
,那飛濺的鮮血,千載后仍令人難以忘懷
。永元年的荔枝來自交州
,天寶年的荔枝來自涪州,人們到今天還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
,有誰把酒去祭奠唐伯游
?我只希望天公可憐可憐小百姓,不要生這樣的尤物
,成為人民的禍害
。只愿風(fēng)調(diào)雨順百谷豐收,人民免受饑寒就是最好的祥瑞
。你沒見到武夷溪邊名茶粟粒芽
,前有丁謂,后有蔡襄,裝籠加封進(jìn)貢給官家
?爭新買寵各出巧意
,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貢茶。我們的君主難道缺少這些東西
?只知滿足皇上口體欲望
,是多么卑鄙惡劣!可惜洛陽留守錢惟演是忠孝世家
,也為邀寵進(jìn)貢牡丹花
!
注釋 1.置:驛站。2.堠(hou):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
。3.枕藉:縱橫交錯地躺在一起
。4.鶻(hu):鷙鳥名。即隼(sǔn)
。5.破顏:變?yōu)樾δ槨?.永元:東漢和帝年號
,《后漢書·和帝紀(jì)》載:「舊南海獻(xiàn)龍眼、荔枝
,十里一置(驛站)
,五里一堠(瞭望堡),奔騰阻險
,死者繼路
。時臨武長(官)汝南(籍)唐羌,縣接南海
,乃上書陳狀
,帝下詔曰:『遠(yuǎn)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
。茍有傷害
,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
,勿復(fù)受獻(xiàn)
。』由是遂省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交州:交州,古地名
。東漢時期
,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國廣西和廣東
。東漢時治所在番禺(今中國廣州)
。8.天寶歲貢取之涪:指 唐代 天寶年間歲貢涪陵荔枝之事
。《新唐書》「玄宗貴妃楊氏
。妃嗜荔枝
,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
,走數(shù)千里
,味未變至京師」。歲貢
,古代諸侯或?qū)賴磕晗虺⑦M(jìn)獻(xiàn)禮品
。涪(fu),水名
,在中國四川省中部
,注入嘉陵江。9.舉觴:舉杯飲酒
。10.酹(lei):把酒澆在地上
;表示祭奠。11.伯游:唐羌
,字伯游
,辟公府,補(bǔ)臨武長
。12.赤子:人民
。13.尤物:珍貴的物品,指荔枝
。14.瘡痏(chuāngwěi):禍害
。15.上瑞:最大的吉兆。16.粟粒芽:武夷茶的上品
。17.前丁后蔡:指 宋朝 丁清先生任福建漕使
,隨后蔡囊繼任此職
,督造貢茶
。為了博得皇上的歡心,爭相斗品武夷茶
,斗出最上等的茶葉
,作為貢茶,獻(xiàn)給皇上
。18.致養(yǎng)口體:這里指滿足口和腹的欲望
。致養(yǎng),原意是得到養(yǎng)育
。19.洛陽相君:指錢惟演
,他曾任西京留守
。他的父親吳越王錢俶敘歸降 宋朝 ,宋太宗稱之為「以忠孝而保社稷」
,所以蘇軾說錢惟演是「忠孝家」
。20.姚黃花:是牡丹的名貴品種。洛陽進(jìn)貢牡丹
,是從錢惟演開始的
。
荔枝嘆賞析詩分三段,每段八句
。第一段寫古時進(jìn)貢荔枝事
。歷史上把荔枝作為貢品,最著名的是漢和帝永元年間及唐玄宗天寶年間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甘铩顾木洌瑢憹h和帝時
,朝廷令交州進(jìn)獻(xiàn)荔枝
,在短途內(nèi)置驛站以便飛快地運(yùn)送,使送荔枝的人累死摔死在路上的不計其數(sh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革w車」四句,寫唐玄宗時令四川進(jìn)獻(xiàn)荔枝
,派飛騎送來
,到長安時,還是新鮮得如剛采下來一樣
,朝廷為了博楊貴妃開口一笑
,不顧為此而死去多少人。這一段
,抓住荔枝一日色變
,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的特點(diǎn)
,在運(yùn)輸要求快捷上做文章
,指出朝廷為飽口福而草菅人命。這一點(diǎn)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已作了描寫,蘇詩中「知是荔支龍眼來」
、「宮中美人一破顏」句就是從杜牧詩中化出
。但杜牧詩精警,蘇詩用賦體
,坐實(shí)了說
,博大雄深
,二者各有不同。
「永元」起八句是第二段
,轉(zhuǎn)入議論感慨
。詩人以無比憤慨的心情,批判統(tǒng)治者的荒淫 ***
,誅伐李林甫之類
,媚上取寵,百姓恨之入骨
,愿生吃其肉
;感嘆朝廷中少了像唐羌那樣敢于直諫的名臣。于是
,他想到
,寧愿上天不要生出這類可口的珍品,使得百姓不堪負(fù)擔(dān)
,只要風(fēng)調(diào)雨順
,人們能吃飽穿暖就行了。這段布局很巧
,「永元」句總結(jié)第一段前四句漢貢荔枝事
,「天寶」句總結(jié)后四句唐貢荔枝事,「至今」句就唐事發(fā)議論
,「無人」句就漢事發(fā)議論
,互為交叉,錯合參差
,然后用「我愿」四句作總束
,承前啟后。
「君不見」起八句是第三段
,寫近時事
。由古時的奸臣,詩人想到了近時的奸臣
;由古時戕害百姓的荔枝
,詩人想到了近時戕害百姓的各種貢品。詩便進(jìn)一步引申上述的感嘆
,舉現(xiàn)實(shí)來證明
,先說了武夷茶
,又說了洛陽牡丹花
。這段對統(tǒng)治者的鞭撻與第一、二段意旨相同
,但由于說的是眼前事
,所以批判得很有分寸
。詩指責(zé)奸臣而不指責(zé)皇帝,是詩家為尊者諱的傳統(tǒng)
。就像杜甫《北征》「不聞夏殷衰
,中自誅褒妲」,寫安史之亂而為玄宗開釋
;李白《巴陵送賈舍人》「圣主恩深漢文帝
,憐君不遣到長沙」,寫才士被貶
,反說皇帝大度
。蘇軾在這里用的也是這種「春秋筆法」,很顯然
,他不僅反對佞臣媚上
,對皇帝接受佞臣的進(jìn)貢,開上行下效之風(fēng)
,使百姓蒙受苦難
,他也是十分不滿的。這一段
,如奇軍突起
,忽然完全撇開詩所吟詠的荔枝,雜取眼前事
,隨手揮灑
,開拓廣泛,且寫得波折分明
,令人應(yīng)接不暇
。而詩人胸中郁勃之氣,一瀉而出
,出沒開闔
,極似杜詩。
全詩有敘有議
,不為題囿
,帶有詩史的性質(zhì),因此清方東樹等的贊譽(yù)
。
荔枝嘆創(chuàng)作背景詩作于紹圣二年(1095年)
,當(dāng)時蘇軾貶謫廣東惠州,惠州盛產(chǎn)荔枝
,蘇軾寫了多首荔枝詩
,往往結(jié)合朝政身世,抒發(fā)自己的感慨
。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云:「我生涉世本為口
,一官久已輕鱸
。」又如《食荔支》云:「日啖荔支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首古風(fēng)
,帶有新樂府的性質(zhì)
,借荔枝生發(fā)開去,縱橫古今
,淋漓痛快
,一向?yàn)檫x家所稱道。 詩詞作品:
荔枝嘆詩詞作者:【 宋代 】
蘇軾詩詞歸類:
【諷諭】 蘇軾《惠州一絕 / 食荔枝》鑒賞及譯文《惠州一絕 / 食荔枝》是由蘇軾所創(chuàng)作的
,蘇東坡于宋哲宗紹圣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
,“不得簽書公事”。于是
,東坡先生流連風(fēng)景
,體察風(fēng)物,對嶺南產(chǎn)生了深深的熱愛之情
,連在嶺南地區(qū)極為平常的荔枝都愛得那樣執(zhí)著
。下面就是我給大家?guī)淼模M軒椭酱蠹?
《惠州一絕 / 食荔枝》
宋代: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不辭 一作:不妨)
《惠州一絕 / 食荔枝》譯文
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
,枇杷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
,我愿意永遠(yuǎn)都做嶺南的人
。
《惠州一絕 / 食荔枝》創(chuàng)作背景
紹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題下有兩首
,這里選第二首
。嶺南兩廣一帶在宋時為蠻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遷客逐臣到這里
,往往頗多哀怨嗟嘆之辭,而東坡則不然
,他在這首七絕中表現(xiàn)出他素有的樂觀曠達(dá)
、隨遇而安的精神風(fēng)貌,同時還表達(dá)了他對嶺南風(fēng)物的熱愛之情。
《惠州一絕 / 食荔枝》賞析
從“荔枝詩”看東坡先生的嶺南心境
。
蘇東坡于宋哲宗紹圣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
,“不得簽書公事”
。于是
,東坡先生流連風(fēng)景,體察風(fēng)物
,對嶺南產(chǎn)生了深深的熱愛之情
,連在嶺南地區(qū)極為平常的荔枝都愛得那樣執(zhí)著。
紹圣二年四月十一日
,蘇軾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
,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對荔枝極盡贊美之能事:“……垂黃綴紫煙雨里
,特與荔枝為先驅(qū)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
。不須更待妃子笑
,風(fēng)骨自是傾城姝……”自此以后,蘇軾還多次在詩文中表現(xiàn)了他對荔枝的喜愛之情
。例如
,《新年五首》:“荔子幾時熟,花頭今已繁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顿洉倚恪罚骸傲魩煿S蕨不足道,悵望荔枝何時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丁春吞諝w園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
,公能攜酒來游乎?’意欣然許之
。”《和陶歸園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
,長作雞黍局
。”《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二句最為膾炙人口
,解詩者多以為東坡先生在此贊美嶺南風(fēng)物,從而抒發(fā)對嶺南的留戀之情,其實(shí)這是東坡先生滿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贊歌
。
不錯
,從一些現(xiàn)象上看起來,蘇軾在嶺南時的心情與初貶黃州時相比
,確實(shí)顯得更加平靜
,不見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的失意與苦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端问贰繁緜髡f蘇軾在惠州“居三年,泊然無所蒂介
,人無賢愚
,皆得其歡心”。貶為瓊州別駕后
,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
,“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猶謂不可
。軾遂買地筑室
,儋人運(yùn)甓畚土以助之。獨(dú)與幼子過處
,著書以為樂
,時時從其父老游,若將終身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K轍《東坡先生和陶詩引》介紹: “東坡先生謫居儋耳,置家羅浮之下……華屋玉食之念
,不存于胸中
。”蘇東坡在嶺南時
,除了關(guān)心自然風(fēng)光和民情風(fēng)俗以外
,還與出家人交往頻繁,詩文中就留有很多與僧人唱和的作品
。這一定程度上確實(shí)表現(xiàn)了避世意識
。
我們實(shí)在無法相信蘇東坡這樣具有強(qiáng)烈社會責(zé)任感的仁人志士會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實(shí)很能說明這個有趣的問題
。
晚年的蘇東坡似乎很喜歡陶淵明
,不厭其煩地和陶淵明的詩,并把和陶的詩專門編為一集
。蘇東坡和陶淵明詩以居嶺南時為最多
。從紹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貶所到元符三年八月遷舒州團(tuán)練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個月里
,和陶詩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
。東坡先生還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淵明
,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
。” (見蘇轍《東坡先生和陶詩引》)這仿佛在告世人:蘇東坡從此絕意仕途
,欲效陶淵明歸隱園田
,長作嶺南人了
。
有意思的是
,東坡先生那位心跡相通的老弟卻對東坡自述的和陶詩用意提出了疑問,他在《東坡先生和陶詩引》一文中說:“嗟乎
,淵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
。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為獄吏所折困
,終不能悛
,以陷大難,乃欲以桑榆之末景
,自托于淵明
,其誰肯信之!”清人紀(jì)昀也以為蘇軾“斂才就陶,亦時時自露本色”
。
蘇轍不信其兄會真心歸隱
,幾百年后紀(jì)昀的看法也一樣。他們的看法可以在蘇東坡和陶詩中可以得到印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逗吞诊嬀贫住菲涫辉唬骸霸t書寬積欠,父老顏色好
。再拜賀吾君
,獲此不貪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逼涫嗽唬骸笆彸情喤d廢
,雷塘幾開塞。明年起華堂
,置酒吊亡國
。”其二十曰:“當(dāng)時劉項罷
,四海瘡痍新
。三杯洗戰(zhàn)國,一斗消強(qiáng)秦?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逗吞赵伻肌酚校骸皻⑸砉逃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大節(jié)要不虧。君為社稷死
,我則同其歸
。”這都可以看出蘇軾恬淡的外表掩飾不了牽掛國運(yùn)民生的憂患情懷
。
這種憂患情懷在《荔枝嘆》一詩中表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
。他首先借漢唐故實(shí)抨擊統(tǒng)治階級只顧自己享樂而不關(guān)民生疾苦的丑惡本質(zhì):“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顛坑仆谷相枕藉
,知是荔枝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
,風(fēng)枝露葉如新采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鼻暌院螅覀冇瓤上胍娞K學(xué)士老淚縱橫
,祈求上蒼:“我愿天公憐赤子
,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fēng)調(diào)百谷登
,民不饑寒為上瑞
。”
蘇東坡因仕途坎坷曾經(jīng)想避世遁俗
,又因戀戀不忘國運(yùn)民生終于沒能做到歸隱山林
。在嶺南時,東坡先生的內(nèi)心正處于這種出世與入世兩難的心境之中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叭锗⒗笾θ兕w,不辭長作嶺南人”正是這種兩難心境的形象描述
。
《惠州一絕 / 食荔枝》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
,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
、美食家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漢族
,四川人
,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
,學(xué)識淵博
,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暢達(dá),與歐陽修并稱歐蘇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
,善用夸張、比喻
,藝術(shù)表現(xiàn)獨(dú)具風(fēng)格
,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
,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
、楷書
,能自創(chuàng)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與黃庭堅
、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xué)文同
,論畫主張神似
,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68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