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亡大計
存亡大計
【原文】
國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方變故交切,幸而有智者陳至當[1]之謀,其聽而行之,當如捧漏甕以沃焦釜[2]。而愚荒之主,暗于事幾[3],且惑于諛佞孱懦者之言,不旋踵[4]而受其禍敗,自古非一也。曹操自將征劉備,田豐勸袁紹襲其后,紹辭以子疾不行。操征烏戎,劉備說劉表襲許,表不能用,后皆為操所滅。唐兵征王世充于洛陽,竇建德自河北來救,太宗屯虎牢以扼之,建德不得進,其臣凌敬請悉兵濟河,攻取懷州、河陽,逾太行,入上黨,徇汾、晉,趣蒲津,蹈無人之境,取勝可以萬全,關中駭震,則鄭圍自解。諸將曰:“凌敬書生,何為知戰(zhàn)事,其言豈可用?”建德乃謝敬。其妻曹氏,又勸令乘唐國之虛,連營漸進,以取山北,西抄關中,唐必還師自救,鄭圍何憂不解。建德亦不從,引眾合戰(zhàn),身為人擒,國隨以滅。唐莊宗既取河北,屯兵朝城,梁之君臣,謀數(shù)道大舉,令董璋引陜、虢、澤、潞之兵趣太原,霍彥威以汝、洛之兵寇鎮(zhèn)定,王彥章以禁軍攻鄆州,段凝以大軍當莊宗。莊宗聞之,深以為憂。而段凝不能臨機決策,梁主又無斷,遂以致亡。石敬瑭以河東叛,耶律德光赴救,敗唐兵而圍之,廢帝問策于群臣。時德光兄贊華。因爭國之故,亡歸在唐,吏部侍郎龍敏請立為契丹主,令天雄、盧龍二鎮(zhèn)分兵送之,自幽州趣西樓,朝廷露[4]檄言之,虜必有內顧之慮,然后選募精銳以擊之,此解圍一算也,帝深以為然。而執(zhí)政恐其無成,議竟不決,唐遂以亡。皇家靖康之難,胡騎犯闕[5],孤軍深入,后無重援,亦有出奇計乞用師搗燕者,天未悔禍,噬臍弗及[6],可勝嘆哉!
【注釋】
[1]當:正確,恰當。[2]捧漏甕以沃焦釜:捧著漏了的水甕去澆燒焦的鍋,喻雖形勢危急,但仍能緩解。釜,燒飯的鍋。[3]暗于事幾:看不清事情的全貌。[4]露:出示,張貼。[5]胡騎犯闕:金兵侵犯都城。[6]噬臍弗及:若不早作打算,以后就會像咬自己的肚臍而夠不著一樣沒有辦法了。比喻后悔莫及。
【譯文】
國家的重大決策,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安危存亡。當各種變故交織在一起時,幸好出現(xiàn)了有才華謀略的人提出了正確的計謀,明智的君主聽取了他的計謀并按照其方法去做了,就好比捧著漏甕去澆燒焦的鍋一樣立竿見影。而愚昧放縱的君主,看不出事物的前兆,而且容易被阿諛奉承奸詐懦弱的小人之話所迷惑,因此還沒有掌政太久就會遭受禍亂而敗亡,自古以來這樣的例子不止一個。曹操曾親自領兵去征討劉備,田豐勸袁紹趁機襲擊曹操的后方,袁紹以兒子有病為借口拒絕了田豐的建議,曹操帶兵攻打烏戎,劉備勸說劉表趁機襲擊許都(今河南許昌),劉表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之后袁紹、劉表都被曹操消滅了。唐朝時期,有軍隊去洛陽征討王世充,竇建德立即從河北派兵趕來支援他,唐太宗李世民派重兵把守虎牢關對其軍隊進行阻截,竇建德的軍隊無法繼續(xù)前進。這時,竇建德的部下凌敬提出了一個應對之策:請求全部軍隊渡過黃河,攻占懷州,河陽兩地,再越過太行山,進入上黨地區(qū),沿著汾水,晉州前進,直指蒲津關,這樣就如同進入了無人之境,這個計謀是取勝的萬全之策,關中地區(qū)(今陜西西安一帶)一定會因此事而震動,這樣就可以解洛陽之圍了。然而竇建德手下將領卻說:“凌敬只不過是一介書生,他從沒有帶兵打過仗,哪里懂得什么軍事?他的話是絕不可以采納的?!备]建德沒有采納凌敬的建議。竇建德的妻子曹氏,又勸說他:唐軍后方空虛,不如趁此機會,集中各兵營的力量,穩(wěn)扎穩(wěn)打,來奪取山北面的地方,再向西包抄關中,唐兵一定會回兵進行援救,那么,自然就可以解洛陽之困了。竇建德還是沒有聽從她的意見,而是將兵力集中在一起與唐兵進行對抗,結果被唐兵活捉,他的國家也隨之滅亡。唐莊宗占領河北地區(qū)之后,屯兵在朝城,梁國的君臣經過商議,決定分兵幾路大舉進攻,讓董璋集中陜州(今河南陜縣)、虢州(今河南靈寶)、澤州(今山西晉城)、潞州(今山西長治)四州軍隊的力量去攻打太原;讓霍彥威率領汝州和洛陽的軍隊攻打鎮(zhèn)定(今河北石家莊一帶),讓王彥章率領禁軍攻打鄆州(今山東鄆城),而以招討使段凝統(tǒng)帥主力去抵擋唐莊宗。莊宗得知消息后,十分擔憂,但是由于段凝不能果斷決策,梁國國君又優(yōu)柔寡斷,結果導致滅亡。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在河東叛亂,契丹族領袖耶律德光領兵前去支援他,戰(zhàn)勝了前來討伐石敬瑭叛亂的唐兵,并把他們包圍起來,使之很難前行。廢帝向朝廷大臣征求應對此狀況的計謀。當時,耶律德光的哥哥耶律贊華,因為和德光爭奪王位失敗,逃亡到了后唐,吏部侍郎龍敏便請求策立贊華為契丹國王,命令天雄、盧龍兩鎮(zhèn)(管轄河北大名至北京以北一帶)節(jié)度使派兵送他回國即位,經幽州(今北京西南)直奔西樓(今內蒙古林西),朝廷再出檄文通告這項決定。這樣契丹人必然擔心發(fā)生內亂,軍心必然會因此動搖,這時再派精兵強將對其進行猛烈的攻擊,這是解決困境的一個良策,廢帝也覺得這是個好辦法??墒菆?zhí)政大臣擔心沒有把握,長時間討論也沒有做出決定,后唐也因此滅亡了。大宋曾經遭遇了靖康之變,金兵侵犯國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孤軍深入,后方也沒有有力的支援,當時也有人提出奇計,建議派精兵強將趁機襲擊金國后方的幽燕地區(qū),看來是老天有意給大宋降下災禍,此計謀沒有得到采納,以致后來后悔也來不及了,真是可嘆??!
【評析】
本文的開頭就直接提出了“國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的觀點,說明決策對于國家存亡的重要性。然后又在“變故交切,智者陳謀”的情況下,討論了明君與愚君如何選擇的。明君會“聽而行之”而國家生存。愚君則會“暗于事幾,且惑于諛佞孱懦者之言”而國家滅亡。之后作者用了大批文筆列舉了五個例子對此進行了有力的論證。一是曹操征討劉備,田豐勸諫袁紹襲擊曹操,袁紹拒絕,曹操攻打烏賊,劉備勸諫劉表襲擊曹軍后方,劉表拒絕,結果袁紹和劉表的國家最終被曹操滅亡;二是竇建德從河北援助王世充時,在虎牢關遭到李世民的阻截,他的部下凌敬和妻子分別提出了一個計謀,但他都沒有聽從,最終滅亡了:三是唐莊宗攻打梁國,由于段凝沒有果斷決策,梁君優(yōu)柔寡斷,梁國滅亡:四是契丹族領袖耶律德光在河東叛亂,廢帝沒有采用龍敏提出的推舉耶律贊華為契丹國王,引起契丹國內亂的計策,后唐也被滅亡了:五是大宋遭遇靖康之變,有人也提出奇計,但沒得到采用,北宋滅亡了。這些滅亡的國家都有機會躲過危機,但是由于君王的愚鈍和優(yōu)柔寡斷,沒有采用智者的諫言,造成了國家的悲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70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十里桃花是那句詩,"···
下一篇: 中國改革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