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六義
“六義”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教六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 曰雅, 曰頌”又《毛詩序》: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p>
對于“六義”的解說歷代眾說紛紜,到唐代孔穎達把“六義”作了較為明確的解說,并被后人所普遍接受。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 “風雅頌者, 《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 《詩》文之異辭耳。大小不同,而得并為六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這就是說,賦、比、興是詩的三種表現方式,而風、雅、頌則是詩的三種體裁。
作為古典美學理論的重要范疇的是賦、比、興。賦、比、興分別是審美主體的主觀情思與審美客體之間的三種關系,也就是詩人表現審美情感時的三種方法。所謂賦,朱熹認為是“鋪陳其事以直言之”,也就是把要表達的東西直接地、明白地表現出來;而“比”是“以彼物比此物?!痹娙私栌脛e的物象來比擬要表達的情思、要敘寫的對象,如《詩·衛(wèi)風·碩人》中對美女的描寫?!芭d”則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又:“興,起也”(《毛詩詁訓傳》) “興者,起也” 《文心雕龍·比興》興是因外界某物而觸動情思,于是就從“他物”寫起,再引入抒情的內容,如《詩經·關睢》中的“關關睢鳩,在河之洲?!?/p>
賦是直接抒情,因而詩人的主觀情思表現得最為顯豁,與比興的區(qū)別也易于識別。即比興都是借物抒情,情思的表現較隱晦,其區(qū)別也較難辨認。首先,從心物(即審美情感與審美物象)關系說,比往往是先有情思后找比擬之物,心在物先。興則觸物生情,物在心先。其次,比心在物先,尋找物象以擬意旨,故理性思索安排的痕跡較明顯, “興”是觸物興懷,情思的觸發(fā)是不期而至的,更多地屬于直覺的引發(fā)而不是人為的安排。劉勰《文心雕龍·比興》:“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笨梢姟氨取睂砟畹谋葦M,人工的痕跡明顯;而“依微以擬議”的“興”,則自然得多,同時,這段話也表明: 比較多地與主體情思中的意念相聯系,而興更多地與人的感情相聯系。第三,比“切類”,物象與情意之間的關系切近、明顯;興中的物象與情意的關系更為隱蔽,所以劉勰說“比顯而興隱”,(《文心雕龍·比興》),鐘嶸“文有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詩品序》)。最后,從讀者的審美感受看, “興”中的物與心關系隱蔽,因而更多地靠直覺的審美感受,而不能用理性的分析去強行解說; “比”則本為人為的理智安排,因而擬義關系十分明白,讀者可以理性思索而得之。
賦、比、興尤其是“興”“比”對中國古典詩歌與古典美學影響的深遠。不但比、興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創(chuàng)作方法,而且文藝美學中“興會”、 “興象”、 “興趣”、 “托物吟志”等概念命題都深受“比”、 “興”理論的影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73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伊克巴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