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后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fēng)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fù)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蘇軾這篇《后赤壁賦》,為元豐五年(1082)十月重游黃岡赤壁時所作。開頭交代作者和兩位客人從他的黃州新居雪堂回到臨皋住所。雪堂筑在長江邊的東坡,與臨皋館相去不遠,中間只隔著黃泥坡。已經(jīng)是十月中旬了,霜花滿地,樹葉盡落,在月光下走路,人影在地,影隨人行,仰見明月,相顧而樂,于是行歌互答,借以抒發(fā)愉快的心情。值此良宵,月圓人歡,可是作者心中忽然想到在此月白風(fēng)清的良夜,“有客無酒,有酒無肴”,不免有幾分缺憾。這時,客人拿出鮮魚,婦人拿出美酒,有魚有酒,興致頓時高起來。通過這段描述,寫出見月而樂,欲魚而有魚,欲酒而有酒,無一不令人欣然而快。于是趁興復(fù)游于赤壁之下。此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片清幽。然而初冬的赤壁江面已無初秋的風(fēng)采。作者對自然界的變化如此迅速十分震驚。因二客不能陪游,作者只好獨自“履巉巖,披蒙茸”,“劃然長嘯”,這發(fā)自己口的嘯聲在寂靜的赤壁之夜卻產(chǎn)生了“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的回音。作者對這種由自己造成的境界也深感“悄然而悲,肅然而恐”,更重要的是,他為自己的孤獨寂寞而悲。顯而易見,由心境的歡樂到心境的悲恐,其情緒轉(zhuǎn)換緣由是冬日赤壁景觀的變化和他獨游赤壁的經(jīng)歷。
在最后一段里,夢中道士又問他“赤壁之游樂乎”,這看起來又由悲轉(zhuǎn)到了樂。實際上這是作者故設(shè)之筆。赤壁變化如此迅速,它使作者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樂從何來呢?這其中隱含著難以訴說的憂傷。那夜半橫江而來,掠舟而去的孤鶴和夢中俯而不答,不知去向的道士,都是那樣地神秘虛幻,竟然是兩相幻化,虛實難分。而這正是作者苦悶人生所產(chǎn)生的一種心靈折光。究竟是真中的夢,還是夢中的真,是孤鶴化而為道士,還是道士化而為孤鶴,也許象莊周化蝶一樣,難以辨說清楚,留給作者的也只能是“不見其處”的渺茫。這樣的結(jié)尾空靈玄妙,難人尋味。
本文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而給予生動逼真的描繪,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鉤勒出初冬黃岡月夜的清肅景色,宛然如畫。尤其是作者舍舟登陸?yīng)氂纬啾谝欢危瑢懙糜新曈猩?。不但在詞語上精心搭配,講究對稱美和音樂美,而且用了色澤濃、形象感強的語匯。如寫山險則用巉巖,寫草深則用蒙茸,狀怪石古木則用虎豹、虬龍。用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來形容靜夜長嘯聲的遠揚四野。用悄然、肅然、凜乎來描述感受的層層深化,寫盡了初冬赤壁之夜的幽峭凄冷。
和《前赤壁賦》一樣,《后赤壁賦》繼承秦漢古賦主客問難的結(jié)構(gòu)模式,又吸收了先秦散文的手法寫賦,沖破律賦的束縛。不僅在賦中熔鑄詩情畫意,而且暢論哲理。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熔于一爐。在藝術(shù)上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如果將兩篇赤壁賦加以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前賦中的赤壁磯前是“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后賦寫的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從游覽范圍看,前賦中的主人公未出舟中,僅“舟游于赤壁之下”,后賦則“攝衣攀躋,無奇不探”。就同游者而言,前賦是舟中與客共游,后賦則舍舟而獨游;前賦同游二人,后賦則三人。從游覽心情看,前賦從客人著筆,寫客人由悲轉(zhuǎn)樂,興發(fā)而更酌,后賦則從主人著筆,言主人興盡而登舟。兩賦的結(jié)尾;前賦以主客醉臥舟中作結(jié),而后賦則以歸夢道士作結(jié)。前賦以談?wù)撜芾砣?,后賦以敘事寫景見長。前賦的主題為“萬物皆變,興亡倏忽,無須以得尖縈懷”。后賦的主題為人生如夢,變化無常。若將兩者對照參讀,細細品味,會有意想不到的妙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84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