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jīng)轉(zhuǎn)到這里來。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原文為: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注釋:
1、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
2、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
4、盡:指花凋謝了。
5、長恨:常常惋惜。
6、不知:豈料,想不到。
7、轉(zhuǎn):反。
8、此中:這深山的寺廟里。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年四十六。
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quán)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
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chǎn)生“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游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搜狗百科-大林寺桃花
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寫的是詩人在山外春已歸去的時節(jié),在山中卻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這種自然界的強烈反差,令詩人產(chǎn)生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的復雜感慨。從字面上,詩人在登山之前,曾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當一片春景映眼簾時,又感到一些由衷的驚喜與無奈的寬慰?;蛟S這種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變化而發(fā),實際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涼而惆悵的情懷。
詩人寫這首小詩時,是在江州司馬的任上。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得意。雖知幾年京宮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quán)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chǎn)生“同為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許自然地融入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游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正是這種感慨,詩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盡,而用“人間”。這種遣詞頗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間”一詞,決不僅僅為“山寺”的對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許就是詩人忘憂、寬慰的“人間”的仙境。“人間”天涯淪落的長恨,也許在桃花盛開的仙境會得到解脫;人生擺脫悲歡離合煩憂的辦法,也許就在遠離喧囂的美麗和寧靜中向你走來。
這首《大林寺桃花》小詩,立意新穎,構(gòu)思靈巧,又令人深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中的又一珍品。如果沒有對自然界細膩觀察的慧眼,沒有對生活的深刻感悟,是難以寫出來的。
詩意: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jīng)轉(zhuǎn)到這里來。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原文為: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注釋:
1、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
2、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
4、盡:指花凋謝了。
5、長恨:常常惋惜。
6、不知:豈料,想不到。
7、轉(zhuǎn):反。
8、此中:這深山的寺廟里。
1、詩意:《大林寺桃花》此詩是說初夏四月作者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詩中寫出了作者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發(fā)現(xiàn)的驚訝與意外的欣喜。
2、《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原文為: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3、譯文: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jīng)轉(zhuǎn)到這里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86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展現(xiàn)生命力的《紅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