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論語·季氏將伐顓臾》原文鑒賞
季氏將伐顓臾①。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②?!?/p>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③?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④,且在邦域之中矣⑤;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③,吾二臣者皆不欲也?!?/p>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⑦:‘陳力就列⑧,不能者止⑨?!6怀郑嵍环?,則將焉用彼相矣⑩?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11),龜玉毀于櫝中(12),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13)。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14)。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15)。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16)。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17)。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18)?!?/p>
【注釋】 ①季氏:季孫氏,這里指季康子,名肥,是當(dāng)時魯國一位專擅國政的大夫。顓臾(zhuan yu音專于):魯國的屬國,故城在今山東省費城縣西北。 ②事:軍事行動。 ③無乃:只怕。是:這,此。 ④先王:指周先王。東蒙:東蒙山,在今山東省蒙陰縣南。主:主持祭祀事務(wù)者。 ⑤邦域:魯國國境。 ⑥夫子:指季康子。 ⑦周任:古代的一位著名史官。 ⑧陳:竭盡施展。就列:在職做官。 ⑨止:指辭職。 ⑩相:引導(dǎo)盲人走路的人,即助手。 (11)兕(si音似):野牛。柙(xia音匣):關(guān)猛獸的木籠。 (12)櫝(du音讀):裝珍貴物品的匣子。 (13)費(bi音幣):魯國季氏采邑,在今山東省費城縣。(14)疾:痛恨。舍:同“拾”。舍曰:避開不說。辭:辯解的言辭。 (1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兩句:前人多以為其中“寡”“貧”二字位置應(yīng)互換,下文“均無貧”和“和無寡”可以為證。其實不對換也并不影響理解文義。 (16)來之:使之來歸服。 (17)干戈:指戰(zhàn)爭。 (18)蕭墻:國君所用屏風(fēng)以隔內(nèi)外。人臣至此屏風(fēng)便會肅然起敬,所以叫蕭墻。后世常以蕭墻之禍比喻內(nèi)部潛在的危險。
【今譯】 季康子準(zhǔn)備攻打顓臾。冉有、子路謁見孔子說:“季氏準(zhǔn)備對顓臾采取軍事行動了?!笨鬃诱f:“冉求!這恐怕是你的過錯吧?那顓臾過去曾被周先王封為東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它又在魯國國境之內(nèi),是和魯國共存亡的藩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說:“季康子要這么做,我們兩個家臣本來都不同意的?!笨鬃诱f:“冉求!周任曾經(jīng)說過:‘能夠竭盡施展自己的能力,才可以任職;否則就應(yīng)該主動辭職。譬如瞎子遇到危險,引路人不去扶持;瞎子跌倒在地他也不去攙扶,那么還要引路人干什么用呢?你的話說錯了。老虎野牛從籠子里跑出來,龜殼玉器在匣中被毀壞,這是誰的過失呢?”冉有說:“顓臾這地方,城墻既堅固,而且離季氏的采邑費地又近?,F(xiàn)在不占領(lǐng)它,日后必定會成為子孫后代的禍害。”孔子說:“冉求!有道行的君子最痛恨那種明明心里想得到卻又不肯直說出來,還要另找借口強為辯解的做法。我聽說有國有家的諸侯大夫,不耽心人民太少而耽心人民財富不平均,不耽心人民財富太少而耽心人民生活不安定。因為財富平均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人民就不會少,生活安寧國家就不會傾覆。正因為如此,所以遠(yuǎn)方的人如不來歸服,便整修文教德化來招致他們。他們來了以后,就設(shè)法使他們安心生活。如今仲由和冉求你們兩個輔佐季康子,遠(yuǎn)方的人不來歸服,你們不能招致;國家四分五裂,你們又不能保全;卻謀劃在國內(nèi)發(fā)動戰(zhàn)爭。我擔(dān)心季氏的憂患,不在外邊的顓臾,怕就在宮門之內(nèi)呢?!?/p>
【集評】 清·方存之《論文章本原》:“首段正意已足,下兩段因由有兩辯而發(fā)揮之。孔子之文極含蓄,惟此篇極發(fā)揚,波瀾洶涌,峰巒高大。韓文公《諍臣論》章法學(xué)此?!?/p>
清·牛運震《論語隨筆》:“此章分三段??鬃釉?,三求字,通章精神眼目?!薄胺蝾咊Ч?jié),先以大義責(zé)之,提出先王二字,把天下大名分所在壓他?!薄澳┚錇榧臼现戈惱α饲校缕溻鹑欢灾挂??!?/p>
清·于光華《論語集益》:“均、安、和三字,正抹殺他欲字。季氏病根全在欲,欲則安危利災(zāi)?!讍柎鹈鞣牵柎鹨娯?zé)不辭,三問答以不能輔季氏修內(nèi)治,正辨其憂之不在顓臾,此欲不可肆?!?/p>
【總案】 本文見于《論語·季氏》,文中記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場對話,集中討論魯國貴族季氏企圖發(fā)動戰(zhàn)爭,攻打小國顓臾問題,明確表現(xiàn)出孔子對季氏將攻打顓臾舉動的強烈反對。冉有、子路為季氏家臣,特別是冉有在季氏攻打顓臾問題上態(tài)度暖昧。為此,孔子以盲人護(hù)理者和虎兕龜玉看管者的失職為喻,批評冉有身為季氏家臣,卻并未盡到規(guī)勸阻止季氏的責(zé)任。同時針對冉有所謂今不取顓臾,“后世必為子孫憂”的觀點,提出“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以及“修文德”以安遠(yuǎn)人的主張,并敏銳而深刻地指出“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庇纱?,孔子反對武力征伐,主張“仁者愛人”的思想得到了很好地展現(xiàn),
本文雖由對話構(gòu)成,但卻是一篇獨具特色的論辯文章。冉有為季氏的戰(zhàn)爭行為辯解,孔子逐一加以駁斥。在駁辯過程中,既有正面的說明,古語的運用,也不乏生動的比喻,因此頗有說服力。同時,本文語言流暢,富于變化,特別是最后一段中孔子的話,有長句,有短句,還有排比句。另外,象“既來之,則安之”、“分崩離析”、“禍起蕭墻”等更成為千古傳專誦的警句名言或成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96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詩經(jīng)》《紅樓夢》賞析解讀
下一篇: 《斜陽》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