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與見之外
畫影圖形勉入微,過于巧膩與情違。
若傳神處須從簡,每得意時應(yīng)忘機。
興寄聲聞知味厚,韻偕風(fēng)致厭詞肥。
便將濃淡調(diào)勻色,點染人心一抹緋。
詩使人如歷在目始能和人,必使人如臨其境始能感人。
如歷在目與如臨其境,其勢略同,其時或異。
如臨其境,必有如歷在目之要,臨其境必有所見,此勢之所同也。
然則如歷在目,或阻遏臨其境,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云者,此又時之殊異也。
如歷在目即是見,歷在目,見之真切也;分光捉影,栩栩如生,此見之極也。
如臨其境須不見,臨其境,意之所至,曲折彌盡也。故眼見不實,意足始真,此帶入感,須全方位移情化身,始成其致。見之微,或折想象之翼,阻絕意之至,是以臨其境,乃不見之見。此成詩法之玄奧,非言語道斷能盡也。
詩家之善于描畫者,其在目功夫,堪為殊勝,右丞是也。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返影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種種境相,真切明晰,直如歷在目。詩畫兼美,謂為信然。
而詩家之善于引人入境,移情多心,功夫細密者,亦以右丞為最??丈讲灰娙耍勅苏Z響;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種種意象,韻致蔥蘢,真使人如臨其境。畫而如詩,留白味永,謂為信然。
是以詩家之見與不見,勢必均衡,而后能得其致。
后人多從見處做功夫,精益求精,不厭其細,而淪于六朝齊梁窠臼而不自知,以雕琢為推敲,以纖巧為斯文,而玩詞愈細,去致愈遠,何也?蓋見之切而意已促矣。
然則不見,可漸致不可浪得也,后人躁競,急于求成,不肯入深密功夫,于是此道不傳也久。
或能入不見之見者,其詩家之靈秀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99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格律常識】變格句式之「對句相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