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

      述朱東潤師遺稿《中國傳敘文學之變遷》(上)

      大道家園 2023-07-20 00:54:29

      朱東潤先生(1896—1988),名世溱

      ,以字行
      ,江蘇泰興人
      。早年先后就讀于泰興蒙學堂
      、襟江小學。后入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得從唐文治先生習古文辭。1913年末得吳稚暉先生推薦到英國留學三年
      。歸國后任教于廣西第二中學(在梧州)、南通師范學校
      ,1929年入武漢大學
      ,其間皆教授英語。1932年始講授中國文學批評史
      ,乃轉入中文系
      。1942年移講席于重慶柏溪之中央大學,1947年后曾輾轉任教于無錫國專
      、齊魯大學
      、滬江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
      ,轉入復旦大學任教
      。1957年后曾長期擔任中文系主任。

      朱先生學術啟蒙于清末

      ,在傳統(tǒng)詩文誦讀寫作方面得到良好的培養(yǎng)
      ,年十七就學英倫,更對西方學術和英國文學有很深切的了解
      。在專力從事中國文史研究以前,曾有十五年時間從事英國語言文學的講授
      ,這使他的研究格局和氣象與民國期間一般中文系教授有很大不同
      。對先生一生影響很大的兩位老師,都抱有強烈的淑世精神
      。先生曾說到
      ,從唐先生那里體會到古詩文的噴薄之美和情韻之美。唐先生曾為交通大學文治堂題聯(lián):“人生唯以廉潔重
      ,世界全靠骨氣撐
      。”在朱先生身上也始終保持這種傳統(tǒng)士人的精神氣度
      。吳稚暉在近現(xiàn)代史上當然是有爭議的人物
      ,但朱先生從學時,適逢其民初從事革命宣傳之際
      ,吳對傳統(tǒng)學術和中外文化的認識
      ,以及對學術和政治的敏銳,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朱先生的學術和人生選擇

      先生曾自述

      ,因當時武漢大學中文系守舊氣氛濃厚
      ,文學院院長聞一多教授建議他開設中國文學批評史課程。他用一年時間
      ,至1932年寫出講義初稿
      ,截止到明末錢謙益,援據(jù)英國學者高斯在《英文百科全書》對批評之定義為“判定文學上或藝術上美的對象之性質及價值之藝術”
      ,藉此闡明文學批評之性質
      、對象與分類,批評與文學盛衰之關系
      ,以及文學批評文獻之取資
      。后三度增訂,至1937年定稿
      ,但因戰(zhàn)亂遺失了定稿的下半部
      。1944年由開明書店出版《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是1937年本前半部和1933年本后半部的拼合本
      。先生文學批評的系列論文
      ,后結集為《中國文學批評論集》(開明書店1947年),又研治《詩經(jīng)》
      ,多發(fā)前人所未言
      ,結集為《讀詩四論》(商務印書館1940年)。1940年初因授課需要
      ,撰成《史記考索》(開明書店1948年)一書
      。成就之豐碩,當時已堪稱難得
      ,但先生并不感到滿足
      。《讀詩四論》定稿時
      ,有詩云:“彈指蔽泰華
      ,冥心淪九有。小夫竊高名
      ,君子慎所守
      。肯以金石姿
      ,下羨蜉蝣壽
      !乾坤會重光,相期在不朽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松虝海瑢W術常新
      ,應該不斷追求新的開拓
      ,新的創(chuàng)造
      。在對中國文學作出全面觀照后,他更多地考慮中國文學無論研究還是寫作
      ,都應該有大的突破
      ,他希望從西方文學中找尋新的道路。

      在樂山艱苦的環(huán)境和繁忙的授課之余

      ,先生想到的是
      ,“世界是整個的,文學是整個的
      。中國的小說和戲劇
      ,受到新的激蕩,正在一步步地和世界文學接近”
      ,詩歌“還在大海中掙扎
      ,一邊是新體詩的不斷地演進,一邊有人眷戀已往的陳跡
      。只有中國的傳敘文學
      ,好像還沒有多大的進展”。他堅持認為“傳敘文學底使命是人性真相底流露”(均見《八代傳敘文學述論·緒言》)
      ,決心為此作徹底的探究

      先生的努力從閱讀西方理論開始。當時能夠找到唯一的理論著作是法國莫洛亞的《傳敘文學綜論》

      ,他從圖書館借出
      ,用一個月時間連讀帶譯,掌握了這部理論:“西洋文學里
      ,一位重要的傳主
      ,可能有十萬字乃至一二百萬字的傳記,除了他的一生以外
      ,還得把他的時代,他的精神面貌
      ,乃至他的親友仇敵全部交出
      ,烘托出這樣的人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吨鞏|潤自傳》第256頁)他結合早年對英國文學的閱讀
      ,特別推尊鮑斯維爾的《約翰遜博士傳》和斯特拉哲的《維多利亞女王傳》,對英國古典和近代傳敘的作派有一簡略說明:“一部大傳
      ,往往從數(shù)十萬言到百余萬言
      。關于每一項目的記載,常要經(jīng)過多種文卷的考訂
      。這種精力
      ,真是使人大吃一驚
      。這種風氣,在英國傳敘文學里一直保持到維多利亞時代
      。一切記載
      ,更加翔實而確切,而證明的文卷
      ,亦更加繁重而艱辛
      ,于是引起二十世紀初年之‘近代傳敘文學’。這一派底作風
      ,總想活潑而深刻
      ,同時極力擺脫證件的桎梏。其實仍是一步步腳踏實地
      ,沒有蹈空的語句
      。”(《八代傳敘文學述論·緒言》)

      先生的工作從兩方面展開

      。一方面是研究中國歷代傳敘文學的歷史
      ,另一方面是探索中國傳敘文學的創(chuàng)作,反復斟酌后
      ,選定明代隆慶
      、萬歷間的權相張居正,1943年完成《張居正大傳》
      ,成為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的經(jīng)典著作

      先生1942年完成《八代傳敘文學述論》,稿本自存

      ,生前未刊
      ,經(jīng)我整理,2006年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另存稿有稿本兩冊
      ,先生親筆書寫于對折雙面有行格的毛邊紙上,凡231頁
      ,扉頁題“傳敘文學述論”
      ,有題記云:“此書上下二冊,述于一九三九
      ,次年畢事
      。初名《傳敘文學之變遷》,后擷為《八代傳敘文學述論》
      ,未付刊
      。扉頁已失
      ,姑粘此紙
      ,以志始末。東潤
      ,一九七六年一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惫烙嬍恰拔母铩背瓫]手稿退還后曾稍作整理
      ,有幾篇手稿裝訂時次第有錯亂,所幸內容完整
      ,未有缺失

      稿本共包含十五篇文章,目錄如下:一

      、《晏子春秋》;二
      、《〈史記〉及史家底傳敘》;三、《〈三國志注〉引用的傳敘》;四
      、《〈世說新語注〉引用的傳敘》;五
      、《法顯行傳》;六、《高僧傳》;七
      、《續(xù)高僧傳》;八
      、缺題文;九、《〈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述論》;十
      、《唐代文人傳敘》;十一
      、《宋代的三篇行狀》;十二、《宋代的年譜》;十三
      、《全祖望〈鮚埼亭集〉碑銘傳狀》;十四
      、《傳敘文學與人格》;十五、《傳敘文學底真實性》
      。其中缺題一篇
      ,就《續(xù)高僧傳》所涉隋代佛教與政治關系展開論述,并對隋二帝有很獨到的評述
      。但從前一篇的結束語看
      ,此篇似不在全稿的論述計劃以內,估計是讀書有所感悟臨時起興而作
      。我代擬題為《〈續(xù)高僧傳〉所見隋代佛教與政治》
      ,先期交《世界宗教研究》2015年1期發(fā)表。

      以上各文之完成時間

      ,可以在文稿中找到內證。如在討論全祖望碑狀成就時
      ,特別寫到清初東南抗清之艱苦卓絕
      ,認為“正和最近抗戰(zhàn)中的中條山游擊戰(zhàn)一樣,在民族戰(zhàn)爭中發(fā)生最大的牽制力量”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丁词酚洝导笆芳业讉鲾ⅰ氛f到趙將趙括的失?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骸罢痪潘摹鹉晔澜绱髴?zhàn),德國軍隊把法國第一軍團以及英比聯(lián)軍截斷在佛蘭德斯一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倍际蔷彤敃r時事引發(fā)議論,后者所述為1940年6月敦刻爾克撤退前的歐陸戰(zhàn)事

      上述各文

      ,有幾篇經(jīng)增寫曾在四十年代的學術期刊刊出,具體篇目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述論》
      ,刊《文史雜志》創(chuàng)刊號(1941年4月);《傳敘文學與人格》
      ,刊《文史雜志》二卷一期(1942年1月);《法顯行傳》一篇,改題為《論自傳及〈法顯行傳〉》
      ,刊《東方雜志》三十九卷第十七號(1943年);《傳敘文學的真實性》
      ,刊《學識雜志》1947年12月號。此外
      ,《〈三國志注〉引用的傳敘》《〈世說新語注〉引用的傳敘》《法顯行傳》《高僧傳》四篇的部分內容
      ,與《八代傳敘文學述論》稍有重疊,大約就是朱先生題記所述“后擷為《八代傳敘文學述論》”之意
      。其中《法顯行傳》《高僧傳》兩章重見約各占三分之二
      ,而另二章則因一偏重專書論述,一側重時代發(fā)展
      ,舉例多同而論述則各異
      。當然,本稿為初稿
      ,論述未及深入者自有
      ,《八代傳敘文學述論》則為進一步研究后的系統(tǒng)論述,二者是遞進的關系
      。其余各篇
      ,此前均未曾發(fā)表。

      先生曾在自傳中說“自己對于這部敘述很不滿意”

      ,因此一直沒有出版
      。在這部著作里,確實看到最初拓荒的粗糙和不成熟
      。比如《〈三國志注〉引用的傳敘》《〈世說新語注〉引用的傳敘》兩節(jié)
      ,是據(jù)諸書輯錄傳敘資料時的最初文獻分析,就保存各類別傳家譜較多的二書分別加以論列
      。但二書數(shù)據(jù)有較多交叉
      ,裴注《三國》雖然早于劉注《世說》,但所引佚書的時代則各有先后。稍晚作《八代傳敘文學述論》時
      ,就不采取這一方式
      ,而是采取東漢至東晉各時期傳敘成就分別論列的方式。對《續(xù)高僧傳》的研究
      ,肯定其“和慧皎原著有相等價值”
      ,并揭示此書對慧皎書的批評和補充,其所依據(jù)的文獻來源
      ,所撰在世人物生傳的體例特殊
      ,并看到該書對禪宗不滿、與玄奘就譯經(jīng)的分歧以及所見周齊隋唐佛道二教遞盛的事實
      。雖然都具卓見
      ,但就傳敘文學立場說,顯然還未能完全展開

      但就全稿來看

      ,先生顯然是希望借助各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論著,來揭示中國傳敘文學的發(fā)展脈絡
      ,最后兩篇則重在闡發(fā)英國傳敘文學的學術精神和文學面貌
      ,以及具體的寫作方法,對文獻取資利用的原則和避忌
      。在論述的系統(tǒng)深入
      ,以及是否就此即能完成對中國傳敘文學的總結,先生的不滿意帶有強烈的學術自省和刻意追求
      。但就各具體篇章來說
      ,則都能自成議論,多有發(fā)明
      ,體現(xiàn)先生在學術鼎盛時期的獨特體悟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中文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03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元)宋褧《菩薩蠻·兩歧流水清如酒》原文賞析
      (元)宋褧菩薩蠻衛(wèi)州道中
      。至元四年一月,與八兒思不花御史同行
      ,按行河南四道兩歧流水清如酒,草根風蹙冰皮皺
      。雪凈太行青
      ,聯(lián)鑣看畫屏。按行多雅意
      ,解起澄清志
      。回首五云天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定義]在行文中有意不用標點
      ,造成一種急速的語流,來表現(xiàn)一種快節(jié)奏的思想
      、行為
      、社會場景,或者用這種無標點的句式來表現(xiàn)人物的非理性
      超詳細分析:《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有人說主要是唐太宗的大力推崇。但皇帝推崇又怎樣
      ?康熙
      、雍正、乾隆3位皇帝還推崇張照呢
      ,你知道他是誰么
      ?藝術這東西,皇帝推薦
      《秦韜玉·貧女》題解與鑒賞
      貧女秦韜玉蓬門未識綺羅香[1],擬托良媒益自傷[2]
      。誰愛風流高格調[3]
      ,共憐時世儉梳妝[4]
      。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5]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嗪弈昴陦航鹁€[6],為他人作嫁衣裳
      桃花運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桃花很多的句子(賞桃花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有哪些
      ?)
      桃花凋謝了,枝頭殘留著幾片花瓣
      ,仍像點點跳動的火苗
      。以下是由應屆畢業(yè)生簡歷網(wǎng)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關于桃花的優(yōu)美句子,歡迎參考閱讀
      。陽光如一條條金色的小溪
      賈島《尋隱者不遇》表達什么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
      賈島(779—843)
      ,字閬仙
      。范陽(今屬北京房山區(qū))人。中唐著名的苦吟詩人
      。 ◆尋隱者不遇 ◆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施蟄存:烏賊魚的戀
      作者:江錫銓 春天到了
      ,烏賊魚也有戀愛
      。在海藻的草坪上,在珊瑚的森林中
      ,烏賊魚作獵艷的散步
      。烏賊魚以十只手,——熱情的手
      ,顫抖地摸索著戀愛
      ,在溫暖的海水的空氣里
      。但這是徒然的,雖有十只手也無濟于事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與王維
      、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同時出現(xiàn)于盛唐詩壇的,有一群具有北方陽剛氣質的豪俠型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