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名句的誕生
一點殘紅1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幃。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調(diào)寶瑟2,撥金猊3。那時同唱鷓鴣詞。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垂淚。
——周紫芝·鷓鴣天
完全讀懂名句
1﹒紅:燈。一作“紅”。殘紅:指即將熄滅的燈焰。2﹒寶瑟:裝飾華貴的錦瑟。3﹒金猊:獅子造型的銅制香爐。猊,猊的簡稱,獅子。
一點殘燈將盡,天氣剛剛轉涼,秋寒的意味卻早充滿室內(nèi)。已經(jīng)到了半夜時分,外面正在下雨,梧桐葉片落下的水聲更加凄冷,葉葉聲聲都增加我傷感的情緒。
她彈奏錦瑟,調(diào)弄琴弦,我為她撥動著香爐中的爐炭。那時節(jié),她與我將鷓鴣詞唱得情意綿綿。如今在風雨交加的西樓夜晚,縱然聽不見她凄清的歌聲,也會垂淚。
詞人背景小常識
周紫芝(公元1082—1155年),字小隱,號竹坡居士,宣城(今屬安徽)人,南宋初時居住陵陽山中,家貧但苦學不懈,只可惜多年應試都不曾及第,直到大約在50歲以后的紹興年間才終于考中進士。
但或許是因為“官晚而名不達”,使得周紫芝個性趨于極端,中進士后他汲汲營營地獻詩給秦檜,乞求能攀得較好的一官半職,但不僅沒有如愿,還使得他淪為人們口中“趨炎附貴”的“國賊”。而這段經(jīng)歷不僅對他的詩詞作品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并且也頗受后人譏諷。
周紫芝的詞作最早學習晏幾道,后又受李之儀影響,早期的作品清麗婉曲,這與他“少時酷喜小晏詞”有直接關系;到了晚年,他的作品趨向沉郁蒼涼,內(nèi)容多是傷春悲秋、憑吊歷史勝跡、慨嘆朝代興亡、感嘆凄涼身世之作,倒是引起不少失意文人的共鳴。
除了詩詞作品之外,周紫芝還著有《竹坡詩話》一卷,在考證詩作本事、品評詩作方面其實也有不少獨到、可取之處,只可惜由于他的德行有損,因此連帶著這卷詩話也屢受后人的指摘。
中國自古重視“文德兼?zhèn)洹?,周紫芝在文學上雖也有自己的一番小小成就,但終究被“聲名”所累,至今不得翻身。
名句的故事
周紫芝的《鷓鴣天》寫的是在一個夜晚,詞人因梧桐秋雨而引起的離愁別緒。其中“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二句,不僅點出“三更秋雨”的這個特定環(huán)境,并也極其精妙地用文字表達出了“聲音”的存在,歷來極受人青睞。
但其實,“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之句是化用了溫庭筠《更漏子》下半闋的詞意:“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蓖瑯邮恰拔嗤?,同樣是“三更”,同樣直接書寫雨聲,但詞人要抒發(fā)的卻是人心中的別離之悲。
除了詩詞之外,元代白樸也曾寫作過一個有關安史之亂前后唐明皇與楊貴妃悲歡離合愛情故事的雜劇《梧桐雨》?????????????????????????????????????????????????????????????????????????????????????????。此劇向來被稱為“元四大悲劇之一”,原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而之所以會以此為名,全因為在故事的最后,正當唐明皇終于在夢中與楊貴妃再度相會時,卻硬生生地被現(xiàn)實中雨打梧桐聲所打醒,使唐明皇內(nèi)心的幽怨如噴泉般涌泄而出,從而使景物描寫和人物情感水乳交融和諧一致,造成一種濃郁的悲劇氛圍,實在堪稱絕唱。
歷久彌新說名句
可以這么說,在中國文人的筆下,“梧桐”經(jīng)常是與“離愁”、“寂寞”等詞分不開,因為“借物托情”往往形成所謂的“觸景傷情”,而讓原本單屬于個人的情感引起共鳴。
大自然原本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若心中無情,自然界的景觀依然只會是客觀的存在,不會有所改變,而一旦加入了“情感”二字之后,世間萬物全可以幻化為主觀的感情依托,也因此成就了這么多偉大的詩篇。而將“聲音”與“情感”相結合,正是眾多寫情方式之中的一種。
將“物”與“情感”相結合,在現(xiàn)今的文章之中是極為常見的方式,“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是“聲音”與“情感”的完美結合,但除此之外,相同且更為大眾所用的寫作方式是將“形象”與“情感”或?qū)ⅰ拔队X”與“情感”相結合。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便是將“形象”與“情感”相結合的一個極佳范例,作者雖只是用清淺的筆法將父親跳下月臺撿橘子的背影具實呈現(xiàn),但讀者卻可由那個“形象”之中體會到濃濃的父子之情。而將“味覺”與“情感”相結合的例子,則有琦君女士的《此處有仙桃》一文。琦君女士在文中雖只是淡淡地描述著20年前臺灣住家鄰近的一間小雜貨店中所販賣的“仙桃”,初嘗時的滋味及視它為至寶的經(jīng)過,但當她寫及現(xiàn)在只能以朋友介紹的“柚子茶”來一解“思桃”之苦,并在每回將“柚子茶”含在口中時,不由得輕聲地念一遍:“此處有仙桃。”以此默祝那位再也沒有機會見面的雜貨店老板娘健康幸福時,那種看似輕淡實則濃烈的追憶之情,確實讓人備感溫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04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淵懿《漁家傲·東昌道中》清秋思鄉(xiāng)詞···
下一篇: 周必大《七絕·入直》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