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
誰教春去也
?人間恨、何處問斜陽?見花褪殘紅,鶯捎濃綠,思量往事,塵海茫茫。芳心謝,錦梭停舊織,麝月懶新妝。杜宇數(shù)聲,覺余驚夢東君拋人易
-----李雯
這是李雯甲申國變之后的作品
《風流子》這首詞一開頭就是個疑問的句子,“誰教春去也”
,短短的五個字,就有一種非常深刻曲折的意思。李后主的詞“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寫得感情奔騰洶涌,一瀉無余。因為他是個比較任縱的帝王,沒有約束節(jié)制自己的習慣。李雯卻是個自我反省、壓抑而又自責的人,同樣是寫亡國的悲痛,可是他與李后主表現(xiàn)得迥然不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罢l教春去也?”是對命運發(fā)出的質(zhì)疑。天下的事情有許多為什么,國家為什么有這樣的下場?我李雯為什么有這樣的遭遇?這種疑問的句子表示出來的,常常是一種悔恨、不平。正所謂詩詞無理而妙,李詞“春去也”已是一重悲哀,“誰叫春去也”,這是又一重更深的悲哀,如此美好的事物為什么轉(zhuǎn)瞬即逝?沒有誰能給出答案,更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挽回。“人間恨
、何處問斜陽?”又是一個問句。人間到處都是悲恨,這一“人間恨”,既是緊扣“送春”的題目而發(fā)的現(xiàn)實中之送春傷春之恨,也是文物繁華盡皆破滅的亡國失家之恨,更是自己的失身之恨。李雯在去世的前一年給陳子龍的書信里說:“三年契闊,千秋變常。失身以來,不敢復通故人書札者,知大義之已絕于君子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花褪殘紅
“芳心”
“杜宇”即杜鵑,為送春之鳥
“東君”是春天的神
最能代表春天的
,就是柳樹,而柳樹又往往長于池塘水邊。王夫之《蝶戀花》曾說:“葉葉飄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遠。”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楊柳“拂水飄綿”的姿態(tài)才是最美的。所以說“回頭處、猶是昔日池塘”。正所謂“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晉書·周顗傳》),京城還是往日之京城,李雯的故鄉(xiāng)云間還是往日之云間,可是往日之人物文明卻不再依舊了。“留下長楊紫陌,付與誰行?”“行”是一個表示受語賓語的詞尾助詞。暮春三月,當花落以后“想《折柳》聲中
,吹來不盡”,笛曲中有一支曲子叫《折楊柳》,是用來表示離別、懷念的,所以李白《洛城聞笛》說:“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難把一樽輕送,多少暄涼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李雯作為“云間三子”之一
,早期的作品被稱為“春令”,繼承著明詞的男歡女愛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09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下一篇:
《海棠》譯文與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