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題解】
選自《全宋詞》。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先世居邠(今陜西彬縣),后徙蘇州吳縣。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詞人。幼年孤貧,刻苦自學。大中祥符進士。仁宗天圣中任西溪鹽官,康定元年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后授樞密副使,遷參知政事(副宰相),主持過短暫的慶歷新政。他是宋仁宗時革新派的主要人物之一。在朝不及一年,貶為鄧州太守,后為陜西四路宣撫使。一生為官清正,治軍嚴明,關心民生疾苦,又以生活簡樸、品德高尚著稱于世。所作散文具有鮮明的政治內容?!对狸枠怯洝?,熔敘事、描寫、議論于一爐,兼用駢散寫法,頗有詩意,別具一格。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句,尤為古今所傳誦。又工詩,部分作品反映了當時農民生活的痛苦。詞作傳世僅六首,寫邊塞生活,意境開闊,風格豪放,詞具有較多的社會內容,對開拓詞的題材領域有一定作用?!稘O家傲》、《蘇幕遮》、《御街行》等,均不同凡響,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漁家傲·秋思》,慷慨悲壯而播傳人口。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于1040年,出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鎮(zhèn)守邊疆四年。范仲淹深為西夏統(tǒng)治集團所畏懼,因而邊境人們贊譽說:“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薄稘O家傲》,即是詩人在西北軍中的感懷之作。
【解讀】
全詞上下兩闋。上闋,寫西北邊塞特異的秋光,即寫寒冷荒涼的景象。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笔拙洌爬ǖ貙憽帮L景”,突出了一個“異”字。這個“異”字很有含義,它表現了這“風景”是“塞下”的風光?!叭隆?,指西北邊地。這邊塞的風光與內地大不相同,具有異域特色,更為荒涼蕭瑟。這個“異”字,表現了這“風景”是“秋來”時的風光,秋天來臨,邊地景物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異,與春夏季節(jié)的景物大不相同,更為冷落蕭條。首句用一“異”字引起下文。同時為下文將士思鄉(xiāng)埋下了伏線。詞的上闋寫景,全都扣緊了這一“異”字,全從這一“異”字生發(fā)開去。
詞的第二句,即寫“塞下秋來”的特異“風景”之一。“衡陽雁去”,即“雁去衡陽”的倒文,是為符合詞的格律而倒置語序的。那么,為什么單單寫雁去衡陽,而不寫雁去他地呢?衡陽,即今湖南省衡陽市,舊城的南面有座回雁峰,峰形很像雁的回旋,相傳大雁飛到這里不再南飛,所以歷來有“衡陽雁”之說。這時,詩人身在塞外,仰望長空,只見北雁南飛,一行行排著隊,低吟著歌,匆匆地向溫暖的南國飛去,似乎對這荒涼的塞外毫無留戀之意,是要急于逃避這塞外的荒寒似的。本來,大雁的秋去春歸,是動物的一種本能,是無所謂留戀與不留戀的,但詩人卻寫作“無留意”,實際上是借北雁南飛,寫詩人的一種情感。對這荒僻的邊地,雁尚如此,何況是人呢?暗喻人“無留意”。同時,這“衡陽雁去”也透出了戍邊將士的懷鄉(xiāng)之情,與后文的“家萬里”、“歸無計”相映照。
“四面邊聲連角起”,這句是從聽覺角度寫“塞下秋來”的特異“風景”之二。寫了“邊聲”、號角聲,而號角聲尤顯突出。一到傍晚,軍營中的號角,低沉地、悲壯地吹了起來,連同“邊聲”,那邊地特有的聲音,戍邊戰(zhàn)馬的悲鳴聲,強勁的秋風吹著枯干草木的蕭蕭聲,混雜而起,渲染出一種悲壯的氣氛,具有一種凄涼的情調,聲聲在耳。使讀者的感情也隨著“邊聲”的四起而顫抖。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這兩句是從視覺的角度寫“塞下秋來”的特異“風景”之三。主要寫“孤城”,突出了一個“閉”字。這座邊城,何以言“孤”?這里邊城坐落在“千嶂里”,在叢山中,在猶如屏障一般聳立著的重重高山之中,四面閉塞,所以言為“孤”;這座邊城,在一片茫茫煙霧的籠罩之下,在殘陽余暉的映照之中,只見“長煙落日”,不見人,所以言為“孤”。詩人匠心獨運地將“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組合起來,便自然給人一種孤寂之感了。再加上一個“閉”字,日壓西山即緊閉城門,萬壑千山也緊鎖起來的境界便顯現出來了。這樣,既表現了邊地的蕭條,也表現出戒備森嚴,局勢緊張,表明這座“孤城”是處于戰(zhàn)爭的前沿,繪出了邊塞荒涼而又壯闊的景象。
將這幾句詩中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想象,一幅“邊塞圖”便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在荒寒的邊塞,在那屏障似的萬山叢中,回響著悲壯的號角聲,和馬蕭蕭的肅殺聲,在一片暮云的籠罩之下,在一片落日余暉的映照之中,一座孤零零的邊城早已緊緊地閉上了城門,廣漠、荒涼、森嚴、恐怖,令人心驚膽寒。真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景,景情交融。
下闋,雖有寫景,卻重在抒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痹娙松碓凇叭隆?,居于“千嶂里”、“孤城”中,眼望“長煙”、“落日”,耳聞“邊聲”、“角起”,目送雁去衡陽,“無留意”,怎不勾起無限的思鄉(xiāng)情懷。下闋開頭從借酒澆愁寫起。作者“濁酒一杯”在手,欲澆“家萬里”之愁?!凹胰f里”,流露了鎮(zhèn)邊將士歸心之切。但一杯“濁酒”入懷,又怎能澆萬里思鄉(xiāng)之愁呢?反倒是萬里鄉(xiāng)愁更涌上心頭。戍邊將士們雖然懷鄉(xiāng),思歸,然而又不能歸去,也不愿歸去,因為“燕然未勒”,而“歸無計”。用一個典故表明了破敵之功未成,欲歸不能。燕然:即今蒙古境內的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據《后漢書·竇憲傳》載,公元89年,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還?!把嗳晃蠢铡保钦f作者鎮(zhèn)守邊疆,尚未建立破敵戰(zhàn)功,不愿歸去。所以,詩人“濁酒一杯”在手,更澆“燕然未勒”之愁。而這兩種愁思,是對立的矛盾的,欲衛(wèi)國保民,滅敵立功,便不能懷鄉(xiāng)思歸;而懷鄉(xiāng)思歸,便不能“刻石勒功”。因此,詩人倒是“以酒澆愁愁更愁”了。一是國憂,一是家愁,在行動上,戍邊將士,首先包括詩人,是能夠正確處理的,以家愁服從國憂;但在感情上,又怎能忘懷久別遠離的家鄉(xiāng),兩種矛盾的心情交織在一起,滲透在詩中,使得這首詩慷慨、蒼涼,同樣表現出他力拒外敵,為國立功的壯烈情懷。
“羌管悠悠霜滿地”,“落日”收起了余暉,夜幕降臨了,但被國憂、家愁折磨著的詩人,又怎能及時入睡呢?“羌管悠悠”,是寫詩人耳聞。在這軍營里,在這“孤城”的上空,響起了“悠悠”的羌笛。這笛聲從何處響起?從戍邊將士的口中、心中吹出,是那么富有情感,那么震撼人們的心靈,勾起人們的異域之感?!八獫M地”,是寫詩人目見。這遍地的濃霜,更令人視而生寒,引起無限的鄉(xiāng)思,陷入無限的鄉(xiāng)愁之中。
“羌管悠悠”,是寫詩人耳邊的“邊聲”;“霜滿地”,是寫詩人眼前的“邊色”。這句詩是寫景,是從聽覺與視覺的角度寫“塞下秋來”的特異“風景”之四。但這句詩也是在抒情,是將情寓于景中抒發(fā),是把景融滿了感情描繪,用聲色點染,才產生了如此巨大的震撼讀者心靈的力量。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逼渲械摹叭恕弊?,并非泛指,而是指“將軍”和“征夫”?!安幻隆眱勺?,起著將前句的聲色與后句的情感緊密聯(lián)系的作用。“羌管悠悠”,撩人心懷,“人”怎能“寐”?“人”只有在“不寐”中才能聽到這“悠悠”的羌笛。寒“霜滿地”,也只有“人”在不眠時才能見得到。這樣,含蓄地表達了將士思鄉(xiāng)的情懷。寫“將軍”(詩人自指),點以“白發(fā)”?!鞍装l(fā)”,是多愁的結果,是年老的表現,是年老而壯志未酬的感慨。寫“征夫”,點以熱“淚”,表現了戍卒的邊地之苦,憂國之心,思鄉(xiāng)之情。這三句詩,既描繪了將士鎮(zhèn)邊的艱苦,又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憂民卻也憂家的矛盾復雜的思想情感。
從這幾句詩中,讀者可以想象出這樣一幅鎮(zhèn)邊將士深夜不眠的畫面:在一個邊塞秋夜,濃霜遍地,悲涼的羌笛聲在軍營中回蕩,一位白發(fā)蒼蒼的將軍,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翻來覆去,低吟嘆息。這是誰?就是詩人范將軍。
【綜述】
這首邊塞詞寫邊城的荒寒和將士生活的艱辛,表現了詩人堅持平定戰(zhàn)亂、保衛(wèi)邊疆的決心,流露出將老無功、憂國心切及其思念家鄉(xiāng)的矛盾心情。
這首詞的基調是低沉的。詞中描寫“塞下秋來”的特異風光,因“衡陽雁去”觸動了詩人“家萬里”的思鄉(xiāng)之情,與“燕然未勒”將老無功的憂國之心,在這種矛盾的心態(tài)下,詩人把環(huán)境氣氛渲染成黯淡的色彩,表現出一種悲涼的情調,缺乏昂揚奮發(fā)的精神。
盡管如此,詞中所表現的將士抵御外患、報國立功的情懷,是應充分肯定的。這首詞不失為一篇優(yōu)秀的愛國主義作品,是詞人的代表作。
范仲淹以其守邊的親身經歷開創(chuàng)了邊塞詞的先聲,開拓了詞的題材,為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作了先導。在詞的發(fā)展史上,這首《漁家傲》居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12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春夜別友人》譯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