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倦懷無據(jù)》·朱晞顏
倦懷無據(jù),憑危闌極目,寒江斜注。吳楚風(fēng)煙遙入望,獨識登臨真趣。晚日帆檣,秋風(fēng)鐘梵,倚遍樓東柱。興來攜手,與君更上高處。
隱約一水中分,金鰲戴甲,力與蛟龍拒。擬訪臨幕清夜鶴,誰解坡仙神遇?斷壁懸秋,驚濤溯月,總是無聲句。勝游如掃,大江依舊東去。
這是一首登臨抒懷之作,詞氣豪邁,境界開闊,頗有些蘇軾《赤壁懷古》的遺風(fēng),雖然其意境之渾化尚遜于東坡公,但詞中所體現(xiàn)出的雄健氣勢和樂觀精神,亦足可使讀者為之一振。
上片寫與朋友日間登高遠(yuǎn)眺時所見的長江景象。首句“倦懷無據(jù)”直道登臨緣起,“無據(jù)”即無來由之意,可見作者登臨是為了排解心中說不出來由的抑郁頹喪之感?!皯{危闌”后六句為登臨所見。“危闌”,非常高的亭臺欄桿?!皹O目”,放眼向最遠(yuǎn)處眺望。“吳楚”,指江南一帶,上古時期屬吳國和楚國領(lǐng)地?!扮婅蟆?,即梵鐘,佛寺中的鐘聲。在這幾句里,作品先寫遠(yuǎn)望中的大江形勢,詞人居高臨下,看到那浩浩江水斜穿大地,其流勢迅猛,如同噴注一般。其中“注”字寫江水之勢頗為傳神。“寒”字表明時在秋天。接著作者的視線投向大江兩岸的吳楚大地,這里雖只有“風(fēng)煙”二字,卻準(zhǔn)確地道出了遙望時所特有的壯闊渾茫的景色。如此大好江山,自然會使登臨者心胸頓然開朗,故作品寫其“獨識登臨真趣”。隨后兩句又將目光收回到江面之上,先寫夕照下的帆影,之后寫佛寺中傳來的鐘聲。鐘聲裊裊,整個畫卷立刻生出無限生氣,雄壯的大江也由此增添了幾分柔和之感?!耙斜椤睂懽髡吡暨B不舍之意,也是從側(cè)面烘托江色之美。順此意脈,引出了歇拍二句:“興來攜手,與君更上高處?!碧仆踔疁o《登鸛雀樓》詩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本詞所寫“更上高處”也正是要去欣賞遠(yuǎn)處更美妙的景觀。這樣也為下片的描寫埋下了伏線。
下片繼續(xù)寫夜間登臨所見的大江景象。開始三句描繪月光下的江流。因為是在夜晚,所見已與日間不同,白天可清楚地看到江水迅疾如注;而此時則只望見“一水”將蒼茫大地劃分成了兩半,由“隱約”一詞見其朦朧模糊之狀。雖看不到了大江白天的流勢,但其一分大地的氣概,也絲毫不減其雄壯的姿態(tài)。接下來近寫江面?!敖瘀棥?,傳說中大海里的神龜?!膀札垺?,傳說中江海中的龍。此處作者想像那江面上波光閃爍的情景是金鰲與蛟龍在展開搏斗。引入這兩種傳說中以兇猛、龐大和神異為特點的動物,無疑使浩瀚迅猛的長江更顯出了它恢宏的氣勢,同時也為夜色籠罩下的大江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寫到此,作者很自然想起了蘇東坡在《游金山寺》詩里所寫的夜游長江所看到的奇觀。(其詩曰:“江心有炬似火明,飛焰照山棲烏驚。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看到此時江中奇異的景象,作者感覺自己似乎也親歷了東坡公的神遇,于是便設(shè)想去向那飛臨簾幕的夜鶴尋求解釋,鶴在古人看來是一種神異之鳥,故稱仙鶴,它大概應(yīng)該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吧。詞中沒有作答,只是寫道“斷壁懸秋,驚濤溯月,總是無聲句”?!皵啾趹仪铩?,謂懸掛在峭壁上的樹木呈現(xiàn)出一派秋天的蕭瑟氣氛?!绑@濤溯月”,謂沖天的巨浪涌向空中的明月。這滿山秋意和一江驚濤似乎在用無辭的話語向人們講訴著什么。“無聲句”一方面照應(yīng)前面訪鶴解疑之意,暗示這仙鶴也沒有能夠說出答案;另一方面又表明自己已經(jīng)從自然造化之中得到了某種啟示,于是他感到頓然了悟,一掃愁情,所以他寫道:“勝游如掃,大江依舊東去?!薄皠儆巍?,即美好的游賞。此處“掃”字用得頗為獨到,十分形象地寫出了作者此刻“倦懷”全釋、煩惱盡消的暢快心境,同時在篇章上與詞首遙相呼應(yīng),此時“大江依舊東去”,而作者卻已進(jìn)入了一個新的精神境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18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杜甫《七律·秋興其七》賞析
下一篇: 名山記憶與辭賦書寫